主題介紹

嬰兒喝配方奶=喝珍奶? 婦團拒絕恐嚇行銷!
2025.08.28
嬰兒喝配方奶=喝珍奶? 婦團拒絕恐嚇行銷!
台灣母嬰品牌日前發布影片,將嬰兒配方奶比喻為「可樂」、「珍奶」,甚至聲稱可能導致孩子過動,引發社會高度爭議。   台灣女人連線今天(8/28)召開「配方奶不實訊息滿天飛?衛福部在哪裡?」記者會,針對此事件提出下列訴求。   品牌的社會責任:商業行銷不能凌駕於科學 母嬰品牌擁有龐大的市場影響力,資訊散播廣泛,應該以科學數據為依據,而非以恐懼操作換取流量。影片將配方奶等同於可樂、珍奶,甚至暗示會造成過動,完全忽視科學差異,妖魔化配方奶,等同是對家長「情勒」。   任何失真的訊息,都會讓婦女與家庭在育兒過程中更加自責與困惑。品牌若真心重視母親與孩子的健康,就應承擔社會責任,公開資訊來源與數據來支持說法,而不是製造恐慌。   結構性的問題:母乳政策下的資訊失衡 問題的根源,在於台灣的嬰兒餵養政策長期「一面倒」。衛福部多年來大力推動「母乳哺育」,忽視配方奶在現實生活中普遍使用的事實。資訊不只難找,甚至購買都受到限制。直到2023年,在台灣女人連線及時任立委王婉諭的要求後,配方奶成分才得以在網路上公開,並開放網購。這顯示政策如何以「推廣母乳」為名,壓抑資訊透明,犧牲婦女與家庭的便利性與選擇權。   在過去的媽媽手冊中,提及新生兒哺餵時只有「母乳哺餵」相關資訊。在婦女團體的持續要求下,終於加入「配方奶」說明。然而,在現在《孕媽咪衛教手冊》中的「新生兒哺育計畫」,九成篇幅都在講述「母乳」,「配方奶」的資訊輕輕幾筆帶過,甚至還要掃描QR Code。   此外,以國健署的〈嬰兒奶瓶餵食指導及注意事項〉為例,這份文件雖然已比其他衛教品更多著墨於配方奶,卻仍有許多問題。首先,它幾乎所有篇幅都在強調母乳的優勢,將配方奶定位成「不得已的替代品」,僅以「醫療需求」或「母乳不足」來合理化其存在,拒絕承認配方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使用。其次,文件的語言不夠中立,對家長而言缺乏清楚、友善的指引。真正需要的「如何安心、安全、正確地使用配方奶」幾乎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不斷的風險提醒。最後,這份文件迴避了結構性資訊,例如政府如何確保配方奶品質、標示規範,以及如何防範商業誤導。結果是,需要配方奶的家庭反而被被置於資訊真空中,正規管道沒有提供指引,卻要承受來自社會與市場的雙重壓力。   台灣女人連線強調,衛福部要照顧的是所有媽媽的孩子!媽媽在餵養小孩上有許多不同的處境及需求。不應該齊一式的推動「母乳哺餵」,提高其他餵養方式的門檻來抑制需求。   支持媽媽 尊重選擇:拒絕道德綁架 嬰兒餵養應建立在科學可信與資訊透明的基礎上。無論是母乳或配方奶,選擇都應由母親與家庭依據自身條件與需要來決定,而不是被社群輿論或品牌行銷所綁架。   台灣女人連線呼籲社會停止對母親的道德綁架、停止透過「母乳崇拜」或「妖魔化配方奶」來情勒。母親不該在照顧孩子的同時,還要面對輿論審判。真正的支持,不是把母親推向單一選項,而是打造友善的環境:讓母親無論走到哪裡,都能安心餵養孩子,不必面對歧視與阻礙。只有降低門檻、提供完整資訊與多元支持,婦女和家庭才能真正安心地做出最適合自身的選擇。   綜合上述,台灣女人連線提出以下訴求: * 母嬰品牌MAMAWAY應公開道歉:對於錯誤訊息與不當比喻造成的社會混淆與母親焦慮,以及動輒以控告威脅網友的不當行為,應誠懇承擔責任並向社會大眾道歉。 * 衛福部應積極回應:面對不實訊息,主管機關必須立即澄清並提供正確資訊,而非放任錯誤流通,導致社會信任受損。 * 衛福部調整嬰兒哺餵政策:衛福部不應只偏重母乳,而是要正視配方奶在家庭日常中的實際需求,提供中立、完整、科學可信的資訊,真正照顧到所有孩子的需要。       ★記者會直播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1FmEqRyXrf/        
+ read more
聯合國專家呼籲全面禁止代孕:等同性交易、涉及嚴重人權侵害
2025.08.27
聯合國專家呼籲全面禁止代孕:等同性交易、涉及嚴重人...
一位聯合國高級官員呼籲應全面禁止「具剝削性、不道德且殘酷」的代理孕母制度。   聯合國專員強烈譴責代孕:是嚴重的人權侵害 在一份將於10月提交聯合國大會的報告中,聯合國「婦女與女孩暴力侵害特別報告專員」Reem Alsalem表示,代孕導致女性遭受「嚴重的人權侵害」。   根據此報告,2023年全球代孕市場價值超過4.5兆台幣(1100億英鎊),預計到2033年將達到30兆台幣(7375億英鎊)。 代孕市場具有極高的利益,但代理孕母通常僅能拿到委託者支付款項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金錢則流向仲介機構。另外,與收養制度相比,收養家長必須經過審查,以確保他們適合養育孩子,但在代孕中,對家長的審查要求非常少。   在這份首度發表的報告中,Alsalem提出結論:聯合國會員國應共同推動,制定一項「禁止所有形式代孕,且具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性文書」,就像禁止性交易一樣。   英國反代孕運動人士對此報告表示認同,稱代孕制度長期以來一直「具有高度強制性、並非完全自主」。即使沒有商業交易,利他代孕仍可能建立在隱性的壓力、剝削或不平等的社會結構之上。   部分歐洲國家已禁止代孕,許多明星仍高調代孕 目前,西班牙與義大利等部分歐洲國家已全面禁止代孕。但「利他式代孕」在比利時、荷蘭、英國、加拿大、巴西與哥倫比亞仍屬合法。在美國部分州份,則允許商業代孕。     今年2月,影集《艾蜜莉在巴黎》的女演員Lily Collins與伴侶Charlie McDowell透過代理孕母迎來女兒Tove。Kim Kardashian(金·卡戴珊)也曾公開分享自己代孕的經驗。這些名人分享自己獲得代孕孩子,將代孕形塑成幸福的家庭故事,在媒體上佔據了討論的聲量與版面,但也忽略了代孕的另一面:許多代理孕母在過程中承擔健康風險、甚至死亡,並面臨整個代孕制度的剝削與傷害。更凸顯了代孕背後的階級議題——少數擁有資源的人能購買代孕服務,而弱勢女性則被迫承擔健康風險。   聯合國報告指出,應懲罰代孕買方、仲介公司與診所 在報告中,Alsalem表示,代孕的本質是一種對女性與兒童(包括女孩)的剝削與暴力。它強化了父權規範,把女性身體商品化與物化,並讓代理孕母與孩子暴露在嚴重的人權侵害之下。   她補充說,新規範應仿效「北歐模式」對待性交易的方式。意即懲罰買方、診所與仲介機構,以終結對於代孕的需求。她強調:「代孕服務與仲介的廣告必須被禁止。」同時,此報告建議應該建立相關的支持政策,協助那些已經替他人懷孕的女性。   報告也指出,代理孕母的妊娠併發症更多,經常需要剖腹產,對母嬰雙方都有風險。此外,許多代孕嬰兒一出生就被立即與懷胎的母親分離,容易導致依附關係中斷,進而使孩子陷入「失落狀態」,增加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   英國反代孕團體表達支持 英國反代孕團體對這份報告表示支持。 反代孕組織「Surrogacy Concern」創辦人Helen Gibson表示:「代孕是一種對女性的剝削、不道德的行為,對孩子更是殘酷——因為孩子無論使用誰的卵子,早已在母體內與母親建立連結。我們敦促英國政府採納聯合國的建議,在國內外全面禁止代孕。」   另一個組織「Stop Surrogacy Now」的共同創辦人Lexi Ellingsworth也表示:「我們長期以來都很清楚,即便是所謂的『利他式代孕』,依然具有高度的強制性、並非真正的自主選擇,這份報告證實了我們的擔憂。關於代孕的公共敘事必須改變,不能再被仲介與代孕的受益者主導,應該忠實反映女性的真實處境。」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5.8.25)      
+ read more
80歲以上也能代孕成為父母?英國高齡者代孕趨勢上升
2025.08.25
80歲以上也能代孕成為父母?英國高齡者代孕趨勢上升
年齡超過80歲的人透過代孕成為父母的現象越來越多,引起反對代孕的團體強烈抗議。   根據英國兒童與家庭法院諮詢服務(Cafcass)發布的數據,從2020年至2025年間,有「少數」代孕父母權的申請是由八十歲以上人士所提出。當《泰晤士報》請求取得相關資料時,Cafcass以「可能會識別到申請者身份」的理由拒絕揭露具體數字。但可以確認的是這五年間每年申請人數均少於六位,但這也代表了申請數量可能最高達30件。   Cafcass的資料顯示,在2020年至2024年期間,共有1,991起代孕父母權的申請,高齡者申請代孕的趨勢也正在上升。其中有416件是來自五十多歲的男女申請,另有43件是六十多歲男性。五十多歲男性的申請數量逐年增加,由2020年的44件增加至2025年的95件。     一對72歲夫妻成為代孕孩子法定父母 今年5月,一對年逾70歲的夫妻獲法院裁定,成功成為一名代孕男嬰的法定父母,儘管法官擔憂他們在孩子滿18歲前就可能過世。   這位代孕孩子在2023年美國加州出生,使用丈夫的精子與捐卵者卵子,並委託代理孕母。這對夫妻於嬰兒出生六個月後,於7月向法院申請孩子的父母權。高等法院家庭法庭的書面判決指出:「當孩子入學時,他們已年屆76歲;當孩子20歲成年時,他們將達89歲。」   英國禁止商業代孕,仍有許多漏洞 在英國,代孕合法,但屬於「利他式代孕」,商業代孕仍被禁止。代理孕母的補償金約為50萬到60萬台幣,代理孕母不可收取「合理開支」以外的費用,也不可以高價公開招募代理孕母。   法院在處理代孕父母權申請時,也會評估支付給代理孕母的款項是否屬合理開支。不過,法院從未因代孕花費過高而以兒童利益受到危害為由拒絕申請。   相比之下,在商業代孕盛行的美國,一名代理孕母可能獲得600萬至900萬台幣的報酬。   反對聲浪:代孕的高齡父母違反兒童利益 反對代孕團體Surrogacy Concern的創辦人Helen Gibson表示:「我們對八十歲以上申請代孕父母權感到震驚——這根本是一種極度自私的行為,毫無正當性可言。」她強烈批評此一趨勢連年上升,且在英國或許多英國人進行代孕的國家中,法律中並無限制代孕父母年齡上限。   Gibson認為,讓人能在自然生育年齡結束後幾十年仍能取得父母權,這種做法荒謬至極。英國政府必須嚴肅考量此舉是否符合孩子的利益。Gibson也指出,目前在英國法院審理的代孕案件多以國外商業代孕為主,並且越來越多由高齡父母提出。她呼籲:「政府應立即行動,授權法院得以拒絕這類父母權申請,並禁止英國人在海外進行商業代孕。」       編譯來源:DailyMail(2025.7.18)      
+ read more
全球肥胖危機惡化 專家呼籲採取五年行動計畫
2025.08.22
全球肥胖危機惡化 專家呼籲採取五年行動計畫
肥胖與多種慢性病高度相關,例如糖尿病、某些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問題、生殖障礙與心理健康疾病。更重要的是,肥胖的健康風險不僅影響個體,還可能導致跨世代健康問題,進一步加劇未來數十年的醫療支出與公共衛生負擔。   然而,全球肥胖率正以驚人的速度上升。從1990年至2021年,全球5至24歲人口的肥胖率增長兩倍,上升了244%,達到1.74億人。並且,截至2021年,全球已有4.93億名兒童與青少年屬於過重或肥胖。這顯示現行抑制肥胖的方式已無法有效控制這一代年輕人的健康風險,若不加以防治,將帶來嚴重的健康、經濟與社會影響。   2050年 全球三分之一的兒童肥胖或過重 根據一項最新研究,至2050年,全球每六名兒童與青少年中將有一人屬於肥胖族群,超過一半的成年人也將受到肥胖與過重問題的影響。   研究人員使用2021年全球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 Injuries, and Risk Factors Study)的數據,估算204個國家與地區最新的過重與肥胖狀況,並預測至2050年的發展趨勢。   結果顯示,在未來25年間,全球將有3.85億名兒童與青少年過重、3.6億名兒童與青少年屬於肥胖族群,總計超過7.46億名兒童與青少年面臨這一問題。與此同時,全球超過38億名成年人預計受到過重或肥胖的影響。而肥胖問題在地區與國家發展上亦存有差異。   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發表的《世界肥胖地圖報告》(World Obesity Atlas)提出警告,到2035年,79%肥胖和超重成年人和88%肥胖和超重兒童將生活在中低收入國家,而所有國家中只有7%國家有足夠的衛生系統來應對這一問題。該組織主席Simon Barquera表示:「肥胖問題最嚴重的地區是發展中國家,這是一個全球公共衛生的重大挑戰。」   MCRI研究員Jessica Kerr博士強調,兒童與青少年在肥胖流行病中仍是最脆弱的群體。預防是關鍵,因為肥胖通常不會在青春期後自然消失。若不立即制定五年行動計畫,未來年輕一代的健康前景將極為嚴峻。   許多地區過去主要關注兒童營養不良與發育遲緩,但如今必須立刻面對並處理肥胖帶來的公共健康威脅。Kerr博士建議,各國應優先建立「兒童與青少年肥胖監測系統」,以提供準確的數據作為政策依據。   台灣學童肥胖率高居亞洲之冠 國中生問題更嚴重 台灣的情況同樣令人憂心。根據教育部公布的統計資料,111學年度小學生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26.4%,國中生則高達30.2%。儘管與前一學年度相比略有下降,整體來看,平均每四名學生中就有一人屬於過重或肥胖,台灣學童健康面臨嚴重挑戰。   從長期趨勢觀察,自96學年度至今,小學生過重與肥胖的平均比例為27.6%,國中生更高,達29.5%。國中生的肥胖率在多數年度皆高於小學生,並且在近十年間多次突破30%的警戒線,顯示青少年族群的肥胖問題更加嚴峻。   依據衛福部國健署與台灣兒科醫學會於2018年發佈的《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當兒童BMI超過該年齡層第85百分位即為過重,超過95百分位則屬肥胖。雖然台灣已有相關政策與校園健康促進機制,但從數據來看,現行策略對遏止肥胖的效果有限,急需全面檢討與強化。   專家建議與政府行動 MCRI的Susan Sawyer教授指出,面對這場全球性兒童與青少年肥胖問題,不能再將責任歸咎於個人選擇。政府應採取積極的管理,從不同層面投入資源,以系統性減少導致肥胖的因素,包括加強食品與飲料管控、促進運動與健康生活方式,以及改善城市設計,營造支持健康選擇的環境。       編譯來源:Reuters(2025.3.4)、Eurek Alert(2025.3.3)、THE LANCET(2025.3.8)      
+ read more
英國最高法院裁定《平等法》女性指生理女性
2025.08.21
英國最高法院裁定《平等法》女性指生理女性
英國最高法院於4/16做出歷史性的裁決。明確指出2010年的《平等法》中「女性」的法律定義僅指出生指定性別為女性的「生理女性」,並不包括持有性別確認證書(GRC,法律上承認性別變更的證明)的跨性別女性。而此法中的「性別」是指生理性別,代表著出生時的指定性別。   這項判決可能使跨性別女性在使用女性專屬空間與取得相關服務時受到更大的限制。這也促使相關團體呼籲應盡速修改英國性別認同的法律。   跨性別女性能否使用女性配額?婦女團體提起訴訟 此案是由蘇格蘭婦女權益團體For Women Scotland提起的,該團體質疑跨性別女性使用公共委員會中女性配額的合法性,因而提出訴訟。蘇格蘭法院根據2004年的《性別承認法》,認為持有性別確認證書(GRC)便等於法律上轉換性別,因此不應受限於生理性別,駁回For Women Scotland的主張。因此,該團體向最高法院上訴,主張《平等法》中對女性的定義應僅限於生理女性。此團體受到J.K.羅琳的資助。   For Women Scotland的聯合創始人Susan Smith表示,這場法律行動是一條非常、非常漫長的道路。她表示:「今天,法官們說出了我們一直相信的事實,即女性受到其生物性別的保護。」   最高法院判決:性別權益應回歸生理特徵 英國最高法院的五位法官一致裁定,2010年《平等法》中對女性的定義不包括持有性別確認證書(GRC)的跨性別女性。法官指出:「我們看不出立法者有何充分理由,會希望讓《平等法》中基於性別的權利與保護,適用於複雜、異質的群體,而非適用於因共享生理特徵而共同面臨劣勢與歧視的生理女性或男性這些明確群體。」   法院副院長Lord Hodge表示,《平等法》明確規定,其條款處理的是出生時的生理性別,而非後天獲得的性別,無論是否持有性別確認證書。   他指出,此裁定將對體育、軍事、醫療機構及女性專屬慈善組織的政策產生影響,也牽涉到女性更衣室與專屬空間的使用。然而,在平等法的保護下跨性別女性仍享有與女性同工同酬的權利,在某些情況下仍依法適用女性的相關待遇。   法院在88頁的判決書中指出,即使「生理(biological)」一詞未出現在《平等法》中對男性或女性的定義,但這些詞語的普通含義即指向生物特徵。如果《平等法》中「性別」未明確以生理性別為依據,提供各類單一性別空間(如:庇護所、病房)將面臨實際執行上的困難。   法官強調,此項判決不該被視為某一方戰勝另一方的象徵,跨性別者依然受到平等法的保護。   跨性別團體表達失望:仍將持續爭取平等權益 英國多地支持跨性別權益人士針對判決發起抗議行動。跨性別團體 Scottish Trans發表聲明表示:「我們對最高法院的判決感到非常震驚,這推翻了過去20年對性別確認證書持有者法律地位的理解。我們將繼續為一個讓跨性別者能擁有隱私、尊嚴與安全生活的世界努力,這是所有人應得的權利。」   國際特赦組織英國分部執行長Sacha Deshmukh表示,這一項判決很令人失望。雖然可能對跨性別者帶來不利影響,但法院也強調跨性別者依然受到《平等法》保護,避免遭受歧視與騷擾。這一裁決並未改變跨性別者在《平等法》下「性別重置」所設的保障條款,跨性別者的法律權益依然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編譯來源:TheEpochTimes(2025.4.16)、the Guardian(2025.4.16)      
+ read more
「生理女」檢測急上路 世界田徑賽陷檢測亂流
2025.08.20
「生理女」檢測急上路 世界田徑賽陷檢測亂流
世界田徑總會今年3月的理事會中決議,以「SRY基因檢測」作為認定女性選手資格的標準之一,9月1日的世界田徑錦標賽將是第一個正式施行的賽事。   什麼是SRY基因檢測? SRY是「性別決定區域Y基因」(Sex-determining Region Y gene)的縮寫,位於Y染色體上,是啟動胎兒發展為男性的關鍵基因。一般來說,具有SRY基因者被視為「生物學上的男性」,不具此基因則屬於「生物學上的女性」。   世界田總表示,推行此檢測是為了確保女性選手的生理資格,維護比賽公平性。   但多位加拿大女性選手近日被通知,先前接受的基因檢測不符合規範,必須重新進行檢測。法國則因國內法律禁止此類檢測,選手被迫尋找境外場地進行檢測。   加拿大:唾液樣本不符規定 選手需緊急重測 加拿大田徑協會在國內錦標賽期間,委託檢驗機構Dynacare對選手進行SRY基因檢測。不過,Dynacare後來通知協會,其提供的檢測套件「不符合必要的標準」。   Dynacare發表聲明說明,他們當時收到的是唾液樣本,但檢測標準要求採集血液樣本,因此立刻建議改為抽血檢測。協會同意並重新收集血液樣本,Dynacare表示將優先處理這些樣本,確保選手及時完成檢測,取得參賽資格。   法國:國內法律禁止採檢 選手需出國檢測 法國田徑協會原本也計畫在國內錦標賽進行檢測,但遭到法國衛生部與體育部告知,依1994年通過的《生物倫理法》(French Bioethics Law),此類基因檢測在法國屬違法行為,因此被迫中止行動。   法國田總向路透社表示:「最終我們未能執行任何檢測。但我們對世界田總有信心,相信他們能儘速找到解決方案,確保法國選手能在最佳條件下參與國際賽事。」   世界田總特別計畫總監Jackie Brock-Doyle表示,世界田總正協助法國選手在其他國家完成檢測。此外,也正與波蘭、比利時、瑞士等國合作,協助選手在當地舉辦的鑽石聯賽賽事期間完成檢測。   未完成檢測者會失去參賽資格嗎? 對於外界擔憂是否會有選手因無法完成檢測而失去參賽機會,Brock-Doyle表示,世界田總目前不擔心會影響9月13至21日於東京舉行的世界田徑錦標賽。她估計,目前已有40%至50%的選手完成檢測。   即使有部分選手的檢測結果未能在期限內出爐,只要在9月1日前完成檢體提交,仍可參賽。她補充:「部分國家的檢測處理時間可能需時兩至三週。」   外界批評新規定推行太倉促 官方回應 對於檢測規範倉促上路的批評,Brock-Doyle表示:「或許我們確實可以有更多時間準備。但我們選擇從世錦賽開始,因為該賽事匯集了全球超過八成的女性頂尖選手,是推動新制的最佳時機。」       編譯來源:Reuters(2025.8.16)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