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8.05
心臟癌為何如此罕見?
癌症可以在身體的任何部位發生,但有些部位卻很少發生癌症,例如心臟。研究顯示,每一萬人中只有三人會罹患心臟癌。相比之下,每二十名女性中就有一人可能會罹患乳癌。這是為什麼呢?
事實上,心臟細胞有一些獨特的特性,使它們對癌症有極強的抵抗力。
癌症是如何開始的
細胞會進行分裂,以促進生長、取代老化或耗損的細胞,或是修復受損的組織。這個過程稱為「細胞分裂」。每種類型的細胞分裂速度不同,這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細胞的功能以及一個人的年齡。
例如,一個正在發育中的人類胚胎,其細胞分裂速度極快,在三天內可以完成四次分裂。皮膚、指甲和頭髮的細胞會在整個人生中持續更新。骨細胞的分裂速率則會讓我們每十年換一次全新的骨骼。
在細胞分裂期間,DNA中的基因會被複製,並均等地分配給兩個子細胞。如果這些基因暴露於有害化學物質、紫外線或輻射而受損,就可能導致突變,進而引發疾病。當這些突變發生在調控細胞分裂的基因上時,就可能演變成癌症。
心臟細胞如何抵抗癌症
儘管心臟是最早在胚胎發育時形成並開始運作的器官之一,但成年後的心臟細胞幾乎不再分裂,而且在20歲之後分裂次數會大幅下降。事實上,在一般人的一生中,心臟細胞的更換率少於50%。也就是說,有一半的心臟細胞會從出生陪你到生命的終點,持續幫你運送血液。
這種低頻率的細胞分裂,很可能是心臟抵抗癌症的主要原因。細胞分裂越少,DNA複製時出錯的機會就越少。
此外,由於心臟位於胸腔深處,相對來說不太容易直接接觸到致癌因素,如皮膚接觸到的紫外線或肺部吸入的有害物質。
然而,這種低分裂率也帶來缺點,例如:當心臟受到疾病、受傷或老化影響時,修復與更換受損細胞的能力就很有限。
心臟癌仍可能發生
即使心臟本身對癌症有一定抵抗力,腫瘤仍有可能在心臟中形成。
當我們在心臟發現癌症時,往往是因為癌細胞來自身體其他部位,並轉移至心臟。某些皮膚癌或胸部癌症比較容易轉移到心臟,但這仍然非常罕見。
一旦發生,心臟腫瘤往往比其他癌症更嚴重,且更具侵略性。一項分析超過10萬個美國心臟癌病例的研究發現,接受手術與化療的患者,其存活期明顯比未接受治療者長。
心臟癌帶來的心臟再生線索
了解心臟細胞如何分裂、以及什麼因素會改變這個過程,能幫助我們理解疾病機制,也能為新的治療方法提供思路。
例如,對心臟細胞分裂的研究,有助於科學家了解為什麼心臟在心肌梗塞後難以自我修復。研究發現,衰竭的心臟比健康的心臟有更多正在分裂的細胞,但仍需要外力協助才能完全康復。
現在的新技術,例如將血球重編程為心臟細胞的能力,使研究人員能夠建立更精確的心臟疾病模型,有望在未來達成心臟再生。這將為包括心臟癌在內的心臟疾病帶來全新療法。
了解為什麼癌症不發生,對於發展新的、更有效的治療方式,其重要性不亞於了解為什麼癌症會發生。對這兩個問題的答案至關重要,關鍵都在於「心」。
該篇文章作者Julie
Phillippi為匹茲堡大學心胸外科和生物工程副教授。
編譯來源:JapanToday(2025.07.27)
+ read more
/20250627.png)
2025.06.27
乳房植入物風險再引關注 BRCA突變女性風險高出16倍
一項由美國政府資助的最新研究指出,部分使用乳房植入物的女性,罹患罕見淋巴癌的機率高達一般人的16倍,引發醫界高度關注。
這種癌症稱為「乳房植入物相關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BIA-ALCL)」,通常發生在乳房植入物周圍的疤痕組織中。根據最新數據,2023年,美國有1,264例BIA-ALCL病例,並造成63人死亡。
BRCA基因突變女性 高風險族群
研究團隊針對3,000名曾接受雙側乳房切除並使用植入物的乳癌倖存者進行長期追蹤,其中有520人接受BRCA基因篩檢,結果發現有43人(約8%)帶有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
BRCA基因俗稱「安潔莉娜裘莉基因」。它的突變,長期以來已被認為與乳癌、卵巢癌風險大幅上升有關,如今也被發現與BIA-ALCL存在關聯。
平均追蹤12年後,發現BRCA突變女性罹患BIA-ALCL的風險高達16倍。
紐約市史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淋巴癌專家Paula
Ghione醫師指出,這項研究進一步確認了BRCA突變與BIA-ALCL之間的高度關聯性。
絨毛面植入物 恐引發慢性發炎與癌變
BIA-ALCL與一種表面粗糙的「絨毛面」乳房植入物關聯最深。這類植入物摸起來如砂紙般粗糙,表面容易聚集微生物形成生物膜,引發長期慢性發炎,進而傷害DNA、誘發癌細胞突變。
早在2019年,包括美國、澳洲、法國等國便已禁用多款此類高風險植入物,並有數千名患者對藥廠提起集體訴訟。
若能及早發現並移除植入物,大多數患者能有效治療。但若延誤診斷,癌細胞可能擴散全身,危及生命。
無症狀不必移除 但應了解自身風險
由於BIA-ALCL仍屬罕見,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目前並沒建議無症狀者主動移除植入物,除非出現疼痛、腫塊、腫脹或乳房形狀改變等異常情形。不過,醫師提醒女性應主動瞭解自己使用的植入物類型,並與醫療人員詳談,將相關手術記錄納入病史。
台灣也出現病例 女性不可輕忽
台灣近日傳出第三例BIA-ALCL病例,亞洲其他地區如日本、韓國、泰國和新加坡也陸續通報相關案例,顯示該病並非僅限歐美國家。
台灣女人連線於2019年開始推動建立「乳房植入物登錄系統」,希望透過制度化機制,確保所有曾接受相關手術的女性,都能留下可追蹤的醫療紀錄,以維護術後健康。衛福部於2020年委託臺北醫學大學負責建置該系統,目前正逐步推廣醫療院所加入使用。
該系統記錄手術資訊、植入物類型與後續健康狀況,可協助醫師後續診斷,也有助在植入物出現安全疑慮時,及時通知患者檢查與治療。尤其BIA-ALCL常於術後8至10年發病,登錄制度能降低錯失就醫時機的風險。
目前制度採自願登錄,無論植入或取出手術,皆可參與登錄。推廣此機制不僅有助於建立長期健康監測機制,更是保障女性健康與提升醫療安全的重要一步。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5.6.13)、Blood Advances(2025.6.12)
+ read more

2025.06.16
拆解PSA攝護腺癌篩檢:中老年男性該不該做?
美國前總統拜登罹患晚期攝護腺癌,引發外界再次攝護腺特定抗原(PSA)檢測的利與弊。這項自1990年代廣泛使用的篩檢工具,雖可偵測攝護腺癌,但準確性有限,亦可能導致誤判與過度治療。
PSA檢測的問題:過度治療與副作用
PSA是攝護腺細胞─無論正常或癌變─所產生的蛋白質,數值升高不一定代表惡性腫瘤,也可能來自良性腫大或感染。若因此接受侵入性檢查與治療,患者恐面臨如性功能障礙、尿失禁及腸胃不適等副作用。
先前研究發現,攝護腺癌非常普遍,超過三分之一的70多歲白人男性和一半的70多歲黑人男性患有不會造成任何傷害的攝護腺癌。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放射腫瘤醫師Brent
Rose指出,關鍵在於精準區分惡性與緩慢發展、不致命的腫瘤。
指引反覆搖擺,患者更難抉擇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USPSTF)在2008年建議75歲以上男性不篩檢;2012年進一步建議全面不檢。2018年又修正,建議55至69歲男性應與醫師討論後再決定是否篩檢(C級建議,即效益小,保險未必給付)。對於70歲以上男性,仍不建議篩檢。
現年82歲的拜登顯然遵循了指導。發言人表示,他最後一次接受PSA篩檢是在2014年,當時他71或72歲。
醫界分歧:要早期發現,還是減少焦慮?
部分醫師對現行建議持保留態度。波士頓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泌尿腫瘤醫師Alicia
Morgans主張對高風險族群,如:非裔男性或家族史者應更早篩檢。
舊金山加州大學泌尿腫瘤學者Matthew
Cooperberg也建議對低風險患者採「積極監控」而非立即治療,甚至提議將早期攝護腺癌改名為「腺泡腫瘤」(acinar
neoplasm),意指新的異常細胞增生,但不會擴散或致死,以減少心理壓力。
另一位專家Tyler
Seibert認為,新一代攝護腺癌篩檢重點應放在核磁共振(MRI)輔助判讀。若PSA偏高,建議先做MRI再考慮做切片。同時,對低風險患者採取「觀察等待」策略。他表示,大多數患者能逐漸適應定期抽血檢查的焦慮。
醫界共識逐漸轉向:「篩檢要精準、治療要謹慎」。對55至69歲的中年男性而言,最重要的仍是與醫師進行充分討論,評估個人風險與接受程度,再做決定。
攝護腺癌雖是美國男性第二大致死癌症,但如何平衡早期發現與避免過度治療,仍是醫學與倫理上的難題。
編譯來源:NPR(2025.05.21)
+ read more

2025.06.13
皮膚癌好發部位 男女有所不同
英國癌症研究中心(Cancer Research UK,
CRUK)近日發表一項分析,指出皮膚癌中最嚴重的惡性黑色素瘤(melanoma)在女性與男性身上,好發的位置有明顯差異。男性最常在「軀幹部位」發現病灶,包括背部、胸部與腹部,占所有男性病例的四成;而女性則以「下肢部位」最常見,從臀部到腳占了三分之一以上。
研究團隊推測,這樣的差異可能與性別行為模式有關,例如男性較常裸上身在戶外活動,而女性則可能穿短裙或短褲,導致暴露在陽光下的部位不同。
皮膚癌病例持續上升 過度曝曬陽光是主因
根據CRUK統計,英國每年約有1萬7,100件黑色素瘤病例,約有87%與紫外線曝曬過多有關。該機構預測,2025年黑色素瘤的新診斷人數將達到21,300例,創歷史新高。
CRUK資料顯示,2007年至2019年間,英國皮膚癌發生率上升了四分之一。其中,80歲以上高齡族群上升幅度高達57%。而年輕族群25至49歲的發生率上升了7%。
CRUK執行長Michelle
Mitchell表示,雖然皮膚癌的存活率已顯著提升,但病例持續增加仍令人憂心,特別是男性發病率上升速度更快。民眾一旦發現皮膚上出現新的痣、痣的顏色或形狀改變,或任何不尋常的皮膚變化,務必儘早就醫檢查,早期診斷是關鍵。
台灣紫外線暴露高 長期日曬恐增皮膚癌風險
台灣從春末至秋季普遍處於紫外線強度「高量級」,尤以南部地區如台南、高雄、屏東及離島澎湖、綠島等地最常出現「過量級」甚至「危險級」的紫外線指數(UVI≥8)。然而,許多民眾仍低估長期日曬帶來的健康風險。
台灣皮膚癌病例以基底細胞癌與鱗狀細胞癌為主,惡性黑色素瘤雖少見,卻極具致命性,需及早診斷與治療。
防曬不分晴雨 簡單三招保護自己
CRUK健康資訊主管Fiona
Osgun提醒:「就算天氣陰涼,只要紫外線強度高,都可能對皮膚造成傷害。每隔幾年就曬傷一次,也會大幅提高罹患黑色素瘤的機率。」
正確防曬方式包含:
*
防曬全年無休:對皮膚有傷害的紫外光包括UVA和UVB。其中的UVA,即使在陽光比較弱的冬天和陰天,仍對皮膚有傷害。因此防曬工作不分冬夏。
*
避開紫外線最強時段:上午11點到下午3點儘量待在陰涼處或室內。
*
穿著遮蔽性衣物:長袖衣褲、寬邊帽、太陽眼鏡是好幫手。
*
正確使用防曬產品:選擇同時含有對UVA和UVB具防護作用的產品,並擦足量的防曬產品。更要記得補擦,尤其流汗或下水後。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亦呼籲,近年許多年輕人追求「健康小麥肌」,卻忽略曬傷會破壞DNA、誘發皮膚病變,應改變「曬黑才健康」的迷思。
不只防曬 觀察皮膚變化也很重要
英國國民健保署癌症臨床總監Peter
Johnson教授表示:「預防永遠是對抗皮膚癌最好的策略。更重要的是,早期發現、早期就醫才是關鍵。」
皮膚癌警訊包括:
* 新長出或持續變化的痣
* 痣的邊緣不規則、顏色不均
* 出現出血、潰瘍或不癒合的傷口
* 突然出現的黑斑、紅疹或皮膚增厚
若有上述情況,應儘速就診,由醫師進一步檢查與評估。
延伸閱讀
UVA和UVB有什麼區別?
夏天近了,正確使用防曬品
在酷暑中保護您的孩子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25.5.26)
+ read more

2025.05.27
美FDA首度核准「居家子宮頸癌篩檢工具」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近日首度正式核准一項可在家中自我採檢、用於子宮頸癌篩檢的裝置「Teal
Wand」,供25至65歲、一般風險族群女性使用。這是全球首項非臨床環境下進行HPV篩檢工具獲得官方認證,專家認為此一突破將對全球婦女健康策略產生重大影響。
無需鴨嘴內診 在家即可完成採樣
這項工具由美國Teal
Health公司開發,外型為一根海綿頭棒狀採檢器,女性無需接受鴨嘴陰道鏡進行內診,即可在家自行採集陰道細胞樣本,再寄送至認證合格的實驗室進行Roche
cobas HPV DNA檢測。
該檢測系統為目前臨床常用標準,可有效偵測與子宮頸癌高度相關的高風險型人類乳突病毒(HPV),並能辨識第二級以上的子宮頸上皮內病變(CIN2/3)。
美預防醫學工作小組建議 自採HPV檢測納入官方指引
美國預防醫學工作小組亦於去年12月提出建議,預計將「自我採樣的HPV檢測」正式納入美國子宮頸癌篩檢建議指引。此舉代表居家檢測的科學證據已達一定程度,也顯示全球篩檢政策正朝向更具彈性、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轉型。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健康中心Jessica
Kingston醫學博士指出,自我採檢或居家採檢趨勢,有助讓更多女性在熟悉、安心的環境中完成檢查,減少對內診的焦慮與醫療系統的接觸障礙。對於曾有創傷經驗、不願就診或位處偏鄉的族群而言,這樣的創新方式尤具潛力。
從「醫療主導」到「女性中心」
擴大接受度是防癌關鍵
台灣目前提供30歲以上女性每三年一次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根據國健署統計,近年篩檢率約5成。2019年的數據顯示近4成女性超過6年未做抹片檢查,或從未檢查過。
根據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女性未做抹片篩檢的主要原因有「自覺身體健康沒有需要」、「時間不足」與「覺得不好意思」。
若台灣能參考美國經驗,進一步評估「居家HPV自採工具」的可行性,將有助於照顧原本難以觸及的族群,例如偏鄉居民、創傷經驗者與工作忙碌者,並有助縮短健康照護差距。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設計也挑戰了長期以來以「醫療機構為中心」的照護預設,將篩檢主導權交回女性手中,真正落實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健康服務。從傳統「請病人到診間」的模式,轉向「讓照護進入生活」,這不只是技術的進步,更是健康平權的制度創新,讓女性能在自在、熟悉、不感羞恥與不受權威干擾的情境下,自主掌握自身健康,是未來防癌政策不可忽視的方向。
臨床試驗 顯示高可行性與接受度
FDA的核准主要根據一項名為SELF-CERV的臨床試驗。研究共納入600多位女性參與者,先由她們自行使用Teal
Wand採樣,之後再由臨床醫師進行傳統內診採樣作為比對,並蒐集使用經驗回饋。結果如下:
* 98%的女性成功採集出有效樣本
* 93%表示裝置使用簡單易懂
* 94%表示若結果準確,會選擇自採取代臨床內診
* 86%表示若能居家檢測,會更願意定期追蹤
結合遠距醫療 打造完整篩檢服務流程
除了硬體採檢裝置外,Teal
Health公司也同步整合遠距醫療服務,提供線上開立篩檢處方、檢查報告說明與後續轉診機制,確保使用者從採檢到後續處理不中斷。
Conageski醫師強調,真正的突破不只在於能不能採檢,更重要的是如何建構一套結構完善的後續照護體系,讓這項創新真正彌平婦女健康照護的落差。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25.5.9)、Medpage
Today(2025.12.10)、國民健康署(2019.3.8)
+ read more

2025.05.19
系統性回顧研究指出 A型血女性乳癌風險較高
乳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見的癌症,辨識風險因子對於及早偵測與預防很是重要。過去已有許多研究探討生活型態與遺傳相關因素對乳癌風險的影響,近日一項系統性回顧研究則進一步檢視了「血型」與乳癌之間的潛在關聯。
這項研究探討了「ABO血型抗原和Rh因子與乳癌的關係」,分析聚焦在A、B與O血型的系統。研究團隊針對29項已發表的研究,進行系統性綜述與統合分析,其中有超過13,000位乳癌患者和717,000位對照者。
綜合全球資料後,研究團隊發現A型血在乳癌患者中最為常見,且其罹患乳癌的風險比O型血高出約18%。相對地,B型、AB型或Rh因子與乳癌的關聯性則無顯著統計差異。
雖然此研究尚無法證明A型血與乳癌間有因果關係,但指出了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生物學線索。血型抗原是存在於細胞表面(包括乳腺組織)上的蛋白質,可能透過與免疫系統的交互作用或是影響細胞行為,進一步影響癌細胞的發展與擴散。
研究團隊也指出,地區差異、遺傳多樣性與研究品質可能影響各項研究的個別結果,但整體趨勢仍顯示,A型血可能是一項潛在的乳癌風險指標。這項發現未來有助於完善乳癌篩檢政策,促使A型血女性更早期或更頻繁地接受篩檢。
這項統合分析的資料來自亞洲、歐洲、非洲和美洲進行的研究,是迄今為止此主題最廣泛的回顧。雖然先前的研究結論並不明確,但這項大規模評估為A型血與乳癌風險之間可能的關聯提供了更有力的證據。
研究進一步建議,後續可從遺傳機制、免疫反應與其他分子途徑切入,釐清血型A如何在乳癌形成過程中扮演角色。這些努力將有助於發展更精準、個人化的乳癌預防與治療策略。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5.5.14)、Oncotarget(2025.5.9)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