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運動有效嗎?

「微劑量」在醫藥上是指以少量的使用仍能獲益的方式。對運動而言,如果沒有30分鐘跑步或較短爆發性的活動,只有微量的運動對健康也有益嗎?

 

根據世衞組織建議,成人每星期目標最低中度有氧運動150分鐘(運動結束交談不易),或者強度運動75分鐘(運動結束後喘不過氣)。或者,你可以結合中等強度和高強度的運動。包括快走、騎自行車、跑步、游泳或划船等活動,以及足球和籃球等團隊運動。

 

如果你每天都有運動,需要進行大約20–30分鐘的活動。或者,你也可以選擇每週兩到三次較長時間的訓練或比賽。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指引同時建議,每週至少兩次進行肌力訓練(例如舉重,或高強度的運動如短跑)。

 

運動可以「微量」進行嗎?

 

哪些算是運動?

日常的隨機活動—像是跟孩子玩耍、走路去搭公車—都算是運動,能累積成一週的身體活動量。家務也算在內,例如拖地、吸塵這類家事,體能消耗大致與散步相當。雖然這些活動不屬於劇烈運動,但仍能計入中等強度運動的分鐘數。

 

短時段運動有效嗎?是的,好消息是—一天中分開做的小量運動,效果跟一次長時間的運動一樣好。甚至還可能帶來額外好處。

 

2019年一項綜合19個研究、超過1000名參與者的回顧發現,每天分多次進行短時間運動,對心肺功能和血壓的改善,與一次長時間運動同樣有效。甚至還有證據顯示,多次短運動更有助於減重和降低膽固醇。

 

這些研究最常見的比較方式是:一組每週五天、每天三次各十分鐘運動;另一組則是每週五天、每天一次三十分鐘運動。

 

超短時間的運動也有幫助

另一項2019年針對年輕成人的研究,檢視所謂「運動零食」(exercise snacks)的效果。雖然研究規模小,但結果有趣且正面。

 

  • 「零食組」每週三天、每天三次,持續六週。每次僅進行:2分鐘輕鬆暖身、20秒全力衝刺以及1分鐘放鬆

總計:每次3分20秒,一天三次,一週三天。

 

  • 對照組則是每週三天、每天一次較長的運動:2分鐘暖身、三次20秒衝刺(每次之間有3分鐘輕鬆恢復)以及1分鐘放鬆

總計:每次10分鐘。

 

結果發現,「零食組」的有氧適能顯著提升,而有氧適能是預測早逝風險整體健康最重要的指標之一。

 

類似的研究也指出,這種方法有助於降低膽固醇。不過,運動總量可能不足以減重。

 

上述研究顯示,運動時間越短,強度就要越大。

 

換句話說,你可能需要調整方式來提高強度。例如,1分鐘的高強度運動,大約等於2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

 

基本上,如果你時間有限,就得「用更大的力」來換取效果。

 

那還有必要做長時間運動嗎?

若是為了健康與一般體能,把長運動拆成小段並沒有壞處。重點是要能長期持續進行。

 

但有些情況下,你可能仍需要較長的訓練:

 

  • 比賽或長時間挑戰:若你在準備10公里跑、30公里自行車賽,甚至馬拉松,就需要進行較長時間的訓練。這能讓肌肉與關節適應比賽的負荷,並幫助身體發揮最大表現。

 

  • 心理健康:有研究顯示,運動量超過最低建議標準,對心理健康更有幫助。兩項近期的綜合分析發現,每天約1小時的中等強度運動,可以顯著改善焦慮憂鬱症狀。

 

不過,這些研究並未直接比較「一次長時間」與「分段」多次運動的差別,因此你仍可以分散運動時間,依然感受到效果。

 

最底線

任何運動都比完全不運動好。即使每天僅有3分鐘、分成三段,也能對健康帶來正面影響。但別忘了:時間越短,強度就得越高。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 (2025.09.14)Springer Nature Link(2019.07.02)

 

 

 

看完這則文章你覺得?
實用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