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大腦隱憂?阿茲海默症為何偏愛女性?
2025.04.25
女性大腦隱憂?阿茲海默症為何偏愛女性?
阿茲海默症的主要成因是類澱粉蛋白(amyloid)及濤蛋白(tau)在大腦中形成斑塊與纏結,隨著這些蛋白質的積聚,神經元受損和死亡,功能開始受到干擾,腦組織便開始發炎和萎縮。進而導致認知退化。   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罹患阿茲海默症,原因可能與大腦中一種名為「tau」的有毒蛋白質累積速度較快有關。這項發現挑戰了過去「因女性壽命較長所以罹病率較高」的常見觀點。   來自哈佛大學與波士頓麻省總醫院的研究團隊發現,當女性大腦中已累積類澱粉蛋白時,tau蛋白在記憶與視覺相關的腦區累積速度顯著快於男性;攜帶APOE4基因的人當中,女性在腦部tau蛋白累積速度也比男性快。   此外,作者也指出,更年期相關的荷爾蒙變化可能是導致女性體內tau數值升高的原因,但這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對藥物開發的潛在影響 這項研究的發現可能會影響新型阿茲海默症藥物的臨床試驗。   目前美國FDA核准的藥物lecanamab可延緩病情惡化約27%。但已有研究發現其對女性的療效較差。   Lecanemab是一種單株抗體,患者每個月都需要透過手臂靜脈注射的方式接受該藥物,其作用是刺激人體免疫系統清除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中累積的有害類澱粉蛋白。   台灣現況 在台灣,根據衛生福利部113年公布的「全國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全國社區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為7.99%,推估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數約35萬人,其中女性盛行率(9.36%)高於男性(6.35%)。阿茲海默症是失智症的一種,佔約60%-70%。   研究限制 這項研究的一個主要限制是缺乏不同群體之間的種族、民族、教育和其他多樣性。此外,他們指出,性別特異性的tau對類澱粉蛋白的反應可能會受到更年期、發炎或心血管風險等未知變數的影響。   該項研究刊登於《JAMA Neurology》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5.03.03)、MedpageToday(2025.03.03)、EurekAlert!(2025.03.18)、JAMA Neurology(2025.03.03)、Alzheimer's Association(2025.01.29)      
+ read more
探索阿茲海默症與停經的關係
2025.03.11
探索阿茲海默症與停經的關係
阿茲海默症的發生和tau蛋白、β澱粉樣蛋白積聚及突觸(synapse)功能障礙有關。   兩項研究從tau蛋白、β澱粉樣蛋白積聚及突觸功能探討了停經和停經期荷爾蒙療法與阿茲海默症風險之間可能的關聯,說明了為何阿茲海默症對女性的影響尤為嚴重。   荷爾蒙治療與阿茲海默症 第一項研究顯示,70歲以上認知未受損的女性接受停經期荷爾蒙治療與未接受荷爾蒙治療者相比,前者顳葉三個區域的tau累積更多。研究主導人Gillian Coughlan博士表示,對於接受荷爾蒙治療的70歲以下女性來說,這種關係並不顯著。   Coughlan指出:「我們還研究了更年期荷爾蒙療法與β澱粉樣蛋白負擔之間的關聯,但沒有發現令人信服的關聯證據。」「因此,更年期荷爾蒙治療對阿茲海默症病理的影響似乎僅與tau蛋白有關。」   Coughlan表示,新發現也「與目前有關更年期荷爾蒙療法的治療指南一致。」「目前的指導方針建議女性僅在停經後10年內使用激素療法,而不是在那後使用。」   早發性停經與阿茲海默症 第二項研究發現,早發性停經和突觸完整性(synaptic integrity)的降低、tau的累積以及認知能力加快下降有關。也就是說,停經年齡越早,女性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就越大。分析指出,這種關聯在接受更年期荷爾蒙治療的女性中有所減弱。   但是關於β澱粉樣蛋白,研究並沒有看到類似的影響。   Alexander指出,阿茲海默症發生在女性比男性多,但人們對性生物學、荷爾蒙、性別因素如何解釋疾病流行率的性別差異的理解卻很少。如果我們了解生物學差異如何影響……疾病的流行,那麼肯定會對預防、治療和診斷大有幫助,但,這會是一條長遠的路途。   兩篇論文均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編譯來源:MedpageToday(2025.03.05)、Science Advances(2025.03.05)、Science Advances(2025.03.05)      
+ read more
失智前十年,BMI和腰圍下降
2025.03.05
失智前十年,BMI和腰圍下降
根據《JAMA Network Open》的一項研究,失智診斷前十年,可見到體重指數(BMI)和腰圍較低,而高密度脂蛋白(好膽固醇)較高。   這些發現表示某些心臟代謝因素,在失智前會偏離原本正常的標準。這些差異是失智相關的風險因素?還是它的早期指標?有待更多的研究,不論如何,這表示動態監測BMI及好膽固醇的重要性。   澳洲Monash大學Zimu Wu博士主持的一項研究,將1,078失智症病例和4,312無失智症病例進行配對分析。   研究人員發現,與對照組相比,失智症患者的BMI在病發前7年開始就較低,而腰圍則在前10年開始就較低。此外,與對照組相比,失智症患者的BMI和腰圍下降速度更快。   失智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普遍較高,特別是在失智前3到5年,而在確診前數值下降。在失智診斷前的十年內,收縮壓和三酸甘油酯較低,而低密度脂蛋白和總膽固醇較高;但這些數值與對照組並沒有顯著差異。       編譯來源:Clinical Advisor (2025.02.10)、JAMA(2025.02.07)      
+ read more
性別歧視是女性記憶力下降的危險因子
2024.12.20
性別歧視是女性記憶力下降的危險因子
Columbia University Vagelos College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顯示,與出生在性別歧視最少的州的女性相比,出生在美國性別歧視最嚴重的州的女性在晚年記憶力衰退得更快,其認知老化之間的差異相當於九年。   越來越多調查結構性性別歧視與健康之間關聯,這項研究是其中之一。結構性性別歧視與結構性種族主義一樣,不是指個人層面的事件,而是指源自社會政策和社會規範的資源和權力不平等。仇恨犯罪或誹謗是種族主義或性別歧視的個人歧視行為;不公平的貸款政策和在政府中的代表性不足是結構性的歧視。先前的研究發現,成年後遭受更大的結構性性別歧視,與「死亡率升高」、「慢性病風險增加」以及「女性難以取得或負擔得起醫療保健」有關。   這項首次研究「結構性性別歧視和認知健康」的新研究發現,在美國,與出生在結構性性別歧視較少的州的女性相比,出生在結構性性別歧視較嚴重的州的65歲以上女性記憶力下降速度更快。   研究也發現,結構性性別歧視與記憶力表現之間的關聯性在黑人女性中最高。對於黑人的女性來說,性別歧視和種族主義的交叉影響可能會形成一種獨特的壓迫形式,這種壓迫對認知健康的影響比單純的性別歧視或種族主義更為顯著。     結構性性別歧視如何導致記憶力下降 目前,關於為什麼阿茲海默症對女性的影響比男性更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與性別相關的生物差異上,例如荷爾蒙和基因。這項新研究表明,最重要且未被充分認識的風險因素之一可能是系統性性別歧視。   結構性性別歧視如何導致記憶力下降尚不清楚。   Justina Avila-Rieger說:「我們所知道的是,結構性不平等透過為增進健康的機會和資源設置障礙,從而影響個人的健康結果,……最終,這些接觸會造成慢性身體健康狀況的差異,直接影響大腦健康、認知障礙的發生,並最終導致失智。」   研究負責人Justina Avila-Rieger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解決社會不平等問題可能是減輕女性阿茲海默症負擔的有效方法,」、「阿茲海默症是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特別是在佔該病患者的三分之二的女性中。我們必須更好地了解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以及對此可以採取的措施。   該研究題為「美國黑人和白人女性和男性的早年結構性性別歧視和晚年記憶軌跡」,於12月18日在線發表於《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協會雜誌》上。研究對象為華盛頓高地-因伍德哥倫比亞老化計畫和健康與退休研究中21,000人的結構性性別歧視程度與記憶表現之間的關係。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4.12.18)、NIH(2024.12.18)      
+ read more
每日服用維生素D有助心血管健康
2024.12.09
每日服用維生素D有助心血管健康
現在,專家們發現了一種平價且低風險的治療方法,可以改善心臟的血流問題,進而減少失智。   維生素D被稱為「陽光維生素」,一直被認為對骨骼健康有益。現在,一項研究顯示,一個月每天服用一顆維生素D錠劑,可降低血壓,從而減少中風和心臟病的風險。研究顯示,服用600IU(等於15毫克)劑量的效果最佳,增加劑量幾乎不會提升對健康的益處。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平均年齡71歲、BMI為30.2(屬於肥胖級別)的221名成年人分為兩組。第一組每天服用美國醫學研究所建議的每日服用劑量(600 IU)的維生素D補充劑。第二組的110名志願者則服用了超高劑量的每日3,750 IU錠劑。   追蹤一年後,研究團隊發現,兩組參與者的血壓平均下降了3.5毫米汞柱。這是血壓測量中的收縮壓。正常血壓通常被認為低於120 mmHg。服用高劑量維生素D的群體,其讀數平均下降了4.2 mmHg,而低劑量組下降了2.8 mmHg。然而,研究結果發表在《內分泌學會期刊》上,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這種差異很小,對心臟健康風險的影響有限。   在台灣,2017-2020國人營養健康調查的報告中顯示,國人最缺乏的營養素為維生素D。75%以上的男女性都呈現維生素D攝取不足的情形,其中又以13-44歲女性的缺乏最為普遍。根據此新發現,如果改善維生素D的攝取,將不但有利於骨骼,亦有利於心血管健康。       編譯來源:Mail Onile health(2024.11.12)      
+ read more
早發失智症與子癇前症有關
2024.07.09
早發失智症與子癇前症有關
一項針對法國近200萬名女性的前瞻性研究顯示,子癇前症會增加早發性失智症的風險。   子癇前症又稱妊娠毒血症,是懷孕中後期發生的疾病。妊娠20週以後出現的高血壓,同時合併蛋白尿或全身水腫。子癇前症若合併癲癇發作,就稱為子癇症。   法國Santé Publique醫院的Valérie Olié博士表示,與沒有高血壓疾病的妊娠相比,子癇前症使年輕時患失智症的風險增加了一倍多。   當子癇前症發生在妊娠34周之前,或又有慢性高血壓時,早發性失智的風險增加。   澳洲墨爾本大學的Stephen Tong博士和Roxanne Hastie博士在隨附的社論中指出:「這是一項創新的研究,因為它確定了一種新的與子癇前症關聯的疾病。」   社論作者觀察到,在這項研究中的1,966,323名女性中,只有128名(不到1%)患有早發失智症。   因此,他們指出,患有子癇前症的人應該放心,因為早發失智症仍然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疾病。他們增加的絕對風險的是很小的。   最近已有研究報告了妊娠高血壓疾病(主要是子癇前症)與晚年認知問題之間的關係。一項80年回顧性研究顯示,患有妊娠高血壓疾病的女性晚年患血管性失智症和其他失智症的風險較高。患有妊娠高血壓和子癇前症的女性在70歲之前死亡的風險也更高。   Tong和Hastie指出,「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子癇前症對終生健康的影響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些風險是如此重要,以至於美國心臟協會等許多國際臨床指南現在認識到,先前的子癇前症是後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早發性失智症可能比以前想像的要多,儘管育齡期間的這種情況非常罕見(每10萬人中有1.0至3.8人)。英國生物銀行最近的一項研究指認早發性失智症的風險因素,子癇前症並不在其中。   社論作者表示:「儘管尚未在臨床試驗中得到證實,但在子癇前症發作後,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會改善血管健康並降低許多嚴重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這是合理的。」   研究如何進行   Olié和同事分析了全國CONCEPTION世代研究的資料(法國國民健康保險的數據資訊系統)。該世代研究先前的研究顯示,在法國 2%的妊娠存在子癇前症。   該資料庫涵蓋了2010年至2018年法國所有妊娠22週後的分娩情況。近200萬名女性參與了這項研究。產婦平均年齡為34.6歲。   失智症是透過平均追蹤9年的醫院記錄來識別的。與其他女性相比,患有早發失智症的女性年齡更大(36.4歲 vs 34.6歲),更容易被社會剝奪(13.3% vs 12.0%),更容易吸煙(14.8% vs 9.0%),或患有糖尿病(2.3% vs 0.7%)。   整體研究結果表明,子癇前症和早期失智風險之間存在劑量依賴性關聯。然而,嚴重的子癇前症與早發失智症無關。這可能是由於該亞組的統計檢定力較低。   他們補充說:「如果導致失智症風險增加的病理學也是通過血管健康狀況不佳介導的,那麼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可能會減輕這種風險。」 「如果是這樣,那麼訊息就很明確了—健康飲食、定期鍛煉以及與初級保健醫生的接觸可能會一下子降低與子癇前症相關的所有這些疾病之風險。」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24.05.30)、JAMA(2024.05.30)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