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飲食

當狗狗成為家人!生育率下降與飼養毛小孩有關?
2025.04.14
當狗狗成為家人!生育率下降與飼養毛小孩有關?
瑞典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有四分之一的瑞典年輕女性不確定是否想生小孩,或明確表示不願生育。與2014的十分之一相比,此比例大幅增加,顯示女性的生育意願下降。另外,有一個研究顯示,在某些國家,養狗的數量大幅增加,甚至超過小孩!全球對狗的情感依賴正在上升,但這是否意味現代人正在「以狗代子」?或者這股趨勢背後有其他因素?   Eötvös Loránd University動物行為學系主任Enikő Kubinyi教授在全球頂尖的心理學期刊上發表了一項突破性的理論。他認為養狗與生育率下降確實存在關聯—但關聯可能與我們所想的不同。   觀點一:養狗會降低生育意願? 許多人將自己的狗視為家人,甚至比人際關係還重要。狗的數量逐漸上升,而人類的生育率卻在下降。即便身為有孩子的父母,也有人認為自己的狗比任何人都更重要。   一項匈牙利調查發現,19%的無子女者與10%的父母至少部分程度認為狗比任何人更值得重視。Kubinyi試圖解釋這個令人意外的現象。   Kubinyi指出,有些人認為在現代狗已經成為新的「孩子」,也有人對這種說法感到憤怒。例如,教宗方濟各曾批評沒有孩子卻溺愛寵物的行為,認為是自私的表現。一些研究顯示,狗主人確實對母職持有較為負面的看法,而擁有狗的母親則認為養育孩子更加沉重,降低她們再生育的意願。   觀點二:養狗會提升生育率? 相反的觀點則認為,養狗實際上可能會提高生育率。有孩子的家庭更有可能養狗,而有些伴侶則將養寵物視為「練習照顧孩子」,作為建立家庭的準備階段。此外,女性往往會覺得養狗的男性更有吸引力,這可能會提高男性成為父親的機率。根據此觀點,養狗並非取代生育,而是與之互補,甚至可能成為育兒的前奏。   狗還可能成為社交催化劑,促進人際關係。例如,遛狗可以增加社交互動的機會。然而,某些狗的行為問題(如具有攻擊性或過度吠叫)可能會使社交互動變得困難,尤其當飼主依賴狗作為唯一的情感寄託時。   缺乏社會支持,現代人轉向依賴動物 人類的照顧本能和需求社會支持是天生的,但當人際關係受到損害或缺失時,這些需求便轉向可以與人作伴的動物。這就是Kubinyi的「伴侶動物逃避理論(companion animal runaway theory)」。在這個理論下,孩子數量的減少並不是因為狗的數量增加,而是兩者背後有相同的趨勢—社會支持網絡的轉變。   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發展出了一種「合作育兒」模式,即社區內的成員共同分擔育兒責任。然而,在現代社會中這些支持網絡已經崩解,導致許多人覺得自己無法獲得育兒的協助。有些人則在人際關係中經歷了情感創傷,而狗提供了安慰與無條件的愛。當代文化進一步鼓勵人們將照顧的本能轉移到狗身上,這種趨勢反映在網路迷因上,寵物照顧產業蓬勃發展,飼主們也越來越常自稱為狗的「媽媽」或「爸爸」。   對於許多人來說,在缺乏支持的人際關係時,狗便成為最重要的夥伴,而牠們的思維與行為特質,也特別適合擔任這個角色。   應加強社會支持系統,養狗不應使人更孤立! Kubinyi總結道,狗的角色變化反映了西方社會在照顧與社會支持上的巨大缺失—人們試圖用毛小孩來填補這種空白。我們需要加強家庭支持系統,減少社會孤立。當養狗能夠促進人際連結,而非讓人更加孤立時,它才真正發揮正向作用。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5.3.25)、EurekAlert(2025.3.24)      
+ read more
醫生警告 八歲以下兒童應避免喝冰沙
2025.03.17
醫生警告 八歲以下兒童應避免喝冰沙
2018年至2024年之間,20多位2至7歲兒童喝了含有甘油的冰沙,出現了一系列症狀:頭痛、噁心、休克、酒醉狀態、低血糖,以及失去意識等。   英國食物標準局(FSA)指出,甘油被添加在冰沙中,可以幫助冰沙維持口感,防止液體完全冰凍成固體。雖然甘油也添加於其他食物中,但添加量遠低於冰沙飲料。因此,如果兒童攝取過量冰沙,就很容易引發甘油中毒,進而頭痛、噁心、酒醉狀態、失去意識等症狀,醫生稱之為「甘油中毒症候群」。   因此,2024年,英國食物標準局建議4歲及以下的兒童避免飲用冰沙,還建議5至10歲兒童每日冰沙飲用量不要超過一杯。   今年2月愛爾蘭和英國的醫學專家在《英國醫學雜誌》的《兒童疾病檔案》上發表研究成果──《幼兒飲用冰沙後出現甘油中毒症候群》。   研究指出,體重、飲用的速度和劑量都是甘油中毒症狀的影響因素。其他因素包含飲料是與餐點一同攝取還是在空腹狀態下飲用,或者是否在高強度運動後飲用。   研究者指出,為了讓家長輕鬆理解冰沙對於兒童健康的疑慮,並且考量到同齡兒童會有體重差異,建議應以體重為衡量標準,而非年齡。或者,建議飲用冰沙的年齡可能要提高到八歲,以確保在正常體重變化的範圍內,每單位體重的攝取量不會超過安全標準。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5.3.12)    
+ read more
早晨喝咖啡較有益健康
2025.01.25
早晨喝咖啡較有益健康
目前許多研究都指出喝咖啡不但不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可能降低某些慢性疾病的風險,如第二型糖尿病。已知咖啡因對我們身體的影響,我們想要知道喝咖啡的時間是否對心臟健康有任何影響。   日前發表在《歐洲心臟期刊》的研究顯示,在早晨喝咖啡的人,和整天喝咖啡的人比較,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低,整體死亡風險也較低。   和不喝咖啡的人比較,早上喝咖啡不管死於任何原因的可能性少了16%,而死於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少了31%。然而整天喝咖啡的人比較不喝咖啡的,風險並沒減少。早上喝咖啡的人,不管是2-3杯或3杯以上,都受益於較低的風險。早上只喝一杯或更少的,風險降低幅度較小。   研究主持人紐奧良都蘭大學公衛教授Lu Qi醫師說:「這是第一個研究測試喝咖啡的時間和健康結果。研究結果表明,不只是你喝咖啡否,或喝多少,一天中喝咖啡的時間也很重要。通常我們不會在飲食指南中建議時間,但也許我們將來應該考慮這個問題。」   「這項研究並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早上喝咖啡可以降低死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一種可能的解釋是,下午或晚上喝咖啡可能會擾亂日常的晝夜節律和褪黑激素。這反過來又導致發炎和血壓等心血管危險因子的變化。需要進一步研究來驗證改變人們喝咖啡的時間的潛在影響。」   英國倫敦皇家Brampton 和 Harefield醫院的Thomas F. Lüscher教授在一篇隨附評論中表示:   「在近十年的中位追蹤中,在調整了含咖啡因和不含咖啡因的咖啡攝取量、每天的咖啡杯數、睡眠時間和其他混雜因素後,我們發現,早晨型而非全天型的模式與不喝咖啡的人相比,全因死亡風險(風險比 0.84)和心血管死亡風險(風險比 0.69)顯著降低。咖啡飲用時間顯著改變了咖啡攝入量與全因死亡率之間的關係。」   「為何一天中的時間是相關的?早上我們醒來起床時,通常交感活動大幅增加,白天內漸漸衰退,睡覺時達到最低量。如作者指出,下午或傍晚喝咖啡時,干擾了交感活動的生理時鐘。確實許多整天喝咖啡的人,因睡眠干擾而受苦。咖啡似乎抑制了褪黑激素,那是大腦中一個促進睡眠的重要調節劑。」   「整體來說,我們現在必須接受大量證據,喝咖啡,特別是在早上,比較健康。」   研究是如何做的? 這個研究包括了40,725名成人,在1999和2018年間參與美國健康和營養調查(NHANES)的數據。參與者被問到,至少有一天所消耗的食物和飲料,包括是否喝咖啡、數量和時間。也包括1,463人的亞組,完成詳細記錄一整個星期食物和飲料的日記。   研究人員將這個資料連結到9-10年死亡和死因的記錄。   研究中的參與者約36%主要是中午以前喝咖啡,16%的人一整天在喝咖啡(早午晚),48%則不喝咖啡。   該研究發表在《歐洲心臟期刊》。       翻譯來源:EurekAlert!(2025.01.07)、European Heart Journal(2025.01.08)      
+ read more
化妝品禁止添加的色素,竟然可以添加在兒童吃的糖果?
2025.01.20
化妝品禁止添加的色素,竟然可以添加在兒童吃的糖果?
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於1/15宣布,禁止使用紅色3號「赤蘚紅」(台灣稱「食用紅色7號」),這種染料能讓食品和飲料呈現鮮紅的櫻桃色,但已被證實會導致動物癌症。   美國的紅色3號在台灣名為「赤蘚紅」,是「食用紅色7號」,可於各類食品中使用,但不得使用於生鮮肉類、生鮮魚貝類、生鮮豆類、生鮮蔬菜、生鮮水果、味噌、醬油、海帶、海苔、茶等。   根據食品安全倡議組織「公共利益科學中心」(CSPI)的說法,大量證據顯示紅色3號用於飲料、膳食補充劑、麥片和糖果及雞尾酒中的櫻桃和草莓味奶昔,可能引發癌症,並影響兒童的行為。該組織於2022年向FDA請願,要求終止使用紅色3號色素。CSPI援引農業部的數據表示,超過9,200種食品含有紅色3號,其中包括數百款由大型食品公司製造的產品。   FDA的這個決定被視為消費者倡導組織和部分美國議員的勝利,他們長期以來督促FDA撤銷紅色3號的使用許可。   紅色3號的矛盾 早在1990年FDA就根據《德拉尼條款》(Delaney Clause)禁止紅色3號在化妝品中的使用。《德拉尼條款》要求FDA禁止會導致人類或動物癌症的食品添加劑。紅色3號添加劑加在口紅中是非法的,但透過糖果餵給兒童卻是合法的。   CSPI總裁Dr. Peter Lurie表示,FDA終於結束了紅色3號於法規中的矛盾。   食品製造公司需在2027年1月15日之前完成產品配方的調整。製造膳食補充劑等口服藥物的公司則可獲得額外一年的寬限期。   FDA人類食品副局長Jim Jones在聲明中表示,如果發現一種食品添加劑或色素會導致人類或動物的癌症,FDA不得批准使用。證據顯示,暴露於高劑量紅色3號的實驗室雄鼠罹患癌症的風險增加。   在台灣 加州於2023年成為第一個禁止紅色3號和其他幾種與潛在健康問題有關的食品添加劑的州。歐盟、澳洲和紐西蘭基本上也都禁止使用紅色3號。目前未聞我國衛生福利部對此發表意見,台灣女人連線將行文食藥署建議禁止台灣的食用紅色7號於食品與化妝品。       編譯來源:NBC NEWS (2025.01.15)      
+ read more
戒菸可延壽
2025.01.06
戒菸可延壽
根據一個令人吃驚的新分析,選擇戒菸的人可見到預期生命的顯著增加,只要一個星期就可看到好處。   研究人員檢視數據後宣稱,戒菸一星期,比繼續抽菸,可以多活一天。   政府支持的研究發現,平均每根香菸「奪走」大約20分鐘的壽命,20包菸約7小時。這比以前估計的一根香菸短壽11分鐘,對抽菸者塗上更淒慘的畫面。   表示新年當天戒菸的人,到一月八號時,可延壽24小時。到二月二十日,可以拿回一個星期的壽命,到年底,可避免失去50天的壽命!   新的數字基於最新追踨人口健康研究的結果。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說,吸菸的傷害是累積的,越快停止,可以活得越久。   戒菸不只可延長壽命,還可以減少疾病 研究指出,抽菸者除整體壽命喪失以外,通常也喪失許多年的健康。抽菸主要侵蝕了比較健康的中年,而非縮短生命終結的時段,通常的標誌是慢性病或失能。所以60歲抽菸者典型的健康狀態是不抽菸的70歲。」   抽菸相關死亡的三分之二是由於肺癌,失能的肺部疾病,如肺氣腫、慢性氣管炎和心血管疾病。治療這些問題,每年估計花費英國衞生署25億英鎊。   新年新計劃:戒煙 倫敦大學學院「酒精和菸草研究組」的主導Sarah Jackson博士指出:「很重要的,人們要了解抽菸是多麼有傷害性,戒菸可以改善他們的健康和預期壽命。在任何年齡戒菸,都可以大幅改善健康,且益處很快就開始了。」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會,菸草特別顧問,Sanja Agrawal教授評論:「吸每根香菸浪費了生命中寶貴的分分秒秒,累積的影響傷害很大,不只是個人,也是我們的保健系統。這項研究是一個有力的提醒,預防死亡和疾病,處理吸菸是一個急迫優先的議題。」       編譯來源:Daily Mail (2024.12.30)      
+ read more
香氛蠟燭危害健康甚於香煙
2024.12.16
香氛蠟燭危害健康甚於香煙
燃燒一個香氛蠟燭,讓房間充滿薑餅、肉桂和松樹的味道,引你進入聖誕節的氣氛,但可能對你的健康有害。   一個研究發現:點燃著的蠟燭,對室內空氣品質有很重要的影響,對肺部可能比吸二手煙更糟。   因為蠟燭燃燒時,化學物質和懸浮微粒會形成一個複雜組合,包含有毒氣體,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如香氛蠟燭和線香的產品會製造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一起吸進這些物資會引起咳嗽、打噴嚏和刺激眼睛,加重氣喘症狀。   點燃蠟燭引起細微粒子的濃度,可增加到世衛組織所設定限制的15倍,吸入時會造成肺部損傷。長期室內的污染會增加心臟病、肺癌和慢性氣管炎的風險。   研究人員警告即使選擇天然成份的蠟燭,也可能無法避免有害的影響。有些天然化學物質散發時,和房間空氣中的臭氧反應,製造潛在有毒的副產品。   研究進行 研究團隊測量愛爾蘭Galway 14個家庭的空氣品質。   在每間屋子中,研究人員測量五種汚染物的濃度,包括二氧化碳和污染微粒小於2.5微米(PM2.5),PM2.5微粒被認為是導致肺部發炎、激活休眠的有害細胞、引發癌症的基因突變。。也測量兩個房間的溫度和濕度。   PM2.5可由車子引擎、木頭燃燒和抽煙散發出來,是空氣中肉眼看不見的灰煙粒子,可以進入血液和穿透深入肺部。   科學家在每個房間中放置測量汚染的儀器。參與者被要求記錄一般家中的活動,他們的取暖和通風的方法,如什麼時候煮飯、開窗戶、燃燒蠟燭和清潔。   研究結果 結果顯示如燃燒蠟燭、抽煙和堵塞牆上的通風口,危害了室內的空氣品質,增加PM2.5和二氧化碳;如果香煙和同等重量的線香點燃時,線香所製造的懸浮微粒4倍於香煙。   在無煙家庭裹,一根蠟燭可以是主要污染源,使特別微細的粒子進入空氣,而閃爍的火焰製造較大的粒子,增加黑碳的散發。   在小浴室或卧房中燃燒香氛蠟燭,使住戶暴露於更高濃度的污染物。   事實上,香氛蠟燭對我們的健康更不好,可能比無香味的,製造更多微細粒子。   但據Mishra和Coggins醫師所述,你在家中燃燒香氛蠟燭時,幾乎不可能知道它釋放出那些化學物質,而包裝上也只公開10%的成分。因為美國和歐盟的香氛蠟燭製造商沒有義務公開他們產品中所有的材質。   根據2020年在期刊《自然》所發表的研究,短期內暴露在這些污染物已被發現減少認知功能,而長期慢性暴露於線香的煙霧中,也被連結至認知功能的衰退。   研究發表在《室內環境》期刊。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4.12.05)、Indoor Environments(2024.12)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