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飲食

歐盟下一個禁令對象是乾洗手嗎?
2025.11.20
歐盟下一個禁令對象是乾洗手嗎?
歐洲數十種乾洗手產品可能被撤出市面,原因是其中的主要成分「乙醇(ethanol)」被認為可能增加罹癌風險。   含酒精的清潔劑目前在歐盟被核准為安全產品,並自1990年代起列入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基本藥物清單》。   然而,日前歐盟衛生官員提議,由於乙醇可能與癌症及孕期併發症風險相關,應考慮淘汰或替換含有乙醇的產品。   若此提案通過,歐盟各國醫院常用的乾洗手、清潔劑及其他酒精類清潔產品可能被全面停用。   英國因脫歐而不受此禁令影響。   專家警告:恐對醫療系統造成「巨大衝擊」 專家警告,若禁令生效,將對歐洲醫療院所造成「巨大影響」,因目前能達到同等防護效果的替代品反而更危險。   日內瓦大學及清潔醫院網絡(Clean Hospitals)專家Alexandra Peters表示:「這對醫院的影響將是巨大的。全球每年因醫療相關感染而死亡的人數,超過瘧疾、結核病及愛滋病的總和。」   她指出:「以酒精為基底的手部清潔液,每年能防止全球約1,600萬起感染病例。」 彼得斯補充說,乙醇的替代品如異丙醇(isopropanol)毒性更強,而反覆使用肥皂清洗則耗時且會傷害皮膚。   「在像新冠疫情這樣的緊急狀況下,只要需要大量生產手部清潔液,原料一定是乙醇。你不可能讓啤酒廠改為異丙醇製造廠。」   ECHA將於11月底決定是否將乙醇列為有害物 歐洲化學品管理局(ECHA)的委員會預計於11月底開會,討論是否將乙醇歸類為「致癌物質」。   ECHA表示,若專家委員會「認定乙醇具致癌性」,將建議用其他物質替代。但他們也補充說,若評估後認為乙醇在「預期暴露量下使用仍屬安全」,或「找不到合適替代品」,仍可能批准其用於特定殺菌用途。   目前尚未作出最終結論。最終建議將送交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作出決定。   產業團體反對:缺乏證據證明乙醇有害 業界已對潛在禁令提出反對,主張目前缺乏足夠證據證明乙醇具危害性。   國際肥皂、清潔與維護產品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oaps, Detergents and Maintenance Products)歐盟事務主任Nicole Vaini表示,目前並無專門針對乙醇的研究。   現有的人體資料僅涉及飲用含酒精飲料的健康影響。   今年5月,歐洲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ECDC)甚至呼籲各國衛生機構「將酒精性手部消毒確立為手部衛生的主要方式」。   健康風險與暴露程度相關 根據英國衛生安全局(UKHSA)資料,乙醇可能導致皮膚乾燥、刺激、發紅或腫脹。若接觸眼睛,可能引起流淚、灼熱與刺痛。   不良健康影響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乙醇暴露量、暴露時間,以及是否同時接觸其他化學物質。   直接吸入乙醇可能刺激鼻腔與喉嚨,引起嗆咳與咳嗽;在高濃度下甚至會導致醉態。   市售的酒精性乾洗手產品(液體、泡沫或凝膠)乙醇濃度最高可達95%。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5.10.21)      
+ read more
三種新蟾蜍物種跳過蝌蚪直接胎生
2025.11.14
三種新蟾蜍物種跳過蝌蚪直接胎生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非洲發現了三種新的、外型奇特的樹棲蟾蜍,它們身上佈滿膿皰。它們如何在遠離水源的地方繁衍後代呢?答案是:完全跳過蝌蚪階段,直接產下幼蟾。   大多數教科書只會講述青蛙繁殖的過程:卵→蝌蚪→幼蛙→成蛙。但坦尚尼亞新發現的三種青蛙卻並非如此。這三種新蛙屬於非洲蟾蜍中一個不尋常的類群-樹蟾(Nectophrynoides),俗稱「樹蟾」。   雌性樹蟾不會產卵孵化蝌蚪,而是將後代孕育在體內,直接產下完全成形的小蟾蜍。這使它們成為世界上極少數能夠體內受精並真正胎生的兩棲動物之一。   丹麥自然歷史博物館兩棲動物學館長、該研究的合著者Mark D. Scherz副教授指出,眾所周知,青蛙是由蝌蚪發育而來的—這是生物學中經典的蛻變(變態)發育例子之一。但實際上,近8000種青蛙的繁殖方式多種多樣,其中許多與這個眾所皆知的方法並不十分相似。   只有來自南美洲和東南亞的少數蛙類進化出了類似的生存策略,這使得這些蟾蜍在動物王國中成為一個罕見的例子。   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的合著者 H. Christoph Liedtke 說,「胎生在蛙類和蟾蜍中極為罕見,只有不到1%的蛙類物種採用這種繁殖方式,這使得這些新物種格外引人注目。」   他專門研究兩棲動物繁殖方式的演化。   比對120年前的青蛙DNA,發現新物種 早在1905年,德國研究員Gustav Tornier就向柏林Royal Prussian科學院報告了他在坦尚尼亞發現的一種蟾蜍,這種蟾蜍令人驚訝地能夠胎生。當時,它是世界上唯一已知的能夠胎生的蛙類。Tornier最初發現的青蛙如今被保存在柏林自然博物館。   博物館中的標本中有些是120多年前採集的。研究團隊利用統稱為「博物館組學」的方法,從這些原始青蛙身上提取了DNA。   負責這項研究的博物館組學部分的Alice Petzold博士說道,「這些我們的博物館組學研究能夠準確揭示這些古老標本所屬的種群,這讓我們對未來研究這些蟾蜍更有信。」   「幾年前的系統發育研究已經讓我們了解到,這些蟾蜍之間存在著以前未被認識到的多樣性。但是,通過走訪不同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並研究數百隻保存完好的蟾蜍標本,我能夠更好地了解它們的形態多樣性,從而使我們能夠描述這些新物種。」哥本哈根大學的第一作者Christian Thrane說道。   保護瀕危物種 除了其演化意義之外,這項發現可能對保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許多這類胎生蟾蜍生活在狹小且破碎的棲息地中,正受到森林砍伐、採礦和氣候變遷的威脅。   這些新發現的物種來自坦尚尼亞東部弧形山脈(EAM),這是一個瀕危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以擁有許多地球上其他地方找不到的物種而聞名。這些山脈從平原拔地而起,覆蓋著茂密的森林。但該研究的另一位合著者、就職於一家專注於森林保護的自然保護組織的Michele Menegon博士指出,這些棲息地高度的片段化,這正在影響生物多樣性,包括生活在那裡的蟾蜍。   University of Dar es Salaam的研究員John V. Lyakurwa指出,這些蟾蜍棲息的森林正在迅速消失。」   大多數樹蟾都已瀕臨滅絕,該屬中的一個物種—曲葉樹蟾(Nectophrynoides asperginis)—已經在野外滅絕,而另一個物種—波因頓樹蟾(Nectophrynoides poyntoni)—自2003年被發現以來就再也沒有被觀察到。這些美麗蟾蜍的未來非常不確定。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開放取用的科學期刊《脊椎動物學》(Vertebrate Zoology)上。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5.11.06)、Vertebrate Zoology(2025.11.06)      
+ read more
你的身體就是行動健身房
2025.11.10
你的身體就是行動健身房
你不需要健身房會員資格、啞鈴或昂貴器材就能變得更強壯。自古以來,我們就擁有一件最重要的健身器材─自己的身體。   不使用外力或器材進行的力量訓練,被稱為「徒手訓練」(bodyweight training)。   從伏地挺身、深蹲到平板支撐、引體向上,徒手訓練成為最受歡迎的運動方式之一,因為它隨時隨地都能進行,而且完全免費。   那麼,它是什麼?為什麼有效?又該如何開始?   什麼是徒手訓練? 徒手訓練指的是利用自己身體的重量作為阻力,而非外部的重量,如槓鈴或啞鈴。   常見的動作包括伏地挺身、深蹲、弓箭步與仰臥起坐。但徒手訓練也可以包含靜態動作,例如平板支撐或瑜伽姿勢,這些動作可在不移動身體的情況下挑戰肌肉。   徒手訓練可應用於任何肌群,通常可依動作類型或身體部位分類: * 上半身:伏地挺身、引體向上、倒立 * 下半身:深蹲、弓箭步、登階、臀橋 * 核心:仰臥起坐、平板支撐、登山者式 * 全身:波比跳、熊爬、跳躍深蹲   徒手訓練也能搭配器材進行,例如「街頭健身」(calisthenics)就是利用戶外健身器材,如單槓等的徒手訓練形式。   主要的訓練形式 徒手訓練的類型包括: * 街頭健身(CALISTHENICS):通常為循環訓練(多項動作連續進行,間隔休息時間短),具動態與全身性。對提升功能性力量、爆發力與速度特別有效,尤其適合年長者。 * 瑜伽(YOGA):以靜態或流動式動作為主,重視柔軟度與平衡。瑜伽對預防與管理肌肉骨骼傷害、促進心理健康皆有良好效果。 * 太極(TAI CHI):動作緩慢且控制度高,強調平衡、姿勢與覺察性的動作。 * 懸吊訓練(SUSPENSION TRAINING):利用吊帶或吊環支撐身體,透過重力與自體重量作為阻力。此類訓練從年長者到競技運動員皆適用。 * 彈力帶訓練(RESISTANCE BANDS):雖不完全屬於徒手訓練,但作為傳統重量訓練的低成本替代方案,能有效提升力量、平衡、速度與身體機能。   優點和缺點是什麼? 徒手訓練有多種優點與限制。   優點: * 增強力量:2025年一項包含102項研究、4,754名平均70歲長者的綜合分析顯示,徒手訓練能帶來顯著的力量提升,其效果與使用自由重量或機械訓練者無顯著差異。這些好處並不限於年長者。搭配彈力帶的徒手訓練,對各年齡層皆與傳統訓練方式同樣有效。 * 提升有氧體能:2021年的一項研究指出,每週三次、每次僅11分鐘的徒手訓練即可有效改善有氧體能。 * 方便且免費:徒手訓練能避免常見的運動障礙,如器材與場地限制,可隨時隨地進行,不需健身房會員資格。 * 促進功能性動作:例如深蹲與伏地挺身等動作模仿日常活動,如從椅子站起或從地面起身。   缺點: * 進階難度有限:一般來說,增加重量能提高訓練難度。但在徒手訓練中,必須靠創意來進階,例如放慢動作速度,或改為單側訓練(單手、單腳動作)。 * 力量增長可能停滯:與徒手訓練相比,重訓能更有效增加最大肌力。如果僅進行徒手訓練,力量成長較容易進入停滯期。   安全入門建議 如同任何運動形式,開始前最好先諮詢醫療專業人員。若你已準備好開始,以下是幾個建議: * 從簡單動作開始:挑選容易執行的動作,隨著力量與自信提升再逐步進階。 * 重視動作姿勢:品質比數量更重要。保持良好的控制與正確姿勢,遠比做更多次但姿勢不良更有效。 * 循序漸進:透過改變組數或次數提升挑戰度。可從簡單(如膝蓋伏地挺身)進階到困難(如下斜伏地挺身)。 * 多樣化訓練:結合不同類型的徒手訓練,並訓練不同肌群與動作模式。 * 尋求指導:可向當地健身專業人員請教,或使用應用程式協助規劃與追蹤進度。   徒手訓練讓你不必依賴昂貴器材也能改善健康。無論是在公園深蹲、在孩子踢球時做伏地挺身,或在家練瑜伽,你的身體就是一座行動健身房。   只要持之以恆、發揮創意並投入時間,徒手訓練就能幫助你增強力量與體能。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25.10.13)      
+ read more
睡很多真的對健康有害嗎?
2025.11.07
睡很多真的對健康有害嗎?
我們常被提醒要多睡,因為睡眠不足會影響大腦、心臟、整體健康,甚至皮膚與性慾。   但最近有報導指出,每晚睡超過九小時可能比睡太少更糟,令人困惑。那麼,理想睡眠時間是多少?睡很多又意味著什麼?   睡眠是健康的必要條件 睡眠與營養、運動並列為健康三大支柱。睡眠中會進行肌肉修復、記憶鞏固、情緒調節等重要過程。澳洲睡眠健康基金會(Sleep Health Foundation)建議成年人每晚應睡七至九小時。少於七小時會影響精力、情緒、專注力,長期更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憂鬱、癌症與死亡風險。   很明顯,睡不夠對健康有害。但睡太多呢?   睡太多可能有害嗎? 一項回顧79項研究的分析發現,睡少於七小時的人死亡風險高出14%,而睡超過九小時的人則高出34%。另一項2018年整合74項研究的分析也顯示,長睡與死亡風險增加14%有關。其他研究也顯示,睡得太久(超過該年齡需求)還與憂鬱、慢性疼痛、體重增加及代謝疾病相關。   但這些只是關聯,並不能證明長睡是原因。   那它們之間的關聯是什麼? 多種因素可能影響「長時間睡眠」與「健康不良」之間的關係。   慢性病患者常需要更多休息,或因症狀與藥物副作用而在床上待更久。他們的睡眠品質可能不佳,為補足睡眠而延長臥床時間。吸菸、肥胖等健康不良因素也與長睡有關。   因此,長睡可能是健康不良的「症狀」,而非「原因」。   理想的睡眠時間是多少? 睡眠需求因人而異。青少年需八至十小時,且作息較晚;年長者除非有睡眠障礙,需求與年輕時相同。大多數成年人需七至九小時,且睡眠品質與規律作息同樣重要,甚至可能更重要。   結論 許多成年人仍睡不夠,應優先確保睡眠充足,而非擔心睡太多。建議可在白天多曬太陽、保持活動、固定睡眠與起床時間、睡前遠離螢幕並營造安靜黑暗的睡眠環境。若經常睡得異常久,應留意可能的健康問題並諮詢醫師。       編譯來源:JapanToday(2025.08.10)、GeroScience(2025.03.12)、JAHA(2018.08.03)      
+ read more
為什麼運動其實能「省下」心跳次數而不是浪費它們
2025.11.03
為什麼運動其實能「省下」心跳次數而不是浪費它們
忘掉「運動會消耗心跳」的迷思吧!澳洲最新研究顯示,體能較好的人每天心跳總數更少—這可能讓他們多活好幾年。   運動員每天少跳約1.1萬次心跳 研究發現,運動員的平均心跳為每分鐘68下(bpm),而非運動員則為76下。換算下來,運動員每天大約心跳97,920次,而非運動員則達109,440次,相差約10%。   「這代表每天能『省下』大約11,500次心跳,這非常驚人。」   SVI醫學研究所與VCCRI心臟研究院所支持的HEART實驗室負責人La Gerche教授表示:「雖然運動員在訓練時心臟會加速跳動,但他們的低靜息心率完全彌補了這一點。」   這項刊登於《JACC: Advances》的研究指出,體能最佳者靜息心率可低至每分鐘40下,而一般人的平均值則在70至80下之間。   換句話說,即使考慮運動時的心跳高峰,運動員24小時內的總心跳數仍比久坐不動者更少。   打破「身體電池理論」的迷思 這項研究推翻了一個流傳已久的說法—包括前美國總統川普曾經相信的理論—認為「身體就像一顆電池,能量有限,運動只會讓它更快耗盡」。   La Gerche教授解釋道,「其實,你越健康,身體的代謝效率就越高。即使你每天訓練一小時,你的心臟在其餘23小時裡跳得更慢。最終結果是整體心跳次數反而更少。」   低靜息心率不僅是體能良好的象徵,也是健康狀況的指標。La Gerche教授指出,只要安全地增加身體活動量,就能改善心臟功能並降低長期心血管風險。   運動讓每一次心跳更有價值 La Gerche教授說道,「運動與改善心理健康、延長壽命及降低心臟病風險密切相關。」   雖然像「環法自行車賽」這類極限耐力賽事可能暫時提高每日心跳數,但La Gerche教授強調,規律、適度的運動益處遠大於任何潛在風險。   「從不運動到中等程度的體能,是健康收益最大的轉變。只要每週花幾小時有目的地運動,就能大幅提升心臟效率,讓每一次心跳都更有意義,甚至可能為你的生命多爭取好幾年。」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5.10.01)、JACC: Advances(2025.09.12)      
+ read more
英國禁止不健康飲食的促銷
2025.10.21
英國禁止不健康飲食的促銷
肥胖的問題是全球的公共衛生危機。近幾十年來,英國肥胖率急速上升。目前,超過四分之一的成年人以及五分之一的小學畢業生被歸類為肥胖。   前首相 Boris Johnson曾於2021年宣布,英國將全境禁止晚上九點前播放高糖、高鹽、高脂食品廣告,以應對肥胖問題。但這項禁令後來被延至2025年,保守黨政府表示,因生活成本危機,希望給食品與飲料業者更多時間調整因應。   自今年十月開始,英國禁止多買與促銷不健康食物和飲料,如「買一送一」。   此項限制將適用於超市、大型街邊商店,以及線上零售平台。這項措施已討論多年,但因生活成本危機而多次延後。   規定同時也禁止餐廳與咖啡館提供特定飲料的免費續杯優惠。接下來,政府將從明年一月起禁止不健康食品與飲料在晚上九點前於電視上播放廣告,並在明年一月全面禁止線上促銷。   英國衛生與社會照護部發言人表示,這項限制是「給孩子健康、快樂人生開端的重要一步」。 他說:「肥胖奪走孩子最好的生命起點,讓他們終身與健康問題為伍,也讓英國國民保健署(NHS)損失數十億英鎊。」   政府也建立了一套食品健康分類制度,界定哪些食品與飲品屬於「不健康」—主要針對那些被認為對兒童肥胖影響最大的產品。在飲料部分,包含含糖的碳酸飲料,例如檸檬汽水、可樂等;在食品部分,範圍涵蓋洋芋片、糖果、巧克力、冰淇淋、酥皮點心、蛋糕,甚至部分炸魚柳與披薩。   改變會有多大?  公共衛生主管協會(Association of Public Health Directors)主席Greg Fell表示,這項措施雖非「靈丹妙藥」,但「早該實施」,原定2022年上路卻延宕至今,實屬可惜。   他指出:「多件促銷並沒有讓人省錢,反而讓人花得更多。這些促銷的設計目的,是刺激衝動購買,並讓『買越多越好』成為常態。」   Greg Fell表示,希望零售商能轉向推廣健康產品,讓消費者有更多管道取得、也更負擔得起做出健康選擇。他補充說,肥胖率多年來以前所未見的速度上升,現在已是健康不平等的主要推手—在較貧困地區,人們肥胖的機率幾乎是富裕地區的兩倍。   「這些都是早該執行的第一步,政府離兌現『終止垃圾食品對兒童廣告』的政見承諾還很遠。」   他特別指出,還需要加強廠商對於體育與休閒活動贊助的限制,並投入更多社會資源以推廣旅遊與改善學校餐食的品質。   有效嗎?研究顯示,限制不健康產品的促銷與銷售確實可能產生影響。   英國University of Leeds今年初發表的研究,分析了2022年實施的一項措施—禁止在收銀台、走道端點與入口等顯眼位置販售不健康產品—的成效。   禁令前,每100件售出的商品中有20件屬於「不健康」類別;禁令實施後,降為19件。研究人員估算,這相當於每天少賣出兩百萬件不健康食品。   不過,報告也指出,這些產品的銷售在法令實施前就已呈下降趨勢,高通膨率也可能影響購買行為。多年來,產業界一直遊說政府反對這些限制。   多年來,業界一直遊說政府反對限制。但其中部分零售商,如Sainsbury’s和Tesco,早已主動採取自我限制。   英國零售商協會的Andrea Martinez-Inchausti表示,多數會員業者如今已符合規範:「對他們來說,實際變化不大。」   她說:「食品零售商正透過更清楚的熱量標示、產品配方改良與份量控制,幫助顧客做出更健康的選擇。」   威爾斯(Wales)將於明年實施類似規定,蘇格蘭(Scotland)也已表明將跟進。       編譯來源:BBC(2025.09.30)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