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需要健身房會員資格、啞鈴或昂貴器材就能變得更強壯。自古以來,我們就擁有一件最重要的健身器材─自己的身體。
不使用外力或器材進行的力量訓練,被稱為「徒手訓練」(bodyweight training)。
從伏地挺身、深蹲到平板支撐、引體向上,徒手訓練成為最受歡迎的運動方式之一,因為它隨時隨地都能進行,而且完全免費。
那麼,它是什麼?為什麼有效?又該如何開始?
什麼是徒手訓練?
徒手訓練指的是利用自己身體的重量作為阻力,而非外部的重量,如槓鈴或啞鈴。
常見的動作包括伏地挺身、深蹲、弓箭步與仰臥起坐。但徒手訓練也可以包含靜態動作,例如平板支撐或瑜伽姿勢,這些動作可在不移動身體的情況下挑戰肌肉。
徒手訓練可應用於任何肌群,通常可依動作類型或身體部位分類:
- 上半身:伏地挺身、引體向上、倒立
- 下半身:深蹲、弓箭步、登階、臀橋
- 核心:仰臥起坐、平板支撐、登山者式
- 全身:波比跳、熊爬、跳躍深蹲
徒手訓練也能搭配器材進行,例如「街頭健身」(calisthenics)就是利用戶外健身器材,如單槓等的徒手訓練形式。
主要的訓練形式
徒手訓練的類型包括:
- 街頭健身(calisthenics):通常為循環訓練(多項動作連續進行,間隔休息時間短),具動態與全身性。對提升功能性力量、爆發力與速度特別有效,尤其適合年長者。
- 瑜伽(yoga):以靜態或流動式動作為主,重視柔軟度與平衡。瑜伽對預防與管理肌肉骨骼傷害、促進心理健康皆有良好效果。
- 太極(Tai Chi):動作緩慢且控制度高,強調平衡、姿勢與覺察性的動作。
- 懸吊訓練(suspension training):利用吊帶或吊環支撐身體,透過重力與自體重量作為阻力。此類訓練從年長者到競技運動員皆適用。
- 彈力帶訓練(resistance bands):雖不完全屬於徒手訓練,但作為傳統重量訓練的低成本替代方案,能有效提升力量、平衡、速度與身體機能。
優點和缺點是什麼?
徒手訓練有多種優點與限制。
優點:
- 增強力量:2025年一項包含102項研究、4,754名平均70歲長者的綜合分析顯示,徒手訓練能帶來顯著的力量提升,其效果與使用自由重量或機械訓練者無顯著差異。這些好處並不限於年長者。搭配彈力帶的徒手訓練,對各年齡層皆與傳統訓練方式同樣有效。
- 提升有氧體能:2021年的一項研究指出,每週三次、每次僅11分鐘的徒手訓練即可有效改善有氧體能。
- 方便且免費:徒手訓練能避免常見的運動障礙,如器材與場地限制,可隨時隨地進行,不需健身房會員資格。
- 促進功能性動作:例如深蹲與伏地挺身等動作模仿日常活動,如從椅子站起或從地面起身。
缺點:
- 進階難度有限:一般來說,增加重量能提高訓練難度。但在徒手訓練中,必須靠創意來進階,例如放慢動作速度,或改為單側訓練(單手、單腳動作)。
- 力量增長可能停滯:與徒手訓練相比,重訓能更有效增加最大肌力。如果僅進行徒手訓練,力量成長較容易進入停滯期。
安全入門建議
如同任何運動形式,開始前最好先諮詢醫療專業人員。若你已準備好開始,以下是幾個建議:
- 從簡單動作開始:挑選容易執行的動作,隨著力量與自信提升再逐步進階。
- 重視動作姿勢:品質比數量更重要。保持良好的控制與正確姿勢,遠比做更多次但姿勢不良更有效。
- 循序漸進:透過改變組數或次數提升挑戰度。可從簡單(如膝蓋伏地挺身)進階到困難(如下斜伏地挺身)。
- 多樣化訓練:結合不同類型的徒手訓練,並訓練不同肌群與動作模式。
- 尋求指導:可向當地健身專業人員請教,或使用應用程式協助規劃與追蹤進度。
徒手訓練讓你不必依賴昂貴器材也能改善健康。無論是在公園深蹲、在孩子踢球時做伏地挺身,或在家練瑜伽,你的身體就是一座行動健身房。
只要持之以恆、發揮創意並投入時間,徒手訓練就能幫助你增強力量與體能。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2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