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0.14
研究發現女性罹患憂鬱症的遺傳風險較高
澳洲研究人員在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從基因上來看,女性臨床憂鬱症的風險高於男性,這可能會改變這種疾病的治療方法。
人們早就知道憂鬱症在女性中更為常見,但其生物學原因仍然是個謎。
這項研究被譽為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一項,科學家們對近20萬名憂鬱症患者的DNA進行了分析,以找出共同的基因「標記」。
根據澳洲Berghofer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領導的研究項目,女性與憂鬱症相關的基因標記數量幾乎是男性的兩倍:女性大約有13,000個而男性的數字僅為7,000個。
研究員Jodi
Thomas表示:「女性憂鬱症的遺傳因素比男性更大。揭示男性和女性共有和獨特的遺傳因素,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地了解憂鬱症的病因,並為更加個性化的治療打開大門。」
其中一些基因變化可能會改變與新陳代謝或荷爾蒙產生相關的生物途徑。這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患有憂鬱症的女性更容易出現代謝症狀,例如體重變化或能量狀態改變。
研究員Brittany
Mitchell表示,這項發現可能會改變女性憂鬱症的治療方法。
她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太多一致的研究來解釋憂鬱症對女性和男性的影響為何不同,包括遺傳因素可能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多的報導顯示,目前研發的許多藥物—以及我們迄今為止已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男性或男性參與者身上。」
臨床憂鬱症,又稱重度憂鬱症,是世界上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有超過3億人患有憂鬱症。
該研究發表在同行評審期刊《自然通訊》。
編譯來源:Japan Today(2025.10.12)、France24(2025.10.08)
+ read more

2025.09.16
我失眠了嗎?5個原因告訴你,你可能沒有
很多人睡不著,輾轉反側,就說我失眠了;進入更年期,睡不好,他們說,失眠是更年期症狀之一。
失眠是最受關注的睡眠問題之一,但也是最容易被誤解的問題之一。但你睡不著,是不是就代表你失眠了?
什麼是失眠?
讓我們澄清一些術語,並將短期或間歇性睡眠問題與健康專家所說的「失眠症」區分開來。
睡眠問題可能表現為想睡卻醒著。例如,你可能在床上躺了很久才入睡,半夜醒來幾個小時,或醒得太早。睡眠問題是一種主觀體驗—你不需要計算損失的時間來證明這是一個問題。
但失眠症才是官方術語,指的是一種更棘手、更持久的睡眠障礙。這種長期或慢性睡眠障礙有明確的診斷標準,包括每週至少三個晚上睡眠品質不佳,持續三個月或更長時間。這些標準有助於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確保他們討論的是相同問題,而不是將其與其他睡眠問題混淆。
那麼,睡眠問題可能不是失眠的原因有哪些呢?
*
短期效應,或來來去去
大約三分之一的成年人在一年中會經歷一次「急性失眠」。這種短期問題通常由壓力、疾病或重大生活變化引發。
好消息是,大約72%的急性失眠患者在幾週後恢復正常睡眠。
失眠症是一個長期、持續的問題。
*
不會影響第二天
有些人晚上睡不著覺,白天仍精力充沛。睡眠品質下降、恢復性下降也是老化過程中幾乎普遍存在的問題。
因此,如果您的睡眠問題不會對您第二天造成明顯影響,通常就不會被視為失眠。
對於失眠患者來說,睡眠問題會持續影響他們的一天,影響他們的情緒、精力、注意力和幸福感。對失眠的擔憂和苦惱會使問題惡化,最終形成一個令人沮喪的「擔憂與失眠」的惡性循環。
*
更多的是工作或關懷
如果你白天感到疲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你是否給自己足夠的睡眠時間。有時,睡眠問題反映的是「睡眠時間」太短或太不規則。
工作安排、照顧孩子或熬夜安排都會縮短睡眠時間,睡眠品質也會跟著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問題在於睡眠不足,而不是失眠。
你可能有吵鬧的鄰居,或是一隻煩人的貓。這些也會影響你的睡眠,減少你的「睡眠機會」。
健康成年人的平均睡眠時間約為7小時(儘管個體差異很大)。對於需要7小時睡眠的人來說,通常意味著需要留出大約8小時來放鬆、入睡和夜間醒來。
*
這是另一種睡眠障礙
其他睡眠障礙可能看起來像失眠,例如:
*
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期間呼吸多次停止)會導致夜間頻繁醒來和白天嗜睡。
*
不寧腿症候群會導致夜間無法抗拒地想要活動雙腿,這常常會影響睡眠。這種症狀通常被描述為神經緊張或“毛骨悚然”,並且通常無法確診。
*
晝夜節律問題,例如在早起的世界中成為天生的夜貓子,也會導致入睡困難。
*
藥物和物質干擾
咖啡因、酒精和尼古丁都會產生失眠症狀並降低睡眠品質。
某些藥物也會干擾睡眠,例如興奮劑(用於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或ADHD等疾病)和β受體阻斷劑(用於治療各種心臟疾病)。
在將問題歸類為失眠之前,需要考慮這些問題。不過,重要的是要繼續按處方服藥,並與醫生討論任何疑慮。
獲得正確的協助
如果您的睡眠品質不佳,最好的第一步就是去看您的家庭醫生。他們可以幫助您排除其他原因,檢查您的用藥情況,或在必要時推薦您進行睡眠檢查。
然而,一旦失眠變得頻繁、慢性(長期)且令人痛苦,你可能會過度擔心睡眠,不斷檢查或追蹤睡眠,或過於努力地想要入睡,例如在床上待太久。這些心理和行為機制可能會適得其反,讓你更難獲得良好的睡眠。
這就是為什麼「失眠認知行為療法」(或CBT-I)被推薦作為第一線治療方法。
這比安眠藥更有效,而且效果更持久。這項療法可由經過專門培訓的醫生和睡眠心理學家提供。您可以 親自或在線參與。
同時,如果您睡不好:
* 提醒自己,短暫的睡眠不足通常會自行消失。
*
如果你在凌晨3:30醒來,不要躺在床上驚慌失措。相反,你應該下床走走,或者用一些讓自己感到放鬆的方式來利用這段時間。
*
保持規律的起床時間,即使昨晚睡得不好。試著曬曬早晨的太陽,調整一下你的生理時鐘。
*
確保你留出足夠的睡眠時間—不要太少,也不要太多。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25.09.10)
+ read more

2025.08.06
女性比男性需要更多的睡眠嗎?
我們常在網路社群媒體上看到有人聲稱,女性需要比男性多一至兩小時的睡眠。真是如此嗎?
從客觀數據來看,嚴謹的研究顯示女性平均比男性多了20分鐘的睡眠時數。
研究怎麼說?
一項全球性的研究對將近7萬位穿戴式睡眠追蹤器的受試者進行分析,發現男性與女性在各年齡層間的睡眠時數上有些微的差異。例如,40至44歲間,男性與女性的睡眠時數差距是23到29分鐘。
另一項使用睡眠多項生理檢查的大型研究發現,女性的平均睡眠時間比男性多19分鐘。此外。女性進入深度睡眠的比例也比較長:女性有23%的時間處於深度睡眠狀態,而男性僅約14%。
這些研究發現有一個關鍵的前提:每個人的睡眠需求是有差異的。女性所需的睡眠時間稍微高於男性,就像女性的平均身高稍微矮了一點。但是,並沒有適用於所有人的「標準睡眠時數」,就像沒有「標準身高」一樣。
儘管女性往往睡得久一點與深一點,女性卻持續被觀察到擁有較差的睡眠品質,且被診斷出失眠的機率比男性高出約40%。
然而,睡眠不是獨立而不受外界影響的。女性的睡眠受到生理、心理、社會等多重因素交織影響,而這些複雜因素很難透過單一實驗完整捕捉。
生理因素:睡不好,跟生理機制有關?
男女之間的睡眠差異通常在青春期後開始出現,並在女性懷孕期、產後以及更年期前期更明顯。這主要和女性荷爾蒙變化有關,例如,很多女性在月經來前(也就是荷爾蒙開始下降的時候),會覺得睡眠變差、比較淺;更年期前期雌激素下降,導致睡眠中斷的情況增加,尤其是很多人會在半夜醒來後就難以再次入睡;而甲狀腺問題或缺鐵,這些在女性身上更常見的健康狀況,也會導致長期疲憊、晚上睡不好。
心理因素:情緒壓力也會讓女性睡不好
女性罹患憂鬱、焦慮和創傷相關疾病的風險遠高於男性,這些心理問題往往伴隨著睡眠困擾與疲勞。像是憂慮與反覆思索(rumination)等認知模式,也更常見於女性,這些思維習慣會影響睡眠品質。
此外,女性使用抗憂鬱藥的比例也高於男性,而這些藥物也可能影響睡眠。
社會因素:社會期待如何影響睡眠?
長時間的照顧責任與家務勞動依然不成比例地落在女性身上。儘管許多女性努力擠出時間來睡覺,但白天休息的機會往往很少,這讓夜間的睡眠承擔了全部恢復體力與精力的重擔。
進入更年期前期的女性,往往還同時要面對全職工作、青少年子女、年邁父母,凌晨三點還可能被熱潮紅吵醒。這些女性即便從客觀指標來看,可能已經有足夠或甚至高品質的睡眠,但這並不代表她們醒來時就能感覺精力充沛。
女性不一定需要「睡更多」,但需要「更多休息」
雖然實驗室裡的數據顯示,女性的睡眠時間更長、睡得也更深,但在日常生活中,她們面對的阻礙卻更多,更難真正有充足的休息。
那麼,回到最初的問題—女性真的比男性需要更多睡眠嗎?
答案是:平均而言是的!多一點點!
但更重要的是,不論是在白天和夜晚女性需要更多的支持、充電與恢復活力的機會!
編譯來源:THECONVERSATION(2025.7.17)
+ read more

2024.07.17
孤獨不僅有害心理健康,還會增加中風風險
研究顯示,長期孤獨會使中風的風險增加一半以上。
孤獨是指即使有他人環繞,人們仍感受孤單,而不是被社會孤立,這兩者是不同的。
感到孤獨的中年人在未來十年中,中風的可能性明顯更高。而那些經歷多年孤獨的人面臨的風險最大。
對於老年人來說,孤獨會使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增加50%,罹患冠狀動脈疾病或中風的風險增加30%。
哈佛大學陳氏公共衛生學院助理研究員、主要作者Yenee
Soh博士表示,這顯示長期孤獨對公共衛生構成威脅,並建議對人們進行篩檢可以幫助識別處於危險中的人。
她補充,重複評估孤獨感可能有助於識別那些長期孤獨,因此具有較高中風風險的人,並應該根據人們的孤獨感提供幫助。
202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孤獨是一個重大的全球健康威脅,將其對死亡的影響等同於每天吸15支菸。
雖然先前的研究已將孤獨感與心血管疾病的較高風險聯繫起來,但研究人員表示,這是第一個特別檢視孤獨時間長短與中風關聯的研究。
「如果我們不能從微觀和宏觀層面解決他們的孤獨感,可能會產生深遠的健康後果。」
如何面對與改善問題
英國年齡組織敦促新政府將其作為優先事項,但也表示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與老年人進行友好交談來「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導演Caroline
Abrahams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孤獨感讓我們許多人失去了生活的樂趣。它會削弱我們對生活壓力的適應能力,讓我們感到與世隔絕和被拋棄。進而對我們的健康產生影響。情緒低落會使我們更難正確照顧我們的健康並管理健康狀況。這可能意味著,當我們擔心健康問題時,我們會覺得無處可去,從而推遲尋求幫助。」
「政府需要將預防和應對孤獨作為政策優先事項,並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幫助老年人避免孤獨或為已經經歷孤獨的人重新建立聯繫。」
「在英國年齡協會,我們呼籲下一屆政府帶頭制定一項更新的國家孤獨政策,該政策應由一位專職部長負責實施,並得到跨政府團隊的支持。」
研究怎麼做
他們利用2006年至2008年間對12,000多名50歲及以上美國人進行的問卷數據創建了孤獨感評分。
四年後,同樣的問題再次被問到留在研究中的8,936人。
如果參與者以前孤獨但不再感到孤獨,會被評為「持續低」、「緩解」;如果他們在一開始得分低而變高,則被評為「最近發病」;如果在兩個時間間隔內都感到孤獨,則被評為「持續高」。
在2018年的追蹤調查中,所有受訪的人中風總數為1,237例,而提供兩次評估的人中風次數降至601例。
在控制了社會孤立和憂鬱症狀等因素(與孤獨密切相關但又截然不同)後,研究人員發現,在研究開始時孤獨的人比那些不孤單的人,中風的風險高出25%。
根據eClinicalMedicine發表的研究結果,那些得分始終較高的人的風險最大,比得分始終較低的人高出56%。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4.06.25)、eClinicalMedicine(2024.06.24)
+ read more

2024.01.31
佛羅里達州立法者限制兒童使用社群媒體
在美國,繼去年3月猶它州的禁令,佛羅里達州眾議院在今年一月也批准了一項旨在禁止
16
歲及以下兒童使用社交媒體平台的法案,此前幾個州也採取了類似行動,限制青少年面臨的網路風險。
該措施要求社交媒體平台終止任何17歲以下人士的帳戶,並使用第三方驗證系統篩選未成年人。
還要求公司永久刪除從被終止的帳戶中收集的個人信息,並允許父母對那些未能這樣做的人提起民事訴訟。
該法案以106比13的兩黨投票獲得通過。現已提交佛羅里達州參議院審議。
佛羅里達州眾議院議長Paul
Renner說:「我們必須解決社交媒體平台對我們孩子的發展和福祉造成的有害影響。」
「佛羅里達州有令人信服的國家利益和義務來保護我們的孩子、他們的心理健康和他們的童年。」
贊成VS反對
支持者表示,這項措施對於保護兒童免受憂鬱、焦慮和其他心理健康問題是必要的,他們認為這些問題與過度使用社群媒體有關,批評者稱社群媒體的成癮性使兒童特別容易受到傷害。
反對者認為該法案太過分了,有些人敦促減少限制性措施,例如讓父母選擇允許或不允許孩子使用社群媒體。
META,Instagram和Facebook的母公司反對這項通常被稱為HB1的立法,稱這將限制家長的自由裁量權並引發資料隱私問題。
社交平台的定義
佛羅里達州的措施並沒有指明任何網路公司的名稱。它將社交媒體平台定義為一個線上論壇,透過讓帳戶持有者創建用戶個人資料、然後上傳內容或查看其他用戶的內容或活動並與他們互動或追蹤他們來追蹤帳戶持有者的活動。
該法案強調的定義社交媒體功能包括「令人上癮、有害或欺騙性的設計功能」,或誘導「過度或強迫性需要使用或參與」該平台的功能。
但該措施排除了主要功能是電子郵件、訊息或簡訊的網站和應用程序,以及串流媒體服務、新聞、體育和娛樂網站,以及線上購物、遊戲和學術網站。
兒少的保護立法
根據為佛羅里達州法案準備的立法分析,猶他州於2023年3月成為美國第一個通過規範兒童使用社交媒體的法律的州,阿肯色州、路易斯安那州、俄亥俄州和德克薩斯州等其他州緊隨其後。
報告稱,其他許多州也在考慮類似的規定。
分析補充稱,2015年歐盟通過了一項法律,要求兒童使用社群媒體必須得到父母的同意。
編譯來源:Reuters(2024.01.31)
+ read more

2023.11.06
世人依戀狗多於貓?
科學家調查三個國家寵物的主人,發現比起貓,他們依戀狗更多,但不同國家之間程度上有顯著的差異。
狗得到較多關愛嗎?有些研究認為寵物主人情緒上比較不依戀貓,也比較不願意花錢照顧牠,可能因為貓的行為:貓被認為比較不理睬人類,所以得到的關愛也較少。但通常這些研究樣本都沒有代表性,也不考慮對寵物的態度可能有文化的不同。哥本哈根大學由Peter
Sandφe博士領導的一組科學家決定做進一步調查。
關心狗多於貓是文化因素?
科學家假設都市化較晚的國家,停留在鄉村較久,人群和動物接觸較久,這一個文化因素可能影響今日社會對寵物的態度,於是選擇三個西歐和中歐國家:丹麥、奧地利和英國做為代表性的樣本。這三個國家在很多方面類似,但在歷史上他們都市化的時間點並不相同:英國最早,丹麥最晚,奧地利介於之間。
科學家發現三個國家在所有測量中:人們看起來比較關心狗多於貓。他們對狗的依戀較高,較常買狗保險,一般期待有更多給狗的治療選項,也會願意花費更多在這些治療。
然而國家之間在態度上有很大的不同,英國對狗的偏愛只是些微,奧地利比較明確,而丹麥非常明確。
Sandφe說:「在所有的國家中,人們比較關愛狗多於貓,但程度上在國別之間有顯著不同。人們對貓的關愛程度遠低於對狗的關愛,這並非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我們認為這些不同可能是文化因素之故,包括動物花很多時間和主人在家裏。」
這個模式也重覆在其他的測量。貓和狗主人之間情緒依戀的不同在丹麥比其他國家大:而和狗相比,丹麥的主人較沒有意願為他們的貓買保險或治療付費。
人們對狗照顧較多也有其他因素,例如:因為狗的治療比較貴,照顧較多,可以確保牠的不生病;狗在日常生活中協助人類,如運動、看門等。
研究共同作者也是德州農工大學教授Clare Palmer
提醒,或許事實上,也許有些國家對於貓的照顧和依戀比狗高,而此研究只檢視中西歐的三個國家。若和其他國家做比較研究,可能有新的發現。
此研究共招募2,117寵物主人:844位狗主人,872位貓主人,以及401位擁有狗和貓。這些參與者回答「Lexington
寵物依戀量表」的問題,針對了解照顧上的各個不同的範圍,包括在獸醫服務上的花費,和他們期待所能得到的照顧。目地在了解主人情緒上的依戀。
研究發表在《獸醫學前沿》期刊
編譯來源:EurekAlert! (2023.10.23)、Frontiers(2023.10.23)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