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性/情慾
安全性行為
避孕
性傳染病
其他性與情慾
生育健康
月經
懷孕/生產
嬰兒哺育
不孕/人工生殖
流產/人工流產
更年期
其他生育健康
慢性疾病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
失智症
其他慢性疾病
癌症
乳癌
子宮頸癌/HPV疫苗
卵巢癌
肺癌
其他癌症
心理健康
憂鬱症
情感關係
性別氣質/認同
其他心理健康
瘦身美容
身體意象
醫學美容
瘦身
美容
其他瘦身美容
生活飲食
運動
飲食
其他生活飲食
LGBT+
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用藥安全
醫病關係/倫理
健康政策
妨害性自主
武漢肺炎
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2007.06.15
流產藥用法不同,效果不一
人工流產藥物RU486通常要配合前列腺素使用,最常使用的前列腺素為misoprostol;然而,當RU486無法取得時,各種不同形式的misoprostol便被當成人工流產藥物使用;但是,究竟哪一種用藥方式、間隔時間要多久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目前則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證實。
一份發表在六月份刺絡針期刊(The
Lancet)的研究,為了要瞭解misoprostol如何能發揮較大的藥效,世界衛生組織(WHO)的Helena
von
Hertzen與其研究團隊在全球11所教學醫院中進行一項研究,研究包含了2,046位要求進行人工流產的婦女,其懷孕期都在63天以內。研究人員隨機將這些婦女分成四組,每一組婦女都必須使用3劑0.8毫克的misoprostol,其中兩組每隔3、12小時口服一劑,另外兩組則每隔3、12小時使用一劑陰道錠。
研究結果以下表呈現:
用藥間隔
3小時
12小時
服用方法
口服錠
陰道錠
口服錠
陰道錠
人工流產成功率
84%
85%
78%
83%
繼續懷孕率
6%
4%
9%
5%
而使用藥物後出現的副作用,例如,暈眩、作嘔、疼痛等,則會隨著藥劑的使用,症狀會越嚴重,特別是用藥間隔為三小時的組別,不論使用方法為何,在服用第二、三劑後,症狀都會加劇,而使用口服藥的婦女,出現寒顫、發燒、腹瀉的比例又會更高一點。
因此,研究結果很清楚的顯示,人工流產以3小時的用藥間隔成功率較高,但是,副作用也相對的較嚴重;若是相隔12小時用藥的話,則應該選擇使用陰道錠。然而,研究人員仍強調,這樣的研究結果並不一定適用於每一位婦女身上。
+ read more

2007.06.15
糖尿病縮短平均壽命
根據六月份美國內科學誌(Archive of Internal
Medicine)期刊的一份研究發現,女性和男性50歲以上罹患糖尿病的話,女性糖尿病病患的平均壽命比一般女性短8.2年、男性則短7.5年;且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增加。
這份研究的Oscar H.
Franco教授和其研究團隊,使用的是Framinghan Heart
Study的資料,這份資料是針對1948-1951年間5,209位28-62歲的女性和男性,後續追蹤超過46年。研究人員大約每間隔12年做一次追蹤,至今已於1956-1958、1969-1973、1985-1989年間追蹤過三次;追蹤的工作一直維持到參與者罹患心血管疾病或是死亡,而研究人員在每一次追蹤後,都會評估這些參與者的糖尿病病況。
結果發現,若有糖尿病的話,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兩倍;而若糖尿病病患本身原本就已經有心血管疾病的話,女性死亡的風險比一般女性高兩倍、男性則高1.7倍;女性的平均壽命會縮短8.4年、男性則會縮短7.8年。
患有糖尿病的病患,若年齡超過50歲,不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和死亡率會明顯的上升;而不論有沒有心血管疾病,平均壽命也都會比一般人短。可見老年健康的議題宣導和政策推動上,應該要注意預防糖尿病的重要性,而增加運動量和健康飲食就是預防糖尿病很關鍵的策略。
+ read more

2007.06.13
妳被醫療化了嗎?
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社會對於健康和疾病的定義,有了很大的轉變;如生產、老化、更年期、肥胖、酗酒等正常的人生經歷和問題,現在卻被視為一種疾病,必須要透過醫療介入來解決。
美國布蘭迪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的社會學家Peter
Conrad,藉由過去三十幾年,有關身材矮小、害羞、更年期、勃起障礙、性傾向等案例,來探討究竟是什麼力量驅使著社會走向醫療化的方向。
Peter
Conrad發現,在美國,過去幾十年來,醫師對於醫療化的影響力已經逐漸在減少當中;相對的,藥廠、生物科技產業、醫療保險機構和身為消費者的病患,都變成了醫療化的推手之一;此外,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藥品廣告的普遍,現今的藥品可以透過電視等媒體與消費者做廣告,消費者因此直接成為藥商行銷的對象;過去醫師必須確認藥物對病患的適用性,但是,醫師的角色在現今藥物促銷的模式中卻消失了!
反觀台灣的狀況,藥品廣告在台灣一樣普遍,但是,醫師的角色在藥物行銷中並沒有就此消失;相反的,許多藥商或生科產業找來醫師為其藥物或產品代言,透過此手法,醫師對藥品行銷和醫療化的影響力不減反增。
現在有許多正常的人類行為和經驗已經被病理化,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或差異被視為疾病或是失序,而需要藥物治療;我們正處於這段轉變期中,應該要多思考自己的生命經驗,和醫學對於「正常」、「健康」和「疾病」的定義。
+ read more

2007.06.12
MRI和X光攝影哪個好?
許多研究表示,若由有經驗的醫師或技術人員來操作時,要偵測早期的乳癌或是侵略性的癌細胞,核磁共振攝影(MRI)相較於X光乳房攝影是較有利的;但是,在核磁共振的技術還無法被廣泛使用之前,X光乳房攝影仍然是大部分女性的選擇。
德國波昂大學(University of
Bonn)放射學的教授兼副主任Christine
Kuhl和其研究團隊,便在美國臨床腫瘤學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的會議上發表一篇研究。研究人員分別使用核磁共振攝影和X光攝影檢查5,960位女性,再使用切片比對檢查結果。研究結果發現X光乳房攝影雖然可以在乳癌早期偵測出乳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但是,卻無法分辨出高度惡性的癌細胞和良性的原位癌;核磁共振攝影相較於X光乳房攝影就敏感且準確的多。
雖然這樣的研究結果令人印象深刻,但是,核磁共振還是無法取代乳房攝影成為例行性的檢查,因為並非大部分的醫療機構都有這項高科技的設備,除了儀器的價格和可近性之外,操作這項儀器的技術也是一大考量。
+ read more

2007.06.11
性別影響癌症發展
美國南加州大學醫學院教授Heinz-Josef
Lenz所主導的一項研究發現,女性和男性的直腸結腸癌病患,因為生理上的差異,腫瘤發展或轉移的狀況也會有所不同。這項研究結果在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於6月4日在芝加哥所舉辦的年會上發表。
這份研究的參與者是74位女性和78位男性病患,這些病患都有使用5-fluorouracil和oxaliplatin抗癌藥物;研究人員使用分子標誌(molecular
marker)來檢視與癌症腫瘤發展相關的12個基因,再分析這些基因與存活率和腫瘤生長狀況的相關性。結果發現會影響直腸結腸癌發展的基因,對女性和對男性來說是不一樣的。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性別在直腸結腸癌的發展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這次的研究結果是很關鍵的,因為這是在分子生物的研究領域裡,第一次以基因表現來預測直腸結腸癌的存活率和發展狀況,也確實發現其中會有性別差異。
+ read more

2007.06.08
藥廠影響藥物試驗結果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種不同的降膽固醇藥物,過去有許多研究和試驗比較了這些藥物的藥效,美國PLoS醫學期刊(PLoS
Medicine)裡一篇主要由加州大學的Lisa
Bero教授所進行的一項文獻回顧,便檢視了大約200份與降膽固醇藥物相關的研究與試驗,有些是由政府補助的、有些是由藥廠補助的、有些沒有說明經費來源。結果發現研究的贊助者很有可能會影響試驗的結果,這些研究和試驗的結果通常對於贊助者較有利;也就是說試驗的結果,贊助廠商所生產或代理的藥品通常比對照組所使用的藥物來的有效或安全。
目前還無法解釋贊助者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權限影響試驗結果。有學者猜測,藥商有可能操控研究方法來影響試驗結果,例如,將對照組所使用的藥品劑量降低;或研究結果若對廠商不利,便不予發表;不論原因為何,這份研究已經發現有關降膽固醇藥物的研究和試驗是有偏差的,而這樣的結果令人擔憂和重視的原因,是因為其他藥物的研究和試驗是不是也會出現相同的問題?值得關切!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