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性/情慾
安全性行為
避孕
性傳染病
其他性與情慾
生育健康
月經
懷孕/生產
嬰兒哺育
不孕/人工生殖
流產/人工流產
更年期
其他生育健康
慢性疾病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
失智症
其他慢性疾病
癌症
乳癌
子宮頸癌/HPV疫苗
卵巢癌
肺癌
其他癌症
心理健康
憂鬱症
情感關係
性別氣質/認同
其他心理健康
瘦身美容
身體意象
醫學美容
瘦身
美容
其他瘦身美容
生活飲食
運動
飲食
其他生活飲食
LGBT+
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用藥安全
醫病關係/倫理
健康政策
妨害性自主
武漢肺炎
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2014.02.13
由助產士接生 在醫院進行仍比居家生產安全
婦女團體一直以來都認為生產是自然且充滿喜悅的正常生命過程,希望降低生產過程中醫療介入的程度,讓懷孕生產的婦女在安全的環境中仍有自主性,多年來我們也持續努力希望能再讓更多助產士回來協助與陪伴婦女完成生產。日前衛福部曾表示,最快三月起試辦「助產士重返醫院」計畫,助產士可做產檢與衛教,低風險孕婦也可選擇在醫院由助產士接生,婦女團體樂見其成。
而有關助產士接生,最近出現一項美國研究特別比較同樣是助產士協助生產,在醫院與在家生產何者比較安全,結果指出在家由助產士接生的新生兒死亡風險會比在醫院出生的新生兒高,建議婦女即使選擇由助產士接生,還是在醫院生產會比較安全。
這個研究分析美國疾病管制局2006-2009年間將近1,400萬新生兒出生及死亡的資料。結果呈現,新生兒在出生後六天內死亡的數據,在醫院由助產士接生,每一千個出生數中有0.14個;在家由助產士接生,每一千個出生數中有0.93個。整體新生兒死亡率數字,前者為每一千個中有0.32個、後者有1.26個。顯示在美國,醫院仍是婦女生產最安全的地方。
研究表示,在醫院,產婦與新生兒的健康能被準確掌握,若有任何危險都能立即得到醫療處理,不過研究也瞭解有些婦女會選擇居家生產是因為醫療的介入較少、家裡環境較舒適,研究認為這樣的話醫院就應該去理解這些需求,盡力讓環境符合婦女的期待,不過即使婦女有這些需求也不應該因此造成新生兒死亡風險增加。。
美國護理助產學院(ACNM)批評此研究資料不完整、也沒有區分是計畫性或非計畫性居家生產,但都遭到反駁。研究最後認為,助產士應該思考為何保險公司不願提供他們責任保險,是否就是因為風險過高的關係?此外,居家生產婦女的聲音也應該被領聽,才能瞭解她們做出那樣選擇的理由。
資料來源:Medpage Today
+ read more

2014.02.12
更年期荷爾蒙療法可能增加胰臟炎風險
更年期荷爾蒙療法(HRT)已被證實長期使用有致癌及提高多項疾病的風險,因此不應用做預防慢性病用途,目前只建議更年期症狀嚴重的婦女可經由醫師評估後短暫使用。
過去更年期HRT被發現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靜脈栓塞、乳癌、中風、肺栓塞、65歲以上發生失智、膽囊疾病及尿失禁等多項疾病風險,最近一項瑞典的大型回溯研究則又發現,HRT也跟胰臟炎可能有關連。
這項研究分析瑞典31,500位停經婦女使用HRT及罹患急性胰臟炎的資料,資料從1997年開始記錄HRT使用情形,研究團隊再將這些資料與最後在2010年因急性胰臟炎住院的資料相比對。
經過計算後的絕對數,有使用HRT者每十萬人中有71位住院、沒有使用者則每十萬人中有52位住院,經過控制BMI值、飲酒量、初經年紀、口服避孕藥使用狀況及糖尿病史變項後,使用HRT會提高57%的胰臟炎風險,其中使用系統性療法與使用時間超過十年以上者,風險增加幅度更大。
研究表示,HRT已經被證實會提高膽囊疾病風險,而胰臟炎的發生有可能是因為有些膽結石會掉落到總膽管,使出口被塞住,阻塞胰液排放所造成。不過在控制膽結石變項後,研究結果也仍然不變,因此推測還可能與HRT提高三酸甘油脂濃度有關,才會增加急性胰臟炎風險。
資料來源:加拿大醫學會期刊(CMAJ)
+ read more

2014.02.11
男人比女人容易健忘!
妳是否常覺得妳的先生或男朋友無心記住你們兩人的結婚紀念日或認識週年的日子,令妳不開心,不過最近一項挪威研究告訴大家,這並不是在妳的另一半身上才會發生的問題,因為男人與女人相比,男人確實較容易健忘。
研究邀請4萬8千個人做問卷,請他們回答九個關於記憶力的問題,包括是否對記住名字與日期有困難、是否記得一年前自己做過甚麼、是否可以記住與人對話的細節等。結果發現,無論是三十還是六十歲的男人記性都一樣差,在其中的八個問題多數男性幾乎都回答有困難,比女性差得多。
女性雖然也有記憶力不佳問題,但程度上沒有男性來得嚴重,研究中女性最難記住的是名字與日期,且同樣女性無論是三十歲或五十歲的記憶力都差不多。此外,研究還發現教育程度愈高者,忘記的愈少,而有焦慮或憂鬱問題的人則記性會比較差,這在男女身上情形一致。同時,六十至七十歲之間的族群記憶力退化將加速。
研究主要作者Holmen教授表示,這項研究很驚訝地發現男性比女性記性要來得差,且不論年長或年輕男性都一樣,但目前這個研究還無法解釋這其中為何有性別差異,未來應朝此方向繼續研究。
資料來源:BMC Psychology
+ read more

2014.02.10
體重過輕的男孩較容易情緒低落
過去已有不少研究證實,孩童時期的肥胖是一個健康問題,可能影響未來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氣喘與睡眠窒息症等疾病發生,同時也會因為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汙名而產生壓力,對心理健康造成影響;另一方面,探討關於青春期體重問題的焦點通常都圍繞在女孩身上。
不過這並不表示男孩就不會因為在意自己的身體意象而產生壓力。最近的兩個研究發現,青春期的男孩如果自認為自己過瘦,較容易感覺情緒沮喪、低落,程度甚至比那些自認為過胖的男孩更為嚴重。
因為身體狀態與維持健康息息相關,美國疾病管制局針對兒童與青少年制定了一套BMI指標以做為健康體重的判別標準。根據這項標準,美國疾病管制局估計約有3.5%年齡介於2到19歲之間的孩童與青少年有體重過輕的問題,同時指出這可能對未來的身體健康狀況造成影響。
主導一系列相關研究的Blashill博士發現:那些體重正常甚至稍微高出平均值的青春期男孩若自認為自己的體重不足,所表現出來的情緒沮喪症狀與同年齡的其他男孩相比是最嚴重的。同時,也發現這份對於體重過輕的恐懼很可能促使年輕男性開始使用類固醇。
另一份研究的結果也指出:將自己歸類為體重過輕的青春期男孩曾經遭受霸凌或常感到情緒沮喪的機率都較高,也更可能因此選擇使用類固醇。
Blashill博士表示:青春期的女孩傾向內化並努力使自己達到纖瘦美感;青春期的男孩則傾向強調更具有肌肉線條的體格。我們發現有些青少年因為認為自己沒有能力達到那個通常不可能達成的身體形象而倍感折磨,可能因此轉而採取較為激烈的手段。
不幸的是,關於青少年使用類固醇的有效療法目前並未有充足的相關研究,不過,Blachill博士同時也指出,認知行為療法已被證實能夠有效的幫助那些考慮或已經開始使用類固醇的年輕男性,協助他們面對身體意象認同所帶來的困擾。他呼籲所有幫助輔導青少年憂鬱的臨床醫護人員,特別是在照護那些因為他們的體重而遭受霸凌的男孩時,應當要注意他們可能使用類固醇的潛在風險。
資料來源:美國心理學會期刊Psychology of Men & Masculinity
+ read more

2014.02.07
人工協助生殖技術所生下的新生兒健康風險較高
根據Adelaide大學近期所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經由人工協助生殖技術懷胎產下的嬰兒發生死產、早產、體重過輕或早夭(出生後28天內死亡)的機率較高,大約是自然受孕出生嬰兒的兩倍之多。
研究團隊蒐集並比對了南澳超過30萬筆的嬰兒出生資料,其中有4300筆來自透過人工協助生殖技術所產下的嬰兒,資料來源前前後後橫跨了17年。研究團隊期望能藉此了解胎兒及新生兒健康狀況與各種人工受孕療程-包括試管嬰兒胚胎植入術(IVF)、單一精蟲顯微注射(
ICSI)試管嬰兒、排卵藥、冷凍胚胎-之間的關連。
研究結果發現,與未有不孕症且自然受孕的父母所產下的嬰兒相比,經由人工受孕所產下的孩子,有兩倍的機率是死胎或早夭;早產的機率則是兩倍以上;體重過輕的問題發生率則有三倍之多。
參與此研究計畫的Micheal
Davies博士指出:根據研究結果,這些風險的發生機率會隨著父母所使用的人工協助生殖技術不同而有所改變。透過IVF技術生下的新生兒,在生產時發生上述風險的機率高於採用ICSI技術產下的新生兒。
ICSI技術使用冷凍胚胎雖可能免除所有前述可能發生的健康風險,但使用冷凍胚胎仍有會提高巨嬰症發生的可能性。
同時,這項計畫也首次將不孕但未接受人工協助生殖技術的孕產婦新生兒資料拿來與自然受孕出生的嬰兒進行分析。結果發現,這些婦女產下的嬰兒有體重過輕現象的機率高達9倍;早產或是胎兒早夭的機率也有7倍之多。研究推測,這可能與這些不孕孕婦的健康狀況、或是她們使用過其他未被記錄到的協助生殖療法有關。
Davies博士說明,當前最需要的是對這些在周產期發生不良事件的孕產婦有更長時間的追蹤瞭解,同時,由於醫療科技不斷進步,相關風險的發生機率也可能因此受到影響而有所改變,未來的研究應涵括更多近年來曾被使用的各種療法,以提出更全面性的解釋。
資料來源:PLOS ONE
+ read more

2014.02.05
多吃魚 有助降低糖尿病風險
第二型糖尿病在全球的罹患人數都正在逐漸增加當中,過重被視為是最重要的風險因子,因此飲食與其他生活型態對糖尿病控制的影響扮演著重要腳色。
早先也有研究已指出,體重控制、運動及高血清亞油酸濃度,都與降低糖尿病風險有關連,但攝取魚類或長鏈omega-3脂肪酸對糖尿病風險的影響卻仍未有定論,尤其在歐美人口族群身上。
今年一月,一項由芬蘭的東芬蘭大學研究證實,人們血清中的omega-3脂肪酸濃度愈高,將可以幫助降低第二行糖尿病風險,而要攝取這類脂肪酸的主要來源就是魚類及魚油。
研究團隊觀察2,212位42歲到60歲參與者的血清omega-3脂肪酸濃度,發現其中有442人在近20年期間被診斷出第二型糖尿病。其中血清omega-3脂肪酸濃度最高者,相較最低者罹患糖尿病風險減少33%。
而且研究對於維持吃魚的習慣與糖尿病風險之間確有關連有了新的發現。如果要維持均衡飲食,每週至少應該2餐吃魚,特別是多脂肪的魚種,含有豐富omega-3脂肪酸的包括有鮭魚、虹鱒、白鱒、鯛魚、沙丁魚、鯷魚、鯖魚與鯡魚等。
糖尿病患者通常體內的油脂成份「三酸甘油脂」較高,而高密度脂蛋白(HDL)偏低,不過,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則可以降低三酸甘油脂,同時提升高密度脂蛋白,因此可以預防糖尿病。
研究最後也建議,做好體重管理、增加運動量及均衡完整的飲食是控制糖尿病的根本。
資料來源:糖尿病照護期刊(Diabetes Car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