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性/情慾
安全性行為
避孕
性傳染病
其他性與情慾
生育健康
月經
懷孕/生產
嬰兒哺育
不孕/人工生殖
流產/人工流產
更年期
其他生育健康
慢性疾病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
失智症
其他慢性疾病
癌症
乳癌
子宮頸癌/HPV疫苗
卵巢癌
肺癌
其他癌症
心理健康
憂鬱症
情感關係
性別氣質/認同
其他心理健康
瘦身美容
身體意象
醫學美容
瘦身
美容
其他瘦身美容
生活飲食
運動
飲食
其他生活飲食
LGBT+
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用藥安全
醫病關係/倫理
健康政策
妨害性自主
武漢肺炎
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2015.06.18
醫學解密:脂肪護心有一套!
過去曾有研究指出「沒有胖得健康這回事」,但是最近一篇研究卻發現環繞血管的脂肪其實可以抵抗心臟相關的疾病,並降低心臟病發的風險。
研究由英國心臟基金會(British Heart
Foundation)中來自牛津大學心血管藥物的Charalambos
Antoniades教授及其團隊主導,於心臟手術中採集病患的人體組織,藉此了解心臟及心臟附近的動脈如何傳遞求救訊號給環繞在血管周圍的脂肪,刺激人體產生抵抗早期心血管疾病的防衛機制。
當人體有過量的自由基而有罹患動脈粥硬化(atherosclerosis)之風險時,血管周圍的脂肪及心臟會釋放化學分子來減緩過量的自由基,並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這些化學分子有抗炎的作用,可以降低由過量自由基造成的發炎反應的風險。Charalambos
Antoniadesg說明,過去人們對脂肪的印象並不好,但是我們漸漸發現為何特定的脂肪其實對健康的心臟相當重要,這些發現對於往後心血管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研究團隊正試圖了解能刺激人體產生心血管疾病的防衛機制的脂肪,在哪些情況下反而會使人體變得不健康,如: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的情況。研究團隊正發展治療的方法來避免脂肪成為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此外,藉由電腦斷層掃描的技術,研究團隊也試圖監測脂肪在人體內的特性,藉此引導未來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醫療行為。一旦了解以後有助於醫師發現早期心血管疾病的症狀,並立即給予治療以避免情惡化成心臟病。
研究的贊助單位英國心臟基金會的執行長Jeremy
Pearson教授提到,目前對於為何會發生心血管疾病以及人體有什麼樣的機制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我們仍了解不多。因此這項以人體組織為樣本的研究,可以為人們認識脂肪的角色提供新的角度,並且對未來的治療方式有指引作用。台女連最後也提醒讀者,此篇研究發現乃針對內臟周圍的脂肪,而非可以從外貌觀察出的皮下脂肪,皮下脂肪囤積依然可能造成心血管疾病。
資料來源:British Heart Foundation
+ read more

2015.06.17
關於MERS,你需要知道的事
近來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讓人人心惶惶,到底MERS會不會人傳人?還是會經由空氣傳染?會不會演變成流行病?目前有沒有治癒的方法?本次專題將說明關於MERS的動態消息,並介紹MRES病毒、被感染原因、被感染後的症狀及MERS的診斷、治療與預防,
MERS的動態消息
自2012年至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已知有1,179位人經實驗室確認感染了MERS,並且有442位死亡。南韓發現首例MERS感染者後,至6月15日已知有16位死亡、150例確診。而WHO和南韓的衛生福利單位將於南韓執行任務,一方面蒐集MERS的資料,另一方面了解在南韓的感染狀況,如:病毒的傳播模式、特性和臨床表現。根據最新的資料以及WHO的風險評估,目前沒有證據顯示有人傳人感染途徑,亦無空氣傳染的證據。據世界衛生組織更新資料,感染MERS病毒後死亡率約為36%。
什麼是MERS?
MERS病毒與在2003年盛行的SARS病毒同屬於冠狀病毒家族,但兩者僅有一個相似處,即他們都與在蝙蝠身上發現的冠狀病毒類似。MERS與一種發現於歐洲與非洲的食蟲蝙蝠身上的病毒更為相似,不過目前這種病毒尚未被分類。
目前MERS病毒的來源尚不明,但由於從非洲及歐洲的駱駝體內發現MERS病毒的抗體,顯示駱駝過去可能曾感染MERS病毒,其他動物如羊、牛、水牛、豚、野鳥等則並未發現抗體。此外,美國及沙烏地阿拉伯共同研究MERS病毒的基金序列,從5隻被隔離的駱駝身上發現有著與被感染的人類相同的MERS病毒。顯示人類感染MERS病毒可能是因與駱駝近距離接觸,包括可能是經由空氣、駱駝牛奶或是駱駝肉;雖然有專家指出空氣感染的可能,但由於發現MERS病毒能存於駱駝牛奶的時間長於其他動物的牛奶,因此經由食物的感染途徑亦需要注意。
MERS病毒的徵兆與症候群
以下是感染MERS病毒時最經常發生的症狀:
*
體溫攝氏37.8度以上
*
咳嗽、呼吸困難
*
冷顫
*
胸痛
*
身體疼痛或不適
*
喉嚨痛
*
頭痛
*
下瀉
*
噁心嘔吐
*
流鼻水
*
腎衰竭
*
肺炎
醫生將症狀形容為像肺炎症狀的感冒跡象,通常會發展為嚴重的呼吸道不適。此外,亦有報告顯示MERS病毒所引發的症狀與SARS病毒相似,但SARS病毒並不會造成腎衰竭。
易受感染之人口群
以下人口較容易感染MERS病毒或其併發症:
*
有慢性病的病患,如糖尿病、慢性肺病及心臟功能不全者
*
老年者
*
正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器官移植病患
*
免疫系統脆弱的病患,如:正接受治療的癌症病患
MERS檢測與診斷
為檢測病患是否有感染MERS病毒,會在人體的呼吸道採集樣本後予以檢測,至於採集血液則僅可用於檢測病患過去是否曾經被傳染MERS病毒或其他病毒。
治療與預防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及世界衛生組織,被MERS病毒感染後目前沒有可以治療的藥品或醫療技術。
目前所有醫師能做的只有給予病患支持性醫療照顧,即提供病患能預防、控制或舒緩併發症及副作用的治療方法,也包含嘗試改善病患生活品質,但並不包含疾病的治療。
預防方面則給旅行者提出建議,並提醒民眾被MERS病毒感染的案例不是出現在阿拉伯半島上就是鄰近於阿拉伯半島,其他國家則是藉由運輸工具傳播而來,包含:出現首例的中東地區;歐洲的奧地利、法國、德國、希臘、義大利、荷蘭、土耳其及英國;非洲的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亞洲的中國、南韓、馬來西亞、菲律賓及美國。
給旅行者的具體建議為:
*
過去有慢性疾病史、流感或旅行者腹瀉的人,在旅行中容易感到不適。
*
用肥皂與清水勤洗手。
*
避免食用未熟的肉品或在不衛生的環境準備之食物。
*
確保蔬果在進食前被充分清洗過。
*
若旅者本身發燒且有呼吸上的不適,應與他人保持距離、戴上醫療用面罩,或於打噴嚏時以袖、手肘或衛生紙遮鼻,並確保使用後的物品被妥善處理。
*
若於過去14天內曾經前往疾病流行區域,應立即通報讓相關單位如地方衛生局得以追蹤與因應。
雖然MERS具有感染性,但是若非相當近距離之接觸,是不容易被MERS病毒感染的。因此若出現感染MERS病毒的症狀,應積極向專業醫療提供者取得預防或控制病情的指引。對於未被感染MERS病毒的人,由於目前對MERS病毒的了解仍未確定,因此任何建議應作為暫時因應之道,並隨時關注MERS病毒之發展。
資料來源: 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2015.06.16
醫「藥/要」有性別!
大家都知道女性和男性在生理上不一樣,但許多醫學研究在進行時卻都假設女性和男性是一樣的;事實上,大部分的人至今都還沒有正視這件事情:女性和男性生理上的不同會影響疾病的發展和治療的方法。
一直以來,醫學研究從臨床前研究(preclinical
studies)到人體試驗階段的受試者幾乎都是男性,1993年女性健康研究學會(Society
for Women's Health
Research)要求只要是政府補助的研究計畫,至少要在第三階段試驗中納入女性,但私人資助的研究計畫就不受此限;也就是說基本上目前的醫療處置和用藥是只對男性來說安全和有效的,因為藥物試驗根本沒有納入足夠的女性受試者,即便有少數的女性受試者,研究也沒有進行性別分析。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最近研擬的指導方針要求臨床前研究必須要包含女性和男性的細胞和動物;此外,許多研究期刊也開始瞭解到生理性別對生物醫藥研究的重要性而開始落實相關政策,希望這些研究和出版品能多描述有關性別差異的觀點,例如美國內分泌學會(The
Endocrine
Society)最近就宣布一項新政策以促進瞭解受試者的性別比例。
女性健康研究學會在2010年時曾經進行一項非正式的研究,檢視當時11份著名的科學醫藥期刊的研究指引,以確認這些指引是否提及有關性別差異的研究或分析。結果發現只有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和美國心臟學會出版的官方期刊(Circulation)有要求進行性別分析;到了2014年,已經有28份同儕審查的學術期刊在指引中要求進行性別分析。這個趨勢顯示性別差異在醫藥健康領域的重要性,但要讓性別差異被重視、並真正落實在研究方法和精神中卻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女性健康研究學會認為一篇有性別觀點的研究至少要提供以下的訊息:
*
每一個研究階段所納入的女性受試者和男性受試者的人數
*
若研究對象只有特定性別,應該在研究題目就載明。
*
研究者應該提供性別分析的原始資料,以做為未來研究方向的基礎。
*
當研究主題需要時,研究者應該進行性別分層分析。
*
研究者應指出要讓研究數據具有代表性,女性和男性的受試者最少應納入多少人,並說明此人數的依據從何而來。
研究已經證實女性在用藥上比男性經歷更多副作用,而且對藥物的代謝也和男性不同,因此,研究人員必須意識到在藥品上市前,瞭解藥物分別對女性和男性的作用是極為重要的事情,如此才能確保每一個人用藥的安全性。
資料來源:女性健康研究學會(Society for Women's Health
Research)
+ read more

2015.06.15
產後吃胎盤好處多多?
在女明星、報章媒體及網路部落格的推波助瀾下,過去數年間國內外有愈來愈多的女性在產後會吃胎盤,當作幫助產後復原的方法之一。據中醫說法,胎盤稱為紫河車,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養分,具有溫補、養血的作用。但目前許多相關報導讚揚吃胎盤好處多,都是來自那些吃了自覺受惠之女性的現身說法,缺乏科學研究的證據支持。近日一項美國研究就指出,目前有關吃胎盤對女性及寶寶的效益與風險,相關證據都仍處於不足的狀態。
美國西北大學芬伯格醫學院精神科醫師Crystal
Clark開始關注此議題的起因是她碰到有懷孕的女病患詢問吃胎盤是否與抗憂鬱藥物產生交互影響;於是她投入研究食用胎盤,並發現這個行為廣泛的發生,遠超乎她的想像。Clark醫師與研究團隊在這項研究中共分析了過去的4個人類研究、及6個與人類行為相近的動物研究。
研究中指出,雖然所有非人類的哺乳類動物都會在生產後吃下胎盤,但根據文獻記載到了1970年代北美地區的婦女才開始進行相同的行為,到了近幾年更加盛行。然而,研究團隊發現這10個研究都不支持那些認為食用胎盤會帶來好處的論點,包括可預防產後憂鬱、增加體力、有助哺乳、恢復皮膚彈性、強化母嬰連結或恢復體內鐵質。唯有在動物研究中發現,食用胎盤能降低產後疼痛,但這在人體實驗部分則尚未得到證實。此外,研究團隊也沒有找到任何研究就食用胎盤對母親及喝母乳的寶寶可能造成的潛在風險進行評估。
研究另一位作者心理學家Cynthia
Coyle表示,目前針對產後胎盤的保存與食用劑量都沒有規範,婦女們真的都不清楚她們到底吃下了些什麼,未來的研究應該要能回應這些問題。Coyle也希望這項研究的結果能引起懷孕婦女與醫師針對產後計畫開始對話,如此一來醫師可以向婦女進行科學證據的衛教,在進行決定的過程中協助她們。
目前研究團隊也正在對全球健康照護者對於食用胎盤行為的認知與態度進行資料蒐集,希望檢視到底他們是否會向婦女建議從事此一行為。
資料來源:女性心理衛生檔案期刊(Archives of Women's
Mental Health)
+ read more

2015.06.12
你會是為貓「瘋」狂的貓奴嗎?
過去已有研究證實貓咪的寄生蟲—弓形蟲會導致孕婦流產、胎兒畸形或是會有類感冒的症狀,嚴重甚至可能導致失明或死亡。最新的研究指出弓形蟲可能也與精神分裂症、躁鬱症等精神疾病有關。
寄生於貓咪腸子的弓形蟲,會透過貓咪的糞便傳染給人類,若人類有健康的免疫系統,多數不會出現任何症狀,然而懷孕的婦女或是免疫系統比較弱的人則會出現流產或是類感冒的症狀。近來則有研究發現小時候家裡養過貓咪的人得到精神疾病的機率比沒有養過的家庭高出50%,而研究者認為這與貓咪腸子中的弓形蟲有關。
但愛貓者也不需太恐慌,如果你的貓咪沒有到室外趴趴走,而且貓砂盆不用時也有記得蓋住就不用太擔心,另外孕婦應避免清理貓砂盆,清理貓砂盆要戴丟棄式手套或是清理完後用肥皂洗手,避免將殘留在手上的弓形蟲吃進去。美國疾病管制局也建議,每天換貓砂讓弓形蟲無法生存;避免餵食貓咪生肉或是未煮熟的肉可以減少弓形蟲在貓咪糞便中的數量。要注意的是貓咪糞便不是我們唯一接觸到弓形蟲的傳染管道,接觸未煮熟或是受弓形蟲汙染的肉類或是喝到受汙染的水都可能會讓我們感染。
資料來源:Schizophrenia Research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 read more

2015.06.11
一針見效?!HPV疫苗施打劑數又有新發現
2014年12月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世界癌症會議中發布指引建議將HPV疫苗的施打劑數減為兩劑;如今又有一項新的研究報告指出,HPV疫苗可能只需要施打一劑就足以提供防護力。
這份研究分析所使用的數據來自兩個各自獨立的大型三階段研究,分別包含7,466位18至25歲以及18,644位15至25歲的女性。兩項研究所使用的都是針對16型、18型HPV進行防護的二價疫苗。其中,未完成三劑接種程序的女性主要是受限於懷孕而必須停止接種疫苗。
分析結果發現,不論接種劑數為何,平均都能達到4年的防護力。完成3劑接種程序的人(約22,000人)獲得的防護力為約77%;接種2劑者(約1,100人)為76%;僅接種1劑者(約500人)則有86%。
來自美國國家癌症研究中心(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的研究者Aimee
Kreimer博士表示:目前全球有80%的子宮頸癌發生在低度發展的地區;若僅施打一劑確實也能提供防護力,對於全球的子宮頸癌防治工作將帶來重大改變,一方面得以減少成本,另一方面也能提高接種率,有助於偏遠、低度發展地區的婦女接種。
不過,目前的研究結果還不足以影響公共衛生政策或相關指引的改變。計畫領導人之一的Cosette
Wheeler博士特別強調:需要新的隨機研究支持這項研究發現並拓展相關研究領域;同時,施打單劑疫苗的效力持續時間也有待驗證。
資料來源:The Lancet Onc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