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性/情慾
安全性行為
避孕
性傳染病
其他性與情慾
生育健康
月經
懷孕/生產
嬰兒哺育
不孕/人工生殖
流產/人工流產
更年期
其他生育健康
慢性疾病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
失智症
其他慢性疾病
癌症
乳癌
子宮頸癌/HPV疫苗
卵巢癌
肺癌
其他癌症
心理健康
憂鬱症
情感關係
性別氣質/認同
其他心理健康
瘦身美容
身體意象
醫學美容
瘦身
美容
其他瘦身美容
生活飲食
運動
飲食
其他生活飲食
LGBT+
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用藥安全
醫病關係/倫理
健康政策
妨害性自主
武漢肺炎
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2016.01.28
避孕停看聽-事後避孕藥的禁忌與副作用
女性一生中可能會有一些需要使用緊急避孕方法的時候,例如:性行為中未使用避孕措施、保險套破裂或滑落等,當面臨這些狀況,女性可以在性行為發生後120小時(5天)內選擇使用事後避孕藥(morning-after
pill)或子宮避孕器(intrauterine
device)。以下將簡單介紹事後避孕藥及其禁忌與副作用。
事後避孕藥是透過抑制排卵、受精或防止受精卵著床的方式達到避孕的效果。由於卵子通常需要花6天的時間才能受精,因此事後避孕藥必須在性行為發生後5天內服用,但具體的時間規定會依類型而有所不同。事後避孕藥的類型主要分為兩種:含有左旋諾孕酮的藥(levonorgestrel
pills)及埃拉(ulipristal acetate,
ELLA),前者在性行為發生後72小時內服用,避孕效果可達89%;而埃拉則在120小時內服用可達85%的避孕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發生性行為前服用事後避孕藥並不能發揮避孕效果。
此外,不論是什麼哪一種事後避孕藥,在台灣都需要有醫生開立處方籤才能取得,避免女性忽略藥物的禁忌及副作用。事後避孕藥的禁忌包括:懷孕、哺乳中婦女及對藥物有過敏者不應服用;埃拉與左旋諾孕酮藥不宜合併服用;有不明原因之陰道出血、肝及膽疾、妊娠黃疸之病史、乳癌、卵巢癌或子宮癌者,在服藥前應須與醫生謹慎評估利弊。副作用則包括:經期改變、乳房腫脹、暈眩、頭痛、肌肉痙攣、噁心及嘔吐等。最後,事後避孕藥不應被當作常規的避孕方法,因為它並非在任何情況下都能防止懷孕發生,若月經延遲則應驗孕以確認是否懷孕。
過去台灣女人健康網亦曾分享關於子宮避孕器及口服避孕藥的十大副作用的相關資訊,有興趣或需求者也可多加參考。提醒大家務必在使用這些藥材前了解應注意事項並主動與醫師共同評估利弊得失。
資料來源:Planned Parenthood、Mayo Clinic
+ read more

2016.01.27
HIV感染境遇有差別?人權待遇分等級?
因應「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之修訂,2015年12月疾管署公布「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檢驗預防及治療費用給付辦法」,在該辦法中,疾管署排除遭本國配偶或因醫療照護而傳染的新移民配偶愛滋感染者及外籍勞工為補助對象,亦即新移民配偶及外籍勞工在感染愛滋後將必須自費看病,兩年後才能獲得健保的照護。疾管署此一規定除違反母法授權外,更違反兩公約並嚴重歧視新移民,嚴重損及此二族群的健康權,並自開防疫漏洞,林淑芬委員辦公室、台灣女人連線、督保盟、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及勞陣今日(27日)聯合舉行記者會對疾管署表達最沉重的譴責!
「母以子為貴」!?譴責疾管署歧視新移民女性
台灣女人連線黃淑英理事長表示,依據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締約各國應採取一切適當措施以消除在保健方面對婦女的歧視,保證她們在男女平等的基礎上取得各種包括有關計劃生育的保健服務。疾管署卻以「其本國配偶接受規律治療且使用安全性行為,傳染力將大幅降低,且從事危險性行為後,其配偶亦可自費取得暴露後預防性投藥」為理由,逕行以行政命令將外籍配偶愛滋感染者排除於政府照顧之外,並將感染愛滋的後果與責任直接推卸給外籍配偶,無視於家庭關係不對等情形下,新移民女性根本無力要求她的先生「規律治療」,更遑論要作好安全性行為。
尤有甚者,被配偶或因醫療行為而被感染的新移民女性必須自行負擔醫療費用,而「懷孕」之愛滋感染新移民女性,卻因疾管署為防止「母子垂直傳染」而補助治療,以「預防」臺灣之子感染愛滋!疾管署此種為「小孩」健康而照顧女性的作法,儼然就是將女性視為生產的工具,台灣女人連線對此表達最嚴厲的譴責!
外籍移工雙重歧視,人權保障雪上加霜
長期以來,外籍移工在台灣貢獻了青春和勞力,一起為台灣的經濟打拼,但卻因不當政策導致無法獲得和本國勞工同工同酬的待遇,明顯有就業歧視。雖然,受僱移工受健保保障,但在就醫上仍有許多經濟、資源和語言上的障礙有待解決。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認為,這次的修定又將外籍移工排除在補助對象,導致外籍勞工在感染愛滋後將必須自費看病,兩年後才能獲得健保的照護,對於原本就處於弱勢的外籍移工而言更是雪上加霜,更是一種直接的歧視。
沒有人想要生病,對於弱勢者更不應有歧視。因此,台灣勞工陣線認為,台灣為一個講求民主人權的國家,不能在這項政策上因不同國籍而有別待遇,應讓受病痛所苦的人,能夠得到平等的對待。
疾管署自開防疫漏洞 愛滋防疫剉著等
由於過去疾管署長期以公務預算緊縮為由,違法短編十餘億愛滋病感染者治療預算,因此104年透過修法將年近三十億之愛滋病感染者治療費用,在其確診感染的兩年後,具健保被保險人身分者,改由健保給付相關醫療費用。健保在諸如肺結核等傳染病治療,乃至狂犬病疫苗,長期過度承擔責任,豈料竟在其醫療補助辦法中排除特定被保險人,疾管署不斷聲稱『治療是最好的預防』,此舉不但自開防疫漏洞,更可能形成二年內未受補助之人,在健保給付後,病情未獲控制導致醫療費用更多的情形。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黃嵩立召集人表示,愛滋病防制最難以克服的是社會當中對愛滋病患的歧視和標籤化(stigmatization)。消除歧視、去標籤化,需要政府帶頭影響社會各個階層,以讓愛滋患者坦然接受疾病,才能坦然接受治療。今天,政府的作法不但無法消除歧視,甚至反其道而行,自行歧視愛滋病患者,並且將雙重弱勢族群硬加上雙重歧視的重擔。此等作法無異在他們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加入障礙,減少他們治療的完成率,此舉不但影響當事人的健康權,也造成防疫上的漏洞,影響公眾的健康。
經社文公約第十二條所言「本公約締約國確認人人有權享有可能達到之最高標準之身體與精神健康」,並非以本國國民為限。愛滋病之治療屬於維護身體健康所必需之治療,絕不能因為身份不同而給予差別待遇。被排除之外籍勞工和新移民,都參加了台灣的社會保險,倘僅因政府預算科目的差別,即給予歧視性待遇,此舉不符合比例性原則,應立即更正。
台灣為簽署CEDAW及兩公約之國家,疾管署卻以一紙行政命令嚴重歧視新移民並侵害外籍配偶及移工之健康人權,實為荒謬!因此,我們要求:疾管署應立即修正「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檢驗預防及治療費用給付辦法」,納入被配偶感染或因醫療行為而被感染之外籍配偶及移工,確實做好愛滋防疫,維護基本健康人權。
疾管署周副署長志浩於記者會中表示,當初辦法之修正是邀請專家學者共同討論,並參考國外之作法,但疾管署對於外籍配偶部分將會重新檢討。
+ read more

2016.01.27
盤子的大小決定你的體重!
又快過年了,看著滿桌豐盛的食物總是讓人食指大動,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讓自己吃下過量的美食。控制體重以維持身體健康的方法很多,控制進食量是其中之一;國際上有許多研究在調查如何幫助我們減少以及控制我們進食的份量,其中一項簡單而且令人感到驚訝的解決方法就是使用更小的盤子。
當前已有超過50篇研究在調查盤子的大小是否真的能夠影響人們的食物攝取量。此次,研究人員綜合分析了過去相關的56篇研究,以更清楚了解較小的盤子對人們食物攝取量的影響;以及,在各種情況下是否有助減少食量,像是食物的種類(零食、爆米花、冰淇淋、早餐麥片、蔬菜水果等)、容器的種類(碗和盤子)、份量(固定的食物份量、符合盤子大小的份量或是自助餐)還有用餐的情境(消費者被邀請到實驗室或是未告知被觀察下的用餐環境)。
總和研究的結果發現,在特定情況下,較小的盤子確實能夠幫助我們減少食物的攝取量。盤子的尺寸縮小-更精準地說,將盤子的直徑縮小30%,將使人平均減少30%的食物攝取量。
研究者也補充說明本次分析所發現的另外兩個重點,首先,在使用自助餐或可以自行拿取食物的情況下,較小的盤子會使人自發性的減少食物攝取量。其次,這種換小盤子的方式要能發揮較好的結果,最好是在人們不知情自己被監控的情況下,簡單來說,如果人們知情自己是在實驗中的受試者,盤子的大小似乎對減少食物攝取量沒有實際的影響,這也解釋了許多研究成果顯示盤子大小不影響攝取量的原因。
不論如何,這項研究最終還是顯示出了:不管是在家裡或是自助餐廳裡夾取食物的時候,換成較小的盤子確實可以幫助人們減少食物的攝取量。
資料來源: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 read more

2016.01.26
流感,男人比女人更容易中標!?
當我們發現自己感冒時,通常代表著流感病毒已經侵入我們的身體並開始按照它自己的方式在我們的體內繁衍、感染其他細胞,引起身體連鎖反應,造成我們的身體不適甚至將病毒傳染給身邊的人。一般來說,病毒在我們的體內繁殖的越少,體現出來的感冒症狀就越輕微,也降低感染其他人的機會。而近日,來自霍普金斯大學布隆伯格公共衛生學院(John
Hopkins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學者發現流感病毒繁殖的狀況受到雌激素的影響,而且,雖然這些雌激素在兩性身體中都存在,但影響流感病毒的狀況卻具有性別上的差異。
過去,已有研究顯示雌激素對於HIV、伊波拉(Ebola)和肝炎病毒具備反抗效果,這一次,研究主持人Sabra
Klein教授與研究團隊一同檢視了雌激素對流感病毒的影響。他們採集男性與女性的鼻細胞,並將之暴露於A型流感病毒與不同雌激素之中;這些雌激素包含雌二醇(人體中女性性荷爾蒙最主要的形式)、雙酚A(結構似雌激素的化學物質)與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SERMs,作用於雌激素接受體上的化合物質總稱,能夠調節產生類似雌激素的作用)。
研究結果發現,雌二醇、雙酚A與raloxifene(一種SERMs)減緩了女性鼻細胞中的病毒複製情形,但在男性鼻細胞上卻未看到這樣的效果。
當前的研究尚無法說明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性別差異,不過Klein教授做了其他面向的補充:這樣的保護效果在停經期前的女性身上可能較難以看到,因為這個階段的雌激素分泌並不穩定;另一方面,這可能代表著服用某些生育控制藥物與正在接受賀爾蒙治療的女性在季節性感冒流行的期間受到較好的保護。
資料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Lung Cellular and
Molecular Physiology
+ read more

2016.01.21
不想要有「勃起功能障礙」?吃水果吧!
勃起功能障礙或許是最令男性感到苦惱的健康問題。一般來說,年過60歲的男性面臨勃起功能障礙的風險最高,但在年齡低於60歲的男性當中,也有大約12%的人為此深受困擾。過去的研究指出規律的運動或許能降低勃起功能障礙發生的風險,不過,來自英國東英吉利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UEA)的Cassidy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據他們的最新發現指出:多攝取富含類黃酮的食物將有助降低男性發生勃起功能障礙的風險,效果媲美一週快走運動五小時。
這份研究分析了超過50,000筆中年男性的追蹤調查資料,調查時間自1986年起每4年詢問一次,內容包含勃起能力與狀況、飲食習慣。調查期間有超過1/3的男性回報出現勃起功能障礙。
研究人員發現,常攝取類黃酮-特別是花青素、黃酮、黃烷酮-含量高的食物的男性比日常飲食中沒有食用此類食物的男性較不可能發生勃起功能障礙。研究人員說明,常見富含花青素的食物有藍莓、櫻桃、草莓、黑莓、櫻桃蘿蔔與黑醋栗;黃酮與黃烷酮則可從柑類水果中獲得;紅酒、蘋果、梨子也都是攝取類黃酮的途徑。Cassidy教授表示,就份量上而言,一週數份就已足夠。
規律攝取此類食物者發生勃起功能障礙的風險減少了10%。從水果攝取總量比較,攝取量高的男性也較不吃水果的男性減少了14%的風險。而若富含類黃酮的飲食搭配規律運動,帶來的效果更好,這些男性比起那些不吃富含類黃酮食物又不運動的男性減少了21%的風險。
上述發現在研究人員將活動量、體重、咖啡因攝取量與抽菸習慣等已知的影響音子納入分析後仍然成立。最後,本篇研究的主要作者-來自哈佛的流行病學與營養學教授Eric
Rimm也提到,富含類黃酮的飲食除了對中年男性的性健康有益之外,也可能有助於維護心臟健康。他解釋,勃起功能障礙的發生通常預示了衰弱的血管功能,也是介入預防未來心血管疾病、心臟病甚至死亡的關鍵機會。
資料來源: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 read more

2016.01.20
比脂肪更致命!加工糖增加冠心病風險
現代人生活隨處可得加工食品,由於當中所含的添加物容易造成如膽固醇指數上升等問題,增加人們得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心血管疾病變成了威脅現代人身體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以冠心病最為常見。面對冠心病死亡率年年攀升,許多健康專家與科學家不斷致力於尋找能預防及控制該疾病的方法,並且強調要限制飽和脂肪的攝取量。然而,最近一篇研究在檢視「限制飽和脂肪攝取是否為最有效的條件」的同時,發現其實控制糖分攝取量才是預防冠心病的關鍵。
藥學博士James J. DiNicolantonio、醫學博士James H.
O'Keefe及聖路加中美心臟學院(Saint Luke's Mid America Heart
Institute)的心血管科學家們檢視了自1950年代開始能呈現飽和脂肪及糖分與冠心病有關的研究,包含基礎科學、流行病學及冠心病風險、事件及死亡率的臨床試驗資料。
研究團隊發現,攝取糖分-尤其是加工的糖分-比飽和脂肪容易導致冠心病。DiNicolantonio博士說明,雖然限制飽和脂肪的建議背後都有實證依據,但是特定的飽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其實反而能提升好的膽固醇(HDL)進而降低冠心病風險。此外,他也強調,在飲食中完全剔除飽和脂肪攝取幾乎無可避免地代表有其他東西會取代它,若是由碳水化合物取代,尤其是加工過的碳水化合物,將會降低好膽固醇指數且讓三酸甘油脂上升。而若經常性地食用高糖份的食物,幾周後就會導致冠心病患者的身體出現諸多異常,包括:高總體膽固醇、高三酸甘油脂、高低密度脂蛋白(LDL)、尿酸過高、胰島素抵抗及葡萄糖耐受不良、低高密度脂蛋白(HDL)等,並且影響力比食用飽和脂肪來的大。
研究團隊提到,生活中有75%的包裝食物及飲品含有加工糖分,並且普遍包含了會使維持正常體重的瘦體素(leptin)無法發揮作用的果糖(fructose)與高果糖玉米糖漿(high
fructose corn
syrup),增加人們過重的可能性並進一步提升冠心病風險。此外,含有高糖分的飲食內容也被發現會增加罹患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及糖尿病的風險,而患者容易有心臟左側主要冠狀動脈嚴重狹窄的問題,增加罹患冠心病的風險。最後研究團隊強調,來自水果及蔬菜的糖分並不會增加冠心病風險,真正有害的是來自「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的糖分。
完整分析歷來的研究結果後,研究團隊認為飲食指南應修改強調要限制飽和脂肪的建議內容,並將焦點放在減少攝取加工糖分。此外,飲食指南也應建議人們在可能的情況下食用非加工食品。
資料來源:Progres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