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性/情慾
安全性行為
避孕
性傳染病
其他性與情慾
生育健康
月經
懷孕/生產
嬰兒哺育
不孕/人工生殖
流產/人工流產
更年期
其他生育健康
慢性疾病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
失智症
其他慢性疾病
癌症
乳癌
子宮頸癌/HPV疫苗
卵巢癌
肺癌
其他癌症
心理健康
憂鬱症
情感關係
性別氣質/認同
其他心理健康
瘦身美容
身體意象
醫學美容
瘦身
美容
其他瘦身美容
生活飲食
運動
飲食
其他生活飲食
LGBT+
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用藥安全
醫病關係/倫理
健康政策
妨害性自主
武漢肺炎
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2019.06.19
忽視「性別」威脅人類健康!
聯合國永續發展設定目標,要在2030年之前達成讓全世界人口都能健康生活的願景,但如果沒有消除性別不平等或是改變社會對女性及男性的態度,這個抱負將不可能會實現。
近期《刺胳針》(The
Lancet)期刊刊登「性別平等、社會規範及健康」系列專題文章,提到儘管大家都知道社會的性別角色期待對人一生的健康影響會是什麼,政府及健康機構卻一直在性別平等上很難有進步。
系列專題領導委員會主席Darmstadt醫學博士表示,有許多關於性別(gender)與健康的迷思必須被破除,例如:性別不會影響健康,但事實是它影響很大;性別不會被改變,但健康會;性別是種難以捉摸的觀念無法被衡量,其實不是。這個系列專題提供關於性別對健康影響的新認識,並呈現目前在健康系統、政策、法律及計畫中存在能改善健康的機會。
性別平等、社會規範及健康:主要發現
男女暴露於疾病和不利於健康的風險因子經驗不同,這樣的性別差異會和其他的不平等(年紀、階級、種族、性傾向等)互相影響,加大對健康與健康系統的負面作用。
當健康研究及健康資料蒐集存在性別偏見及不完整時,健康系統與健康照護的供給也被發現忽視並強化性別不平等。企業利益沒有逃過檢視,大公司被發現為了獲利而操弄性別,造成對健康不利影響。
但好消息是,有些如:免費基礎教育、有薪生育假等政策、法律或是計畫可以促進性別平等與健康,不過目前還未普及全球。
性別與健康行動:世界準備好了嗎?
系列專題主編Horton博士表示,「在#MeToo及#TimesUp的時代,串聯全球健康的社會運動與性別平等是實在、急迫、必須且可以達成的。但是,更保守勢力的反擊,如對性與生育健康的權利出現全球噤聲規則及倒退,不僅威脅對女性與男性的健康效益,也傷害未來效益的可能性。政治領導者到目前為止對於性別、社會對性別的態度與其對健康的影響都表現冷漠,但這個系列專題提供讓社會與政治徹底變革的證據與展望。」
這個展望來自5個以證據為基礎的建議:
*
降低性別不平等促進健康成效,例如:免費教育與有薪產假。
*
改革工作職場與勞動力,例如:彈性工作、育嬰假及同工同酬。
*
補足性別及性別相關態度行為的資料落差,以對貧窮健康有更佳的了解,並強化促進健康的基礎。
*
充權和投資公民社會團體;公民社會倡議性別平等的政治空間正在萎縮。
* 加強獨立問責制度,以確保承諾可以被兌現。
系列專題特別強調有多個將健康系統納入性別變革策略以改善健康的機會,並列出具體的建議,包括:提高女性在健康領導及治療角色中的能見度、肯認並回饋照顧角色、處理職場性騷擾與暴力、以及創造條件以改變女性與健康系統互動的方式。
一篇刊登在《刺胳針兒童及青春期健康》期刊的原著文章進一步佐證這次系列專題的發現,一個人青春期陽剛及陰柔的性別表現會影響他們在成年時期的健康,包括可能從事較危險或健康的行為,以及不同的健康成效。
這個前瞻性研究探索超過1萬2千名美國人的性別表現對健康的影響,時間從青春期直到成年初期。結果顯示,青春期的性別表現與成年時期的健康狀態呈現相關性,而且不受成年時的性別表現所影響。從某些健康的結果看來,其風險來自陽剛或陰柔特質,與個人的生理性別是什麼沒有關係的。
研究領導作者Shakya提到:「當我們對『性別』是由社會建構且強化的意識逐漸提升時,我們才會開始將關注的焦點放在瞭解社會的性別表現對我們一生健康福祉的影響程度。」
性別與健康的國際證據基礎
系列專題指出許多性別不平等如何對健康有害的例子、以及那些左右人們如何認識性別的不明文規定,來支持這些發現:
* 童年疾病照護的尋求(衣索比亞)
* 青少年/女體重控制與心理健康(南非、巴西)
* 學校同儕對青少年/女健康的影響(美國)
* 婚前性行為與愛滋病(尚比亞)
*
婦女在家外工作與不活動性小兒麻痺疫苗(IPV)(奈及利亞)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5.30)
+ read more

2019.06.18
服用躁鬱症藥物的媽媽可以餵母乳嗎?
服用「鋰鹽」(lithium)治療躁鬱症的女性經常會問,哺餵母乳期間用藥是否對嬰兒有影響?答案可能令人失望,最近一項研究指出,因為研究數量不足,這個擔憂目前還是沒有解答。
鋰鹽是治療躁鬱症的常用藥物,可降低躁鬱及產後抑鬱症狀。但有些專家建議不要在哺餵母乳期間服用,因為擔心會轉移到母乳中可能對嬰兒產生毒性。
然而患有躁鬱症的女性,懷孕和產後容易復發或罹患產後抑鬱。如果不治療躁鬱症,可能導致胎兒出生後健康不良,例如早產和體重過輕,也可能增加孕婦自殺的風險。
由Crystal
Clark博士領導的團隊,做了系統性研究。研究發現在2000年之前,鋰鹽經母乳對嬰兒造成影響的研究都是回顧性的,並且缺乏標準化,例如不包括對照組、不考慮母親或嬰兒的健康情形、不考慮母親是否正在服用的其他藥物等。2000年後的研究設計較好,並指出鋰鹽在母乳期間風險較低。然而,作者也表示,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
她建議,雖然母乳哺育期間服用鋰鹽的風險仍然很大程度上未知,但中斷躁鬱症治療的風險卻已經確立,並可能影響母親在關鍵時期照顧孩子的能力。餵母乳與否應該要個人化,視母親及嬰兒的狀況而定。但也必須告知媽媽鋰鹽可能帶給嬰兒的風險,例如躁動、嗜睡或餵養問題。
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表示,既然母乳哺育期間服用鋰鹽的風險仍然很大程度上未知,在母親必須服用藥物的情況下,就應該提供媽媽有其他餵養方式的選擇,以保護嬰兒,而不是只告知媽媽個人化、有風險,然後讓她不知所措。母乳哺育的雷厲風行推廣,將配方奶劣質化,讓這種問題的解答變得難堪,增加母親的罪惡感。
編譯來源:Eurek Alert (2019.06.10)、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sychiatry (2019.06.10)
+ read more

2019.06.17
對於心臟病,紅肉白肉一樣壞!
根據新最新的研究,白肉(如雞肉)和紅肉(如牛肉)對你的心臟可能一樣不好!
自從2012年一個指標性的研究發現紅肉含有高飽和脂肪會增加早死的風險,紅肉在最近幾年已被妖魔化了。
2015年癌症研究的國際機構將紅肉列在2A組:可能致癌物。
白肉一向被認為是較瘦較健康的替代,因而炒熱了家禽的消費,在此同時,漢堡和豬排的銷售量減少。
但是,一個新的研究質疑這個說法
近日舊金山大學一項研究─觀察飲食中是否含有飽和脂肪和心臟病的關係,專家發現,食用白肉和紅肉會讓血液中所謂「壞膽固醇」,亦即低密度膽固醇(LDL-C)的濃度升高,增加心臟病的風險。
飽和脂肪不論其來源是紅肉、白肉或植物,都會增加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
研究資深作者Ronald
Krauss教授指出,當計劃這個研究時,以為紅肉比白肉對血液中的膽固醇有更壞的影響,但驚訝結果並非如此─當飽和脂肪的程度相同時,其對膽固醇的影響是一樣的。
這個研究稱為「動植物蛋白質和心血管的健康實驗,有113位年齡21-65歲的人參與。參與者隨機分配在高飽和脂肪或低飽和脂肪的飲食組。
實驗室中的研究人員嚴謹的準備這些食物給參與者,不能喝酒、服用維他命、吃加工肉類或在研究期間改變運動的習慣。每次飲食的開始和結束都會抽取血液樣本,發現吃大量的飽和脂肪會增加大的低密度膽固醇的濃度。
低密度膽固醇中的低密度脂蛋白顆粒有大、小之分。
有證據顯示,相較於大粒子的低密度膽固醇,小粒子的低密度膽固醇和心血管疾病的關連較大。
因為標準的膽固醇測驗主要是反映出大粒子的程度,所以,可能高估了食用多肉和飽和脂肪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在此研究之前,並沒有其他完整的研究,比較紅、白肉和非肉的飲食對血液膽固醇的影響。
Dr.
Krauss指出非肉的蛋白質,如蔬菜、乳製品和豆類對膽固醇最有益。
此研究結果同時指出,目前限制紅肉而不是白肉,不應只是基於其在膽固醇的影響。紅肉飲食所產生的其他影響也可能引發心臟病,應更仔細去探討這些影響以促進健康。
健康部門推薦每天吃的煮熟紅肉和加工製品的肉不超過70克。
國家衞生局指出,煮熟的早餐包括兩條英國香腸和兩片培根,等於130克。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06.04)
+ read more

2019.06.15
每天喝番茄汁護你心?
日前有日本研究指出,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人,每天喝200毫升的無鹽番茄汁可以降低血壓和膽固醇水平。
研究人員表示,茄紅素—使番茄呈紅色的化學物質,可避免斑塊在參與者的動脈中積聚,從而使血壓下降。
他們聲稱茄紅素的效果來自於抑制低密度脂蛋白—導致動脈硬化的有害膽固醇。並且在番茄中發現的化合物會降低小腸吸收膽固醇和肝臟合成膽固醇。
專家對研究結果持保留的態度
英國心臟基金會資深營養師表示,需要更多的研究以準確地呈現番茄汁的健康益處。而且日本人口可能與其他國家不同,不宜概括。此外,這項研究也沒有考慮參與者其他的飲食內容,或者他們是否以其他形式食用了番茄,而且沒有考慮可能影響血壓和膽固醇水平的生活習慣。
雖然如此,專家仍認同每日蔬果有助於維持健康的心臟和循環系統。
研究怎麼做的
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研究人員花了一年研究481人(男184位,女287位),在這期間參與者想要喝多少番茄汁研究者都會提供。而參與者會確實記錄每天喝了多少番茄汁及任何他們注意到的健康變化。
大多數參與者每天喝了約200毫升的無鹽番茄汁。
94名有高血壓前期或高血壓的參與者,他們並未接受血壓治療,並在參與實驗後血壓平均下降了3%,相當於收縮壓(數值較高的血壓)降了4mmHg。他們的舒張壓(數值較低的血壓)也降了大約3mmHg。
而在高膽固醇患者中,有125人的膽固醇水平平均下降3.3%。
研究也分析了男性、女性和不同年齡組是否有差,結果發現這些人喝番茄汁的效益是相似的。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06.11)
+ read more

2019.06.14
心臟病男性沒了配偶死亡率高!
最新研究指出,一個人的心血管疾病存活率可能會受到性別和婚姻狀況的影響。換言之,當患有心臟衰竭、心房顫動或心臟病發作後,男女患者及不同婚姻狀態中的人們疾病死亡率存在明顯差異。
結婚提高心臟疾病存活率,對女性尤其如此
研究發現,心臟病發作的鰥夫比有同樣疾病的寡婦死亡風險高11%。在心臟衰竭及心房顫動方面,鰥夫的死亡率也比寡婦高。離婚男性若患有心房顫動,其死亡率比有同樣疾病的離婚女性高14%。
處於婚姻狀態中的男女若患有心房顫動,男性的死亡風險比女性高6%。
對於未婚人士來說情況完全不同。研究發現,相較於患有心力衰竭的單身女性,同樣罹患疾病的單身男性死亡風險少了13%。
這些研究結果顯示,喪偶或離婚的男性和單身女性可能最需要支持,以減少他們的死亡風險。
你不需要獨自面對自己的心臟疾病
研究作者表示,無論你的婚姻狀況如何,無論你是男性還是女性,重要的是要知道你有很多支持。如果你不能請親友協助或這讓你感到不舒服,也可以向您的醫生尋求建議和支持。
了解婚姻狀況的差異如何影響男性和女性的存活率,不僅可以辨別需要額外支持的人,還有助於改善提供支持的方式。當談到幫助人們從危及生命的心臟病中康復時,僅僅關注他們的醫療問題並不一定能帶來最好的結果。重要的是我們要提供全面的護理並探索其他有助於個人健康的因素,例如他們的支持網絡。
這些性別差異可能是由於男性和女性有不同程度的支持或尋求支持的意願。辨識哪些人群的結果最差,我們可以推動醫療專業人士鼓勵這些人參與團體治療,確保他們有足夠的支持網絡來應對這些嚴重的慢性疾病。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分析了1,816,230位在2000-2014年間因心臟病發作、心力衰竭或心房顫動而住院的人的資料。研究人員透過這些資料了解婚姻狀況或性別如何影響長期的死亡風險。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6.04)
+ read more

2019.06.13
人工精卵不再是科幻!!
一直到最近之前,卵巢和睪丸是唯一可以製造精卵的過時方式,在不遠的將來,將有可能利用幾乎是身體的任何部位可以創造出生殖細胞(或稱之為配子)。
這個新科技叫做「試管精卵」(IVG),是利用肌肉、肝臟或血液細胞創造出嬰兒。目前人類的父母還沒做好準備,只在老鼠研究成功完成了這個創舉。而這項技術也產生許多我們必須開始思考與討論的倫理與法律問題。
如何製造「試管精卵」?誰又會想使用它?
試管精卵是身體任何部位的的細胞被逆向操作成為誘發性多能幹細胞,這些可以發展成任何種類的人類細胞的幹細胞,也可以被操作變成卵子或精子細胞。
哪些人會想使用這個技術?對因細胞缺陷或癌症治療而不孕的個人與家庭,或是經歷提早停經的女性,它提供了解方。同時也開啟許多生育的可能性,女同志們可以利用其中一個伴侶的皮膚細胞製造出精子細胞,與另一伴侶的卵子進行受精,過程完全不用男人的參與。
目前社會缺乏討論
生殖科技新興議題的資訊不斷增加是好事,但卻未獲得應有的關注。關心試管精卵相關議題的專家強烈建議,在這項科技創造出胚胎之前,現在是時候該提高社會大眾投入這項科技的討論,形式包括進行調查、焦點團體、專家報告、專欄辯論文章等,並且大眾與管理者要開始思考這項科技會出現的倫理與法律挑戰,必須走在更前端。
衍伸許多倫理與法律議題
(1)應立法限制製造胚胎數量?
透過這個方式可能製造出大量的胚胎,但只選取的一小部分植入,這將使許多人焦慮。是不是應該立法限制一個人可以利用自己幹細胞製造胚胎的數量?試管精卵產生的胚胎該被視作和其他生殖科技或傳統方式製造嬰兒一樣嗎?
(2)現代版本優生學?胚胎面臨商品化命運?
當試管精卵和植入前基因檢測合併,將可以選擇出「最好的」那一個,更令人極度憂慮,就像是現代版本的優生學,將某些生命視為優於其他生命。一些生物倫理學家擔心,最後可能變成訴諸我們最壞的本性,對掌控的慾望與人類完美主義讓生產變成了如同工廠在大量製造。我們可預見這些過量的胚胎會被商品化的命運,與現在販售精卵的行為沒有兩樣。
(3)出現不知情非自願的父母?
這項科技由於生殖細胞可能偷偷取自不知情的個人,那這樣的「捐贈者」在法律上算是孩子的家長嗎?而國家是不是能夠保護這樣未經個人授權就被強加在身上的父母身分?
這些倫理、社會及法律難題需要的不只是專家及學者更仔細審慎考慮,社會大眾也要一起加入,與這個議題相關的所有利害關係人都該在此刻開始討論這個新興科技與它所帶來的可能影響。
編譯來源:STAT(2019.06.05)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