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性/情慾
安全性行為
避孕
性傳染病
其他性與情慾
生育健康
月經
懷孕/生產
嬰兒哺育
不孕/人工生殖
流產/人工流產
更年期
其他生育健康
慢性疾病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
失智症
其他慢性疾病
癌症
乳癌
子宮頸癌/HPV疫苗
卵巢癌
肺癌
其他癌症
心理健康
憂鬱症
情感關係
性別氣質/認同
其他心理健康
瘦身美容
身體意象
醫學美容
瘦身
美容
其他瘦身美容
生活飲食
運動
飲食
其他生活飲食
LGBT+
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用藥安全
醫病關係/倫理
健康政策
妨害性自主
武漢肺炎
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2019.06.27
母乳保護早產兒腸道
將近10%早產兒會發生壞死性小腸結腸炎,這是一種由細菌引起的疾病,可能導致嚴重的炎症和腸壁破壞,是早產兒第二常見的死亡原因。
研究發現母乳中的抗體,可以中和細菌保護早產兒的腸道。然而有些母親的母乳不夠,可能選擇捐贈的母乳,但並非所有母乳都含有抗體。研究建議應對捐贈母乳進行測試,確保早產兒可以獲得最好的保護。
研究怎麼做?
過去的研究指出,罹患壞死性腸炎的嬰兒腸道內有特定的細菌:腸桿菌科細菌。這項新的研究發現,重要的不是有多少腸桿菌科細菌,而是它是否和母乳中的抗體:免疫球蛋白A(IgA)結合。與IgA結合的細菌越多,嬰兒發生壞死性腸炎的可能性越小
為了評估發生壞死性腸炎早產兒與健康早產兒之間的不同,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兩個群體的嬰兒糞便樣本。結果發現,健康嬰兒的糞便中含有腸桿菌科細菌,但它們大部分都與IgA結合,並有多種細菌菌群。而母乳喂養的嬰兒比起配方奶餵養的嬰兒,IgA結合腸道細菌的數量更多。
研究團隊透過老鼠實驗,發現壞死性腸炎更常發生在餵食配方奶和母親乳汁中不含IgA的幼鼠中。
IgA完全來自母乳,研究強調母乳對這些嬰兒的重要性,但是單靠母乳不足以賦予對壞死性腸炎的保護作用,必須含有IgA才能有這種益處。研究作者Timothy
Hand博士表示,我們希望能夠測試捐贈母乳中的抗體含量,然後將最具保護性的母乳給最有健康危險的嬰兒。
更多關於母乳與細菌
配方奶與母乳一樣嗎?腸道菌群來解答!
母乳中的糖及微生物群影響新生兒輪狀病毒感染
編譯來源:GEN (2019.06.18)、Daily Mail(2019.06.17)、Nature
Medicine(2019.06.17)
+ read more

2019.06.26
美市售燕麥產品 再驗出致癌農藥「年年春」成分
去年曾有報告指出,美國兒童所喜愛的早餐穀片受到除草劑「年年春」(RoundUp草甘膦它主要用來噴灑在基因改造作物(非指玉米和大豆),用途為除雜草。同時也用來當作像是燕麥和小麥等非基改作物的乾燥劑,讓農民可以在想採收作物的時候,使其停止生長,然後進行採收,以防止受惡劣天候影響的風險。 glyphosate)所汙染。日前一份新的檢測調查結果再次呼應去年的報告,發現美國市售的燕麥相關產品含有致癌的相同成分,將嚴重影響兒童健康!
2015年,世衛的癌症研究機構(IARC)已將「年年春」列為「對人體可能致癌」等級;2017年,美國加州環境健康風險評估辦公室也將其列為「已知的致癌物」。
近期美國法院則宣判,生產含該成分的農藥「年年春」的拜耳-孟山都公司,須支付因「年年春」而罹癌的受害者數千萬美元的賠償金。
檢測對象與結果
這個由美國環境工作小組(EWG)委託進行的檢測,抽驗21個美國市售以燕麥為主的穀物及零食產品,發現全數都含高劑量的「年年春」。主要食品製造商如:「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一直在販售這樣的產品。
這次的檢驗結果顯示,含「年年春」殘留劑量最高的前兩名為蜂蜜堅果燕麥圈(Honey
Nut Cheerios Medley
Crunch)和全穀物燕麥片(Cheerios),測得劑量分別為833
ppb和729
ppb。這些殘留劑量都持續超出環境工作小組訂定的兒童健康標準。
環保團體呼籲連署禁止該成分
環境工作小組目前正呼籲民眾加入連署,要求主要食品製造商向沒有使用「年年春」的農家購買燕麥。
要全面防止「年年春」有何困難?
但要立刻達成這個訴求,顯然有其困難度。在美國,「年年春」是銷量第一的農藥,有將近50%的農民會使用它當作乾燥劑。即使沒有在使用,你也會發現它會透過隔壁農家的農田、雨水以及地下水等方式漂流到自家的農地。
因此,要求下游的食品製造商將「年年春」從產品中移除,對他們來說簡直不可能做到。唯一能禁止它的方法,只有等到找到可行的替代物取代它,並且是必須讓目前農業系統可以繼續維持運作下去,這個問題才有可能被解決。
編譯來源:Health Impact News(2019.06.13)、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2019.06.12)
+ read more

2019.06.26
月經禁忌傷害著每個人!
我們都是從女人的子宮而來,貶低或討厭給予我們生命的這個過程,會傷害每一個人!
告訴旁人你正在撰寫一本關於月經與停經的書是測試「月經禁忌」影響力很好的方法。多數人在聽聞此事後,會緊張一下並露出詭異的微笑,給一些不像評論的回應。特別是男人會緊張地笑一笑,說自己不太熟悉這個主題,但卻沒有更進一步想了解的意思。相反地,多數的女人的反應會是很渴望繼續分享她們所知道關於月經的資訊,但最後還是可能變成一場「禮貌的」對話。
女人從女孩開始為有月經感到丟臉,然後到了月經結束後會有不同的恥辱,我們對月經與停經有著真實的厭惡、羞恥感以及汙名,並且還有一股很強的動機在禁止任何有關於它們的對話,這種「月經禁忌」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月經禁忌是錯誤的文化邏輯,但我們都被要求參與其中。我們活在謊言中,覺得月經是有問題的,它天生就是不乾淨、怪異或不自然,但事實上相反面才是真的。當你開始探究,會發現「月經禁忌」無所不在,而且是根深蒂固且有害的。
在一份對近3,500位女人與女孩做月經與停經經驗的調查中,作者和研究團隊發現,在所有年齡層中,女性的負面態度是最大宗,而知識缺乏也是一大原因。
月經來時 學校和工作場域是可怕的地方
研究資料指出,女孩們會認為學校是月經來時可怕而且會帶來創傷的地方。這和女人們會提到工作場域類似。這兩個場域都要她們掩蓋月經的事實,以避免她們要承擔社會或專業的後果。如果有人知道她們月經來了,她們會被說三道四,她們會害怕經血外漏,常常都是忍受不舒服或疼痛咬牙撐過去。
月經禁忌傷害了男人與女人的關係
有女孩覺得無法和她們的父親討論月經,甚至在某些案例,與父親的緊密關係在她們月經來潮後發生改變,例如:月經來潮後不再像過去喜歡坐在爸爸的大腿上。這必然會給每個人帶來不穩定的感覺,男人也同樣會感到一樣的難堪。
月經禁忌傷害了每一個人,包括男孩與男人,不只因為這些女人與女孩和他們有多種不同身分的連結關係,同時也讓他們無法看到所愛的人具有完整的人性。
月經禁忌讓每個人都被羞恥感所傷
每個人都來自女人的子宮,我們貶抑這個帶給我們生命的過程,會傷害每個人。月經禁忌存在於想要建立真正親密感和相互理解的人們之間,它也創造荒謬的矛盾:每個人的生命起源都覆蓋在羞辱、汙名和厭惡之下。
羞辱會讓我們失去自我價值,阻礙我們信任他人的能力。它也可能使整個社區失去能力,奪走我們發揮想像不到的貢獻能力。月經羞辱就像是其他會停留在我們身體裡面的羞辱感一樣,它特別具有摧毀力量,它會告訴你,你的真實自我有問題,你所居住著而且帶著到處移動的身體是有問題的。
「月經禁忌」也是完全由社會建構出來的,所以可以被解構,例如:維多利亞州政府承諾要在學校提供免費女性衛生用品、取消女性衛生用品的消費稅等。有許多改正歷史錯誤的正面發展都在發生,我們還有許多事情要做,因為只要「月經禁忌」還在的一天,每個人都會持續受苦。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9.06.05)
+ read more

2019.06.25
拒絕女性人工流產 留下長久健康傷害!
近幾個月,美國多州陸續修正人工流產法案並將施行,使施作條件更加嚴格,嚴重傷害女性健康權益。由於有超過5%的女性表示過因擔憂健康而曾考慮人工流產,同時,過去也少有研究比較女性非自願懷孕生產及人工流產兩者的健康狀況。於是,最近一項美國的研究呈現關於人工流產更具體的資料,說明它對女性的健康影響是好的。
研究的進行
研究對象為2008-2010年間在美國曾經尋求人工流產的874名女性,包括328位在妊娠第一期、383位在妊娠第二期進行人工流產者、以及163位在被拒絕人工流產後生下小孩。她們平均年紀為25歲,包含白人、非裔及西裔美國人。
在研究的5年期間,研究團隊訪談這些參與者的身體健康情形,並對在不同懷孕階段進行人工流產者與尋求人工流產被拒後生產的那些女性進行比較。
女性尋求人工流產被拒後生產 健康較差
研究結果發現,在發生慢性頭痛或偏頭痛、妊娠高血壓以及慢性關節痛的情形,欲人工流產遭拒後生產者的比例,都比在妊娠第一期與第二期人工流產者高。更值得注意的是,在163位人工流產被拒後生下孩子的女性中,有2名在產後立即死亡,該比率(1.2%)比全美與懷孕相關的平均死亡率要來得高(0.1%)。
研究重要性與侷限
有評論認為,這項資訊對內科醫師來說是重要的,因為這個研究發現呈生產健康與整體健康之間的關連,也突顯出要處理美國孕產婦罹病率與死亡率上升的問題,會與所有醫師都有關,並不僅限於提供懷孕照護的那些醫護人員。
而當一些反人工流產的運動者及立法者以保護婦女健康福祉為由,要將禁止人工流產正當化,這個研究的結果將顯得非常重要。
不過這項研究存在一些侷限,包括研究的資料來自參與者的自行報告,且有部分女性未完整參與至研究結束。再者,生產的女性健康情形較差的原因,是由於生產行為本身,或是照顧孩子的親職工作長期累積的影響,亦無從得知。
本研究刊登在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6.10)、MedpageToday(2019.06.10)、Dailymail(2019.06.10)
+ read more

2019.06.25
拒穿高跟鞋—僅是日本女性的心聲嗎?
我們習慣用時尚、幻想以及女性主義來討論高跟鞋,但很少談論這是商業禮儀或是工作場所的義務,儘管對大多數的女性來說,這正是高跟鞋代表的意義。
長久以來的穿與不穿高跟鞋的話題在兩星期前因日本女星石川優美遞交了一份請願書而再度引發討論,要求政府禁止命令員工穿高跟鞋。她之前在推特上發動了#KuToo連署。#KuToo
其實是日文的雙關語,同時代表著「鞋子(kutsu)」跟「疼痛(kutsuu)」_,_伴隨著近日備受高度認同的#MeToo
運動,這份請願書至少收集了兩萬三千個連署。但日本厚生勞動省則回應:在工作場合穿著高跟鞋是「必要且恰當的」。
事實上,要求男性穿西裝、領帶和要求女性穿上高跟鞋是很不一樣的。那樣的男性穿著不會妨礙行動或是造成疼痛。高跟鞋長久以來是對女性身體壓抑以及被強迫的悠久歷史。
倘若說穿著高跟鞋只是為了增加高度,那麼有更多的人會把講台穿在腳下。那些因為看起來高一點而體驗到職業好處的男性們,應該也會穿著高跟鞋。但是並沒有,因為高跟鞋被認為是女性的。
在70年代和80年代,高跟鞋被認為是女性職業服裝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因為工作、尋求成功和權力的行為被視為男性化的傳承。高跟鞋是雄性野心的觀念和掌控自己財務命運必要的對立象徵。
相較於重新配置一個女性友善的工作場所,全球社會一直以來聚焦在女性如何能符合一個不適合她們的工作場所。多數的雜誌文章仍然把重心放在女性應該如何做、如何說話、如何穿著,如何得到專業尊重的價值。甚至像某些詞彙
:「女性賦權」以及「挺身而進」這些都強調了女性需要去找尋、辦到或是成為什麼重要的角色,而非去重新架構這些傷害她們的系統。
#KuToo暗喻著#MeToo是恰當的,因為兩種原因都以「選擇」及「同意」為中心;兩項運動都是關於新時代的女性選擇挑戰一個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件,並且說出可以不用這樣的!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早在2017年加拿大的哥倫比亞省已修正了法律禁止雇主要求員工穿高跟鞋。而女性在工作場合被要求穿裙子、擦口紅這樣的性別角色期待迷思在台灣一直存在,我們也習以為常;但我們相信在台灣勞動部不會發表像日本一樣的聲明。
編譯來源:TheGuardian(2019.06.10)
+ read more
/breast-implant-displayed.jpg)
2019.06.24
隆乳依然是最受歡迎的整形手術
根據美國整形外科醫師學會的最新統計,2018年美國進行了超過180萬例的整形手術,進行次數最多的前五項手術分別是:隆乳、抽脂、隆鼻、雙眼皮手術、腹部抽脂手術,與2017年的排名相同。
在2018年,隆乳手術依舊是最受歡迎的,進行了超過31萬例,與2017年相比增加了4%;比起2000年,多了48%。而在隆乳手術中,88%使用矽膠乳房植入物,12%使用鹽水袋植入物;抽脂進行了超過21萬例,比2017年增加了5%;然而,隆鼻、雙眼皮手術及腹部抽脂則較2017年下降了1%至4%。
台灣情形?
相較美國,台灣相關醫學會或主管機關並未有類似統計,因此無法得知整形手術進行的情形與變化。為了瞭解並掌握國人醫學美容的情形,政府應盡快開始相關統計。
美國男性一年整形超過20萬例
台灣女人連線曾在2014年進行「醫學美容現況調查問卷」,結果發現29歲以下男性中,25%表示想使用醫美,顯示年輕男性對於自身外表也開始在意。
根據美國整形外科醫師學會的統計,美國男性在2018年進行了超過20萬例外科手術,以隆鼻最多,超過5萬例;雙眼皮手術排名第二;其次是抽指,相較於2017年上升5%;縮胸手術排第四,超過2萬例,相較2000年增加了22%;植髮手術居第五,自2017年來增加17%。進行肉毒桿菌注射、膠原蛋白注射、雷射除毛等微創手術的男性人數,相較2000年上升了29%。美國整形外科醫師學會主席Alan
Matarasso博士表示,他發現男性尋求整形手術後,顯得更有自信。
據台灣女人連線的觀察,近年來台灣男性對醫學美容的接受度越來越高,除斑及隆鼻是居多的項目。然而,統計數據的缺乏,還是無法對整形手術現況有詳細的瞭解與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2017年整型手術排行榜
尋求整型的男性增加中
編譯來源:Eurek Alert (2019.06.12)、Daily
Mail(2019.06.12)、American Society of Plastic Surgeon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