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性/情慾
安全性行為
避孕
性傳染病
其他性與情慾
生育健康
月經
懷孕/生產
嬰兒哺育
不孕/人工生殖
流產/人工流產
更年期
其他生育健康
慢性疾病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
失智症
其他慢性疾病
癌症
乳癌
子宮頸癌/HPV疫苗
卵巢癌
肺癌
其他癌症
心理健康
憂鬱症
情感關係
性別氣質/認同
其他心理健康
瘦身美容
身體意象
醫學美容
瘦身
美容
其他瘦身美容
生活飲食
運動
飲食
其他生活飲食
LGBT+
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用藥安全
醫病關係/倫理
健康政策
妨害性自主
武漢肺炎
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2019.07.10
打從娘胎起,男性就比較承受不住壓力!
在自然狀況下,統計新生兒出生時的性別,男嬰會略高於女嬰。但是每年性別比高或低沒有固定,並受許多不同因素所影響。
近日英國醫師Sebastian
Kraemer投書指出,英國新生兒性別比的三個高峰時間點都是社會政治環境較穩定的時期,當時出生的男寶寶都比較多。而與女性胎兒相比,在媽媽面對環境壓力時,肚子裡男性胎兒會比較不易存活。
美國社會學家Armstrong在其有關壓力對懷孕有害的研究中發現:「懷孕期間婦女的其他孩子或配偶死亡」與「發生懷孕生產負面事件」有相互關連性。
事實上,許多科學研究都已經顯示,懷孕婦女住在發生災難事件的地區,如:911事件、日本神戶大地震,會對其後代有重大的影響。在事件後數月內出生的新生兒,男孩與女孩的比例都會縮減。相較於他們的姊妹們,男性胎兒在母體遭遇嚴重壓力時會比較脆弱,甚至容易死亡。
相反地,當媽媽如果覺得安全以及保持樂觀,她們就會比平常較易生出男寶寶。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資料,新生兒出生的性別比呈現過三個高峰期,分別在1919、1945及1974年。這些都是社會充滿希望和凝聚力的時間點-前兩個是世界大戰結束後,而第三個則是英國與西方世界其他國家中社會不平等都處在最低水平的時刻。
在1945年後的30年間性別比都相對高,直到在1980年代中期後才慢慢穩定下來,維持在1930年代之後不曾出現過的狀況。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9.07.04)
+ read more

2019.07.09
黃豆有益心臟?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可能在今年夏天會取消自1999年以來所核准的聲明:「黃豆可能減少心臟疾病的風險,促進心血管健康」。因為食藥署認為沒有明顯的專業科學證據支持黃豆蛋白質和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關係。
然而現在一項新的長期研究加強了黃豆確實有益心臟的概念。
加拿大研究人員仔細研讀了46個不同的實驗。他們的結論:「這些資料強烈支持原先食品藥物管理署對黃豆有益心臟健康背後的理論基礎。雖然黃豆平均只減少5%的膽固醇,但加上其他以植物為基礎的食物,效果更明顯。」。他們認為這項審查顯示出一致、長期的心血管益處。
研究人員檢視食藥署在2017年的聲明中所引用的同樣46個實驗,發現食用許多黃豆的人,壞膽固醇(LDL)和總體膽固醇皆減少,而且46個實驗皆顯示同樣的益處。這樣的一致性很重要。
在一些資料的檢視中,小型實驗的分析發現黃豆對減少膽固醇有很大的效果,但樣本增加以後,效果會隨時間逐漸減少,而這樣的結果更精準。魚油就是一個例子,但黄豆則沒有改變。
兩個營養專家對這個新的資料分別有自己的看法。
一位紐約州註冊營養師指出黃豆對心臟的健康有適度的益處。重要的是,黃豆蛋白質可以是健康飲食的一部分,但也要考慮其他的方法來協助減少心臟疾病的風險,如運動、禁煙、減少壓力、維持健康的體重及定期拜訪醫師。
另一位營養師則認為,我們正在進入一個以植物蛋白質為基礎的年代,不管是否有健康的宣稱,黃豆食品用來取代較不健康的選項,如紅肉或高脂的蛋白質食物,就是對心血管有益了。
這個新的分析未直接從黃豆業者接受贊助,但研究人員所接受的支援有政府、非營利和業者基金,這些企業和團體有部分是在製造或促銷黃豆等其他以植物為基礎的食物。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19.07.01)
+ read more

2019.07.09
英國「路徑地圖」對抗性別不平等!
女性一生中從就學到工作退休都要面對許多不平等的狀況,近日英國政府宣布要推出一份「路徑地圖」來對抗這些性別不平等,其中主要檢視女性的工作權和職場性騷擾問題。
在接受BBC廣播的訪談中,英國婦女與平等部部長Penny
Mordaunt表示,女性平均需要有更高的資格條件才能進入職場,然後必須非常努力工作,但是她們卻依舊收入比較少,也很難儲蓄。
路徑地圖─從校園到職場
「路徑地圖」從8個主要議題切入,包括在特定一些產業、職業以及學校態度等面向的性別不平等。追蹤女性在每個人生階段所碰到的打擊,通常是在經濟上的受挫。這些遭遇讓她們比社會一般人平均擁有比較少的選擇權,導致最後財務出現不穩定。數據顯示,在過去幾十年,女人有50%的機率較可能受困在低薪階層。
Mordaunt表示,職場性騷擾諮詢會將於下周舉行,政府將會提出要雇主對員工間發生騷擾問題負責的提案。她還希望終止育嬰假歧視問題、提供更好的托育服務、確保離婚時將養老年金納入考量、以及推動照顧者的受雇權。
它會有用嗎?各方看法不一
英國特許管理學院(the Chartered Management
Institute)執行長Francke表示,這份地圖充滿企圖心、是全面且合作性的,好好執行將可能改變整個遊戲規則。
英國平等與人權委員會副主席Waters認為,英國的性別不平等問題是根深蒂固的,無法被快速解決。政府需要有具體的行動的作為來清理這些持續有害女性發展潛能的所有障礙。
而終止對婦女暴力組織共同執行長Green則認為這些提議只是很小的調整,真正需要做的是社會職場中有大的文化轉變,必須徹底將防止職場性騷擾的責任,由個別員工身上轉移至雇主方。
編譯來源:BBC News(2019.07.03)
+ read more

2019.07.06
壞膽固醇太低可能很不好!
為了改善心血管健康,美國心臟學會建議民眾「壞膽固醇」數值不應高於100mg/dL,但從來沒有建議最低下限。不過,最近一份研究再次指出,「壞膽固醇」數值太低增加出血性中風(hemorrhagic
stroke)的風險,可能需要設立最低數值。
出血性中風是指血管在大腦中爆裂時所發生的中風。而過去研究已指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數值太低時出血性中風風險較高。最近一項研究支持了這樣的結果。
研究人員發現,「壞膽固醇」在70至99
mg/dL之間的人出血性中風的風險相似,但是當降至70
mg/dL以下時,出血性中風的風險顯著增加。例如:相較於「壞膽固醇」在70至99
mg/dL之間的人,低於50mg/dL的人風險增加了169%。研究將年齡、性別、血壓和藥物治療等可能干擾結果的因素排除在外。
研究作者表示,在訂定「壞膽固醇」的最佳目標數值時,適度和平衡是關鍵。你的數值不能太極端-太高或太低。如果你因為家族史、有高血壓和大量飲酒等風險因素而有較高的出血性中風風險,可能要特別注意「壞膽固醇」數值。
這一觀察結果如果獲得證實,對治療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研究結果可能有助於醫療專業人員繼續完善相關指引。
此外,雖然之前已有研究指出這樣的關係,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樣本來進一步確認研究發現。而新的研究樣本涵蓋了多種「壞膽固醇」數值的樣態,以捕捉一段時間內的變化。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分析了96,043名參與者的資料,在研究開始時他們沒有中風、心臟病或癌症病史。他們的「壞膽固醇」數值在研究開始時測量一次,此後每年測量連續9年。研究人員再從他們的醫療紀錄中瞭解罹患出血性中風的情形。
這是一項大型研究,而這是一個優勢,因為它呈現出非臨床環境中健康人的狀態。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7.02)
+ read more

2019.07.05
大眾對醫療人員仍存在性別刻板形象
世界各國推動性別主流化已有多年,但人們根深蒂固的性別刻板印象卻不是經過幾年時間就能被撼動的,而且還持續造成對他人的冒犯或歧視。
最近一項美國研究指出,即便現在美國已經有52%的醫學生是女性,但無意識表現出的性別偏見仍然普遍存在,許多病患還是會有「醫師是男性、護理師是女性」這樣的性別刻板印象。
整體來說,女醫師被病患正確辨識出為醫師的比例有58%、男醫師該比例則有76%。病患的性別在辨識上的刻板印象沒有差異,但是年紀上就有落差,年輕病患常常可以正確指認男護理師為護理師、女主治醫師為醫師,但較年長的病患會比較無法做到。
研究主要作者Moreno-Walton醫學博士表示,她也曾在參加研討會的七年時間中,無數次詢問過在場的所有女醫師是否有不曾被誤認為護理師的經驗,結果從來沒有一位女醫師曾舉手表達有。
她認為,直接和非直接的偏見以及微冒犯(microaggressions)都會對女性與少數族群的醫療照護專業人員造成很大的傷害,這一點都不是一個瑣碎而不重要的議題。研究團隊建議,未來應有更多研究去瞭解非直接的性別偏見和病患滿意度、病患順從性、醫師過勞、同情疲勞、工作滿意度等議題之間有什麼關聯性。
研究的進行
研究團隊分析佛羅里達一間教學醫院急診部所進行的一份匿名調查。這項調查先讓150名病患認識替他們看診或照顧他們的護理師、住院醫師及主治醫師,這些醫療專業照顧者都向病患介紹過自己的身分角色,並在檢查室的白板上寫下自己的職務名稱和名字。結束後再訪談病患回憶其醫療照護人員之性別。
這項研究刊登在《婦女健康期刊》(Journal of Women’s
Health)。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7.01)
+ read more

2019.07.04
垃圾食物讓年輕人「精」力不足!
吃披薩、洋芋片和漢堡的年輕人可能面臨嚴重精子數量不足。
過去幾十年男性飲食習慣惡化,同時平均精子數量也下降了近60%。當夫妻難以生育時,有三分之一的情況是由於精子的問題,而男性可以通過改善他們的生活方式來扭轉。
哈佛大學陳氏公共衛生學院針對2,935名年齡在18至20歲的健康男性進行研究,他們比較了四種飲食內容男性的精子數量:「西方飲食者」、「素食者」、「飲食中富含魚、雞肉和蔬菜的人」及「吃富含全麥、全脂的傳統北歐飲食的人」。西方飲食指的是加工肉類、披薩、含糖飲料和零食等
研究發現,高度西方飲食的男性的精子數量最少。
吃富含魚類、雞肉、蔬果的人精子數量最高,他們的精子數量比最不吃這種食物的人多了4280萬個。其次為素食者,再次為吃北歐飲食的人。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正常的精子數量是3900萬以上。
研究作者表示,我們知道精子數量在減少,並且有些男性的狀況低於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下限。這項研究是目前看到這個現象發生在「年輕男性」最大的研究。
研究評論者表示,研究指出飲食對睾丸功能的影響。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飲食習慣更好的人攝取較多抗氧化物。而我們知道披薩、洋芋片和紅肉會使抗氧化壓力上升,這對精子來說並不好。
過去大多數關於飲食和生育能力的研究都集中在試圖懷孕的年長夫婦身上,而非針對健康年輕男性的精子數量。而這項研究讓我們擔憂,年輕時不良的飲食習慣可能會導致往後長年的問題。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06.24)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