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性/情慾
安全性行為
避孕
性傳染病
其他性與情慾
生育健康
月經
懷孕/生產
嬰兒哺育
不孕/人工生殖
流產/人工流產
更年期
其他生育健康
慢性疾病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
失智症
其他慢性疾病
癌症
乳癌
子宮頸癌/HPV疫苗
卵巢癌
肺癌
其他癌症
心理健康
憂鬱症
情感關係
性別氣質/認同
其他心理健康
瘦身美容
身體意象
醫學美容
瘦身
美容
其他瘦身美容
生活飲食
運動
飲食
其他生活飲食
LGBT+
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用藥安全
醫病關係/倫理
健康政策
妨害性自主
武漢肺炎
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thumb_20160111173836_body_column1_needle.jpg)
2020.05.25
新冠肺炎疫苗真的指日可待嗎?
5月18日有消息指出,在美國市場領先的Moderna新冠肺炎試驗疫苗在第一階段試驗中產生免疫反應。這一消息讓全球的人為之振奮。該公司的股票估值也飆升,達到290億美元,對於一家目前沒有銷售任何產品的公司來說,這是一個驚人的現象。
雖然Moderna對媒體進行了猛烈地宣傳,但它所透露的大部分資訊都是文字,很少是數據。即便是公司公佈的數字本身也沒有多大意義,因為實際上解釋這些資訊的關鍵數據都被隱瞞了。
專家建議我們對於此次疫苗的實驗結果抱持懷疑的態度。原因如下。
NIAID的沉默
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與Moderna合作研製此一疫苗。NIAID的科學家製造了這支疫苗的原型,Moderna接續進行第一階段人體實驗。本周Moderna宣布NIAID主導的第一階段實驗數據。
NIAID通常會吹噓其發現,但NIAID一反常態,5月18日沒有發佈新聞,並拒絕對Moderna的宣布發表評論。
只有8位受試者的資料
該公司的聲明表示,
45名受試者分別接受25微克(每人兩劑)、100微克(每人兩劑)或250微克(一劑)
的劑量,都產生了結合抗體(binding antibodies)。
而有8名志願者(各有4名注射了25微克和100微克疫苗)產生了中和性抗體(neutralizing
antibodies),事實上,中和性抗體的數據才是重要的。但,我們不知道其他37名試驗參與者最終會不會產生中和性抗體。
另外,雖然第一階段的人體實驗包括18至55歲的健康志願者,但這8人的確切年齡不詳。如果,他們大多集中在比較會有反應的較年輕層,那麼這個結果對於風險最高的老年人可能意義不大。
無法得知抗體可以持續多久
接種疫苗的受試者在他們接受第二劑疫苗後抽血,並確認有中和性抗體。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疫苗研究員A.Durbin指出:「這是很早期的。我們不知道這些抗體是否持久。」。
新發現無法並沒有呈現意義
Moderna聲稱,施打100微克劑量疫苗的抗體水平和實際感染的恢復者體內的抗體水平相當或更高。
但是,疫苗引起的抗體水平與感染者產生的抗體水平一樣,我們無法真正知道這種比較有什麼意義。因為目前對於恢復的感染者會不會因此具有免疫力,其實是不知道的。
健康媒體STAT要求Moderna提供其作為比較基礎的抗體水平資訊。但該公司回應:這一點將由NIAID在最終的期刊文章中披露。
另一位專家Rose表示:「公司應該披露這些資訊。當像Moderna這樣擁有如此巨大資源的公司表示他們在人體試驗中產生了新冠病毒的中和性抗體時,我真希望看到他們是用什麼方法檢測得到數據。」。
MODERNA披露數據的作法的倫理問題
該公司尚未將疫苗上市,但有數個針對傳染病的疫苗正在進行中。但Modena不在科學期刊上發表結果,卻以新聞稿來披露。這還不足以讓科學界對疫苗產生信心,同時有炒作股價的質疑。
新聞披露後當日,Modena股價漲20%。
Rose表示:「我的猜測是,他們的數據是微不足道的,不然他們應該會說出更多資訊。」。而這樣的說法呼應了其他人對該公司一些其他作法的懷疑。
Durbin指出:「我確實有點擔心,他們還沒有發表他們在新聞稿中提到的任何正在進行的試驗的結果,也並沒有正式發表在期刊。」。不過,她對於公司迄今所提出的成果,保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Durbin表示:「我希望看到數據,以便對數據提出自己的解釋。但我認為,我們已經看到了這類RNA疫苗的免疫反應,這至少令人鼓舞,畢竟我們以前沒有見過其他病原體的RNA疫苗。但這樣是否足夠,我們不知道。」。
編譯來源:STAT NEWS(2020.05.19)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5.22
當物質在陽光下褪色,顏色去哪裡了?
物質之所以會有顏色是因為它有一個分子結構的區域,叫做「發色團」(chromophores)。該區域會吸收特定可見波長的光子,而未被吸收的光子都會重新反射出去,這些光子的波長決定了我們看到的顏色。
隨著時間的流逝,暴露在陽光中較高能量的光子會損壞發色團的結構,從而影響物質反射某些波長的光子的能力,而發生褪色的現象。
以紅色物質為例。紅色物質特別容易在陽光下褪色,原因是:紅色物質是紫外線光子很好的吸收體,而紫外線具有高能量,它會快速地降解紅光的發色團,讓它無法反射紅光從而讓我們看不到紅色。
簡而言之,當物質褪色時,不是顏色去了其他地方,而是發色團無法很好地反射出顏色。
編譯來源:Science Focus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5.21
電玩會成癮嗎?
最近一項長期研究探討了玩電玩的影響及成癮的軌跡。
對於大多數青少年來說,電玩是一種有趣且具社交功能的娛樂。儘管玩電玩是一種有趣的消遣,但人們越來越擔心,花太多時間在這上面與負面的發展結果有關,並且會成癮。
最近一項為期6年的研究是第一個電玩成癮研究時間最長的研究,發現大約90%的遊戲玩家的遊戲方式並不會有害或帶來長期負面影響。不過,少數人可能會真的變得沉迷於電玩,並導致在精神、社交和行為上遭受痛苦。
研究作者S.
Coyne表示:「這個特定的研究的目的是了解與電玩建立特殊關係的長期影響,以及隨著時間它會對人造成什麼影響。為了觀察其影響,我們花了6年觀察病理性遊戲玩法的軌跡,從參與者的早期青春期到初期成年期。」。
這項研究除了發現成癮的遊戲玩家會有的長期不良後果外,還打破了社會對遊戲玩家的刻板印象,並發現病理性遊戲玩法是有多元樣態的病症。
病理性遊戲玩法的特點是花在玩電玩上的時間過多、難以脫離電玩以及健康功能因電玩受到干擾。
只有大約10%的遊戲玩家屬於病理性遊戲玩法類別。相較於非病理性的人,他們在初期成年期表現出較高的抑鬱、攻擊性、羞怯感、焦慮和使用手機時出現問題。研究參與者的這些面向在研究初始時都一樣,這表示電玩可能在產生這些負面結果上扮演重要角色。
研究結果
為了瞭解電玩成癮的預測因素及結果,Coyne研究了
385名青少年,一直研究到他們長大成人。每位參與者在6年內每年一次完成多份問卷。這些問卷測量了抑鬱、焦慮、攻擊性、犯罪、同情心、利社會行為、害羞、感覺反應,財務壓力和手機使用問題。
研究發現電玩成癮有兩個主要預測因素:身為男性和利社會行為程度低。利社會行為(或使他人受益的自願行為)程度高,往往是預防成癮症狀的因素。
除了預測因素外,Coyne還發現了電玩遊戲方式的三種不同軌跡。72%的青少年在6年內相對較少出現成癮症狀,另有18%在研究開始時有中度症狀的青少年6年內沒有出現變化,只有10%的青少年在整個研究期間病理性遊戲玩法的程度越來越高。
研究也打破了社會對遊戲玩家的刻板印象,包括:生活在父母家的地下室、因為他們專注於電玩而無法自給自足或無法找到工作。至少那些病理性遊戲玩家20歲初時,似乎跟沒有成癮的玩家一樣,在財務上穩定且具行動力。
Coyne說:「我確實認為電玩具有一些很棒的東西。重要的是要以健康的方式玩它們,不要陷入病理狀態。」。
編譯來源:Eureklaert(2020.05.13)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5.20
新冠肺炎與流感的疫情相比?蘋果比橘子!
在冠狀病毒大流行初期,美國川普總統宣布,美國人不必擔心,因為新冠病毒「就像流感一樣」。
現在在美國已有150萬例新冠肺炎病例和超過9萬例的死亡後,一份報告發現,將新冠肺炎與流感做比較從來就沒有意義。
哈佛醫學院的J. Faust博士和埃默里大學醫學院的C. del
Rio博士表示,「政府官員繼續比較季節性流感和新冠肺炎的死亡率,是為了盡量減低大流行的影響。」
但是這些比較是「蘋果比橘子」。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中報導,這是因為拿新冠肺炎和流感的相關數字做比較是不恰當的。
例如,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每年發布流感引起死亡的年報。在2018-2019年流感季節,有34,200名美國人死於流感併發症。在更嚴重的流感季節,這個數字可能會更高,例如,2017-2018流感季節有超過61,000例死亡與流感有關。
然而,Faust和del Rio指出,確認流感是病人的死亡原因
(而不是其他一些潛在的情況)往往很棘手。因此CDC從很久以前就以「估算」值公佈—而不是死亡證明所登載的實際死亡數。
然而,每年依然會登錄經核實的流感死亡數,比估算出的數字要小得多。
該項報告作者表示,在2013年至2019年間,「每年報告的流感死亡人數在3,448至15,620人之間。」。相反地,2020年發生的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全部是實際計算,而不是估計值。
這意味著,截至5月18日為止,超過9萬位死於新冠肺炎的人數已經比過去7年的最高年度流感死亡人數高出約5.5倍。若以每周死亡人數來比較的話,Faust和del
Rio說:「從已死亡人數的統計顯示,截至4月21日當周,新冠肺炎的死亡人數是美國過去7個流感季節,流感死亡高峰周的9.5倍到44.1倍。」。
最後,當涉及到醫護人員在醫療前線的經歷時,流感和新冠肺炎間根本就沒有可比性。
兩位專家指出,「在一些大流行的熱區...呼吸器一直供不應求,許多醫院已經超出了極限」。這種對醫院的壓倒性需求,「在美國,即使在流感最嚴重的季節,也從未發生過。」
事實上,新冠肺炎的實際死亡數可能甚至高於目前的估計,因為與大流行有關的「間接」死亡數沒有被計算在內,包括因為患有其他疾病—往往是致命疾病的人,因為新冠肺炎而使得衛生保健系統變得不堪重負,因而無法得到他們需要的幫助而死亡的患者。
紐約市在最前線工作的急診醫生R.
Glatter表示,「底線是,任何將新冠肺炎與季節性流感進行比較,無論在數量、可傳播性還是疾病嚴重程度都是毫無意義的,我們必須保持警惕,不要比較這兩種病毒—在任何方面—以製造任何錯覺,認為新冠病毒就像流感一樣。」
然而,與此同時,新冠肺炎還在這裡,而我們有辦法與它奮戰。
Glatter
說:「避免罹患新冠肺炎需要保持警覺性和嚴格遵守社交距離、佩戴口罩和遵守在家隔離命令,以減少病毒的傳染性。我們的生命依賴於這些規定」。
此文在2020年5月14日發表在《JAMA內科》
編譯來源:HealthDay(2020.05.14)、Daily Mail(2020.05.14)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breast-implant-displayed.jpg)
2020.05.19
台灣出現首例乳房植入物相關淋巴癌
台灣於今年初出現了首例乳房植入物相關淋巴癌(BIA-ALCL)。
既使產品已下架 仍應追蹤長期安全性
去年七月,因為有引發罕見癌症(BIA-ALCL)的疑慮,美FDA要求Allergan下架幾款絨毛面矽膠乳房植入物。Allergan遂宣佈全球停售「BIOCELL絨毛面乳房植入物」,包含鹽水袋和矽膠材質。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於上週四再度向乳房植入物製造廠Allergan發出警告信,因為Allergan未依計畫完成娜綺麗矽膠乳房植入物下架後的追蹤研究。
FDA指出,每項獲准上市的乳房植入物都需進行上市後研究,以進一步評估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並瞭解上市前臨床試驗無法獲得的長期安全性和潛在風險等其他問題。既使產品已經下架,Allergan仍應進行上市後研究,持續評估已經使用者的長期健康情形。
FDA要求Allergan在15天內做出回應,否則可能將採取其他手段。
衛福部應清楚掌握國內罹病情形
這幾年來,在台灣女人連線持續要求下,衛福部已於乳房整型與重建手術說明中加入淋巴癌說明,以提醒使用者。而對於乳房植入物使用者登錄制度的建置,目前正在進行相關研究計畫,預計於今年內完成並提出評估報告。
然而,對於國內罹患「變性大細胞淋巴癌」女性患者是否與乳房植入物有關,衛福部至今仍未能積極釐清。在出現確診案例出現的此刻,不但令人深感遺憾,更彰顯主管機關的失職!
編譯來源: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200514)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5.18
是時候重新定義男女特有的心臟疾病症狀了!
最近一項研究指出,在臨床上男女心血管疾病的症狀很多是一樣的,但也存在重要的差異,這些差異早在過去十幾年就已被許多文獻指出。
雖然男女最常見心臟病發作症狀是胸痛、出汗和呼吸急促,並以胸痛最為常見—79%的男性、74%的女性有此症狀,但胸痛和出汗的在女性中較少發生。與男性相比,女性發生胸痛的機率少了30%,而出汗的機率少了26%。
此外,當心臟病發時,相較於男性,女性出現肩胛骨之間疼痛的可能性是2倍以上、噁心或嘔吐的可能性高64%,呼吸急促的可能性高34%。這些症狀被標籤為「非典型」,因為不同於男性患者通常會出現的症狀。
認識症狀對於提供心臟病發作的人快速、能挽救生命的治療至關重要。先前的一些研究報告了症狀的性別差異,而另一些研究則報告了共同的症狀。
這項研究彙整了過去20年來品質最高的研究,總共27篇、涵蓋了120多萬患者,詳細呈現了確診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患者的症狀。
研究的結論是,為了確保及時給予患者診斷及治療,醫療專業人員需要了解潛在或確診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的男女患者會重疊的症狀,也要熟悉已確立很久的男女症狀的差異。
研究作者S.
Peters表示,延遲診斷,不論是患者或醫療人員之故,是延遲提供可能挽救性命的治療的重要原因之一。透過更了解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患者臨床表現上的性別差異,這份研究可能促成更多及時且公平的治療及成果。
Peters補充,研究僅檢視確診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的患者,未來需要對潛在的患者進行研究,因為這可能有助於醫師辨識患者、節省救援時間及避免心肌損傷。此外,未來也應聚焦於診斷工具的發展與效果,比較診斷工具在潛在或確診的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男女身上的效果。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5.04)、Eureklaert(2020.05.04)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