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11.11
《歐盟基本權利憲章》納入「人工流產權」?
日前有人在記者會提及,《歐盟基本權利憲章》已經納入「人工流產權」。
事實上,只有法國在2024年將人工流產權入憲。
歐盟則是2021年6月於通過決議,呼籲歐盟27個成員國確保合法和安全人工流產的權利,以改善女性的性健康和生殖健康。
今年4月歐洲議會更表決通過了一項決議,支持將人工流產權納入《歐盟基本權利憲章》。該決議主張將《憲章》第3條修訂為保障安全、合法的人工流產權,視其為基本人權。該提案獲得社會黨、綠黨和「革新歐洲」等多個政黨的支持,但也遭到保守派的反對。
然而,這項修正案尚未正式生效。要修改《歐盟基本權利憲章》必須得到所有27個成員國的一致同意,這是一項重大挑戰。包括波蘭和馬爾他在內的一些國家對人工流產設有嚴格限制性法律,可能會抵制此項修訂,使得在整個歐盟範圍內確立普遍的人工流產權面臨困難。
編譯來源:European Parliament(2024.04.11)
+ read more

2024.10.30
爸爸的精子會增加常見妊娠併發症的風險嗎?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一些男性的精子可能會受損,從而增加妊娠併發症和新生兒健康問題的風險。
精子中的DNA缺陷會使子癇前症的風險增加一倍,子癇前症是一種涉及高血壓的危險妊娠併發症;這些缺陷也會增加早產的風險。
研究人員在背景說明中表示,大約20%至30%透過體外受精(IVF)出生的嬰兒,其父親的精子DNA受損。
醫生可以透過測試精子中的DNA斷片(fragment)來測量這種損傷,從而產生一種稱為DNA斷片指數(DFI)的指標。
DFI百分比大於30%的精子自然受孕機會幾乎為零。
研究人員Aleksander
Giwercman在大學新聞發布會上說,「DFI分析應該作為所有生殖診所的標準作業。它可以為夫婦提供為什麼他們沒有懷孕的答案,並可以協助受精方法的選擇。不僅如此,DFI分析也可用於識別高風險妊娠。」
精子DNA損壞如何影響IVF孕母或孩子的健康?
胎盤的發育和功能和子癇前症風險相關。而胎盤的DNA一半來自父親,因此研究者想瞭解精子中高比例的DNA損傷是否會影響子癇前症的風險?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近850對接受IVF夫婦的數據。
結果顯示,精子DFI超過20%的懷孕子癇前症風險增加了一倍,達到近11%,而DFI低於20%的風險為5%。
瑞典Lund University講師、研究員Amelie
Stenqvist表示:「下一步是確定哪一組男性對預防和治療精子DNA損傷的方法反應最好,並測試這些方法以預防妊娠併發症。」
研究人員指出,高DNA斷片也是可以治療的。精子中的大多數DNA損傷是由氧化壓力、年齡、吸煙、肥胖和感染等因素引起的。
這項新研究最近發表在《生育與不孕》雜誌。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4.10.15)、Fertility and
Sterility(2024.08.07)
+ read more

2024.10.21
初經早來身高增長多
女孩初潮早來和晚來對於她身高成長,有意想不到的差異。初潮早來的女孩每兩個就有一人的身高增長超過被視為標準的6-8公分。
瑞典Gothenburg大學的研究,旨在調查第一次經期的時間與隨後身高增長的關連及其背後的因素。
研究追蹤了Gothenburg地區和瑞典西南的Halland793位健康的女性,從她們出生、童年、青春期一直到成年都進行了調查。
月事來得早,身高的增長較多
月事第一次來的平均年齡是13歲,年齡層從8.2歲至17.2歲。第一次經期後,女子平均成長8公分,而中位數(median)是7公分,如預期的水平。
然而身高增幅相當驚人:由0.2到31.1公分。參與者中一半女孩的成長6-8公分,這被視為月事後正常的身高增長。
這個研究加強了一個觀念,月事來得早,身高的增長較多,反之亦然。12歲之前就開始經期,中位數身高增加近13公分。14歲以後第一次月經才來,相對的身高增加才大約3公分。
研究首席作者Jenni Gardstedt
Berghog說:「月事之後的成長,和直到最後成年的身高,差異比先前研究顯示的更大,這和初經何時有關。而這個差異大多基於她們初潮早來或晚來。
研究確認童年BMI也扮演一個角色。童年低BMI和高大的父母,分別影響初經較晚;童年高BMI,月事跟著早來,催速了孩時的身高增長。
研究的主導調查者Anton
Holmgren說:「普遍認為女子在初經後只成長6-8公分,醫學院的學生也是這樣被教的。但此研究,為我們顯示較早進入青春期或初潮來得早的人比以前認知的長高很多,而經期晚來的,長高不多。」
「增加這方面的知識是好的,即使和疾病不相關。關於如何成長、青春期何時開始,以及長得高長得矮,和所有人都有關係。」
此研究發表在Frontiers in Pediatrics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4.09.27)、Frontiers in
Pediatrics(2024.08.15)
+ read more
2024.10.17
義大利通過到國外尋求代孕的禁令
義大利日前通過「禁止國人到國外尋求代孕」的法令。
自2004年以來,義大利便將代孕視為非法,現在也進一步禁止國人到國外尋求代孕。若是違反此項規定,最高會面臨兩年的刑期和100萬歐元的罰金。反對法案的抗議人士表示,此法案是極右派保守勢力有意針對LGBTQ群體的措施。
此項立法是在已經保障義大利女性權益的基礎上,進一步保護其他國家的女性免於代孕制度的剝削與歧視。站在維護女性權益的立場,我們台灣女人連線支持義大利禁止國際代孕的法案通過。但是我們也認為立法背後的價值不應針對特定群體。
新聞來源:BBC News(2024.10.17)
+ read more

2024.10.14
空氣汙染?交通噪音?男女不孕風險的性別差異
不孕症是一個全球重要的健康問題,約有六分之一的人受到不孕症的影響。
英國醫學雜誌發表的一項丹麥研究發現,長期暴露於空氣污染和交通噪音可能與不孕率升高有關,但這些因素對男性和女性的影響不同。
長期暴露於細懸浮微粒(PM2.5)空氣污染與男性不孕症的較高風險有關,而道路交通噪音則與35歲以上女性不孕症的較高風險相關。
研究人員表示,如果這些發現在未來的研究中得到更多證實,那麼實施空氣污染和噪音緩解措施可能是提高西方世界出生率的重要工具。
污染和噪音對身體有什麼影響?
該研究強調了環境暴露如何產生直接和長期的影響,並且可能對男性和女性的生殖產生不同的影響。
從污染空氣中吸入的化學物質可能經由血液進入生殖道。它們可以透過破壞荷爾蒙或對卵子和精子造成直接損害來降低生育能力。
青春期後,男性不斷產生每天多達3億個精子。環境變化對男性生育力的影響(例如接觸有毒污染物)往往比女性表現得更快,進而影響精子的數量和品質。
相較之下,女性生來就有全部卵子,無法產生新的卵子。卵子有一些「損害控制」機制,可以保護它們一生免受環境危害。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卵子對損壞不敏感。但可能需要比這項研究所考察的五年暴露時間更長的時間,才能清楚地了解對女性的影響。
交通噪音對健康的影響尚不清楚,但一些研究表明,這會影響壓力荷爾蒙,從而改變生育能力。
研究怎麼做?
研究人員著手調查長期暴露於道路交通噪音和細懸浮微粒(PM2.5)空氣污染是否與男性和女性不孕症的較高風險有關。
他們的研究結果是根據2000年至2017年間居住在丹麥的同居或已婚、年齡在30-45歲、子女少於兩個的526,056名男性和377,850名女性的國家登記資料。
該群體被選為包括大量積極嘗試懷孕的人,因此有被診斷為不孕症的風險。
患有不孕症診斷的個體被排除在外,接受過避孕手術的女性和絕育的男性也被排除在外。
研究計算了每個參與者居住地(1995-2017)的年平均PM2.5濃度和道路交通噪音程度,並從丹麥國家患者登記冊中記錄了不孕症診斷。
他們發現了什麼?
16,172名男性(526,056人中)和22,672名女性(377,850人中)被診斷出不孕。
在調整了包括收入、教育程度和職業在內的幾個潛在影響因素後,五年內接觸PM2.5水平比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程度高1.6倍的男性,不孕風險會增加24%。PM2.5與女性不孕症不相關。
對於35歲以上的女性來說,五年內暴露於比平均(55-60分貝)高出10.2分貝的道路交通噪音中,不孕風險會增加14%。噪音與年輕女性(30-35歲)的不孕症無關。
對於男性而言,道路交通噪音與37-45歲年齡層的不孕風險略有增加有關,但與30-37歲年齡層的男性不孕風險無關。
考慮居城鄉差異以、教育和收入的情況,風險相似。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4.09.04)、The
Conversation(2024.09.05)、The BMJ(2024.09.04)
+ read more

2024.10.11
子宮內膜癌警訊:別輕忽陰道不正常出血
台北市議員許家蓓今(2024)年5月確診子宮內膜癌,積極接受治療,仍不敵病魔於9月病逝,享年48歲,令人不捨。
子宮內膜癌是一種影響子宮內膜的癌症,屬於子宮體癌的一種,約佔95%,是女性生殖系統中最常見的癌症之一。通常在停經後的女性中發病,但也有年輕女性可能受到影響。
根據台灣癌症統計資料顯示,子宮頸癌因抹片篩檢推廣略有成效,發生人數逐年下降,反觀子宮內膜癌發生人數持續攀升,近十年從1936人成長至3181人,上升了64.3%。
子宮內膜癌常見症狀
衛福部提醒,子宮內膜癌常見症狀包括: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變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下腹疼痛等症狀,除了服用相關含荷爾蒙成分藥品或保健品外,也應警覺可能是宮內膜癌徵兆。惟目前國際間尚無有效之篩檢工具,因此若婦女出現上述症狀,應儘速就醫,並遵循醫師指示及早診治,阻斷疾病進展。
然而,究竟要如何發現身體的警訊呢?
偵察子宮內膜癌:321口訣
日前馬偕兒童醫院副院長黃閔照醫師於訪談中提出321口訣提醒女性朋友,如月經有:3–不到3個禮拜就來;2–2個月沒來;1–月經來潮超過1星期,就是月經異常的警訊,千萬不要輕忽,更別因害怕內診而延誤治療,務必盡速就醫。
台灣女人連線提醒,子宮內膜癌是一種可治療的癌症,早期發現和治療是提高存活率的關鍵。女性應對自己的健康保持警覺,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及早識別任何不正常的徵兆。如果您有任何疑問或擔憂,請及時就醫。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檢查將有助於降低患病風險,維護您的健康。
相關國際新訊:
* 過重是子宮內膜癌明確的風險 (2022.05.02)
* 直髮劑易罹子宮體癌 (2022.10.23)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