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4.27
在家生產的風險高出10倍?
在家生好?還是在醫院生好?許多孕婦在決定生產的場所時會覺得有些困擾,一份最新在家生產的風險研究可以提供一些參考。
許多孕婦在決定生產的場所時會覺得很困難,因為生產沒有無風險的選擇,媽媽們可能看到不同的選項,卻無法分辨其中的風險程度。一份最新研究對在家生產的風險提出說明。
生產期刊(Journal
Birth)在2017年3月刊登了一項由奧勒岡州立大學(Oregon
State University, Corvallis)Melissa
Cheyne副教授主導的研究。研究指出,在家分娩對部分女性來說是有風險的。
這項研究的資料來自47,000多筆由助產士負責接生的案例,研究人員分析了10種常見的高風險因子,包含:
* 首次分娩
* 產婦年齡在35歲以上
* 肥胖
* 妊娠糖尿病
* 妊娠毒血症/妊娠高血壓
* 懷孕42週以上
* 胎兒為雙胞胎
* 臀位分娩
* 產婦有過剖腹產與陰道產的分娩經驗
* 產婦只有剖腹產經驗
研究發現,在上述高風險因子的情況下,在家生產發生胎兒子宮內死亡的機率高出8至10倍。
在美國,生產中心是醫療體系內的場所,通常有助產士、護士,有時會有醫生。生產中心通常有像家一樣的設施,目的在使生產更自然、減少醫療介入。
Cheyne副教授表示,產婦如果是併發症的低風險族群,便是在家或在生產中心生產的「良好候選人」。她們將由助產士負責接生,並有快速抵達醫院的配套安排。然而,美國專業助產士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ertified Professional
Midwives)表示,不論是在家或是在生產中心生產,助產士有責任評估懷孕的風險,如果發生危險,就需轉介給醫生。
美國婦產科學會執行長Hal
Lawrence博士則表示,在家生產與胎兒子宮內死亡的顯著增加、以及一些產婦受傷的風險有關聯。女性必須瞭解在各個地點生產的風險,並解瞭解有些情況發生在家中時,是無法處理的,可能會造成嬰兒或產婦死亡。毫無疑問地,對母嬰來說,醫院是生產最安全的地方。
在紐約新海德公園擔任女性健康計畫門診部主管的Jill
Rabin博士表示,女性有權在其分娩上做出決定,但必須是在被告知醫療相關訊息的前提下。不過,在家生產嬰兒死亡的風險是雙倍,嬰兒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風險是三倍。有鑒於此,最安全的選擇是醫院、在醫院內或醫院附近的生產中心。
台灣女人連線認為,實務上孕產婦高/低風險族群的評估並不容易。許多生產時發生意外的產婦,都不是所謂的高風險族群。如在家生產時發生意外,是否能快速抵達醫院是一個問題,若因此錯過黃金搶救時間,實屬遺憾。醫院有良好的醫療設備,是較安全的生產場所,如果能營造一個「如家一般」的醫院環境,媽媽們就不會如此兩難了!
來源:Journal Birth、HealthDay
+ read more

2017.04.20
芬蘭嬰兒箱真的能避免嬰兒死亡?
芬蘭嬰兒箱(baby
box)是芬蘭政府免費提供給新生兒家庭的箱子,箱內附上了新生兒照顧的物資,箱子本身也可作為新生兒的床。近年,台灣新聞媒體報導芬蘭嬰兒箱(baby
box)降低嬰兒死亡率的效果,部分廠商也有販賣類似產品,吸引了許多爸媽討論與購買。
芬蘭嬰兒箱的高知名度,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於這是芬蘭政府免費提供的育兒物資,而芬蘭又是嬰兒死亡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每千例活產嬰兒有2例死亡嬰兒,因此民眾常認為芬蘭嬰兒箱能降低嬰兒死亡率。而在過去3年內,生產嬰兒箱的公司紛紛於美國、加拿大、英國、墨西哥等國家出現,甚至台灣也有進口嬰兒箱,其受歡迎的程度不只表現在民眾熱烈的討論上,國外政府支持此產品的現象也反映出這號稱能降低嬰兒死亡率的嬰兒箱打中了政府欲建立政績的需求。
但是,芬蘭的學界及健康專家試圖向大眾指出社會對嬰兒箱存有迷思。其實,芬蘭嬰兒箱的出現是因為歐洲國家曾經歷一段嬰兒死亡率下降的過程,但當時芬蘭的嬰兒死亡率仍高於鄰近的北歐國家,因此芬蘭政府決定提供嬰兒箱給低收入的女性,同時附贈嬰兒衣物、睡袋、床墊等,但孕婦必須到醫療院所接受產前衛教後才有資格拿到上述物資。芬蘭政府之後甚至規範所有市政府要設置孕婦及兒童健康診所以提供這些資源。
政令頒布的隔年,接受產前衛教的孕婦從31%上升至86%,由此可見,是芬蘭政府連帶給予的衛教、照護系統等因素在發揮影響力。此後,芬蘭因為有了國家健康保險制度,多數民眾從在家生產變成在醫院生產,降低許多嬰兒死亡的風險。而醫療技術的進步、營養知識的傳遞、衛生設備的設立及經濟發展等綜合因素其實影響嬰兒死亡率更為深遠。
此外,曾有人向嬰兒箱廠商請求提供嬰兒箱能降低嬰兒死亡率的研究證據,但廠商卻無法提供,並且芬蘭國家健康與福利機構的Tuovi
Hakuline教授也指出,嬰兒死亡率與嬰兒箱之間並沒有直接相關。政府及民眾不應將嬰兒箱視為唯一影響嬰兒死亡風險的因素,還要重視日漸成熟的親子衛教及照護系統所帶來的影響,畢竟與芬蘭一樣有低嬰兒死亡率的國家如冰島、日本等並沒有出現「嬰兒箱」的熱潮。
資料來源:BBC News
+ read more

2017.04.12
生育治療失敗傷害女性心/血管健康?
最近一份研究指出,經歷體外人工受孕(IVF)失敗的女性,其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上升。
研究由加拿大Institute for Clinical Evaluative
Sciences(ICES)的博士Jacob
Udell主持,他說明過去已有研究顯示生育治療與短期內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有關,但缺乏研究去了解其對心/血管健康的長期影響,並且對於嘗試生育治療但失敗之女性的身體健康狀況了解更是少。
研究團隊檢視了28,442位平均年齡為35歲的女性的資料;她們都曾注射會刺激卵巢排卵的性腺素Gonadotropins,並且平均經歷了3次生育治療。這些女性中有32.8%在治療後一年內順利生產,而經過8.2年的追蹤後有9.44%的女性發生心/血管事件(cardiovascular
events)。
研究團隊檢視後發現,相較於後來順利生產的女性,生育治療失敗者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多了19%;其中以中風及心臟衰竭為主。以絕對風險來看,生育治療失敗的女性每1,000位就有10位在10年內發生心/血管事件,而順利生產者則是每1,000位有6位發生。
研究團隊說明,生育治療可能增加血栓風險或是改變身體控制血壓的機制,進而使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而研究團隊認為,順利生產的女性可能因不再需要接受治療,因此降低了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但是他們也認為這需要進一步研究來排除其他影響因素,例如使女性難以懷孕的基因本身是否也影響心/血管事件發生的風險等。
研究的共同作者Donald
Redelmeier博士提醒,他們並不是要正在接受生育治療的女性感到緊張,而是希望能提醒:隨著女性年齡增加,需要對其健康更為謹慎;並讓醫事人員知道曾經接受生育治療,使醫事人員能留意相關的心/血管風險。
資料來源: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 read more

2017.04.05
精子成功方程式:它們到底是怎麼游動的?
男性一次射精大約會射出5500百萬個精子,彼此競爭進入卵子的機會。成功的受孕仰賴精子在卵子周圍液體中的運動方式,然而,精子在游向卵子過程中的複雜律動方式,對科學家來說一直是個難以理解的謎。
但近日一項最新的研究讓科學家得以用數學方程式去理解與分析這個律動過程。而這也讓科學家們認定有助在可見的將來改善男性不孕症。
來自York、Birmingham、Oxford 和
Kyoto大學的研究者發現:精子的尾巴以某種特殊的節奏運動,推動精子向前進,而同時,其頭部則向後方和左右兩旁擺動。
Hermes
Gadêlha博士指出:「為了要能清楚的觀察精子如何推進自己往前進,研究使用複雜的高精密儀器。透過將精子尾巴拍打的節奏數據輸入電腦,我們可以了解精子運動如何影響周圍的液體流動模式。」
透過數值化模擬系統,研究者得以觀察精子如何影響周圍液體並從中得到前進的動力。但因為每份樣品都約有5500萬個精子同時進行運動,使得一開始得出的數據模型過於複雜,結果難以分析並應用。
經過不斷嘗試,研究者透過分析精子的運動終獲得一相對簡單的數學方程式,該項方程式去除掉目前必須使用複雜及昂貴儀器才能進行模擬的需求。並且發現精子經由某種「矛盾」的律動方式-比如鞭狀尾巴以某種特殊的節奏,將頭部往後拉,以部份抵銷掉因其微小體型所產生的摩擦力。
「當人們說精子朝卵子遊去的運動是多麽不可思議時,它確實是如此,但人體擁有非常精密且複雜的機制,可以確保相符合的細胞結合在一起。普遍認為精子的不規律運動對其周圍液體產生的變化十分隨機,使周圍其他競爭精子更難以保持運動方向,但事實上,你可以看見精子其實在周圍形成十分穩定的流動模式。」Hermes
Gadêlha繼續分析,「這代表精子以一種充滿協調性的方式影響周圍液體,讓自己前進,與磁鐵所形成的磁場十分接近。因此,雖然液體的阻力使精子難以往前,但透過協調性的律動,能夠確保只有極少數的精子能獲得前進的推力。」
研究家們未來希望建出立能分析更多精子的模型,他們同時也相信這可以在未來幫助解決男性不孕症。
目前導致男性不孕症的最主要原因為精液品質過低,成因包含少精、精子運動異常和精子異常等,此外仍有許多因素仍未有明確解釋。也曾有研究顯示陰囊溫度過高,可能造成精液品質下降,但仍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較為寬鬆的內褲能有效改善不孕症狀。
資料來源:Daily Mail
+ read more

2017.03.30
寶寶的智商與母乳無關
哺餵母乳與許多好處有關,從節省開銷到嬰幼兒的健康發展。但是,耶魯醫學院的助理教授F.
Perry
Wilson指出這之中並不存在因果關係。而根據近日一篇發表於Pediatrics的文章,哺餵母乳本身可能對嬰兒發育沒有影響。
如果Google「哺餵母乳」,你很可能將受到一系列讚揚、推廣母乳哺育的文章,從省錢、較好的糞便氣味到常見的有助孩子智商發展;不斷告訴母親們母乳是最好的。
而大多數的母親總是一心想著要為自己的孩子做最好的事,使得這件事所帶來的焦慮與壓力越演越烈。事實上,美國社會學會(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ASA)就曾刊登研究指出許多母親表示對哺餵母乳感到嚴重的焦慮與壓力。而另一篇發表於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的研究則提到無法進行母乳哺育的婦女可能因此而受憂鬱症所苦。
但是那些宣揚母乳哺育的研究結果真的如此值得相信嗎?Wilson指出,這裡有一點鮮為人知的小秘密:沒有哺餵母乳的隨機試驗,從來沒有。我們都知道,母乳哺育的決定與執行時間的長短受到很多因素影響。換句話說,母乳哺育實際上所代表的可能是背後的任何健康行為或社會經濟地位。問題是:母乳真的會使你的孩子聰明嗎?或者,選擇母乳哺育的媽媽有聰明的孩子?
本週所發表的一篇最新研究或許可以回答上述問題。該研究分析了愛爾蘭嬰兒成長追蹤調查中的9,854名孩童。這些孩子從9個月到5歲間受到追蹤,期間接受了多次神經認知能力等各種評估;這些孩子的媽媽則被問及母乳哺育的狀況。
在初始階段的統計中,可以看到選擇與不選擇母乳哺育的媽媽們之間在基本特徵上存在很大的差異。分析結果顯示了選擇母乳哺育的婦女更有可能擁有一個有公民身分的伴侶、自身受過高等教育和年齡較大。大約四分之一的母乳哺育婦女懷孕期間家中曾有人吸菸,而沒有選擇母乳哺育的婦女中則有42%有相同經歷。如果家中的孩子不只一名,則同住手足越多的家庭,其母親母乳哺育的機率就越小。
現在,由於母乳哺育是許多事情的代表,所以我們一點也不驚訝在數據未經調整的情況下,母乳哺育的孩子在解決問題、詞彙和行為上的表現都更好。
但研究者並沒有就此打住,他們接著將孩子們與所有對應的基本特徵變項相匹配,一旦孩子們與所有這些基準變項相匹配,母乳哺育與嬰幼兒表現的這些關係就消失了。而當研究人員只看母乳哺育超過6個月的女性時,僅發現一點點3歲以下兒童活動過度症狀減輕的跡象;但差異的分數未達顯著,在統計學上並不具意義。另一方面,這樣的結果待孩童5歲時就消失了。這表明了母乳哺育在這方面並沒有帶來什麼長期的好處。
而在此之前,倫敦戈德史密斯大學學者的研究結果也認為母乳哺育與早期生活智力之間沒有實質聯繫。
換句話說,如果你是一個選擇不哺餵母乳或者因某些原因不能哺餵母乳的女性,千萬不要因此以為你背叛了你孩子的未來。母乳哺育是好的;它很便宜、它可以幫助你減肥,並且它含有一些抗體。但是當涉及到兒童發育時,母乳哺育或許展現了母親和嬰兒之間的愛與羈絆,但並不是母乳哺育導致了良好的發展。
資料來源:Pediatrics、CNN、ASA、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MedPage Today、Daily Mail
+ read more

2017.03.27
什麼飲食能有效提高精子活動力?
當前的數據顯示,25%的不孕症都是源自於男性的精子品質低落。最新的研究發現,精子的健康與營養的攝取有直接關係。因此希望成為父親的男性應該對飲食更加注意,而那些苦苦無法受孕成功的夫妻也可以嘗試新的飲食之道。
實驗指出富含ω-3脂肪酸、鋅和維他命D的食物,對於精子有最大幫助;而維他命E和C、硒和葉酸鹽也有益於保持精子高活動力。因此建議應多食用魚類、蔬菜水果和低脂乳製品等。同時,若攝取過多的酒精、咖啡因、紅肉和加工肉品則可能降低懷孕或受精機會。
而除了上述所提的建議攝取食品,University of
Delaware的研究者也指出食用胡桃能有效改善精子品質。因為脂質的過氧化會傷害精子細胞上的隔膜,而這層隔膜則主要由多重不飽和脂肪酸所構成,恰好胡桃是唯一由大量多重不飽和脂肪酸所構成的堅果,且堅果同時又可以降低脂質的過氧化,因此攝取胡桃等同於加強對精子的防護,並補充細胞上的損失。
最後,天然均衡的飲食、良好的生活作息與習慣是保持健康的不二法門,但若真的遭遇困難或想更清楚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還是應適時地向專業醫事人員請教。
資料來源:Rovira i Virgili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Delaware、Daily Mail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