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8.19
蓋茲基金會將投入25億美元關注「被忽視」的女性健康
蓋茲基金會日前表示,將在2030年前投入25億美元用於女性健康。基金會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表示,這個領域,包括懷孕時的子癲前症到更年期等疾病,長期以來一直被忽視。
這筆投資是Gates今年早些時候宣布計畫在2045年前捐出其2000億美元財富後,首批重大承諾之一。與基金會過去五年在女性與孕產健康研究與開發的支出相比,這次的金額約多出三分之一。
Gates在聲明中說道,「女性健康持續被忽視、資金不足、邊緣化。仍有太多女性死於可預防的原因,或是在健康不良的情況下生活。這必須改變。」
這項工作將著重於對數億女性造成影響、卻極少被研究的領域,涵蓋高收入與低收入國家,包括子癲前症、妊娠糖尿病、大量經血、子宮內膜異位症與更年期等。
投資將集中在五個關鍵領域:產科護理與孕產婦免疫接種、孕產婦健康與營養、婦科與月經健康、避孕創新,以及性傳染疾病。
目標是啟動研究、開發產品,並確保全球公平取得這些成果。
基金會性別平等部門負責人Anita
Zaidi博士表示,該領域受阻部分原因在於偏見,以及在關鍵議題上缺乏數據,例如藥物如何進入子宮。
她告訴路透社,「如果你去看文獻,可能只有10位女性曾經被研究過,就這麼少。我們甚至連這些基本問題的答案都沒有。」
據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2021年的分析顯示,醫療保健研究與創新經費中,僅有1%用於癌症以外、專屬女性的疾病。
Zaidi承認,25億美元與實際需求相比只是「杯水車薪」,並呼籲包括私營部門、慈善家和政府在內的其他人一同投入。
蓋茲的前妻、慈善家Melinda French
Gates自去年離開基金會後,也一直在投資女性健康。
編譯來源:Reuters(2025.08.05)
+ read more

2025.08.18
防曬乳有毒?科學真相是什麼?
長期以來,使用防曬的產品防止過度曝曬陽光被視為是重要的。如今,網路充斥防曬乳有毒的說法。
究竟真相是什麼?以下我們來看看防曬乳與日曬背後的科學真相。
你能建立陽光的耐受力嗎?
夏季時,對於日曬,皮膚會做出保護反應。皮膚會增厚並增加黑色素生成,形成曬黑。但曬黑本身會造成DNA損傷,部分無法修復,突變會累積並可能致癌。童年日曬是日後罹患皮膚癌的關鍵時期。建議在陽光可能傷害皮膚時使用防曬乳,而在紫外線指數低於3時可不必使用。
防曬乳是如何運作的?
防曬乳含防曬劑,可吸收紫外線,減少到達皮膚的UV量。主要有兩類:無機防曬劑(如氧化鋅、二氧化鈦)與有機防曬劑(含碳化合物)。許多產品會同時使用兩種成分以提升防護。
為什麼會有人擔心?
2019年美國FDA研究發現,使用防曬乳後血液中檢測到有機防曬劑阿伏苯宗(avobenzone)、羥苯甲酮(oxybenzone)、奧克立林(octocrylene)與依莰舒(ecamsule),濃度超過FDA要求進行特定毒性測試的門檻。一名美國醫生分享研究並提醒家長注意。但作者強調這並不意味著應停止使用防曬乳。
FDA呼籲進一步研究,因為該研究在「最大使用條件」下進行,也就是大量塗抹防曬乳。現實中人們塗抹量僅約其十分之一,足以讓多數成分濃度低於門檻。
紫外線防曬劑可能如何造成危害?
無機防曬劑不易進入血液,但可能經游泳沖刷進入水域,影響環境。
有機防曬劑如羥苯甲酮(oxybenzone)屬於內分泌干擾物,會模仿荷爾蒙。一些研究發現,尿液中羥苯甲酮濃度較高者,精子品質較差,生育力下降,受孕時間更長。不過,日常使用劑量是否會造成危害仍不明確。
防曬乳會被重新配方嗎?
各國監管機構正要求更多有機防曬劑的資料。英國計劃2026年將全身用防曬乳中羥苯甲酮(oxybenzone)濃度上限由6%降至2.2%,臉部與手部用產品及護唇膏仍可達6%。
澳洲已建議重新配方並加強對三種化學成分(含羥苯甲酮)的安全措施。美國FDA審查仍在進行。
防曬乳會致癌或造成維生素缺乏嗎?
有說法稱防曬乳會致癌,但專家指出「完全沒有證據」。皮膚癌是由紫外線引起的特定突變所致。
有人擔心維生素D缺乏,但研究顯示防曬乳對維生素D生成影響很小,因為產生所需的日曬量遠低於造成曬傷的劑量。
但陽光不是很健康嗎?
部分醫生認為,對皮膚癌的擔憂掩蓋了陽光的其他健康益處。初步研究顯示,日曬較多者心臟病、高血壓、自體免疫疾病甚至某些癌症風險較低。
專家補充:「享受陽光,但不要曬傷。可限制曝曬時間、選擇時段,或利用陰涼處、衣物、防曬乳保護自己。而且,防曬乳確實有效。」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25.08.06)、JAMA(2019.05.06)、NIH(2015.08.05)、BJD(2019.05.08)
+ read more

2025.07.16
口腔健康如何影響身心健康
當我們談到健康與養生時,往往關注於營養、運動、心理健康或疾病預防,口腔健康的領域卻常被忽視。
其實,維持口腔健康不僅僅是為了避免蛀牙,它在整個身體的健康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像是牙周病不僅影響口腔,還可能影響身體其他部位,例如心臟。
口腔健康與各種疾病的關聯
口腔內有無數細菌,大多數是無害的。但如果口腔衛生不佳,可能會導致有害的細菌過度滋生,接著進入血液循環或引發健康問題。
(一)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罹患牙周病的機率更高,嚴重的牙周病還可能讓患者更難控制血糖。
(二)心臟病
研究發現牙周病與心臟病之間存在關聯。牙周炎引起的發炎反應和細菌,可能增加心臟病發作、中風和動脈堵塞的風險。
雖然需要更多研究來找出這種關聯的確切原因,但現有研究已明確指出:口腔健康不佳可能促進心血管疾病的發展。
(三)呼吸道感染
口腔中的細菌可能被吸入肺部,從而引起如肺炎等呼吸道感染。
(四)孕期併發症
懷孕期間的口腔健康不良與早產、低出生體重、妊娠糖尿病和子癲前症有關。
牙周病引起的炎症可能影響胎兒發育,因此孕期特別需要注意口腔保健。
口腔健康與社交滿意度
口腔健康同樣會影響你的社交幸福感,像是缺牙、蛀牙或口臭都可能損害自信心。若因牙齒問題引發疼痛,還可能干擾進食、睡眠和說話的能力。
溫馨小提醒:定期檢查牙持維護身心健康
口腔健康不僅僅關乎牙齒與笑容的美觀,它與你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社交互動密切相關。要理解口腔與全身健康之間的聯繫,並定期進行牙科檢查,這對維護整體健康非常重要。
編譯來源:healthline(2025.7.8)
+ read more

2025.06.24
器官的生理年齡可提前預警疾病風險
倫敦大學學院(UCL)所領導的一項跨國研究發現,我們器官的老化程度不同,而決定各自器官老化程度的一個血液測驗,可以預測幾十年後其他器官疾病的風險,如肺癌和心臟病。
研究顯示,一種快速且簡單的血液檢測可以識別某個特定器官是否比預期更快地衰老。在未來的幾年裡,像這樣的血液檢查可能會在預防多種疾病中發揮關鍵作用。
這個研究的領銜作者,UCL腦科學教授Mika
Kivimaki表示:「我們的器官作用是一個融合的系統,但老化程度不同。特定器官的老化會促成許多老化相關的疾病,所以照顧我們各方面的健康很重要。」
器官之間息息相關
研究人員分析1990年代晚期由超過6,200位中年人所收集到的血液樣本,來決定9個器官:心臟、血管、肝、免疫系統、胰臟、腎臟、肺、腸道和大腦,和整個身體的生理年齡。他們測量了一個人的實際年齡與每個器官的生理年齡評估之間的差距,這些生理年齡是透過該特定器官的衰老標誌物確定的,結果發現同一個人的不同器官常常以不同的速度衰老。
經由國家健康登記中,追蹤參與者20年的健康狀況。追蹤期結束時,他們的年齡介於65–89。許多人被診斷出至少一項研究中所調查的老化相關的疾病。
追蹤的數據揭露剛開始健康的人們,有加速老化的器官被預測出在以後的20年中,有30種不同疾病的風險,例如:較快速老化的心臟被預測出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明顯增加;而有加速老化肺部的人,傾向於罹患呼吸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癌。
令人驚訝的是,失智風險最高的,不是那些大腦老化較快的中年人,而是其免疫系統老化比一般人更快的。這個結果支持之前的發現:容易嚴重感染的人們,日後失智風險也較高。這個發現也認為發炎過程在神經組織退化疾病的發展中,扮演一個關鍵的角色。
研究人員發現腎臟健康特別和其他器官有連結。加速老化的腎臟,日後比較可能發展成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和肝病。幾乎所有器官的生理老化,也預測了腎臟病風險的增加。
研究人員說我們的器官有密切協調的功能,一個器官加速老化可傷害其他的功能,可解釋為什麼一個有快速老化器官的人,特別傾向於不同器官的多重年齡相關疾病。
血液生物標記:蛋白質體(PROTEOME)
多年來,血液生物標記(可測量的健康指標)一直單獨測量,這個過程成本高昂且效率低下,尤其是分析多個標記物時。在過去十年中,技術進步迅速發展,如今可以從單一血液樣本同時測量數千種蛋白質標記物。
血液中蛋白質濃度受環境因素、生活型態、疾病和藥物而波動。因此,分析新蛋白質體(其所含的蛋白質種類,可推測該細胞的代謝生理或者其生理病變)為監測老化速度提供了一個寶貴的視窗。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發現支持未來醫療保健轉向更個人化、更有效的疾病預防。透過器官老化的蛋白質體學特徵,與老化相關疾病的風險可以更早識別,預防措施可更精準有效,干預措施也可以根據每個人的個人風險特徵量身定製。
Kivimaki
教授指出:「希望我們的發現可在人們年紀漸大時,有新的方法協助維持更長久的健康。血液檢測可以建議一個人是否需要更好地照顧某個特定器官,並可能提供一個早期預警信號,表明他們可能患某種疾病的風險。」
這個研究團隊的科學家們,包括倫敦大學學院的大腦科學、史丹福大學、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和赫爾新基大學。所分析的數據來自英國Whitehall
II一項自1985年開始的縱向隊列研究,目前由Kivimaki教授主導。
此研究發表在The Lancet Digital Health:Proteomic organ-specific
ageing signatures and 20-year risk of age-related diseases: the
Whitehall II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25-Feb-2025)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5.02.25)、The Lancet Digital
Health(2025.03)
+ read more
/20250422.png)
2025.04.22
並非所有學名藥都一樣
政府常常告訴民眾,專利藥和學名藥成分一樣,藥效也一樣。
然而新的研究發現,和在美國生產的學名藥(非專利藥)相比,患者使用印度生產的學名藥時,有更多嚴重的不良事件,高出54%。
這些不良的事件包括住院、失能,甚至死亡。研究人員發現那些上市時間較久的學名藥,是造成此結果的頭號原因。
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Ohio State
University費雪商學院教授John
Gray說,這些結果顯示所有學名藥並不等同,儘管患者經常被告知學名藥的效果是相同的。
「藥品生產法規以及品質保證的作業,在這些新興經濟體如印度,和如美國已開發經濟體是有差別的。學名藥的產地可造成很明顯的不同。」
共同作者Indiana University凱利商業學院副教授George
Ball說:「FDA向公眾保證,所有仿製的原研藥品都具有同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對於印度生產的仿製藥來說,情況就不一定了。」
藥理等效,藥物成品呢?
這項研究意義重大,因為這是首次將大量學名藥樣本與其實際生產工廠聯結在一起。
研究者克服藥物生產地點缺乏透明度的問題。
研究另一個關鍵是把印度製的藥和美國製同樣的藥比較,相同的有效成分、相同劑量配方和相同使用的管道。
這意味著這些藥物在藥理上是等效的,我們正在進行同類成品的比較。
研究人員將美國生產的2,443個藥物和新興經濟體生產的進行配對。儘管研究人員在分析中也涵蓋其他的國家,但因新興經濟體製造的通用藥93%在印度,所以印度的數據充分解釋了結果。
研究人員比較印度生產和美國生產那些和通用藥相關的不良事件報導頻率。這些不良事件報告可在FDA不良事件通報系統(FAERS)中查閱。
雖然FAERS包含所有報導過的不良事件,研究中只使用最嚴重的結果,包括住院、失能和死亡。也考量過其他各種可能影響結果的因素,包括藥品銷售量。
結果顯示:印度生產學名藥嚴重不良事件的數字,比美國生產同樣的學名藥,高出54%。
這項發現是發生在上市時間較長的藥物。
Gray說:「在製藥產業,老藥越來越便宜,為控製成本的競爭也愈加激烈。這可能導致營運和供應鏈問題,從而危害了藥品品質。」
Gray
強調這些結果不應成為停止海外生產學名藥的理由。
「印度有好的製造商,美國有壞的製造商,我們並不主張終止藥品的海外生產,也不以任何方式攻擊印度。」「我們相信這是可以改善的規範監管的議題。」
Gray說,一個關鍵的議題是FDA是無預警視察生產通用藥的工廠。但在海外,檢查都是提前安排的,這可能讓製造商得以隱瞞問題,使得FDA更難發現確實存在的問題。如果所有視察皆無預警,可大有不同。
「我們的研究給FDA的重要建議是,讓消費者知道藥物生產的地區,如產地,這有助於創造一個比現在更注重藥品品質的市場。」
這個研究最近發表在《製造和作業管理》期刊。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5.02.19)
+ read more

2025.03.25
《人體研究納入性別考量操作指引》出爐!台灣性別健康...
衛福部於2月11日公告《人體研究納入性別考量操作指引》,為台灣在以人作為受試者之醫學研究納入性別補上最後一塊拼圖。對長期推動此項議題的台灣女人連線而言,也是重要的成果!
性別納入健康研究為什麼重要?
長期以來,醫學研究領域以男性為基準,導致女性健康被忽略。由於雌性動物的荷爾蒙週期會影響實驗結果,動物實驗常選擇使用雄性動物;人體研究亦因女性有月經週期以及懷孕的可能,使得許多研究以男性試驗者進行。然而,男性與女性在身體結構、荷爾蒙、生活習慣等方面皆存在差異。過去健康研究以男性為中心,使得許多藥物、治療方法不適用於女性,甚至造成嚴重副作用。
國際上,如美國、加拿大與歐盟,早已將性別考量納入研究中。除了規定實驗受試者必須有一定比例的女性,研究結果也必須進行性別分析。台灣過去相關的規範較為缺乏,直到近年來才在台灣女人連線的推動下開始建立相關的政策。
台灣女人連線18年來的推動歷程
台灣女人連線自2007年,便開始關注「健康研究的性別差異」議題。透過遊說立法委員、多次向衛生福利部以及科技部提案,促使政府重視此項議題並陸續推出指引。也不斷地向大眾倡議,提升民眾對於健康研究中性別差異的認識。經過十幾年的努力,衛福部及科技部在2022與2023年間陸續公告《藥品臨床試驗納入性別考量指引》、《醫療器材臨床試驗性別差異評估》與《科學研究及技術研發性別化創新操作指引》。
「性別納入健康研究」的新進展
最新公告的《人體研究納入性別考量操作指引》,意味著性別考量已更全面的納入各類健康與醫學研究中。
本指引與先前《藥品臨床試驗納入性別考量指引》或《醫療器材臨床試驗性別差異評估》不同之處,在於醫學研究中如何關注社會性別(gender)有較多的著墨,更強調社會與文化對於性別的影響;指引中所關注的對象,也從女性群體,納入多元性別LGBTQ+群體的觀點。其次,對於性別考量如何納入研究各階段,從研究設計到研究分析的各種統計分析方式,都一一介紹。
台灣女人連線樂見本指引公告,不過檢視本指引仍有以下不足之處:
*
本指引檢附之性別因素在不同人體研究領域研究階段的差異分析表,以人類研究、藥品臨床試驗、醫療器材試驗、醫療器材試驗作為分類說明,於現行人體研究法的適用範圍中,並不含非屬醫學研究的人類研究,如此的說明是否反而造成法規適用的爭議?
*
其次,實務上,現行人體研究無涉藥品、醫療器材的研究類型為多數,例如:以既存資料為標的健康研究、檢體與醫療資訊為主的基因或生醫研究,或以病歷、醫學影像或醫療資料資訊為主的醫療AI研究等等,多是現行實務上各IRB審查的大宗,然相關研究如何納入性別考量並未有操作上的提醒。
*
再者,IRB依人體研究法進行倫理審查時,如何將性別因素融入受試者保護的倫理原則當中,仍未有明確的方向。
期待衛福部針對本指引與相關指引辦理訓練、推廣,讓研究社群周知、運用,並視台灣的研究生態滾動式檢討與調整,讓人體研究納入性別考量跟上台灣推動性別平等的腳步。
公告網址: https://dep.mohw.gov.tw/DOMA/cp-2782-9538-106.html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