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4.25
女性大腦隱憂?阿茲海默症為何偏愛女性?
阿茲海默症的主要成因是類澱粉蛋白(amyloid)及濤蛋白(tau)在大腦中形成斑塊與纏結,隨著這些蛋白質的積聚,神經元受損和死亡,功能開始受到干擾,腦組織便開始發炎和萎縮。進而導致認知退化。
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罹患阿茲海默症,原因可能與大腦中一種名為「tau」的有毒蛋白質累積速度較快有關。這項發現挑戰了過去「因女性壽命較長所以罹病率較高」的常見觀點。
來自哈佛大學與波士頓麻省總醫院的研究團隊發現,當女性大腦中已累積類澱粉蛋白時,tau蛋白在記憶與視覺相關的腦區累積速度顯著快於男性;攜帶APOE4基因的人當中,女性在腦部tau蛋白累積速度也比男性快。
此外,作者也指出,更年期相關的荷爾蒙變化可能是導致女性體內tau數值升高的原因,但這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對藥物開發的潛在影響
這項研究的發現可能會影響新型阿茲海默症藥物的臨床試驗。
目前美國FDA核准的藥物lecanamab可延緩病情惡化約27%。但已有研究發現其對女性的療效較差。
Lecanemab是一種單株抗體,患者每個月都需要透過手臂靜脈注射的方式接受該藥物,其作用是刺激人體免疫系統清除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中累積的有害類澱粉蛋白。
台灣現況
在台灣,根據衛生福利部113年公布的「全國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全國社區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為7.99%,推估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數約35萬人,其中女性盛行率(9.36%)高於男性(6.35%)。阿茲海默症是失智症的一種,佔約60%-70%。
研究限制
這項研究的一個主要限制是缺乏不同群體之間的種族、民族、教育和其他多樣性。此外,他們指出,性別特異性的tau對類澱粉蛋白的反應可能會受到更年期、發炎或心血管風險等未知變數的影響。
該項研究刊登於《JAMA Neurology》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5.03.03)、MedpageToday(2025.03.03)、EurekAlert!(2025.03.18)、JAMA
Neurology(2025.03.03)、Alzheimer's Association(2025.01.29)
+ read more

2025.04.21
高血壓?來吃根香蕉吧!
最新研究指出,相較於單純減少鈉的攝取量,提高飲食中鉀鈉的比例可能對降低血壓更有效。
研究還揭示了性別差異如何影響鉀對血壓的作用。一般而言,男性比停經前女性更容易出現高血壓,但男性在調整鉀鈉比例後,血壓改善的反應也比女性更明顯。
高血壓影響全球超過30%的成年人,這是冠心病與中風的主要原因,也可能導致慢性腎病、心臟衰竭、心律不整與失智症等疾病。
儘管先前已有研究指出,增加鉀的攝取有助於控制血壓,但這項研究進一步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成功識別了鉀鈉比例對人體的影響。
研究者滑鐵盧大學教授Anita
Layton說道:「通常,當我們患有高血壓時,我們會被建議少吃鹽,但我們的研究發現,多攝取富含鉀的食物,像是香蕉或花椰菜,對血壓的正面影響可能比單純減鹽還大。」
鉀與鈉都是電解質—這類物質能幫助身體傳導電信號、使肌肉收縮、調節體內水分,並執行其他基本功能。
研究第一作者Melissa
Stadt表示:「早期人類攝取大量的蔬果,因此我們的身體調節機制可能演化成適合高鉀低鈉的飲食,現代西方飲食通常鈉含量偏高而鉀偏低,這也許解釋了為什麼高血壓多發於工業化社會,而非與世隔絕的社會。」
研究人員強調,本研究中使用的數學模型能快速、低成本且具倫理性地進行模擬實驗,協助我們理解各種因素如何影響人體。
這項研究題為《飲食中鉀和鈉對血壓的調節:性別差異和模型分析》,最近發表在《美國生理學期刊–腎臟生理篇》上。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5.04.14)、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Renal Physiology(2025.03.03)
+ read more

2025.04.02
「產後健康照護服務方案」五月上路!提供婦女兩次產後...
行政院長卓榮泰昨日(3/31)宣布,「產後健康照護服務方案」將於今年五月正式上路!此項政策旨在支持產後女性心理與生理方面的健康調適。卓榮泰表示,第一年的經費預計投入約8000萬元,未來隨著服務內容逐漸精進與完善,將挹注更多經費。今年預估有六至八萬產後婦女受惠。
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產後健康照護服務方案」是針對婦產科醫學會提出的「第四孕期」的概念所設計。時間分別為產後四周內及產後三個月內,安排婦產科醫師進行產後檢查。
「第四孕期」指的是產後12週內。此時剛經歷生產的女性生活歷經巨大的轉變,身心皆面臨極大壓力。這段期間女性可能會面臨妊娠後尚未完全復原的身體,包含身體上的疼痛、尿失禁、陰道出血、腹直肌分離等等,同時要面對育兒帶來的挑戰,包含照顧寶寶造成精神疲勞、睡眠不足等等。而產後健康照護服務方案協助產婦度過產後調適期,評估並追蹤產後的身心健康,及時給予專業的諮詢與治療。
+ read more

2025.03.25
《人體研究納入性別考量操作指引》出爐!台灣性別健康...
衛福部於2月11日公告《人體研究納入性別考量操作指引》,為台灣在以人作為受試者之醫學研究納入性別補上最後一塊拼圖。對長期推動此項議題的台灣女人連線而言,也是重要的成果!
性別納入健康研究為什麼重要?
長期以來,醫學研究領域以男性為基準,導致女性健康被忽略。由於雌性動物的荷爾蒙週期會影響實驗結果,動物實驗常選擇使用雄性動物;人體研究亦因女性有月經週期以及懷孕的可能,使得許多研究以男性試驗者進行。然而,男性與女性在身體結構、荷爾蒙、生活習慣等方面皆存在差異。過去健康研究以男性為中心,使得許多藥物、治療方法不適用於女性,甚至造成嚴重副作用。
國際上,如美國、加拿大與歐盟,早已將性別考量納入研究中。除了規定實驗受試者必須有一定比例的女性,研究結果也必須進行性別分析。台灣過去相關的規範較為缺乏,直到近年來才在台灣女人連線的推動下開始建立相關的政策。
台灣女人連線18年來的推動歷程
台灣女人連線自2007年,便開始關注「健康研究的性別差異」議題。透過遊說立法委員、多次向衛生福利部以及科技部提案,促使政府重視此項議題並陸續推出指引。也不斷地向大眾倡議,提升民眾對於健康研究中性別差異的認識。經過十幾年的努力,衛福部及科技部在2022與2023年間陸續公告《藥品臨床試驗納入性別考量指引》、《醫療器材臨床試驗性別差異評估》與《科學研究及技術研發性別化創新操作指引》。
「性別納入健康研究」的新進展
最新公告的《人體研究納入性別考量操作指引》,意味著性別考量已更全面的納入各類健康與醫學研究中。
本指引與先前《藥品臨床試驗納入性別考量指引》或《醫療器材臨床試驗性別差異評估》不同之處,在於醫學研究中如何關注社會性別(gender)有較多的著墨,更強調社會與文化對於性別的影響;指引中所關注的對象,也從女性群體,納入多元性別LGBTQ+群體的觀點。其次,對於性別考量如何納入研究各階段,從研究設計到研究分析的各種統計分析方式,都一一介紹。
台灣女人連線樂見本指引公告,不過檢視本指引仍有以下不足之處:
*
本指引檢附之性別因素在不同人體研究領域研究階段的差異分析表,以人類研究、藥品臨床試驗、醫療器材試驗、醫療器材試驗作為分類說明,於現行人體研究法的適用範圍中,並不含非屬醫學研究的人類研究,如此的說明是否反而造成法規適用的爭議?
*
其次,實務上,現行人體研究無涉藥品、醫療器材的研究類型為多數,例如:以既存資料為標的健康研究、檢體與醫療資訊為主的基因或生醫研究,或以病歷、醫學影像或醫療資料資訊為主的醫療AI研究等等,多是現行實務上各IRB審查的大宗,然相關研究如何納入性別考量並未有操作上的提醒。
*
再者,IRB依人體研究法進行倫理審查時,如何將性別因素融入受試者保護的倫理原則當中,仍未有明確的方向。
期待衛福部針對本指引與相關指引辦理訓練、推廣,讓研究社群周知、運用,並視台灣的研究生態滾動式檢討與調整,讓人體研究納入性別考量跟上台灣推動性別平等的腳步。
公告網址: https://dep.mohw.gov.tw/DOMA/cp-2782-9538-106.html
+ read more

2025.03.18
精子活力強壽命長
一項新研究顯示,男性擁有強壯、快速游動的精子,不僅生育能力更強且更長壽。
研究人員追蹤50歲以上的男子,超過78,000位,發現精子有較高活力(精子游動能力)的男性,比精子活力較低的多活了近3年。精子活力高的男性預期壽命為80.3歲,而精子活力偏低的男性的預期壽命為77.6歲。
丹麥Copenhagen University Hospital博士生、主要作者Lærke
Priskorn表示:「絕對值上,精子每毫升能游動的總數超過一億兩千萬的男子,比起0-5百萬游動總數的男子多活了2.7年。」
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男性生殖醫學教授Michael
Eisenberg指出:「精液品質與壽命之間存在聯繫,這一事實是一個重要發現。」並補充說,先前的研究也表明生殖健康與整體健康之間存在這種連結。
根據澳洲University of Newcastle生殖健康專家John
Aitken表示,精子品質也可以協助指認未來的健康問題,特別是在年紀較輕時。「對男人來說,他們精子的特徵,對於未來身心的健康,提供了最重要的資料。」
精子品質和壽命的關連:氧化壓力
專家同意精子品質和壽命的一個可能關連在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
當自由基(不穩定的分子)在體內累積時,氧化壓力產生,引發對細胞和DNA的傷害,包括精子。
任何因素(基因、免疫、新陳代謝、環境或生活型態)加強氧化壓力的整體水平,都可以引發精子特徵的改變,接著導致死亡的模式。
根據國家癌症機構,抽煙、酗酒、殺蟲劑、工業化學物質和甚至空氣污染可以激發氧化壓力。
抗氧化劑補充品仍未被證明有助於氧化壓力。然而豐富的全食物,如柑橘、菠菜、甜椒、太陽花仔、杏仁、鮭魚、鮪魚、紅蘿蔔、芒果和羽衣甘藍葉,提供一種天然方式來支持精子和整體的健康。
研究結果發表在《人類生殖》雜誌上
編譯來源:Health Day (2025.03.05)、Human
Reproduction(2025.03.05)、Human Reproduction(2025.03.05)、
+ read more

2025.03.14
性別健康研究最前線:加拿大2024-2029優先計畫在做什...
在推動性別融入健康相關領域的研究上,台灣常參照加拿大的經驗。2024年6月加拿大性別與健康研究所(IGH)繼2018-2023年策略計畫,推出新的5年研究優先計畫。新的計畫中,除繼續推進將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納入健康研究、關注女性健康、LGBTQ+的健康權益外,並且進一步納入了族群的視角,討論了當地原住民族、黑人族群的健康不平等議題。接著,就讓我們一起了解這個計畫在做什麼?台灣能從中學習什麼?
計畫三大目標
IGH作為加拿大推動性別健康的單位,不僅是國家級獨立研究單位同時也肩負獎助與推進性別健康研究機構,本次計畫在過去的基礎上,設定以下三大目標,期望讓健康研究能夠更全面的照顧到遭受健康不平等的群體:
(1)持續加強健康研究中納入性別
過去科學研究以男性為中心,以雄性實驗動物、男性細胞、男性受試者進行研究。使醫學中的預防、診斷、治療產生性別健康不平等的現象。開發出的藥物、器材或治療方法對於女性與多元性別群體時常是無效的,甚至有害的。
因此,此計畫持續加強於研究中融合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視角,讓性別研究的品質更高、涵蓋的範圍更廣,如:精進納入性別觀點的研究設計、資料分析方法。也將相關研究訓練開發成線上培訓系統,讓研究人員能更理解如何實踐在健康研究中納入性別。
(2)發展、推進性別科學研究
自加拿大IGH成立後,一直在推動「性別科學」(包含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作為獨立的研究領域,也越來越多研究者投入推廣性別科學的知識、理論與方法。因此,持續推進性別科學研究也是計畫的目標之一。
此外,當性別科學研究持續發展,也需要跳脫現有的規範以及性別的分類方式來檢視性別差異,並看見生理性別、社會性別以及其他身分(年齡、身體能力、社經地位、性傾向、種族)或歷程(像是各種形式的歧視)的交織如何影響健康。
實際的實踐方式包含資助發展新研究方法的性別科學研究、開辦課程給研究人員、資助並培養新一代性別健康領域的科學家。
(3)資助性別科學研究,優先關注性別不平等群體的研究
第三項目標,此計畫優先關注以下三大群體的社區參與性別研究,包含多元性別群體2S/LGBTQI+、女性,以及原住民與黑人社群群體。因為不同社區/社群研究需要不同的專業知識、生活經驗、理論與方法,所以IGH也透過更積極的支持各個社區研究,讓研究的詮釋權、所有權並非掌握在國家,而是屬於社區。
此計畫會優先投資以這三項群體為研究對象的研究,也會給予本身屬於健康不平等群體的科學家資助以及其他支持。另外也積極支持社區研究,給予社區的研究夥伴資助及其他資源,也組織學術研究網絡,讓研究人員、政策制定者與社區夥伴建立關係。
聆聽之旅:實際踏訪地方研究工作
此項計畫定案之前,研究者實際走訪加拿大各地,舉辦19場座談會。除了專業的研究人員,也邀請實習生或是社區研究的夥伴一起參與。透過座談來理解在地的研究者對於性別、族群與健康研究的看法與現況。再依照座談會收集的回應,來訂定計畫的方向。
台灣的性別融入健康研究的現況
反觀台灣,我們並沒有類似的專責機構推動與獎助性別健康研究,國科會雖有性別與科技研究計畫、鼓勵女性從事科學與技術研究專案,不過並非僅針對健康的面向獎助,亦無全面性的推動機制。如何在科學研究中,納入性別考量,經過性平會委員與婦女團體的推動,2023年國科會公布了《科學研究及技術研發性別化創新操作指引》,不過仍欠缺方法學上的訓練機制,讓研究人員得以理解融入性別考量的研究設計、分析與統計的研究規劃、執行,以及於成果上看見性別差異。相較於加拿大,性別的健康研究受到政府的關注較少,推進的進展緩慢,對女性的健康平權仍有待努力!
註:
* 加拿大2024-2029優先計畫為「Research Priority Plan
2024-2029 - Strengths to Solutions: Advancing Sex and Gender Science
for Healthy
Futures」。完整計畫內容:https://cihr-irsc.gc.ca/e/35752.html#s3-1。
* 加拿大性別與健康研究所為「the Institute of Gender and
Health」簡稱IGH。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