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飲食

女性比男性需要更多的睡眠嗎?
2025.08.06
女性比男性需要更多的睡眠嗎?
我們常在網路社群媒體上看到有人聲稱,女性需要比男性多一至兩小時的睡眠。真是如此嗎?   從客觀數據來看,嚴謹的研究顯示女性平均比男性多了20分鐘的睡眠時數。   研究怎麼說? 一項全球性的研究對將近7萬位穿戴式睡眠追蹤器的受試者進行分析,發現男性與女性在各年齡層間的睡眠時數上有些微的差異。例如,40至44歲間,男性與女性的睡眠時數差距是23到29分鐘。   另一項使用睡眠多項生理檢查的大型研究發現,女性的平均睡眠時間比男性多19分鐘。此外。女性進入深度睡眠的比例也比較長:女性有23%的時間處於深度睡眠狀態,而男性僅約14%。   這些研究發現有一個關鍵的前提:每個人的睡眠需求是有差異的。女性所需的睡眠時間稍微高於男性,就像女性的平均身高稍微矮了一點。但是,並沒有適用於所有人的「標準睡眠時數」,就像沒有「標準身高」一樣。   儘管女性往往睡得久一點與深一點,女性卻持續被觀察到擁有較差的睡眠品質,且被診斷出失眠的機率比男性高出約40%。   然而,睡眠不是獨立而不受外界影響的。女性的睡眠受到生理、心理、社會等多重因素交織影響,而這些複雜因素很難透過單一實驗完整捕捉。   生理因素:睡不好,跟生理機制有關? 男女之間的睡眠差異通常在青春期後開始出現,並在女性懷孕期、產後以及更年期前期更明顯。這主要和女性荷爾蒙變化有關,例如,很多女性在月經來前(也就是荷爾蒙開始下降的時候),會覺得睡眠變差、比較淺;更年期前期雌激素下降,導致睡眠中斷的情況增加,尤其是很多人會在半夜醒來後就難以再次入睡;而甲狀腺問題或缺鐵,這些在女性身上更常見的健康狀況,也會導致長期疲憊、晚上睡不好。   心理因素:情緒壓力也會讓女性睡不好 女性罹患憂鬱、焦慮和創傷相關疾病的風險遠高於男性,這些心理問題往往伴隨著睡眠困擾與疲勞。像是憂慮與反覆思索(rumination)等認知模式,也更常見於女性,這些思維習慣會影響睡眠品質。   此外,女性使用抗憂鬱藥的比例也高於男性,而這些藥物也可能影響睡眠。   社會因素:社會期待如何影響睡眠? 長時間的照顧責任與家務勞動依然不成比例地落在女性身上。儘管許多女性努力擠出時間來睡覺,但白天休息的機會往往很少,這讓夜間的睡眠承擔了全部恢復體力與精力的重擔。   進入更年期前期的女性,往往還同時要面對全職工作、青少年子女、年邁父母,凌晨三點還可能被熱潮紅吵醒。這些女性即便從客觀指標來看,可能已經有足夠或甚至高品質的睡眠,但這並不代表她們醒來時就能感覺精力充沛。   女性不一定需要「睡更多」,但需要「更多休息」 雖然實驗室裡的數據顯示,女性的睡眠時間更長、睡得也更深,但在日常生活中,她們面對的阻礙卻更多,更難真正有充足的休息。   那麼,回到最初的問題—女性真的比男性需要更多睡眠嗎?   答案是:平均而言是的!多一點點!   但更重要的是,不論是在白天和夜晚女性需要更多的支持、充電與恢復活力的機會!       編譯來源:THECONVERSATION(2025.7.17)      
+ read more
BMI誤判運動員肥胖 義大利研究呼籲重新訂定標準
2025.07.30
BMI誤判運動員肥胖 義大利研究呼籲重新訂定標準
身體質量指數(BMI)長期被用來判斷個人體重是否過重或肥胖,但一項在2025年歐洲肥胖大會上發表的研究指出,當BMI應用於運動員族群時,誤判風險極高,導致許多運動員被錯誤歸類為過重或肥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現行標準,BMI值超過25為過重,超過30則屬肥胖。過去亦有研究指出,BMI的一體適用標準,無法準確評估兒童與青少年的肥胖情形,也難以區分肥胖的樣態。   對菁英運動員而言,也存在類似問題。由於BMI的檢測方式無法區分肌肉與脂肪,對於肌肉量高、體脂低的運動員,往往會產生高度誤差。   研究方法與主要發現 研究團隊針對超過600名男性運動員進行調查,參與者來自足球、橄欖球、籃球、排球、CrossFit及空手道等多項運動。   若依現行的BMI分類,約3/4的人BMI正常,但23%被歸為過重、4%肥胖。但透過雙能X光吸收儀(DXA)測量體脂肪後發現,實際上僅3%為過重,肥胖者不到1%。   研究主持人Marwan El Ghoch教授表示,BMI忽略了體脂與肌肉的差異,導致結果失真。許多體脂率低的肌肉發達運動員可能會被錯誤地歸類為超重或肥胖。但實際上,很少有運動員的體脂達到這樣的標準。儘管如此,許多體育組織仍沿用傳統的BMI分類系統。   「DXA可以較準確測量身體組成,但儀器昂貴且不易取得。相比之下,BMI僅需身高與體重即可計算,若搭配正確的評估標準,仍可成為運動訓練與比賽場域的有效工具。」研究共同作者、義大利維羅納大學的Chiara Milanese教授說明。   研究團隊進一步運用統計建模,提出針對男性運動員的新BMI分界值:過重應調整為28.2 kg/m²以上;肥胖應訂為33.7 kg/m²以上。   研究團隊強調,未來將進一步針對女性運動員與不同運動類型,如耐力型與力量型,訂定更合適的BMI標準,避免因錯誤分類而影響運動員的健康監測與體重管理。       編譯來源:European Scientist(2025.4.18)      
+ read more
英國食安機構警告:冰沙對7歲以下兒童不安全
2025.07.29
英國食安機構警告:冰沙對7歲以下兒童不安全
英國食品標準局(FSA)近日發出嚴正警告:7歲以下兒童不應飲用含有甘油(GLYCEROL)的冰沙飲料,而7至10歲兒童則不應每日飲用超過一杯350毫升—相當於一罐可樂大小。這比先前建議5歲以下兒童不應飲用的建議更嚴格。   這項警告源自FSA調查的21起兒童飲用含有甘油冰沙飲料急診案例的結論。   FSA新指引與業界責任 FSA此次發布的最新指引包括: * 7歲以下兒童應完全避免飲用含甘油冰沙 * 7至10歲兒童每日限飲一杯350ml * 應在銷售點設立書面健康警語 * 產品應使用達到技術效果所需的「最低量」甘油 * 不應在兒童可能消費的場合提供免費續杯服務 * 指引適用於即飲冰沙與家庭自製冰沙套裝   FSA指出,甘油是一種常見於冰沙中的甜味劑,也常標示為E422或甘油醇(glycerine),用來防止液體結凍、維持冰沙半結冰的質地。雖然其副作用通常較輕微,但在短時間內大量攝取,可能導致兒童出現嚴重副作用,包括噁心、頭痛、低血糖、休克甚至昏迷。   甘油如何影響兒童健康? 甘油是一種天然的糖醇,具有吸水性,進入人體後能吸收大量水分與葡萄糖,進而被肝臟與腎臟代謝。然而,對年幼兒童來說,其代謝能力有限,容易因體內水分與血糖快速下降而引發休克。   現行配方的潛在問題與監管不足 傳統冰沙使用糖來維持鬆軟質地,約每100毫升含糖12克;但甘油只需每100毫升5克就能達成類似效果。這讓業者傾向使用甘油以降低含糖量,卻在無形中提高了健康風險。   儘管FSA指出多數冰沙每杯含有約16克甘油,但目前並無法律規定每杯冰沙的甘油含量上限,而大多數品牌也未在標籤上清楚標示甘油劑量。   部分品牌如Slush Puppie已因應爭議主動停用甘油,但市面上仍有大量產品含有此成分。FSA建議家長在購買前仔細查看標籤,若不確定是否含有甘油,應避免給兒童飲用。   台灣現況如何呢? 在台灣,冰沙飲料常見於便利超商、餐廳飲料自助吧等消費場所,台灣女人連線曾於2025年4月發文建議衛生福利部提供相關規範及衛教,然衛福部食藥署僅表示,依我國「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甘油屬第(七)類品質改良用、釀造用及食品製造用劑准用之品項,可於各類食品中視實際需要適量使用。並未有相關指引及建議。   因此台灣女人連線呼籲衛生福利部應針對業者提出指引規範,並提醒家長在選擇冰沙飲料時應更加警覺,留意成分標示,並以水、冷牛奶或低糖飲品作為替代方案,以保障兒童健康。       編譯來源:BBC(2025.07.18)、Daily Mail(2025.07.17)      
+ read more
英國民團呼籲:酒精應標示癌症風險警語
2025.07.23
英國民團呼籲:酒精應標示癌症風險警語
酒精飲料在國際癌症研究組織(簡稱IARC)致癌物分類是屬於第一類致癌物質。它會增加乳癌、腸癌、胃癌、頭頸癌、肝癌與口腔癌等至少七種癌症的罹患風險。   在英國,一個由醫師、民間團體與公共健康專家組成的聯盟近日聯合要求包括啤酒、葡萄酒與烈酒等各式酒類產品應強制標示癌症風險警語,且標語必須「醒目且明確」。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簡稱WCRF)表示,英國急需在酒精飲品上加註清楚、醒目的健康警語,包括致癌風險,而非模糊建議如「適量飲用」。   然,英國大眾對此認知「驚人地低」,WCRF政策與公共事務主管Kate Oldridge-Turner表示,加註酒精警語將讓數百萬人了解風險,進而做出知情選擇。   愛爾蘭率先立法 2026年5月起,愛爾蘭將成為全球首個在酒類產品上強制標示「酒精與致命癌症直接相關」的國家,並提醒飲酒會導致肝病與影響胎兒健康。   英國酒精健康聯盟(Alcohol Health Alliance)主席Prof Sir Ian Gilmore呼籲英國效法。   Gilmor說:「改善酒精標示,包括清楚的癌症風險警語,不只是公共健康措施,更是基本消費者權利。人們有權知道風險,才能對健康做出知情選擇。但目前的標示與鬆散法規,讓飲酒者蒙在鼓裡。」   產業反對:恐引發焦慮 然而,酒類產業對此呼籲不以為然,認為這樣的警語會引起不必要的焦慮。   負責英國酒類標示規範的酒業代表波特曼集團(Portman Group)發言人表示:「我們不否認酒精與某些癌症間的關聯,也承認過量飲酒會提高風險。但全面性的癌症警語並非適當的政策手段,也未將風險置於正確脈絡中。」   發言人說:「這樣可能會引發不必要的焦慮,削弱大眾對健康建議的信任,甚至疏遠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該發言人補充說,大多數酒類產品已標示「每週不超過14單位(Unit)」的醫療建議,多數人也遵守此限量,風險相對低。   WHO與全球專家支持警語政策 今年2月,世界衛生組織(WHO)歐洲辦公室表示:「明確的癌症風險標示是每個人應有的健康權利。」報告中建議各國政府應抵抗商業壓力,勇於推動標示改革,以減少酒精相關的健康危害、提升大眾對飲酒與癌症風險的認識。   今年1月,美國總統拜登任內的公共衛生首長Vivek Murthy也表示,美國每年約有10萬起癌症診斷與飲酒有關,飲酒是僅次於吸菸與肥胖的第三大可預防癌症成因,因此需要在酒精產品上標註癌症風險。   英國衛生與社會照護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Social Care)發言人回應指出,飲酒與數種癌症風險相關,政府鼓勵民眾遵循每週不超過14單位(Unit)的指引,並建議所有酒類產品清楚標示。   台灣呢? 在台灣,衛生福利部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成年男性每日飲酒不超過2單位,女性不超過1單位。   酒精飲料包裝上都有「過量飲酒,有害健康」或「酒後不開車」的警語。然而飲酒導致健康傷害及酒駕發生重大傷亡事故時時可見。是否要標示更強烈的警語,可能需要有積極來思考!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25.06.21)      
+ read more
哪一種水比較健康?專家這麼說
2025.07.22
哪一種水比較健康?專家這麼說
鹼性水、電解質水、風味水……走進飲料區,你會看到各種標榜額外健康功效的瓶裝水。但這些花俏的水真的比較健康嗎?   波士頓Tufts大學的專家說:其實並沒有。   Tufts大學老化營養研究中心資深科學家Roger Fielding表示,「沒有生理學上的依據可以證明,這些特殊水相較於普通的白開水,對新陳代謝有任何額外好處。」   Fielding指出,多數人其實處於輕度脫水的狀態,最重要的是多補水,而不是挑品牌。   Fielding表示,如果某種飲料(即使是帶味道的)能讓你更願意喝水,那麼適度攝取是可以接受的。不過,他提醒大家查看瓶身營養標示,即使是水也可能含有添加的鈉(鹽),過量會增加高血壓與心血管風險。   成年人每日鈉攝取建議不超過2公克,而市售電解質水大多鈉含量不高,但仍須注意總量。   Fielding提醒,「如果有人喝了大量高鈉的水,就有可能提高高血壓的風險,或其他與攝鹽過多有關的心血管問題,不過,大部分這類含電解質的飲料,鈉含量都相對稀釋,濃度不高。」   電解質沒那麼容易缺乏 電解質如鈉和鉀對身體許多功能都很重要。它們存在於食物和飲料中,也會由身體自行產生。   但Fielding也指出,即使是容易流汗的人—例如長跑選手或熱瑜伽愛好者—要產生電解質缺乏症其實非常困難。   人體細胞內外(例如血液)中的電解質濃度,都是被嚴格調控的。因為電解質會影響肌肉如何運作、腎臟的功能,以及心臟每分鐘跳動72次的節律,所以單靠飲料攝取電解質,其實不會改變身體整體的電解質濃度。   鹼性水不是人人都需要 至於有些水標示為「鹼性水」,聲稱可以幫助平衡體內酸鹼值(pH值),另一位研究員Bess Dawson-Hughes醫學教授則表示,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年輕健康者喝鹼性水有好處。   Dawson-Hughes表示,「我們沒有直接的研究結果顯示,鹼性水比一般水有更好的健康效果,但如果你年紀比較大、飲食以產酸性食物為主,導致骨質與肌肉流失,那麼無論如何補充鹼性物質可能是有幫助的。」   她補充,年長者若長期吃高蛋白、高穀類飲食(高酸食物),可能會因腎臟排酸功能下降而流失骨質。這時適度補充鹼性物質(包括蔬果與鹼性水)可能略有幫助,但仍需更多研究證實。   年長者需要被提醒多補水 Fielding也表示,某些增強型水可能對高齡者有幫助,尤其是那些因為頻尿或是健忘而不太主動補水的老人。   Fielding說道,「對照護者與醫護人員來說,提醒年長者保持水分很重要,我們要鼓勵他們多喝液體,因為他們可能不會主動注意這件事。」   但總結來說,水,就是最好的補水方式,除了極端狀況,白開水勝過一切。真的不需要多花錢買特別的水來維持水分。       編譯來源:HealthDay(2025.07.05)      
+ read more
【防曬專區】炎夏來襲!你準備好跟太陽過招了嗎?
2025.07.15
【防曬專區】炎夏來襲!你準備好跟太陽過招了嗎?
炎炎夏日,全台高溫連連,紫外線指數也跟著飆升!不論是日常外出,還是戲水、爬山等戶外活動,通通難逃陽光的「熱情擁抱」。但你知道嗎?防曬可不只是怕變黑而已,更是守護肌膚與健康的第一道防線。別以為陰天就安全,紫外線可是會偷偷穿透雲層,帶來老化、曬傷,甚至增加皮膚癌風險。想安心擁抱夏日陽光、又不想留下後悔的「吻痕」?本專區一次帶你掌握防曬的基礎知識與實用全攻略,讓你聰明防曬,健康一夏!   防曬四大基本功!   1.防曬是在防什麼? 防曬是在防太陽裡的紫外線UVA及UVB對皮膚的傷害。UVA會造成肌膚老化及皮膚癌,UVB會造成曬黑、曬傷及皺紋。 * 了解更多:UVA和UVB有什麼區別?   2.怎樣才能完整防曬? * 物理性防曬:陽傘、衣帽及盡量避免正午前後紫外線強烈時外出等。 * 化學性防曬:防曬乳、防曬噴霧等。 兩者搭配使用的防曬效果更好。   3.防曬乳上寫的SPF、PA是什麼? * SPF是防止皮膚被UVB曬黑、曬傷的係數,而在市面常見的數值有SPF15、30及50+等,指的是延長被曬傷時間的倍數。係數越大代表防曬效果越長,也就是需要補擦防曬乳的間隔時間越長。 * PA是防止皮膚被UVA傷害的指標,後面有越多「+」號表示防護力越強,但最高只有到「++++」。   4.防曬乳怎麼使用? 防曬乳一定會因為流汗、擦汗、玩水等因素脫落,即便是宣稱一天只要擦一次的長效型,專家仍建議每2小時重新塗抹一次,並且每次都要確保皮膚被完整覆蓋。若擔心黏膩而只塗了薄博一層效果可是會大打折扣喔!   防曬全攻略,一次全部看個夠!   這裡彙整了所有「台灣女人健康網」有關防曬相關的相關新聞,從防曬品的成分選擇、對健康的潛在影響,到正確的防曬方式與常見迷思破解,幫助你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聰明又安全的防曬決策,全面守護肌膚與健康。   1.SPF防曬係數越高越好嗎? 雖然不常見,但目前市面上、網路上仍可找到標示SPF100的防曬乳。看到這樣的宣稱請不要衝動購買,為什麼?還有一些具有防曬係數的保養品、化妝品,或是宣稱能防水的防曬乳,真能帶來理想的防曬效果嗎? * 了解更多:美FDA規範防曬產品標示                              關於防曬,TFDA沒告訴你的事...                              係數100的防曬乳比沙灘傘有用嗎?                              美國防曬用品安全將有新規定                              你的防曬,擦對了嗎?   2.防曬乳會讓你維生素D不足,影響骨骼健康嗎? 我們的維生素D有80%是靠身體暴露於紫外線下產生的,那擦了防曬乳是不是會讓你維生素D不足,進而影響你的骨骼健康呢? * 了解更多:擦防曬乳會讓你維生素D不足嗎?                              研究:防曬不會削弱您的骨骼健康   3.如何選擇並正確使用防曬品? 市面上的防曬商品五花八門,究竟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防曬品呢? * 了解更多:所有關於防曬乳你要知道的事                              有些防曬產品不但失效快 還可能有害                              夏天近了,正確使用防曬品                              極端炎熱可能意味著使用不同的防曬乳                              選擇防曬乳應注意什麼?                             防曬乳有毒?科學真相是什麼?   4.防曬可以用吃的嗎? 市面上出現了宣稱可以幫助防曬的「防曬丸」或「防曬錠」,號稱一天兩粒就能抗紫外線。但美國食藥署早已公開打臉這種產品宣稱無效,台灣衛生福利部亦表示此訊息沒有相關科學論述依據,提醒大家應抱持小心謹慎的態度,不要隨便輕易相信。如果真的想要用吃的,那就多吃葡萄吧! * 了解更多:防曬能用「吃」的嗎?                              「防曬丸是騙局,應該下架!」美國參議員如是說                              [衛福部] 聽說吃防曬錠可以幫助防曬,這是真的嗎?                              甜蜜蜜地防曬—多吃葡萄   5.如何避免熱傷害? 除了使用防曬品,還有什麼方式可以避免熱傷害呢?防曬撇步這裡報你知! * 了解更多:招架不了夏天的熱情?預防熱病看這裡!                              我不要夏天的吻痕!關於曬後處理                              打破12個防曬迷思!讓你享受一「夏」                              選一副好的太陽眼鏡保護你的眼睛                              在酷暑中保護您的孩子                              高溫來襲!戶外活動者的6大安全守則   6.防曬與不防曬對健康都有影響? 已有許多研究證實長期不防曬可能導致熱傷害、皮膚曬傷,增加中暑與皮膚癌風險,但防曬產品中的部分化學成分也被質疑具潛在致癌性與荷爾蒙干擾作用。建議選擇安全成分並配合遮陽,是兼顧健康的防曬方式。 * 了解更多:別小看熱浪造成的健康威脅!                              夏日須知!防曬乳成分在泳池中恐被分解致癌                              防曬的化學成分在血液中超標419倍!                              沒曬傷不代表你不會得皮膚癌!                              防曬產品化學成分的確會進入血液!                              陽光下的危險!多款防曬產品含有超標苯                              皮膚癌號發部位 男女有所不同       彙編日期:2025/7/15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