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風險女性也應切除輸卵管以避免卵巢癌
2023.02.04
低風險女性也應切除輸卵管以避免卵巢癌
美國卵巢癌研究聯盟(OCRA)在日前發布的新指南中建議:即使是卵巢癌低風險的女性,如果她們已經生完孩子,並且已經計劃進行其他的婦科手術 (如:子宮切除術、輸卵管結紮術、囊腫、子宮內膜異位症),則應同時切除輸卵管。這樣可以預防許多卵巢癌發生的可能。   為什麼要這樣新建議?沒有可靠的卵巢癌篩檢或測試!   對多數的癌症而言,篩檢以提早發現,提早治療,減少死亡。但對於卵巢癌而言,並非如此。研究指出,大多數卵巢癌始於輸卵管,而目前沒有有效的卵巢癌檢測或篩檢。   英國一項大型臨床試驗(UKCTOCS)調查了目前可用的卵巢癌篩檢方法其有效性。研究發現用CA-125血液和超聲波篩檢一般風險女性並不能降低卵巢癌死亡率;此外,該試驗還顯示,在許多女性中,既使在I期或II期檢查出其癌症,並不會降低其死亡率。更重要的是,據評估,這些女性在癥狀出現前平均18個月被診斷出來,但是她們似乎是罹患一種天生更具侵略性的癌症,因此,在早期階段發現它不足以防止他們死於這種疾病,也不會延長他們的生命。   因此,研議防止它的發生應該是現在最重要的課題。   婦科癌症的Dianne Miller 醫師支持新指南的建議,她說,已經要接受盆腔手術患者,藉此機會也切除輸卵管,叫做「機會性輸卵管切除術」。這已是加拿大British Columbia省的標準做法。   對於卵巢癌中等風險的人來說,只切除輸卵管,即是一種「雙贏」的局面,因為保留卵巢有助於大腦和心臟健康,即使在停經後也是如此。   目前,對於卵巢癌高危險群,醫生已經鼓勵在生完孩子後切除卵巢和輸卵管。   該聯盟主席Audra Moran 說,帶有乳腺癌和卵巢癌基因突變的患者,為了不想提前停經,最初可能只想切除輸卵管。但她建議,應將卵巢切除也視為是黃金標準。   卵巢癌研究聯盟現在為符合條件的女性提供免費的家庭檢測試劑組,這樣她們就可以查知自己是否攜帶 BRCA1 和 BRCA2 基因突變。   婦科腫瘤學會表示,基因檢測應該讓女人更容易取得。該學會支持為非高危女性在進行其它婦科手術時切除輸卵管的想法。   美國癌症協會首席科學官Bill Dahut 博士告訴《_泰晤士報》_,「他們的建議背後有很多很好的數據顯示,對於接受過該手術的人來說,卵巢癌的發病率是較少的。」   Miller說:「作為腫瘤學家,我們的目標是治癒癌症。但如果說有什麼比治癒癌症絕對好的方法,那就是一開始就不要得癌症!」       編譯來源:Ovarian Cancer Research Alliance | OCRA (2023.01.30)、HealthDay (2023.02.01)      
+ read more
從夜間頻尿到尿流無力:攝護腺癌的六大徵兆
2023.02.01
從夜間頻尿到尿流無力:攝護腺癌的六大徵兆
護腺癌是好發於老年男性的惡性腫瘤。根據2019衛生福利部癌症登記報告,台灣攝護腺癌是男性10大癌症發生率排名的第5位;男性死亡率排名的第7位。   攝護腺大約有核桃那麼大,位於陰莖和膀胱之間,圍繞著尿道。它的主要功能是產生精液 —滋養和運輸精子。   因攝護腺癌初期沒有明顯症狀,若有症狀也與攝護腺肥大相似,容易被忽略,導致確診攝護腺癌時,已為晚期且合併骨轉移的機率偏高。因此,早期發現,可以早期治療,10年存活率可達95%。   可能的症狀 患有早期前列腺癌的男性通常不會出現任何症狀 —除非癌症生長在尿道旁邊。尿道壓力會影響您的排尿方式。 雖然男性排尿方式的變化更有可能是因為攝護腺肥大,對尿道施加壓力而引起的,而不是癌症,但英國攝護腺癌協會表示,無論如何有下列症狀要注意癌症的可能,都要去看醫生。   一、更頻繁地或在夜間小便。 二、需要衝上廁所。 三、開始小便可能很困難。 四、要用力排空膀胱、排空膀胱需要很長時間、或者尿流不暢。 五、睪丸會疼痛。 六、精液或尿液中的血液也可能是腫瘤變大的跡象,因為它可能會壓迫血管,導     致血管阻塞、發炎或破裂。然而,這種症狀很少見,精液或尿液中的血液通     常並不意味著癌症。    另外,英國攝護腺癌協會還指出,如果癌症突破攝護腺或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可能會導致不同的症狀。這些可能包括背痛、臀部疼痛或骨盆疼痛 —這可能是癌症擴散到骨骼時引起的。 可能還會有勃起持久的問題、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或疲勞。   要不要做攝護腺癌篩查? 去年10月,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廣泛篩檢有助於更早地發現攝護腺癌,從而為男性提供更好的生存機會。    他們的研究使用攝護腺特異性抗原 (PSA) 血液檢測對男性進行篩檢,結果發現晚期診斷病例減少了 11%。    然而,醫生們普遍認為該測試不夠準確,無法用於篩檢。    英國健康照護署NHS 說:「PSA 測試不可靠,在沒有癌症存在的情況下可能會誤測攝護腺癌。」   由於缺乏對攝護腺癌的準確檢測,醫生很難區分侵襲性和不太嚴重的腫瘤。 這使得很難決定治療。    有不同的方法來關注攝護腺癌的進展,這些方法稱為「觀察等待」和「主動監測」。前者通常被推薦給老年男性,並涉及延遲治療以查看癌症是否進展。   雖然主動監測是定期進行 MRI 掃描、PSA 測試,有時還進行活組織檢查,以監測癌症的進展並避免對無害癌症進行不必要的治療。   攝護腺癌通常需要睾丸激素才能生長,因此一些男性接受激素治療以降低激素水平,以減緩癌症的生長。    正在接受激素治療的伯勒爾先生說:“它剝奪了我的睾丸激素,所以我的鬍鬚沒有正常生長,我很累,而且我開始潮熱了。”   有些人會切除攝護腺,有些人會接受放射治療。        編譯來源:dailymail (2023.01.30)      
+ read more
多種癌症早期檢測的突破性新方法
2022.12.09
多種癌症早期檢測的突破性新方法
癌症是世界上最致命的疾病之一。當癌症在早期被發現時,存活率會急劇增加,但如今只有少數幾種癌症類型會被篩查。   尋找同時早期檢測多種癌症的有效方法,即所謂的多癌症早期檢測 (MCED),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目前已經有的篩檢是測試特定的癌症類型,也就是說,需要針對每種癌症類型分別進行測試。正在開發的新興 MCED 測試通常基於遺傳學,例如測量血液中循環的腫瘤的 DNA 片段。但基於 DNA 的方法只能檢測某些類型的癌症,並且在早期 (第1期) 發現腫瘤的能力有限。   現在,在一項國際合作中,Chalmers 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基於人體「新陳代謝物質」的多種癌症早期檢測新方法,揭示了更便宜、更有效的癌症篩檢的新機會。   基於人體新陳代謝的新方法 研究者們觀察到糖胺聚醣 (glycosaminoglycans,是我們新陳代謝的重要部分) 在體內癌症發展模型中有廣泛的癌症特異性變化組譜。藉著分析血液及尿液中這些變化的糖胺聚醣,我們可以發現早期的不同的癌症。   在一項總計 1260 名參與者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發現新方法可以檢測所有 14 種被測試的癌症類型。與基於 DNA 的 MCED 測試相比,使用新方法可以檢測出無症狀健康人的 第1 期癌症數量的兩倍。   這是一種以前未探索過的方法,由於此研究已經能夠在大量人群中對其進行測試,我們可以證明它可以有效地發現更多的 1期癌症和更多的癌症類型。對於目前無法以基於 DNA 的 MCED 測試的癌症類型,例如腦腫瘤和腎癌,該測試方法可以用來篩檢。   該方法使用相對少量的血液或尿液,這使得它們更實用且使用起來更便宜。   邁向有效的多癌症測試的重要一步 在下一步中,研究人員希望能夠與更多的參與者進行研究,以進一步開發和確認該方法用於篩檢的潛力。   Francesco Gatto 說:「這是一項開創性的研究,它讓我們希望有一天社會能夠創建可以早期檢測所有癌症類型的篩查程序。」   該研究的合著者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的 Eric Jonasch教授說:「為了能夠及早發現更多的癌症病例,我們知道需要新的工具。這些結果非常有希望,因為在第一階段,使用具有成本效益且易於使用的技術,對更多類型的癌症表現出更高的敏感性」。   此研究《 Non-invasive multi-cancer early detection using glycosaminoglycans》已發表在_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__PNAS__)_上。   該研究由查默斯大學的研究人員與來自瑞典和國際上 10 所不同大學和研究機構的 30 多個合作夥伴合作領導。它們是:瑞典隆德大學、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瑞典哥德堡大學 Sahlgrenska 學院、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所、加拿大溫哥華前列腺中心、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意大利聖拉斐爾生命健康大學、大學意大利摩德納和雷焦艾米利亞、美國德克薩斯大學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       編譯來源:EurekAlert! (2022.12.07)、PNAS(2022.12.05)      
+ read more
胸部摸到腫塊 不是乳癌就能放心?
2022.12.02
胸部摸到腫塊 不是乳癌就能放心?
隨著乳癌防治意識的提升,許多女性會自我檢查,如果摸到腫塊都會很擔心,若進一步檢查發現是囊腫或其他類型的非癌性增生大多會鬆一口氣,但故事可能還沒結束。   一項最新研究指出,這些囊腫或增生組織雖不一定會發展成癌症,它們會是未來罹患乳癌可能性上升的指標。   有良性乳房疾患的女性 更可能罹患乳癌 這項來自西班牙的研究指出,女性若有良性乳房疾患,包括纖維腺瘤和囊腫,未來20年內確診乳癌的可能性幾乎是沒有乳房疾患女性的兩倍,並且與年齡無關。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比較了超過77萬名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其中,在20年左右的追蹤,大約17,800名女性被診斷出患有良性乳房疾患,約11,700名女性確診乳癌。   每千名患有良性乳房疾患的女性中約有25名確診乳癌。相較之下,每千名沒有良性乳房疾患病史的女性中,大約15名診斷出罹患乳癌。   「客製化」乳癌篩檢可能是解方 研究作者、流行病學家Marta Román表示,這項研究發現鼓勵有良性乳房疾患的女性應有乳房篩檢計畫,因為她們面臨的風險更高,而且可能受益於更高程度的乳癌早期檢測。   「由於患有良性乳房疾患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增加,因此可以使用與乳房疾患相關的訊息,包含乳房密度、年齡和乳癌家族史等內容來設計個人化的篩檢策略。」Román這樣說。例如,沒有乳房疾患、乳房組織密度高或乳癌家族史的人,可能每三、四年接受一次標準乳房X光檢查,而不是每兩年一次。而對於有乳房密度高、乳癌或良性乳房疾患家族史的較高風險族群,可每年提供乳房X光或MRI檢查。       編譯來源:Health Day (2022.11.22)      
+ read more
又一痛痛女孩勝訴 家長及婦團籲衛福部不要上訴
2022.11.14
又一痛痛女孩勝訴 家長及婦團籲衛福部不要上訴
台灣女人連線、立法委員林淑芬辦公室 聯合記者會 會後新聞稿 又一痛痛女孩勝訴 家長及婦團籲衛福部不要上訴 2022.11.14   國內首例因HPV疫苗不良反應向衛福部提告的痛痛女孩Bella,2019年一審勝訴,但衛福部持續上訴。上個月,另一位痛痛女孩Nichole的訴訟案獲判勝訴。台灣女人連線與立法委員林淑芬辦公室於今日(14日)召開記者會,呼籲衛福部不要再上訴。   衛福部持續與受害者訴訟 台灣女人連線累積接獲30多起HPV疫苗不良反應申訴,其中25位是11至16歲青少女,12位確診了風濕免疫相關疾病。多位痛痛女孩向衛福部提出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申請,審議小組認定不良反應跟HPV疫苗無關。家長們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對衛福部提起訴訟。   確診「幼年型類風濕關節炎」的Nichole,案件歷經長達兩年半審理,獲判一審勝訴,衛福部應於近日決定是否上訴。   婦團呼籲 回歸預防接種救濟制度「從寬認定」的精神 接種疫苗除了預防個人感染疾病,也和公共衛生、傳染病防治等公眾面向有關,是利他的社會性行為。但疫苗接種風險仍有醫學難測的一面,為了不讓受害者獨自承擔風險,多國有「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表示,衛福部審議小組認定痛痛女孩的情況跟疫苗無關,是因為她們本來就有病,而且大規模研究也指出疫苗不會增加疾病發生風險。但這次Nichole案勝訴,法院主要的見解是:第一,政府應負舉證的責任說明疾病發生可能的原因;第二,審議小組以大數據法則或流行病學的機率觀點為論斷依據,犯了以群體推論個體的謬誤;第三,科學有其不確定性及侷限,除非有百分之百的「無關」確信,不應輕易否定有「無法確定」的關聯;最後,預防接種有「利他」的社會性,將疫苗可能發生不明原因副作用的風險歸諸予接種疫苗的個別民眾,背離傷害救濟制度「從寬認定」的宗旨。   家長沈痛聲明 應讓資訊透明 也請不要再上訴 痛痛女孩Bella的爸爸表示,這些風濕免疫疾病是不會好的,需要終身吃藥,對小孩及家庭都是沈重的打擊。他相信疫苗是安全的,也不是反對疫苗,但是政府在施打前應該提供資訊,可能會發生重大疾病的副作用應該要揭露,讓家長及孩子有資訊來做決定。訴訟過程中,衛福部光是Bella案就請了三、四位律師,自己是受到台灣女人連線的支持才有辦法打官司。但衛福部與其花納稅錢來打官司,不如想辦法讓這些小朋友回復正常生活,而不是繼續纏訟下去。   Nichole媽媽說,Nichole從小就很健康,接種疫苗後才生病,怎麼能說跟疫苗無關?當初因為沒有想到疫苗傷害的可能,不只延誤就醫,孩子確診後仍接種疫苗,每回思及此,她都心痛、懊悔不已。Nichole媽媽哽咽表示,法院判定勝訴,讓他們得到公道,但也開心不起來,因為他們最想要的是健康、是正常的生活。希望衛福部能看到這些孩子跟家庭的狀況,不要再上訴。   黃淑英理事長強調,原本健康的孩子,接種疫苗後成了痛痛女孩,在沒有答案下,不斷自問「為什麼是我」?長期飽受身心創傷。現在,法院的判決讓孩子及其父母得到了安慰與抒解,衛福部不應再上訴,在痛痛女孩的傷口上灑鹽。   衛福部疾管署副組長鄭安華回應,會將相關的意見跟建議帶回去討論。      
+ read more
【專題報導】痛痛女孩訴訟案 衛福部還要繼續上訴嗎?
2022.11.04
【專題報導】痛痛女孩訴訟案 衛福部還要繼續上訴嗎?
陳書芳/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   「痛痛女孩」,稱呼的是接種HPV疫苗後發生不良事件的女孩們。   這些女孩,接種疫苗後不久身體陸續出現不舒服,例如:肌肉無力、關節疼痛腫脹等情形,嚴重時對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響:不斷跌倒、無法正常行走、上下樓梯需要他人背著、穿鐵衣、坐輪椅、臥床等。有些孩子出現嚴重的身心狀況,嘗試自殘、輕生。   台灣女人連線關注HPV疫苗相關議題許久,陸續接獲接種疫苗後出現不適症狀的申訴,不只青少女,也有成年女性,累計超過30起。其中25位是11至16歲青少女,12位確診了風濕關節相關疾病。   多位痛痛女孩接種疫苗後發生不良反應,提出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申請,衛福部審議小組認定痛痛女孩的狀況跟HPV疫苗無關,不予救濟。多位家長們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正與衛福部訴訟中,目前共有8件訴訟案進行中。   對家長而言,救濟金額從來都不是重點,而是孩子在接種疫苗後開始生病,人生路途丕變,卻沒人可以給他們一個合理的解釋。醫療體系、衛生主管機關一直告訴他們這跟疫苗沒有關係,甚至說孩子本來就有病、或用「心因性」意指是孩子的心理問題,家長們實在無法接受。   衛福部持續與受害者訴訟 國內首位站出來呼籲社會關心HPV疫苗不良反應的痛痛女孩Bella,與衛福部的訴訟案自2017年纏訟至今。2019年一審判決勝訴,經衛福部上訴,2020年最高行政法院廢棄原判決,發回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更審,至今未有結果。   同樣在接種疫苗後出現疼痛症狀的Sharon,確診為「兒童特發性關節炎」,原本愛跳舞的她,病情時好時壞,每隔1到3個禮拜得去醫院抽血打針,備受折磨。Sharon對衛福部提起的訴訟於2020年一審敗訴,上訴後仍未有結果;另一位確診「風濕性關節炎」的Mina,於2021年提出訴訟,一審敗訴,目前仍上訴中。   另一位痛痛女孩Nichole,2015年於校內接種二價HPV疫苗,接種第一劑後就有疼痛不適情形,但未聯想與疫苗有關。接種第二劑後疼痛情形加遽,開始就醫,確診為「幼年型類風濕關節炎」,但還是沒有想到可能與疫苗有關,仍接種第三劑。未發病前Nichole喜歡彈琴、練字,發病後無法進行。如今已上大學的她,每兩個星期要打一次針,看不見盡頭。   Nichole的案件經過長達兩年半審理,近日獲判一審勝訴。訴訟代理人方文献律師表示,此案三位法官一定經歷了激烈的討論,才得出這個結果,想必也會承受醫界很大的壓力。   方律師說:「這一案的法官比較站在弱勢的處境,看到科學上的侷限性與不確定性,強調救濟制度從寬認定的精神。但衛福部應該還是會上訴。」   延伸閱讀:痛痛女孩Nichole的心路歷程   疫苗害救濟制度精神:從寬認定 接種疫苗除了預防個人感染疾病,也和公共衛生、傳染病防治等公眾面向有關。但疫苗接種有風險,暫且不論人為操作的錯誤,施打於人體所引發的副作用、併發症及傷害,仍有醫學上難測的一面。有些副作用可能引發身體輕微不適,嚴重時卻可能導致死亡。在這一波新冠肺炎疫苗接種的討論中,相信社會對這個議題已有一定程度的認識。   因為疫苗的公共性、社會性,為了不讓受害者獨自承擔風險,多國設計有「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來承擔科學上的侷限及不確定性。這並非孰對孰錯的賠償概念,而是給予為公共福祉特別犧牲之個人的社會救濟。其「從寬認定」的精神是為避免嚴格認定因果關係造成受害者負擔過重,求償無門的困境,正是社會補償法制中社會性思考的特質。   然而,目前的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過程,因醫學門檻高,審議判斷結果多由醫事專業主導,傾向醫學上之科學因果認定方式,對預防接種與受害情況之因果關係態度趨於保守,從審議結果及幾次修法方向便可窺知一二。   此次Nichole案的判決,如同判決書所述,補償的要件應著重於防疫與生命、健康保障的社會性目標,而非機率式的大數法則、流行病學的一般性、抽象性因果判斷,或一般醫療訴訟中因果關係的審查方式。這對疫苗不良事件受害者來說,過於嚴苛,且將疫苗可能發生不明原因副作用的風險歸諸給接種疫苗的個別民眾,背離受害救濟制度宗旨。   呼籲衛福部放棄上訴 根據目前全球HPV疫苗施打的情形來看,疫苗是安全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沒有副作用或嚴重不良反應的可能。痛痛女孩們在沒有病史、身體健康的情況下接種疫苗後不久出現症狀,確診疾病,時序上無法完全排除與HPV疫苗的關聯性。   回歸救濟審議的精神,呼籲衛福部放棄上訴,別繼續在女孩的傷口上灑鹽。       延伸閱讀 痛痛女孩Sharon的心路歷程 看見痛痛女孩的痛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