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男女不同調——女人為什麼更常眨眼?
2017.01.11
男女不同調——女人為什麼更常眨眼?
你知道男生女生的身體構造有何不同嗎?相信你會直覺地想到生殖器官的差異,但除此之外呢?若你想了很久卻想不到其他答案,那麼,你或許還沒有意識到:男性和女性的身體其實是按照非常不同的步調在運作著。除了之前所報導的生理節律、心率與消化系統在性別上的差異之外,我們眼部的小動作中其實也藏有玄機噢!   眨眼睛,這是一個我們每分鐘都在做但卻很少意識到的動作。你知道自己一分鐘會眨幾下眼睛嗎?男生跟女生眨眼的次數會有不同嗎?科學家指出,女人眨眼的次數往往更頻繁,速度也比男性來得更快;女性平均一分鐘約眨眼14.9下,男性則為14.5下。   這樣的現象被認為是因為女性的雌激素水平較高的緣故;雌激素刺激了人體內——包括眼部——潤滑液的分泌。過去也曾有研究發現,使用雌激素避孕藥的女性會更頻繁地眨眼,其眨眼頻率上升到平均每分鐘19.6次。   Nottingham大學的眼科教授Harminder Dua解釋:「這有可能是避孕藥影響豆狀核——我們的大腦管理身體非自願閃爍動作的控制中心。」   看到這裡你很可能會認為「那麼,女性的眼睛一定會比較濕潤、水亮囉!」,事實上,男女之間存在的眨眼率的差異並未對兩者的整體眼睛健康造成太大的差別,因為女性仍然更容易被眼睛乾澀的狀況所影響,再一次地,因為荷爾蒙的關係;只不過這次是另一種性賀爾蒙在作用。   倫敦視覺診所的Glenn Carp醫生解釋:眼淚是由粘液、水和油這三種物質所共同組成。而男性有更多的睾丸激素能夠使之更好地結合在一起,並維持他們的眼睛充分濕潤。   資料來源:DailyMail    
+ read more
男女不同調——誰消化食物比較快?
2017.01.10
男女不同調——誰消化食物比較快?
你知道男生女生的身體構造有何不同嗎?相信你會直覺地想到生殖器官的差異,但除此之外呢?若你想了很久卻想不到其他答案,那麼,你或許還沒有意識到:男性和女性的身體其實是按照非常不同的步調在運作著。除了之前所報導的生理節律與心率有性別上的差異之外,在大啖美食之後,我們的身體處理這些食物所需的時間也因性別而有些不同。   不論男女,我們都需要靠進食來獲取身體運作所需的能量與養份,在食物下肚後,消化系統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透過它,食物得以被轉化為身體能夠吸收、使用的形式,身體用不著的部分也得以被代謝。不過根據腸胃學家,女性消化食物所需的時間卻比男性還要多出五之一。   究其原因是,女性的胃較小,因而分解食物的酸產生較少。另一方面,女性的消化速度較慢也與其雌激素分泌有關——有研究指出,雌激素這似乎會對結腸和腸道產生影響,使其放鬆。同時,雌激素似乎也改變消化膽汁的組成,所以其中能夠溶解食物的鹽含量較少。   「從食物移動通過腸道的速度來看,女性比男性慢了約20%。食物從入口到排出體外的時間,男性平均花費24小時,女性則需要28小時。」倫敦大學學院醫院的腸胃學家Anton Emmanuel博士說明,「也因此,女性的排便次數往往比男性來得少。」   資料來源:American Clinical and Climatological Association、Daily Mail    
+ read more
女性承受更多工作壓力!
2017.01.04
女性承受更多工作壓力!
英國衛生安全署(HSE,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公佈了2016年與工作有關的壓力、焦慮及抑鬱的統計報告,數據顯示25至54歲的女性比起她們的男性同事,承受更多的壓力。壓力的高峰值落在35-44歲,許多這個年齡層的女性不僅背負工作壓力,還有著家庭責任,例如照顧孩子與年邁的父母。 HSE的統計數字來自每季對38,000戶家庭進行訪談的「勞動力調查」(Labour Force Survey),這個調查是政府主要的就業數據資料。統計學家表示,壓力值的數字,在近幾年呈現廣泛、穩定的狀態。 根據HSE公佈的數字,從25歲開始,女性就比男性感到更多的壓力,這將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持續下去。根據2014-2016年間的數據,16-24歲、25-34歲和35-44歲的男性,工作相關壓力值明顯低於平均值。相較之下,25-34歲、35-44歲和45-54歲的女性,工作相關壓力值都高於平均值。統計學家認為,這是因為女性擔任許多第一線工作的主要人員,例如教學和護理。 在過去三年中,約有20萬例男性反應工作相關壓力,女性則是272,000例。這代表女性的工作壓力、焦慮和抑鬱的將近是男性的1.4倍。 HSE表示,最高工作壓力值的職業和行業,在衛生部門和經濟部門的調查都是一致的,造成工作壓力的原因一樣是工作量太高、缺乏管理階層支持、和組織的變革。報告還顯示,工作相關的壓力、抑鬱和焦慮佔工作相關健康不良的37%。 來自倫敦的精神醫師Judith Mohring曾治療許多專業女性,她表示,比起男性,女性面對相當高程度與工作有關的壓力、焦慮和抑鬱。可能的原因來自:必須證明她們跟男人一樣優秀、缺乏升遷機會、不平等的薪資等,工作場所裡的男性至上主義以及家庭照顧責任都帶給女性更多的職業壓力,若是家庭依賴她們的收入程度高,她們的壓力更大。 Mohring醫生說:「女性不滿意低於男性的工資、工作環境的不安全與職業缺乏發展的潛力,她們常常覺得沒有和較高層級的主管(通常是男性)互動的機會,讓她們在面對組織調整時,處於較差的處境。」 Mohring醫生呼籲公司要為女性提供更彈性的工作條件、更好的職業安全和升遷機會,例如在家工作就是很重要的進展。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        
+ read more
男女不同調——女人的心跳比較快?
2016.12.29
男女不同調——女人的心跳比較快?
你知道男生女生的身體構造有何不同嗎?相信你會直覺地想到生殖器官的差異,但除此之外呢?若你想了很久卻想不到其他答案,那麼,你或許還沒有意識到:男性和女性的身體其實是按照非常不同的步調在運作著。   例如,加拿大的一項新研究便發現,女性的生理節律運作起來比男性快了1.7~2.3小時左右。這代表她們到了晚上時很可能比男性更容易感覺累。   Lancaster 大學醫學院的資深解剖學講師Adam Taylor博士解釋這種差異主要來自於我們身體內部所分泌的性賀爾蒙的影響。從頭髮生長速度、眨眼頻率到消化食物、代謝酒精,我們所有的身體健康況狀都與性賀爾蒙脫離不了關係。   現在,就讓我們從簡單、有趣的實例來了解男性和女性的生理步調有什麼不同吧!   心臟可說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不論男女都仰賴它推動全身的血液循環,讓血液能夠順利輸送氧氣與養份到身體各處,並協助移除代謝廢物。不過,卻有學者指出不同性別的心臟跳得有些不一樣:一般而言,男性的心臟在一分鐘內平均跳動的次數是70˜72下;但女性的心臟在一分鐘內的平均跳動次數卻是78˜82下,比男性來得更快。   學者解釋,男性心臟的重量平均為180克,相較之下,平均為120克的女性心臟大小僅約男性心臟的三分之二;因為較小,所以它必須跳動的稍快一些,以彌補大小上的差異。   雖然如此,來自英國愛丁堡皇家醫院的心臟病專家Miles Behan表示,在婦女有生之年,這樣的差異並不會影響婦女的整體心臟健康,或是她們所發展的心臟問題類型。而針對上述論點,台大醫院心臟科張博淵醫師提醒在實務上並不一定如此絕對,影響心率的因素有很多,不論男女,重要的事是維持良好的作息、飲食與運動習慣來增進心臟健康。   資料來源:journal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Daily Mail    
+ read more
冷凍卵子知多少?
2016.12.29
冷凍卵子知多少?
1980年代,美國女性平均在22歲生育第一個孩子;2000年,平均約是25歲;到了2014年,女性平均在26歲時生育的第一個孩子。而在英國,自1980年以來,40歲以上生育孩子的女性人數增加了三倍。在2016年,40歲以上女性生育的孩子數比20歲以下的女性更多。   社會可能在變化,但生物的生育現實卻不會變。大多數女性在40至50歲間進入更年期,生育力將下降。雖然生命經歷將讓年長女性較有能力成為母親,但懷孕卻變得困難。   冷凍卵子,又稱為卵母細胞冷凍保存(Oocyte Cryopreservation),讓女性可以延遲懷孕時間。正在考慮冷凍卵子的女性應該要知道,相較於新鮮的卵子,冷凍卵子的懷孕成功率比較低。但冷凍卵子提供了未來懷孕的希望,這是過去不曾發生的。   什麼是冷凍卵子? 在冷凍卵子的程序開始前,醫生會全面地考量個人生理狀態,評估女性的月經週期,並透過血液分析瞭解賀爾蒙情形。   女性的卵巢通常每月只釋放一個卵子,可用於冷凍的卵子越少,成功懷孕的機率就越低。為了增加可用卵子的數量,女性需要接受賀爾蒙治療,刺激卵巢產生更多的卵子。這種治療通常需要女性自己在家注射賀爾蒙,每天1至3次。而大多數女性也需要在賀爾蒙注射前,至少服用一個月的避孕藥,這將抑制女性的自然生理週期,增加賀爾蒙作用的可能。   在賀爾蒙治療過程中,醫生將定期透過血液分析評估治療效果,女性需要進行至少一次的超音波檢查,瞭解排卵和卵的發育情形。   當卵子成熟時,醫生將用針進入卵泡取得卵子,通常會使用超音波來引導,但若透過超音波看不見卵子,可能需要進行手術。手術是更侵入性的方法,醫生將在女性腹部做一個小切口,插入針來取得卵子,女性需要麻醉和服用止痛藥。   一旦卵子被取出,需要盡快地冷凍。但因為卵子裡充滿水,若是立即冷凍會變成有害的冰晶。為了防止這種狀況,醫生在凍結前需要注射特殊的溶液。   當女性準備使用她的卵子時,將進行體外人工受精(IVF)。進行時,卵子在實驗室中受精,精子可能來自女性的伴侶或捐贈者。如果受精成功,胚胎將在幾天後植入女性子宮。而大多數的生育治療都會試圖多形成幾個胚胎,增加成功的機率。   誰應該考慮冷凍卵子? 年輕女性冷凍卵子的成功率明顯高於年長女性,考慮凍卵的女性應該儘早進行。多數療程接受40歲以下女性,很少有療程接受45歲以上女性冷凍卵子。   冷凍卵子不一定能成功生產,每個冷凍卵子發展成活產的機率在2%至12%之間,成功率受到子宮健康、年齡和整體健康情形等因素影響。   女性選擇冷凍卵子的原因可能有:職業和教育計劃;想要有伴侶的孩子,但目前還沒有伴侶的女性;癌症治療;感染、器官衰竭和其他健康問題等。   花費和副作用 冷凍卵子是昂貴的,多數保險都不支付這個療程。一個療程可能需要花費美金100,000元,加上保存卵子和IVF等其他的花費可能需要額外花費美金5,000元。   副作用部分,在取卵後,部分女性可能發生痙攣、腹脹和點狀出血。其他的副作用包括體重增加、情緒波動、頭痛,這可能是額外注射的賀爾蒙引起的。在極少數的狀況下,卵刺激可能導致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OHSS),包括疼痛、噁心和快速增加體重等症狀。在很少的狀況下,OHSS可能引發腳部血塊和呼吸急促。   冷凍卵子可以幫助我懷孕嗎? 2013年一份關於卵子解凍的小型研究發現,冷凍卵子成功懷孕的機率不到四分之一。研究同時建議,冷凍卵子的懷孕過程不太可能像新鮮的卵子一般。這代表著,女性為了懷孕可能要經過多次的體外人工受精。   影響卵子冷凍與解凍程序成功與否的因素有:冷凍卵子時女性的年齡;卵子解凍時以及進行體外人工受精時女性的年齡;精子品質;冷凍卵子的數量等。   冷凍卵子可以保存多久? 冷凍卵子可以阻止卵子老化,一個經過多年冷凍的卵子,通常會比來自老年婦女的新鮮卵子健康。但多數研究對冷凍卵子的研究只有數個月,因此仍然不清楚卵子可以冷凍多長時間。   多數的研究人員建議,女性應該在25-29歲中間冷凍卵子,在30多歲時使用,正在考慮進行體外人工受精的女性,不應拖延超過必要的時間。   比起卵子,胚胎更可能成功地冷凍和解凍,繼而成功地懷孕。 如果一名女性有伴侶,或者計畫使用捐贈精子,那麼她應該考慮凍結胚胎,而不只是卵子。   來源:Medical News Today、Time Magazine    
+ read more
保持樂觀讓女性長壽
2016.12.28
保持樂觀讓女性長壽
「瓶子還剩下一半的水,還是還有一半的水?」這個問題的答案乍看像無關生死,但對女性而言卻很可能是。新的研究顯示,擁有樂觀態度的女性比起那些較不樂觀的更不易過早死亡。   來自波士頓Harvard T.H. Chan公衛學院社會與行為科學系的協同作者Eric Kim和其同事據其研究結果建議民眾應該試著提升自信,以作為保持健康的方法。   樂觀被定義為一種心理態度,代表擁有正面思考,對於好事的發生充滿希望及自信。   部分研究曾經指出擁有較為樂觀態度的人們,比起那些悲觀的更容易擁有較好的心理及生理健康。以University of Illinois去年的研究為例,樂觀者比起悲觀的對照組擁有幾乎高達兩倍的機率擁有更健康的心臟。而在新的研究中,Kim聚焦在調查出擁有樂觀的心態是否會影響由各種醫療條件衍生的死亡風險。   為了達到研究目的,研究人員分析從2004~2012年間參與Nurses’ Health Study(此唯一正在進行中的調查研究,主要為透過每兩年一次的調查了解女性健康)的70000位女性;包含參與者自我評量的樂觀程度表,以及其他可能導致過早死亡的風險,比如高血壓、飲食及運動。   結果顯示,最為樂觀者的死亡風險比最不樂觀者低了30%。   以個別疾病而言,研究者發現較為樂觀的女性比起悲觀者少了16%死於癌症的機率,死於心臟病及中風的機率也分別少了38%及39%。此外,最樂觀女性比起最悲觀者也少了38%罹患呼吸道疾病及52%死於感染的機率。   研究者提到之前的研究主要只找出樂觀與降低心臟血管死亡風險間的關聯性,但這次研究卻是第一次找出心理態度與降低其他各大疾病死亡人數間的關聯性。   Eric Kim表示,當代大部分的醫療及大眾健康促進都聚焦在降低疾病的成因風險,但同時有證據顯示提升生理的恢復力或許會造成更大的改變。因此,根據我們的研究發現,建議應該保持樂觀,比如在面對生活的挑戰時應該以更健康的行為及方法去應對。 _ _ 不過,此研究團隊針對樂觀與死亡人數下降間的關聯尚只能提出部分解釋,Kim認為人們自身的態度(如樂觀)可能對於我們的生理系統有直接的影響,但這部分還需要有更多的研究。另一方面,由於研究對象資料的限制僅使得我們不能確定本研究的發現是否同樣會發生於男性身上,並不代表樂觀的態度對男性沒有幫助。   資料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