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5.15
防曬乳可能導致缺乏維生素D
來自加州Touro大學骨科醫藥學院的研究團隊發佈最新研究結果,認為維生素D對骨骼健康很重要,因為能幫助肌肉和神經功能,並有助腸道吸收鈣質及使免疫系統免於感染。防曬乳的使用會抵銷身體生產維生素D的能力,導致缺乏。
研究人員檢視了一份調查維生素D缺乏症的臨床研究,界定全球維生素D缺乏的範疇與其中相關的風險因素,並思考如何提高維生素D的濃度。
維生素D缺乏症可能會導致骨質密度的流失,增加骨折和骨質疏鬆症的風險。根據食品與營養委員會(Food
and Nutrition
Board)的建議,成年人應該將每天獲取600至800個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視為目標。
雖然一些食物含有維生素D,包括富含脂肪的魚、牛肝和強化營養的早餐穀物食品,但其維生素D的含量通常是少量的。暴露在陽光下被認為是維生素D的最佳來源之一,陽光穿透皮膚將維生素D的前體物質7-去氫膽固醇(_7_-_dehydrocholesterol_)轉化為維生素D-3的活性物質。
研究的結論是,防曬乳的使用和涉及維生素D吸收不良的疾病(包括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糖尿病和慢性腎臟病)與全球近100萬件維生素D缺乏症個案有所關聯。
使用SPF
15以上的防曬乳,會使體內維生素D-3的產量減少99%。為了提高和維持維生素D最佳的水準,研究人員建議人們在沒有防曬乳的保護下,每週兩次暴露在正午的陽光下約5至30分鐘。
Pfotenhauer博士認為,人們花在戶外的時間更少了,出門時又多會使用防曬乳,防曬乳的使用會抵銷身體生產維生素D的能力。當我們想要人們保護自己免受皮膚癌的侵害時,在無防護設備下適度地曬太陽,有助於提高維生素D的生成。
維生素D補充劑也是提高維生素D濃度的好方法,因為這不會帶來陽光照射的風險,然而進行維生素D補充前須諮詢醫生。
資料來源:Daily Mail、Medical News Toda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steopathic Association
+ read more

2017.05.15
止痛藥增加心臟病風險?
近日發表於The
BMJ的研究指出,高劑量的非類固醇止痛藥(NSAIDs)與心臟病有高相關性,並發現在服藥後30天內心臟病風險可能是最高的。
研究團隊分析了分布於加拿大、芬蘭與英國446,763名患者的資料,而研究分析之藥物包含ibuprofen(商品名如博芬、益普芬)、diclofenac(商品名如服他寧、非炎塞劑)、celecoxib(商品名如希勒葆)、naproxen(商品名如能百鎮、優炎)、rofecoxib(台灣已下架)。
研究結果發現,從相對風險來看,服藥後一周,celecoxib增加風險24%,ibuprofen增加風險48%,diclofenac
增加風險50%,naproxen
增加風險53%,rofecoxib增加風險58%。而那些每日服用1200毫克以上ibuprofen且長達一個月者,風險更是上升75%。不過,當患者結束服藥後,其心臟病風險隨著時間逐漸降低。
其實,2016年便已有大型研究指出NSAIDs對心臟病患者有害,該研究發表後歐洲心臟學會(ESC)更彙整了相關試驗與觀察性研究的結果,針對醫師開立NSAIDs訂定了指引。英國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NICE)也說明開立NSAIDs給心臟病患者應特別謹慎,對部分個案如嚴重心臟衰竭者更不應該開立此藥。
Kevin
McConway教授說明,雖然此份研究結果顯示NSAIDs與心臟病可能的關聯,但是研究難以確定心臟病風險增加是藥物本身所致還是患者需服藥的原因所致,甚至有可能與其他因素有關,如吸菸或肥胖等。
英國心臟基金會的Mike
Knapton博士提醒,患者與醫師應共同評估服用高劑量NSAIDs的利與弊,尤其有心臟病或是心血管疾病高風險者更應如此。Helen
Stokes-Lampard博士也認為,最終決定應建立在個案的情形及過去的醫療史上,並且對於未包含在研究對象當中的人–從藥局取得NSAIDs者–也建議在服藥前提高警覺,根據NHS的建議,一般民眾服用NSAIDs應盡可能以最低劑量、最短時程為主。
資料來源:The BMJ
+ read more

2017.05.12
從踢足球到坐輪椅-HPV疫苗安全性再引爭議?
主要用以防範子宮頸癌發生的HPV疫苗其安全性問題一直懸而未解。這樣的爭議遍佈各地,除了發生於日本的不良反應事件,近日英國也傳出了令人惋惜且擔憂的報導。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年僅13歲的Zara
Beattie曾經是前途看好的足球員,而今,她為了順利站起辛苦掙扎,絕大多數的時間都被困在自己的床上。
2016年1月,Zara在體育課時出現呼吸困難的症狀,而在這之前,她剛接種了Gardasil
HPV疫苗(2015.10)。起初,家人將Zara的症狀解讀為哮喘,但接下來幾週內,她的健康狀況持續惡化,出現心悸、頭暈、疲倦等症狀,後來被診斷患有姿勢性心博過速症候群(POTS,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這使她站立時會無法控制的心跳加快。18個月來,每次站立都讓Zara感到虛弱,頭痛、關節與肌肉疼痛如影隨形,最終,她無法離開床與輪椅,即便坐在餐桌前吃飯都讓她備感疲累;當然她也無法去上學,除了到醫院就診,終日只能待在家。
這樣的症狀讓Zara身心皆飽受煎熬,她告訴她的母親:我覺得自己被人丟進了一副80歲的身體,要這樣活生活,寧願死。而她擁有30年護士資歷的母親認為她所經歷的症狀是身體對HPV疫苗排斥所造成的。
治療Zara
POTS的醫師無法說明造成其生病的原因,但拒絕正視Zara家人對HPV疫苗的疑慮。
無獨有偶,去年12月,MailOnline也報導了另一名16歲少女在接種HPV疫苗後的兩年內有1/3的身體發生癱瘓。這名少女於2014年學校接種HPV疫苗,這是英國國民保健署常規計畫的一部分。但在幾個星期後她發生了胃痙攣、頭暈、頭痛、疼痛和疲勞,肌肉也逐漸變得虛弱,狀況惡化至2016年5月時,她感覺不到自己的腿。至今她已經失去了腿與一隻手並難以抬頭,無法離開床,完全無法自理生活。她的醫生一直找不出病因,但始終將之解釋為心理疾病,而不願意考慮與疫苗接種相關的可能性。
事實上,許多專家認為HPV疫苗和慢性病之間沒有關聯。根據英國牛津大學的疫苗知識專案,HPV疫苗與其它疫苗一樣,出現嚴重過敏反應的機會很小。世界衛生組織對HPV疫苗的審查結論亦認為是安全的。而根據歐洲藥物管理局的統計數據,至2017年2月為止,對Gardasil
HPV疫苗產生不良反應的紀錄共有11,867筆,其中許多報告慢性疲勞綜合徵的症狀,但因此癱瘓的病例很少見。也已有死亡的回報。
但是,對HPV疫苗安全性產生質疑的人越來越多。由400多個家庭共同組成的英國疫苗受害女兒協會(UK
Association of Vaccine Injured
Daughters)呼籲政府應為家長提供更好、更清楚的相關訊息,並對疫苗可能引起的反應進行更多研究。
台灣政府近年來一直有意推廣HPV疫苗全面施打於國中女生,作為子宮頸癌防治策略的一部分。借鏡他國的經驗,我們再次呼籲在如此大型的公共衛生政策執行前,相關的配套措施必須完備。特別應重視通報系統與本土資料庫的建置,以利後續民眾健康狀況的追蹤,與對疫苗成效、安全性的了解。
資料來源:University of Oxford (the Vaccine Knowledge
Project)、The 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NHS、WHO、DailyMail
+ read more

2017.05.11
瑞士將是第一個禁用止汗劑的國家?!
因為鋁鹽會增加乳癌的風險,5月5日瑞士國民會議通過一項法案,禁止鋁鹽作為止汗劑的主要成分,並且要求經費對兩者確切的關係進行研究。
鋁鹽可以暫時封阻汗腺,讓汗水無法在腋下排出,因而減少細菌孳長,不會產生異味,因此目前坊間的止汗劑大多含有鋁鹽,除非只是用來去除異味沒有止汗的功能。
十幾年來,一直有研究指出除汗劑內的鋁鹽會增加乳癌的風險,鋁鹽會被皮膚吸收而累積在鄰近的乳房組織,產生類似雌激素的效應,導致乳癌發生。
2016年9月瑞士日內瓦大學的研究團隊在癌症期刊(Cancer)發表論文,發現老鼠的乳房組織長期暴露於鋁鹽,會導致癌症。
英國乳癌慈善會秘書長D.Morgan認為,這個研究是以老鼠為研究對象,不能直接推論到人身上,不應危言聳聽。
目前並沒有臨床研究證實止汗劑與乳癌有直接的關係,但癌症專家Sappino表示,即使尚未有明確的證據,還是建議女性,甚至男性盡量不用含有鋁鹽的止汗劑。
而國會議員Mazzone則認為,止汗劑含有鋁鹽,站在謹慎的立場,應該要禁用。
資料來源:Daily Mail、Cancer
+ read more

2017.05.08
抗生素會引發流產?
加拿大蒙特利奧大學於加拿大醫學協會期刊中發表了一項研究,發現常用的一些抗生素,和懷孕初期流產的增加有關連。
根據Eunice Kennedy
Shriver幼兒健康和人類發展機構的報告,知道自己懷孕的婦女中,約有15-20%會流產,而35歳以上的婦女最普遍。一半以上的流產源於胎兒染色體的不正常,其他增加流產風險的原因有糖尿病,多囊性卵巢綜合症,肥胖和感染。
以前的研究也指出過,流產的風險和懷孕時使用抗生素有關。但是這些研究的規模小,回憶易有偏差。而
Dr. Anick
Benard和蒙特利奧大學的同事針對這些限制,設計了一個新的研究,檢視1998-2009年間魁北克有關懷孕的追蹤。
在8702位15-45歲間的婦女中,平均在14個禮拜時流產,其中16.4%在懷孕初期服用抗生素。比較87020位正常懷孕、沒有流產的婦女,其中有12.6%服用抗生素。
進一步分析,不同的抗生素會增加流產的風險比率各有差異。
奎諾酮類(Quinolones): 172% (治療泌尿道感染)
四環黴素(Tetracycline): 159%
(治療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感染)
開羅理黴素(Clarithromycin): 135%
(治療與幽門螺旋桿菌有關之消化性潰瘍)
磺胺類(Sulphonamide): 101% (治療尿道、呼吸道感染)
咪唑尼達(Metronidazole): 70%
(治療陰道滴蟲病、阿米巴痢)
阿奇黴素(Azithromycin): 65%
(治療許多細菌感染:中耳感染、咽喉炎、淋病等)
紅黴素Erythromycin 治療鏈球菌咽喉炎,和Nitrofurantoin
預防治療尿道炎的抗生素,則無增加流產風險的關連。
在英國,懷孕期時不得使用四環黴素。
這項研究的優點在於規模大、抗生素處方的資料確切、以及定期收集流產的診斷。但最明顯的限制在於:無法排除感染的嚴重性,可能對流產的影響。
專家警告懷孕時,許多抗生素是安全的,有感染不治療會有危險。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表示,感染時身體會有免疫反應,也可能是造成流產的原因。
然而加拿大的研究團隊仍質疑,懷孕初期服用抗生素的安全性,認為這項研究結果,可使政策制定的人做為更新準則的參考。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 read more

2017.05.04
少量阿斯匹靈降低乳癌風險?
最近發表於Breast Cancer
Research期刊的研究指出,每周至少服用阿斯匹靈3次可能降低20%女性乳癌風險。
2017年初,已有研究發現,阿斯匹靈可能透過抑制血小板來避免癌細胞生長,有助於降低癌症風險,而最近由Leslie
Bernstein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針對乳癌進行研究,欲了解少量(81毫克)阿斯匹靈對乳癌風險的影響,尤其希望了解對不同乳癌類型風險的影響。
研究團隊分析了57,164名女性的資料,這筆資料始自2005年,至2013年有1,457名女性罹患侵入性乳癌,其中有68.5%為「管狀A型乳癌(Luminal
A)」、9.5%為「三陰性乳癌(Tripple-negative)」、8.2%為「管狀B型乳癌(Luminal
B)」、3%「HER2基因過度表現型乳癌(HER2
enriched)」,另10.8%未知。
研究發現,整體而言,每周服用阿斯匹靈至少3次者比服藥頻率較低者,乳癌風險少了16%。而針對不同乳癌類型,研究發現每周服用阿斯匹靈至少3次的人,其罹患「管狀A型乳癌」的風險少了20%。這些研究結果在考慮了干擾因素,如使用荷爾蒙療法、家族乳癌病史、運動習慣、飲食習慣等後依然成立。
研究團隊說明,阿斯匹靈降低乳癌風險的原因可能與其抗發炎的影響有關,但確定的機轉及上述研究發現是否可作為醫療建議,需有更多研究樣本來檢視、討論研究結果的真實性。
資料來源:Journal of Breast Cancer Research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