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5.31
第二十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完善生育環境
台灣女人連線(下稱台女連)與全台各地婦女健康網絡團體代表於5月26日齊聚台大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第20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本屆會議以「生育大小事‧國事家事女人事」為題,聚焦生育相關政策的討論,要求政府完善生育環境。
在上午的會議中,團體代表們與衛生福利部代表就生產事故救濟制度、生產計畫、母嬰親善與坐月子等議題的現況、政策制訂與改善方向進行深入的討論。而針對今年主題,台灣女人連線於會前進行了「2017生育議題調查問卷」,由台女連副秘書長陳書芳報告調查結果。
最後,為提供政府完善生育環境相關政策建議,婦女健康網絡團體代表共同擬定了第20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宣言。
會後,婦女健康網絡團體代表偕同立法委員李麗芬拜會衛福部,就生育相關議題與衛生福利部相關單位溝通意見,並遞交行動宣言。在衛福部何啟功政務次長的主持下,衛福部承諾將進一步研商相關政策落實的規劃,並在過程中邀請相關團體代表提供意見。
以下為第20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之宣言
第二十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
—完善生育環境—
行動宣言
2017.05.26
「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長期關注女性「生育」議題,2004年第7屆會議,以「營造伙伴關係的生產環境」為主題,對生育計畫書、生產過度醫療、生產風險機制等內容做出建言;2015年第18屆會議,以「深耕與展望—性別健康政策檢視」為主題,全面檢視歷屆行動宣言落實的狀況,對前述生育主題再次督促政府有積極的行動。歷經十數年,「生產事故救濟制度」終於在2015年年底三讀通過,卻鮮為人知;生產計畫與友善生產環境遲遲未能落實,而「母嬰親善」則因政策執行過當亟需檢討,因此2017年行動會議將就下列主題提出政策訴求。
首先,「生產事故救濟制度」在台灣女人連線及台灣女人健康網絡12年的堅持推動下,已於2016年6月30日正式施行,女性的生產風險由國家承擔。意即當發生重大生產事故時,國家即時給予救濟,減輕婦女及其家人承受的傷痛,避免醫療糾紛或訴訟之二度傷害。這是世界上由國家承擔女性生產風險的首例,為女性權益的一大進步。然而法案上路時間尚短,多數民眾仍不知曉此制度。根據「2017生育議題現況調查問卷」,有將近90%女性不知此救濟制度,實有宣導之必要。
第二,生產計畫是落實產婦自主性的工具,產婦藉此瞭解即將經歷的產程,並在充分被告知下對一些醫療處置做抉擇。根據「2017生育議題調查問卷」,90%以上女性認為孕產婦及其家人在產前需要瞭解生產過程,包含「生產風險及對應的醫療處置」、「產程產婦身體的變化」與「醫事人員處置的選擇」。2014年衛生福利部推動以生產計畫為主概念的「友善多元溫柔生產醫院試辦計畫」,滿意度高達90%以上。因此,政府應積極規劃「生產計畫」政策,以符合女性的期待。
而為確保對孕產婦所提供之生產資訊的專業性與完整度,生產計畫應納為孕婦健康手冊必要的章節。但經過多年與醫界及政府單位的溝通,生產計畫的具體內容與執行方式卻仍無共識,有待政府強力支持。
第三,為推動母乳哺育,政府自2001年起推動母嬰親善醫療院所的認證。這看似成功、溫馨的政策,實際操作上出現醫療院所為求良好認證成績,以幾近強迫的方式要求母親配合的現象,不但忽視母親的需求與自主性,對母親並不親善,更營造出不哺餵母乳就不是好媽媽的氛圍,帶給母親巨大身心壓力。同時,在衛教訊息中,沒有哺餵母乳之外的選擇、說明與輔導,讓有哺餵困難或選擇不哺餵母乳的母親僅能自己摸索。近年來,國際間針對母乳哺育議題已有諸多反省與修正:友善母親照護,尊重哺育方式是女性自主的選擇,國家應給予母親及大眾充分且正確的資訊,以利選擇,並以「支持」母乳哺育,代替「促進」母乳哺育。政府應積極檢討當前的「母嬰親善」政策、督導執行情況的合理性,建立真正親善母、嬰的環境。
最後,根據「2017生育議題調查問卷」將近95%女性產後有「坐月子」,為避免女性對於不同坐月子概念的混淆與衝突,衛生單位應宣導正確產後休養資訊,以促進身心健康的衛生教育與產後照護。近年來民眾對產後照護機構的需求急速增加,但有將近85%女性無法分辨「坐月子中心」和「產後護理之家」的差異,可能導致對服務內容的錯誤期待與消費落差,並且在發生意外或糾紛時無法有效地申訴、檢舉,主管單位應積極地宣導兩者差異,提供民眾正確資訊。
綜上所述,為了完善生育環境,我們提出以下訴求:
*
政府應積極宣導「生產事故救濟制度」,檢視其施行的結果及救濟金額的合理性。
*
政府應積極推動「生產計畫」政策,透過SDM方式,落實女性生產時的自主參與。
*
政府應增修孕產婦健康手冊內容,納入生產計畫及其相關生產資訊。
*
政府應檢討「母嬰親善」相關政策,提供多元新生兒哺育的衛教。
*
政府應倡導女性哺育自主之觀點,避免形塑「母乳哺育」為尊之唯一價值觀。
*
政府應積極宣導正確產後休養資訊,促進身心健康的衛生教育與產後照護。
*
政府應積極宣導產後照護機構的差異,提供民眾正確的消費資訊。
+ read more

2017.05.20
男人自以為是都怪睪丸素?
睪丸素對男人的健康很重要,它調節了一些功能,包括精子的生成、性慾、骨骼肌肉的大小和強度等。最近一份研究顯示,睪丸素較高時會使男人更容易不經思考就行動。
此研究由來自加州理工學院、華頓學院、西方大學及ZRT實驗室等單位的人員進行。他們隨機挑選243位男性分成服用睪丸素和安慰劑兩組,再給他們作認知反射測驗(cognitive
reflection test,
CRT)。接受睪丸素一組的得分比安慰劑一組低了20%,而且服用睪丸素組比安慰劑組更快地給出錯誤的答案而更慢地給正確的答案。並且,服用睪丸素的人比服用安慰劑的人在做大腦測驗(brain
tester)時的表現較差。
研究人員檢視睪丸素補充劑所產生的行為效應,發現男性荷爾蒙會增強對直覺的依賴,使男人覺得自信,並認為他們知道的比實際了解的多。
研究發現較高劑量的睪丸素增強了男人的自信以及對本能的依賴,而降低了對認知的反思。亦即在決策過程中﹐不考慮這個對某事的直覺反應是否有道理。
加州理工學院行為經濟學教授Colin
Camerer指出,服用睪丸素組的人較快做出判斷﹐然而最初的猜測通常是錯的。睪丸素不是抑制了你「核對工作的思考過程」,就是增加了「我一定沒錯」的直覺。
因為睪丸素分泌會隨著年齡逐漸減少,所以有時會給性慾衰退年紀大的男人服用合成睪丸素。Camerer教授認為這研究對數量正在成長的「睪丸素替代療法」所產生的潛在負面效應提出質疑:「如果男人要用睪丸素來提高性慾,那會有什麼其他效應呢?這些男人會不會變得更大膽而認為他們懂得其實並不懂的東西呢?」
過去的研究顯示睪丸素高低在風險承受上扮演重要角色,而且荷爾蒙分泌高的男人更可能發生婚外性行為,有些研究甚至支持成人犯罪與睪丸素有關的說法。
資料來源:Psychological Science 、Daily Mail
+ read more

2017.05.20
男人自以為是都怪睪丸素?
睪丸素對男人的健康很重要,它調節了一些功能,包括精子的生成、性慾、骨骼肌肉的大小和強度等。最近一份研究顯示,睪丸素較高時會使男人更容易不經思考就行動。
此研究由來自加州理工學院、華頓學院、西方大學及ZRT實驗室等單位的人員進行。他們隨機挑選243位男性分成服用睪丸素和安慰劑兩組,再給他們作認知反射測驗(cognitive
reflection test,
CRT)。接受睪丸素一組的得分比安慰劑一組低了20%,而且服用睪丸素組比安慰劑組更快地給出錯誤的答案而更慢地給正確的答案。並且,服用睪丸素的人比服用安慰劑的人在做大腦測驗(brain
tester)時的表現較差。
研究人員檢視睪丸素補充劑所產生的行為效應,發現男性荷爾蒙會增強對直覺的依賴,使男人覺得自信,並認為他們知道的比實際了解的多。
研究發現較高劑量的睪丸素增強了男人的自信以及對本能的依賴,而降低了對認知的反思。亦即在決策過程中﹐不考慮這個對某事的直覺反應是否有道理。
加州理工學院行為經濟學教授Colin
Camerer指出,服用睪丸素組的人較快做出判斷﹐然而最初的猜測通常是錯的。睪丸素不是抑制了你「核對工作的思考過程」,就是增加了「我一定沒錯」的直覺。
因為睪丸素分泌會隨著年齡逐漸減少,所以有時會給性慾衰退年紀大的男人服用合成睪丸素。Camerer教授認為這研究對數量正在成長的「睪丸素替代療法」所產生的潛在負面效應提出質疑:「如果男人要用睪丸素來提高性慾,那會有什麼其他效應呢?這些男人會不會變得更大膽而認為他們懂得其實並不懂的東西呢?」
過去的研究顯示睪丸素高低在風險承受上扮演重要角色,而且荷爾蒙分泌高的男人更可能發生婚外性行為,有些研究甚至支持成人犯罪與睪丸素有關的說法。
資料來源:Psychological Science 、Daily Mail
+ read more

2017.05.19
肥胖是疾病!非風險因子
肥胖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引發疾病的風險因子,非疾病本身,但近日世界肥胖聯盟(WOF)公開一份聲明,表示其立場:「肥胖」是一種慢性、易復發的疾病。
世界肥胖聯盟使用「疾病學模型(epidemiological
model)」來定義肥胖是一種疾病。在此模型中,「環境因子」會在人身上作用而導致疾病,而人是否會患病與環境因子的「毒性」及人的「易感染性」有關。
世界肥胖聯盟認為,就肥胖而言,食物是導致肥胖的最主要環境因子-尤其是西方的飲食文化:廉價、美味及便利的食物,會刺激腦部掌管愉悅感受的區域而容易使人上癮。第二主要的環境因子為缺乏活動,此因子快速增加了人口中肥胖的比例。其他的環境因子還有睡眠減少、部分藥物、內分泌干擾物及高齡生育等。
而在人的「易受感染性」方面,目前已辨識出超過100個基因是肥胖的風險因子,例如因基因突變導致先天缺乏能抑制食慾、增加能量消耗的Leptin蛋白質等,在這100多個基因中有些影響力大於其他基因。對於擁有這類基因的人來說,從食物中攝取到但未被身體使用的多餘熱量會變成脂肪細胞中多餘的脂肪。研究團隊說明,脂肪細胞變得越來越大或越來越多來儲存多餘的熱量,這些現象是肥胖的病理性影響。另一項病理性影響是肥胖會使發炎反應增加,研究團隊說明,發炎反應增加是脂肪細胞與腸道中的微生物互動下的結果。
研究團隊表示,雖然肥胖並非傳染性的疾病,但是透過「疾病學模型」,顯示出肥胖與傳染性疾病有許多相似之處–疾病的環境因子及人的易受感染性。研究主持人G.A.
Bray博士說明,將肥胖視為疾病主要是希望未來不要再將患者的症狀完全歸因為個人因素,而開始專注在如何處理這樣的疾病歷程。並且Bray博士提到,如果成功地治療肥胖,許多相關的疾病也能被消除。
有些專家對於將肥胖視為疾病表示了疑慮,但有些專家表示贊同。表達疑慮者認為,肥胖一開始其實是一種風險因子而非疾病,將這些症狀醫療化代表有顯著的人口是生病的,這可能引發人們越來越依賴藥物及手術,以及降低強調社會及媒體責任的公共健康措施的重要性。而表示贊同者認為,將肥胖視為疾病可減緩肥胖者內化社會汙名,並改變社會如何歸因肥胖原因,甚至可能改變提供肥胖者醫療補助的機會,例如有些國家的保險項目不包含未被歸類為疾病的症狀。
世界肥胖聯盟的立場與2013年美國醫療協會(AMA)及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所發表的立場相同。
資料來源:Obesity Reviews
+ read more

2017.05.18
法國立法禁止過瘦模特兒
法國約有3萬至4萬人受厭食症影響,其中90%是女性。
法國近日立法禁止過瘦模特兒,模特兒需提出醫生證明,說明其整體身體健康狀況。
法案草擬時,訂定了模型兒最低BMI值,但遭到當地模特兒公司抗議反對。最後通過的法案並未設定最低BMI值,而是交由醫生經過體重、年齡、身形等整體考量,來判斷模特兒是否過瘦。
違法雇主可能會受到高達7.5萬歐元的罰款以及最多6個月的監禁。
法國衛生部表示,這是為了打擊飲食失調與不可能達到的身體形象。
法國並不是第一個立法禁止過瘦模特兒的國家,義大利、西班牙與以色列等亦有類似法案。
另一項新法,則是從2017年10月1日起,所有模特兒外觀經過修圖的影像,都必須加註「經修輯圖片」(photographie
retouchée)。
法國衛生局局長Marisol
Touraine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讓年輕人暴露在有嚴格標準並且和現實脫節的身體形象之中,會導致自我貶低與自尊受創,可能會導致影響健康的行為。
來源:BBC NEWS
+ read more

2017.05.16
荷爾蒙補充療法使聽力受損?!
過去研究指出,女性聽力受損的風險顯著比男性低,並且聽力受損的女性中多已進入更年期,影響許多科學家認為聽力受損可能與女性荷爾蒙有關,進而認為HRT可能降低女性更年期後聽力受損的風險。不過,近日一份大型觀察性研究指出,荷爾蒙補充療法(HRT)其實會增加聽力受損的風險。
研究團隊分析參與「護理人員健康研究II」的81,000名女性健康專業人員,他們自1991年開始被追蹤,期間她們以自述的方式說明其聽力受損及使用HRT的情形,其中有23%的女性描述他們有一定程度的聽力受損。
研究發現,相較於從未使用HRT的女性,使用HRT
5-9年的女性其聽力受損風險增加了15%,而使用超過10年者風險更上升至21%,亦即使用HRT的時間越久風險越高。
英國更年期學會Heather
Currie博士說明,這項研究屬觀察性研究,因此無法確定其中的因果關係,只能呈現可能的關聯,因此這項研究不應造成女性恐慌,女性是否使用HRT的決定應建立在與醫師討論利與弊的結果上。而北美更年期學會的博士JoAnn
Pinkerton也提醒,需再透過隨機臨床試驗確定這樣的結果是否具因果關係。
資料來源:Menopaus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