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3.10
名人熱忱響應「為女著紅日」!
圖說:各界重要人士響應「為女著紅日」活動。
心血管疾病不僅對男性健康造成為危害,更是女性主要的健康殺手,近5年來婦女因此疾病死亡率增加了16%,每年死亡人數更是婦癌的3-4倍。為喚起大眾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視,台灣女人連線今年「為女著紅日」,發起「為女著紅
為妳心『動』」,希望透過穿戴紅色衣飾,提醒大家正視心血管疾病對女性的衝擊。
此活動獲得各界領域重要人士之支持,包括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高雄市市長陳菊、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董事長呂鴻基、執行長林俊立、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還有多位立委李彥秀、李麗芬、林淑芬、林靜儀、吳玉琴、陳曼麗、劉建國等;議員簡舒培、許淑華、李倩萍、楊家俍、江肇國等;以及演藝界的賴佩霞、陸弈靜及蔡函岑等人響應。而在臉書活動專頁「為女著紅
為妳心『動』」上,民眾也熱烈參與,自2月底開始每天都有民眾轉發消息,邀請其親朋好友在「為女著紅日」當天穿上紅衣飾一起表達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關心與重視。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該會自2016年開始響應國際「Go Red
for
Women」行動,訂定每年3月第2個星期五為「為女著紅日」。2016年以「要懂女人心–心/血管疾病,男女大不同」為主題,與政府、企業、醫界共同呼籲民眾了解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以避免女性健康受害(參考「2016年衛教單張」)。2017年「為女著紅日」的行動則以宣導「運動」為主題,鼓勵女性保持活躍,從少坐多動開始,進而養成運動習慣以降低其心/血管疾病風險;並提醒高風險女性,如更年期者、非固定工時者及接受癌症治療者等(參考2017年衛教單張)。未來也將持續與政府、企業、醫療專業團體及社福團體透過活動推廣「為女著紅日」,提升台灣對女性心血管疾病的警覺,讓台灣投入更多資源去研究疾病的性別差異,讓台灣成為愛護女人「心」的社會。
+ read more

2017.03.09
膽固醇知多少?
膽固醇含量過高、過低的標準在哪裡?膽固醇又是如何分類呢?下面為大家整理有關膽固醇的重要知識,讓大家了解維持適當膽固醇含量的重要性。
膽固醇是天然的脂肪狀物質,由肝臟產生並分散在身體各處,適量的膽固醇可以協助人體維持荷爾蒙與維他命D的含量,並幫助消化。
膽固醇可以從食物中獲取,例如肉類、全脂乳製品等,當人體攝取這類食物較多時,肝臟就會增加膽固醇含量。如果經醫師檢查發現人體膽固醇太多或太低,就可能需要透過改變飲食或使用藥物等方式來改善問題。
介紹完膽固醇的基本知識,接下來跟大家說明膽固醇的分類以及標準。膽固醇分為三類,一類稱為低密度脂蛋白(LDL),這種膽固醇被認為是壞膽固醇,因為會堆積在動脈壁上影響血流、血壓,也可能脫離動脈壁成為流動於血液中的血栓。LDL的含量標準意義如下–100
mg/Dl以下: 最佳、100-129 mg/dL: 適中、130-159 mg/dL:
偏高、160- 189 mg/dL: 高、190 mg/dL and above: 非常高。
另一類被稱為高密度脂蛋白(HDL),俗稱好膽固醇。這類膽固醇有助降低血液中的LDL,換言之HDL對心/血管健康有益。HDL最好維持在60
mg/dL以上,少於40mg/dL則太低。
第三類稱為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VLDL主要成份為三酸甘油酯,於肝臟或小腸內合成。若我們吃入大量脂肪或醣類,將另增加極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VLDL同樣與血栓有關,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VLDL最好維持在30
mg/dL以下。
當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與20%的三酸甘油脂的數值被加總後,可得出所謂「總膽固醇」,此數值能協助醫事人員判斷被檢查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風險。
影響膽固醇的因素包括性別、年齡、飲食、體重、運動習慣、家族遺傳等,其中在性別因素方面,女性因為雌激素的關係,比男性有較高的好膽固醇(HDL)。但女性進入更年期後雌激素下降,好膽固醇也跟著降低,因此更年期的女性要特別注意心/血管健康。
綜言之,膽固醇的高低攸關我們的心/血管健康,雖然一旦罹患心/血管疾病後無法治癒,但透過平時生活習慣的調整如規律運動、少吃反式脂肪等,或是透過藥物控制仍有助於避免心/血管疾病發生或惡化。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2017.03.06
男女避孕新選擇
台灣女人健康網曾為大家介紹男性避孕凝膠Vasalgel通過猴子試驗,期待在未來能做為男性避孕的選擇之一。除了凝膠,男性避孕還有其他方法嗎?一起來看看最新的報導。
血壓藥
過去使用的賀爾蒙相關藥物,如睾酮,雖然能有效停止製造精子,但卻因為情緒撥動、性慾降低、痤瘡等副作用,降低服用意願。
科學家發現,降血壓用藥硝苯地平(Nifedipine)是最有效的替代品,硝苯地平似乎可以使讓精子停止游動,以致無法與卵子接觸。
來自哈佛大學的科學家正在測試硝苯地平等藥物是否可以開發為男性避孕藥丸,預計五年內可以開發成功。
精子開關
德國一家公司最近開發出的Bimek
SLV,是個可以植入在陰囊的開關,藉以控制精子的流動。它的原理很簡單,就是用手術把輸精管切開,加入一個可以控制流動的開關,因為輸精管靠近陰囊的外側,所以可以通過壓過皮膚來打開和關閉裝置。自此就可以在外面控制,要避孕與否用一個開關搞定。
據稱,整個安裝過程只需要30分鐘,目前這個技術仍然在試驗階段。
RISUG凝膠
印度有一種代替輸精管切除術的凝膠RISUG已發展了十多年,和Vasalgel類似,是注射到輸精管內形成屏障。不同的是,RISUG會在接觸到精子時殺死精子。
不過研究發現,RISUG凝膠可能有從輸精管洩漏的情形。
遠程控制植入
而在女性的避孕選擇上,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正在開發一種可以通過遙控器打開和關閉的植入物。這意味著想要懷孕的女性可以關掉這個植入物,而不必去看醫生。
這個植入物體積小於郵票,會釋放小劑量的賀爾蒙避孕藥物Levonelle,植入物將產生小的電荷,緩慢地融化在儲存器中密封的藥物。透過遙控器可以停止藥物。
來源:Daily Mail
+ read more

2017.02.21
規律的運動幫妳擊退更年期症狀!
女性在更年期時因為女性賀爾蒙的減少,對生理和心理健康產生影響,更可能降低生活品質。
通常用來改善更年期症狀的方式是賀爾蒙療法(Menopausal
Hormone
Therapy,MHT),服用女性賀爾蒙與黃體素。賀爾蒙療法能有效緩解更年期症狀,並且預防骨質流失。但也有副作用,如果長時間使用可能增加心臟病、中風、乳癌等疾病的風險。
西班牙達拉斯大學(University of
Granada)進行了一項研究,200名有12個月以上久坐習慣,年齡在45至64歲間的停經女性參與。
研究人員讓這些女性進行20週的運動計劃,研究參與者的靈活度、體重、血壓和心血管健康有無顯著改善。
參與研究的女性中,有40%至60%改善了血管舒縮方面的症狀。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比例甚至高於停經前婦女的比例。
這對於不願意透進行賀爾蒙療法或是想尋找安全但有效的非藥物方式來控制更年期症狀的女性是個好消息。
北美更年期協會(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執行董事JoAnn
Pinkerton博士表示,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規律運動的生活方式能夠增強停經後女性的健康、生活質量和身體素質。並且。還能減少潮熱並改善情緒。總體來說,當健康的風險減少時,女性的感覺會更好。
來源:University of Granada、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Daily Mail
+ read more

2017.02.16
面對心理健康問題,男人較不會尋求協助
你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嗎?面對心理健康問題時,你會怎麼做呢?日前一份研究指出,在面對心理健康問題時,男性比女性更不可能尋求醫療協助。
這份由心理健康基金會(Mental Health
Foundation)所進行的調查研究同時發現,除了較不可能尋求醫療協助外,男性在遭遇心理健康問題時也較不可能讓家人和朋友知曉。
這份名為YouGov的調查是此類型調查規模最大者,尋訪了超過2,500位遭遇心理健康問題的人。
調查發現有28%的男性坦承他們並未尋求醫療協助,女性則只有19%
。有1/3的女性在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的一個月內告訴朋友或家人自己的遭遇,同樣這麼做的男性卻只有1/4。向親友隱藏自己所遭遇的心理健康問題長達2年以上甚或決意不說的女性有1/4,男性卻有超過1/3的人選擇這麼做。
心理健康基金會的董事Mark
Rowland認為,這份研究結果顯示了文化轉換曲徑在這個議題上的重要性。「求助代表軟弱、脆弱」、「男性應剛強不輕易示弱」的觀念至今依然存在,阻礙著男性的健康。他同時也表示,解決心理健康問題需要放開與誠實,在自殺是(英國)年輕男性首要死因的現在,我們有義務促成這種文化上的改變。
資料來源:Mental Health Foundation、 The Guardian
+ read more

2017.02.16
分娩時吃東西好嗎?學者:安全且有益
一般而言,在分娩期間孕產婦並未被鼓勵進食;多是給予水或讓產婦口含冰塊以幫助放鬆並避免脫水。而今,根據一分新的回顧型研究報告,婦女在分娩過程中是可能可以食用冰塊以外的食物且不會增加風險的。
「我們真的不知道有婦女在分娩過程中能吃或喝多少東西」來自費城Thomas
Jefferson大學的研究資深作者Vincenzo
Berghella博士在接受路透社訪問時提到:「但『女性在分娩期間是否能有水或冰塊以外的選擇』是相關醫事人員所應該共同關注的。」
數十年前,一40年代的研究提到在全身麻醉下分娩的婦女有吸入胃內容物和窒息的風險。直到現在,醫生仍會擔心在分娩期間僅時會增加婦女窒息的風險,或者在需要進行緊急剖腹產時會影響麻醉。作者指出,雖然分娩期間使用全身麻醉在當代並不常見,但現今美國婦產科醫學會仍建議婦女在分娩期間只攝取液體。其指引禁止在分娩期間攝取任何固體食物以降低其被吸入肺的危險。
這項新的研究使用了來自10個隨機對照試驗的3,982名婦女的數據。這些婦女一次都只產下一名新生兒,未有雙胞胎或三胞胎;也未有需進行剖腹產的風險。研究人員比較了只被允許吃冰塊或水的婦女和被允許吃或喝多一點[1]的婦女的分娩結果。
分析結果發現,在使用全身麻醉分娩的期間,較少的飲食限制並沒有增加婦女發生其它併發症-包括嘔吐或窒息-的風險。而與那些飲食受到較嚴苛限制的婦女相比,被允許攝取傳統冰塊和水以外的食物的婦女的分娩時間較短,平均縮短了16分鐘。
Berghella博士說明,女人的子宮主要是由肌肉組成;當我們的身體有充足的水分與碳水化合物時,我們的肌肉會運作得更好。
不過由於這是一篇回顧分析,因此未能提出充足的證據證明分娩期間進食有助縮短分娩時間。而至於分娩期間適不適合進食、該如何進食等最終仍取決於個人的身體狀況與當下的情境,提醒準媽媽們有相關的問題與需求應事先與醫事人員詢問、溝通。
資料來源: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Reuters
[1]
例如,一項研究允許女人喝蜂蜜和糖漿。另一項研究允許所有類型的食物和飲料。還有一些允許飲用液態碳水化合物。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