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0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登上「聯合勸募」會訊封...
台灣女人連線登上「聯合勸募」2017年11月的會訊封面,分享「台灣女人健康網」的願景與成就。
+ read more
2017.11.17
維生素D充足的女性受孕機會高
研究顯示,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可以幫助女性懷孕。
英國伯明翰大學的專家發現,接受生殖治療的女性如果有足夠的維生素D,生孩子的可能性要高出33%。專家表示,這些發現可能解釋了為什麼人們在夏季更容易懷孕,因為維生素D的濃度受到太陽光線而大大提升。
國民健康局建議已經懷孕或準備懷孕的女性,為了寶寶的發展著想,每天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但是這項新發現顯示,維生素D補充也可能在一開始時,幫助她們受孕。
只有26%的女性有足夠的維生素D
研究人員統合分析2010至2015年間的11項研究,在2700名接受人工協助生殖和其他形式的生殖治療的女性中,發現血液中維生素D充足的女性,懷孕可能性高出46%、活產可能性高出33%;維生素D的濃度和流產沒有相關。此外,有四分之三嘗試懷孕的女性缺乏維生素D。
科學家們說,對於那些嘗試自然懷孕的人,可能會得到類似的結果。
伯明翰大學生殖專家研究員Ioannis
Gallos博士強調,他們只是發現了一個與血液檢測相關的環節,實際上並沒有測試補充劑是否會提高生育能力。他呼籲進行一項完整的隨機對照試驗來確定維生素D是否確實可以提高受孕的機會。
研究人員認為,維生素D可能有助於抑制免疫系統的發炎反應,提高胚胎在妊娠初期成功植入子宮內膜的機會。
受孕率的季節性變化已經建立,夏季和秋季的受孕率較高。雖然有很多論述解釋這種現象,但是還沒有得到背後的確切機制。一般認為,陽光照射量的增加和陽光光度的增加可能增加人體維生素D的存儲量,從而在夏季和秋季會有更高的受孕率。
研究員Justin
Chu博士也提醒,女性應該遵循國家的指引,服用低劑量的維生素D補充劑。女性為了懷孕而服用維生素D,要留意不要服用過量。維生素D過量可能導致身體內積累過多的鈣,這些鈣會削弱骨骼,損害心臟和腎臟。每天10微克的劑量是安全的!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11.15)
+ read more
2017.11.16
懷孕婦女應排除在臨床實驗外嗎?
長久以來,由於擔心藥物對於懷孕婦女的影響,因而在藥物臨床實驗中,將她們列為弱勢群體,並排除於臨床實驗外。但許多藥物,諸如:抗生素、治療氣喘或是反胃的藥物,越來越多使用於懷孕婦女身上。因此,我們必須立即打破這種惡性循環以蒐集懷孕婦女使用藥物的有力證據。
事實上,雖然以懷孕婦女是「弱勢群體」為由將她們排除於臨床實驗之外,但何謂「弱勢群體」卻沒有一個普遍可以被接受的定義。
為瞭解懷孕婦女被視為弱勢群體的這個假設,研究者尋找了將「女性作為弱勢群體」這個假設,提出證據的所有論文。
在65篇相關的論文中,有13篇在最後分析中討論了「女性作為弱勢群體」這個假設,主要呈現4個主要的主題::知情同意(9篇)、易受脅迫的程度(susceptibility
to
coercion;7篇)、因缺乏科學知識增加的風險(7篇)以及發展中胎兒的弱勢(6篇)。
由於懷孕婦女必須同時衡量臨床試驗對於她們自身與胎兒的利弊得失,特別是在缺乏資訊的情形下要做決定,因此無法做到知情同意。但作者認為,沒有直接明顯的證據可以證明懷孕婦女在懷孕期間是無行為能力者。再者,也有其他只能有少數或沒有資訊以確實做到知情同意的情況,像是罕見疾病或是老人病患。
其次,我們也會假設,由於女性自身以及社會的期待,懷孕婦女會保護發展中的胎兒,因此她們可能會受脅迫。但這樣的說法其實只是一種父權家長式的想像,而非實際上的正當理由。
胎兒的弱勢或許是一個議題,因為缺乏足夠的科學數據以了解藥物在懷孕過程中將帶來哪些潛在的影響,特別是新藥。但以胎兒無法為自己發聲作為其弱勢的理由,則有待商榷。事實上,胎兒只須有一位代理人—懷孕的婦女—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因此,沒有理由以胎兒的弱勢將懷孕女性視為比一般研究對象更為弱勢。
懷孕婦女的弱勢處境是來自於對於她們研究的缺乏,要解決這個困境,就只能透過將她們納入臨床實驗中!
研究者認為,只有透過贊助者、藥物管理機構、研究者、方法論家、藥理學家、準則委員會等通力合作,將懷孕婦女納入臨床實驗,才能成功地減低懷孕婦女的弱勢處境。
研究者指出:在2000-2010年,美國FDA核准的172個藥物中,超過97%的藥物可能會損害懷孕婦女,而確切知道是否對懷孕婦女有害平均需要27年。我們迫切地需要改變目前範例,透過研究而不是排除在研究外,來保護懷孕婦女。
最近出現的茲卡病毒及疫苗發展的快速,讓我們有一個關鍵性的機會論證,蓄意將懷孕婦女排除於研發藥物之外,將會產生甚麼後果。我們已經開始了解排除懷孕婦女於研究外在科學上以及倫理上的重要性,現在是我們開始改變的時刻了!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7.07.19)
+ read more
2017.11.14
你在服用史達汀嗎?注意糖尿病風險!
自從2008年最早發現史達汀與糖尿病關係的研究發表後,到底史達汀是否會增加糖尿病風險就沒有定論,最近紐約愛因斯坦醫學院的研究團隊聚焦這個主題做觀察性研究。研究發現服用史達汀者比沒有服藥的人糖尿病風險增加了36%。
研究團隊分析的資料來自美國一項長期臨床試驗的追蹤計畫,參與追蹤計畫的人都過重或肥胖,他們代謝糖的能力都不佳,但尚未達到糖尿病的程度。研究的分析對象共3,234名,他們在10年追蹤計畫期間,每年被測量血糖兩次,並記錄服用史達汀的情形。在計畫初期,4%的參與者有在服用史達汀,到了末期約有三分之一的人有服藥。他們所服用的史達汀以素果(Zocor)及立普妥(Lipitor)為主。
研究團隊為了瞭解史達汀對糖尿病風險的影響,測量這些人的胰島素分泌及胰島素阻抗的程度,發現服用史達汀會降低胰島素分泌,使血糖滯留在血液中難以被細胞利用。
具體而言,研究發現服用史達汀者比沒有服藥的人糖尿病風險增加了36%,即使在考慮了服用史達汀者本身就有比較高的血糖,分析結果依然顯著。此外,研究並未發現史達汀會影響胰島素阻抗。
研究作者Jill
Crandall博士表示,雖然這份研究是觀察性的研究,無法對許多「變數」作分析,所以不能證明史達汀會導致糖尿病。不過,研究結果的確加強了史達汀與糖尿病風險增加有關的證據。這個研究並非要人們不要服用史達汀,因為史達汀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證據是顯著的。此研究重大的意義在提醒人們,特別是有糖尿病風險者,服藥時應定期追蹤、檢查糖尿病的風險,並透過改善生活方式、減重等方式降低風險。
台灣女人連線指出,
2012年美國食藥管理對於史達汀藥物會增加糖尿病的風險,已提出警訊;2015年已有數千名婦女針對其一藥物─立普妥,提起集體訴訟。因此,女性在降低膽固醇用藥的選擇上,更要謹慎!
編譯來源:BMJ Open Diabetes Research & Care(2017.10)、Daily
Mail(2017.10.24)、Medical News Today(2017.10.24)
+ read more
2017.11.10
不是有抗體就沒事!登革熱抗體可能加重病情
一般認為,人病癒後產生的抗體理應可以降低第二次罹病的風險。不過,最近研究發現因感染登革熱而產生的抗體其實會加重第二次感染的病情。
登革熱是被帶有病毒的蚊子感染所引起的疾病,會引起高燒、嚴重頭痛及關節肌肉痛,對某些人還會導致小血管破裂而引發循環系統衰竭、休克及死亡。只要感染登革熱就可能發生這些嚴重症狀,但嚴重症狀更常發生於第二次罹病的時候。這種不符合一般認為第一次罹病所產生的抗體可以減緩病症的現象,引發多年的爭議與討論。
當第一次罹病產生的抗體低到特定的含量時發第二次罹病,病情會加重,這種現象在醫學上被稱為「抗體依賴性加強反應(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簡稱ADE。對於登革熱現象的爭論,有一派認為ADE只有在實驗室中發生過,臨床上不曾發生,因此並不相信登革熱有ADE的現象;另一派則認為,第一次感染登革熱產生的抗體若低於特定水平會加重第二次感染的病情。
最近一份研究追蹤6,700名2-14歲兒童長達12年,每年採集這些人的血液樣本,並且只要有人發高燒就對其進行醫療評估。研究團隊分析了41,000個血液樣本,欲了解為什麼有些兒童第二次感染登革熱的病情較為嚴重,例如發生「登革出血熱」或「登革休克症候群」。
他們用3種統計途徑來探討這個問題,並發現每一種都指向同一個答案,亦即3種統計途徑都發現特定含量的抗體可以預測第二次感染登革熱的症狀嚴重程度。只要抗體含量低到特定的含量範圍內,第二次感染發生嚴重症狀的風險增加近8倍。相反地,若抗體含量較高就能避免第二次感染登革熱時發生嚴重症狀。
研究表示,低含量的抗體無法中和或殺死侵入的病毒,而是會與病毒結合使病毒進入細胞,讓病毒有機會在細胞中進行複製。研究作者Eva
Harris同意研究結果不符合抗體能保護身體的常理,但正是因為如此才會展開如此多的討論與研究。研究也強調施打登革熱時應謹慎。
Harris也強調研究結果無法解釋所有發生嚴重症狀的登革熱患者,事實上,有些人第一次感染就發生嚴重症狀,因此抗體含量低絕對不是解釋嚴重症狀發生的唯一解釋,例如有研究指出,肥胖者感染登革熱越容易發生嚴重症狀。
編譯來源:STAT(2017.11.02)
+ read more
2017.11.02
不要再告訴女性痛是正常的!
女性骨盆腔內的困擾常被以「因為妳生產過不然要期待什麼?」、經痛就以「結了婚就會好了!」等,輕鬆地帶過。要能打破大家對於骨盆腔健康相關的迷思及沈默,才有辦法鼓勵女性接受應有的高品質醫療服務,現在是我們改變主導女性健康用語的時候了!
骨盆腔的困擾如失禁、子宮下垂、經痛和性交疼痛都很普遍,但並非正常的現象。不是女性有月經經痛就是正常的,經痛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癥兆,大約10%的女性有。但平均延遲診斷7至10年,這將會導致慢性疼痛和不孕症。如果女性有正常的性生活,性交時會疼痛,並非正常;如果女性懷孕了,並不表示背痛就是正常的;如果婦女生產後,膀胱失禁或骨盆器官下垂,同樣並非正常。
三個女性中就有一人受到骨盆器官下垂和失禁的影響、20%的女性普遍的有經痛。對於承受著影響與疼痛的女性來說,這些並不正常。告訴女性她的疼痛是正常的文化,會剝奪她接受治療的權利。我們有集體責任,讓女性有最好的機會擁有健康且無痛的生活。
婦科的問題,不然就是不採取任何行動,不然就是典型的治療─手術。很少有人提供以科學証據為基礎的骨盆物理治療。肩膀手術前後,醫師都會附加物理治療的處方,但是骨盆腔的治療很少有物理治療的附加選項。
骨盆物理治療可以有效的處理盆內器官下垂、性交疼痛、背痛、子宮內膜異位症和一些婦女健康的議題。澳洲物理治療協會的研究發現,對失禁的治療,成功率達84%。很不幸的,婦女很多卻仍繼續受苦,而婦女失禁是進入養老院的主要因素。
女性在子宮內膜異位手術後,疼痛常常未能改善,有時候反而增加。而子宮下垂手術後,則有很高的復發機率。兩者的相同點就是未提供女性關鍵性的骨盆教育和復健。這些手術的副作用會使她們身體變得很虛弱,如果這些女性手術前有物理治療或產後馬上接受物理治療,很多人可避免手術。即使是裝置陰道網膜有副作用的情形,也可由骨盆物理治療中受益。
女性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和陰道痙攣時,骨盆肌肉緊無法放鬆,若沒有經由物理治療來鬆開,疼痛可能會繼續。下垂和失禁的婦女,要先加強骨盆的肌肉,才考慮是否需要手術。
專家認為,女性有權利在懷孕20週和產後8週時接受物理治療評估。可以早些診斷出骨盆的問題,得到適當預防性的照顧。也使女性提早有管道接受以証據為基礎,非手術的解決方法。
英國學者在三月時進行一項調查,問800位女性和生產相關的骨盆問題,是否想知道個人的風險因素。85%的女性表示她們想在產前得知這方面的資訊,只有2%的人表示她們害怕知道。
這項調查清楚顯示了由於「生產和骨盆傷害」的產前教育失敗,導致女人無法發揮她們的自主權,也更進一步確認患者最常講的:「為何沒有人告訴我這些可能發生的事?」教育是進步的關鍵,特別是健康照護。女性有權利被告知,才能準備她的未來。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7.10.23)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