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2018年流感疫苗將有20%的效力
2018.04.30
2018年流感疫苗將有20%的效力
近幾年來,施打流感疫苗一直被質疑有沒有效果。今年,2018的流感疫苗會有多大的效力?萊斯大學的一項研究預測,2018年秋季的流感疫苗(其病毒株跟2016年和2017年的疫苗一樣,是2015年首次出現的新H3N2)療效會降低,約為20%,這肇因於與疫苗生產過程中病毒發生突變。   決定疫苗施打效果的因素 每年的流感疫苗被設計用來保護人類免於其中一種乙型流感病毒和甲型流感病毒的兩株毒株,這兩株分別是H3N2與H1N1。H代表「血凝素(hemagglutinin)」,N代表「神經氨酸酶(neuraminidase)」,他們是兩個包覆流感分子的蛋白質。人類的免疫系統會依據H與N的序列找出目標進行破壞,而病毒則不斷改變這些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來侵入免疫系統形成的保護。   因此,疫苗有無效果就要看,首先,是否正確預測到將要流行的病毒株;其次,在生產疫苗過程中,病毒株有無發生突變。   多數疫苗製造是傳統的方法,以雞蛋來培養。但是在人體容易生存的病毒在雞蛋裡生長的並不好。特別是這個自1968年起就在人體中流動的H3N2。H3N2在雞蛋中複製時,為了適應雞蛋的環境會產生突變,因此製造出來的疫苗就無法產生正確的抗體來對付H3N2了。為了避免病毒有「適應雞蛋的突變」,現在許多藥廠改以哺乳類的細胞來生產疫苗。他們認為這樣生產出來的疫苗中病毒會和人體中的病毒較相似,因而比較有效。然而,這樣的論述需要有更多的實證。   如何正確預估疫苗的效力? 幾十年來,科學家仰賴雪貂為實驗對象來評估流感病毒與流感疫苗會如何作用於人類身上。不過比起前三十年,過去十年對雪貂做的實驗被認為非常無法用來預測疫苗對人類的影響,而且原因不明。   萊斯大學使用一種稱為pEpitope的方法來評估疫苗的有效性,它是測量流感毒株基因序列的關鍵差異的計算方法。最近的研究顯示,此方法比過去使用雪貂為實驗對象的方法來得精準,pEpitope的方法能夠解釋77%影響人類疫苗有效性的因素。   2017-2018年季節性流感疫苗的效果的完成資料目前仍在匯集中,不過pEpitope已預測此疫苗對H3N2流感病毒的效用約是19%。美國食藥局在2017-2018年選擇了跟2016-2017年一樣的疫苗,部分原因是主要在流行的毒株是一樣的。在2016年,疫苗效用是20%,幾乎與當時pEpitope所預測的19%一樣。   Deem表示,很明顯地,過去十年疫苗毒株對雞蛋的適應已經影響了流感疫苗的效用,雪貂實驗也無助於預測因為適應雞蛋而產生的效果減低。雪貂的預測力僅有pEpitope方法的三分之一。   當他們檢視過去十年的資料模型,都得到同樣的答案。不管是用過去十年還是過去五十年的資料,他們的理論都是相當強大的。     編譯來源:Science Daily(20180419)        
+ read more
金錢?教育?哪一個是長壽關鍵?
2018.04.24
金錢?教育?哪一個是長壽關鍵?
長期以來,提高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一直被認為是促進健康長壽最重要的因素。然而,最新研究顯示,一個人的教育水平才是預期壽命更好的指標。   1975年,Samuel Preston利用國內生產總值(GDP)與人口預期壽命的資料製作了經典的「普勒斯頓曲線」(Preston Curve)圖(如下圖)–隨著GDP越高,人的壽命越長,但是大約在60-70歲曲線斜度趨緩,亦即到了此年紀GDP的影響不大。不過,1970年、1990年及2010年的「普勒斯頓曲線」雖然相似,但是隨著年份越晚,曲線越往上移動,顯示除了GDP外還有其他因素影響著預期壽命。1985年John Caldwell 和Pat Caldwell提出另一種解釋,認為死亡率降低是因為女性獲得更好的教育。 [普勒斯頓曲線]   為了驗證這兩種假設是否正確,此研究利用人口預期壽命與成人平均教育年資的資料製作散佈圖,發現了一條比「普勒斯頓曲線」更為接近直線的曲線,亦即教育年資對壽命的預期效果較強。並且1970年、1990年及2010年的曲線並沒有像「普勒斯頓曲線」一樣隨著年份越晚,曲線越往上移動。 [新研究得出的曲線]   新研究指出,好的教育造就良好的認知,進而比較能做出對健康有利的行為。而近幾年可以觀察到人類主要的健康問題從感染變成慢性疾病,後者與生活習慣極為相關。因此隨著時間推移,教育和好的健康決定的關係將越來越影響預期壽命。   研究作者Wolfgang Lutz表示,這份研究挑戰著人們認為薪水及醫療照護是主要健康促進推手的認知,「普勒斯頓曲線」顯示的薪水與健康在統計上的關係很大程度上是不正確的,因為高教育水平會造就高薪水與較良好的健康。   此外,過去許多「維特根斯坦中心」的研究已強調改善教育對於根除貧窮、促進經濟及適應氣候變遷的重要性,這份新研究也支持了改善教育機會的呼籲。Lutz表示,研究結果對全球健康研究社群很重要,也攸關全球發展中的每一個個體及資源分配,他認為資助全球的教育品質應成為優先選項。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416)、Education and Health(2018)      
+ read more
經痛?有比吃止痛藥更好的選擇嗎?
2018.04.11
經痛?有比吃止痛藥更好的選擇嗎?
醫師警告每個月月經來時的疼痛,服用止痛藥的習慣,對胃有風險,但仍有其他的選擇。   大部分的婦女,因為每個月一次的經痛而受苦。痛苦的強度不一,但五個人之間就有一個會痛得如心臓病突發。結果大多數人只好靠幾顆市面上的止痛藥來去除疼痛,有時要服用高達每個月7天,才能正常工作。   胃腸科醫師Sahil Khanna警告過分規律性的服用止痛藥,可能會導致將來有非常不舒服的健康問題,包括胃潰瘍、胃酸逆流和消化問題。   另一位婦科醫師Aparna Sridhar認為這個情況並非黑白分明,治理疼痛因人而異。當婦女有難以承受的經痛時,混合自然療法和止痛藥,通常也可能有效。   一般止痛藥的風險 Dr. Khanna指出胃腸科醫師都盡量避免如Advil類的藥物,每天最高劑量是4顆250毫克。任何超過兩個都有風險,特別是每天或每個月一直重複。服用太多,會有嚴重的胃腸副作用。特別是已經服用阿司匹靈、布落芬,抽煙或喝酒的病人。   普通副作用包括胃酸逆流、便秘和拉肚子、然而大部分的人並不知道是因為服用止痛藥的關係。最令人躭心的是胃腸潰瘍,可能十分的疼痛。胃潰瘍經年累月看不出來,如果自身無法復原,會流血經過腸子到糞便裏,令人擔心危險且疼痛。   此外,長期規律性地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如Advil, 可能降低血壓或血紅素到危險的程度,不可輕易忽視。因為這些病人會在無預警的情況下,快速失血,有時可能需要住院或進入加護病房。   Dr. Khanna指出每個病人需和其醫師衡量自身的風險,來決定如何處理狀況。有些醫師可能考慮平衡病人的胃酸,開如Omeprazole的處方,來治療胃酸逆流。不幸的是胃腸方面的選擇很少,只有戒煙戒酒和其他相關胃酸的。   Dr. Sridhar說她不會避免處方非類固醇消炎藥,但會看病人是否已經沒有其他選擇了。通常病人來找醫師尋求治癒時,大多已經試過所有的方法了。她認為服藥越少越好,但若在推薦範圍內,應該可以的。   其他選擇 經痛影響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囗,令人驚訝的是,卻僅有非常少的研究和經費投入在探討。而一般止痛藥以外的任何自然療法,大多未經測試過。   Dr. Sridhar並不贊同給婦女放經期假。她以為需要幫助婦女先尋求更好的治療方法來解決經痛,而不是放假。   她指出雖然很多事情並未完全經由科學証明,但似乎仍有效果。如熱敷來溫暖骨盆地帶,可解輕疼痛。而飲食上增加維他命B1的吸收,只是傳聞,未有科學証據。   如果其他方法都無效,經痛仍然干擾每天的活動,可試服止痛藥,但一定以非藥品為優先選擇,然後最低劑量。如果無效,可以嘗試改變避孕藥。   最有效的治療選項且經臨床情境測試過的方法是運動,很多婦女做運動有助於減少止痛藥的劑量。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0406)        
+ read more
從垃圾變口紅?
2018.03.27
從垃圾變口紅?
葡萄酒在全世界被大量飲用,意味著每年都會消耗大量的葡萄,但不是葡萄的每一部分都會被保留–種子、莖和皮通常被當作廢物丟棄。現在,研究發現了葡萄殘渣的商業應用,不僅可以解決企業處理廢物的問題,也有益於環境。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統計,全球葡萄酒行業每年生產約1400萬噸果渣。研究作者許長謀博士表示,噴灑在葡萄上的農藥和肥料會滲入環境中,因此果渣會導致地表和地下水污染,並且果渣的低pH值會使土壤會變得更酸。此外,垃圾掩埋場留下的葡萄殘渣可能導致疾病傳播,因為它可以吸引蒼蠅和害蟲。   許長謀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希望將葡萄殘渣變成可再生資源,用它來生產抗氧化劑、葡萄油和保健產品中的膳食纖維,這不僅可以提高葡萄和葡萄酒行業的經濟價值,還可以將環境污染降到最低。   研究團隊正尋找最理想的技術來萃取、分離及辨識葡萄渣中的營養,並將這些營養成分用於商業產品上。這項技術同時也需要能夠去除用在葡萄上的殺蟲劑。   他們也與生物學家合作,研究葡萄渣中的多酚是否有助於抑制大腸桿菌和腸道沙門氏菌等食源性病原體。此外,他們也正研究在妊娠期及哺乳期的母豬食糧中加入葡萄渣,會如何影響小豬的腸道健康、斷奶前存活率和生長。     葡萄殘渣變成抗氧化劑 葡萄渣是天然抗氧化劑的豐富來源,如原花青素、花色素苷和鞣花酸。這些抗氧化劑可以跟會傷害身體的自由基結合,使自由基不能與細胞結合並損傷細胞。   目前許博士的團隊正在研發將葡萄渣的抗氧成分應用於食品中,以天然成分取代人造的抗氧化劑。研究團隊將多酚化合物從葡萄渣中分離出來,並將之放進高熱量的熱銷食品如美乃滋、田園沙拉醬,在測試過程中他們也確保符合食品安全需求。他們發現,多酚化合物顯著抑制了脂質氧化,延長了高脂食品的保鮮期,尤其是當食品暴露於溫暖的溫度的時候。   許博士表示,目前常用於食品、藥物及化妝品的抗氧化劑多為人造的,如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EDTA),儘管這個成分是安全的,但對消費者而言並不是個友善的成分標籤。因此,他們正在努力強化天然抗氧化劑的效果以媲美人造抗氧化劑,並用於食品、藥物和化妝品中,滿足民眾尋找天然成分的需求。   編譯來源: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 read more
鼻塞、流鼻水藥傷害男性生育力?!
2018.03.21
鼻塞、流鼻水藥傷害男性生育力?!
根據一項新的系統性研究指出,市面上普遍用來治療過敏、流鼻水、鼻塞的成藥—抗組織胺,可能對男性不孕症有影響。雖然,研究者們以為這樣的關聯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但他們希望大家對過度服用過敏藥物,需有所警覺。   組織胺是免疫系統遇到威脅時,身體所製造的分子。組織胺的作用是以打噴嚏、癢或流眼淚的方式,試著把過敏原由體內移除,這是身體防衛系統的一部分。但有些人免疫系統過度反應,遇到花粉、寵物皮屑或灰麈等,刺激組織胺製造出過多的打噴嚏、流淚。   抗組織胺是減輕這些症狀最普及的藥品,服用的範圍從花粉熱到風疹塊、結膜炎和蟲咬。很多人服用抗組織胺來治療眼睛腫、流鼻水、鼻塞或皮膚癢。然而除了對付組織胺,抗組織胺也被發現會影響健康其他方面,如:造成夢遊、性功能和生育能力受損等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抗組織胺減低動物精子品質 阿根廷實驗醫學和生物學機構的研究作者Dr. Carolina Mondillo做了一個系統性的研究,檢視過去40年來小型和大型的動物實驗研究,調查組織胺和生育能力的關係。   研究發現有幾個研究報導了,在雄性動物身上使用抗組織胺和睪丸功能受損的關聯。抗組織胺似乎干擾了睾丸中性荷爾蒙的製造,導致精子畸形、浮游力差或精子數量降低。   因為這些研究都是在動物身上進行的,而相似的研究在人類則非常有限,所以把這些發現延伸到人類身上仍有困難。   需要更多研究 一些專家認為過去幾十年來,人類的精子平均品質在降低,連結到普遍使用的藥物可能要負一部分的責任。另一方面,目前的證據仍然不足,不能確認抗組織胺對男性生育能力有害。   Dr. Mondillo指出需要更大規模的實驗,來評估抗組織胺對生殖和性健康可能有不好的影響。   英國食藥管理局(MHRA)發言人表示:「MHRA知道有研究指出抗組織胺成藥可能對男性生育力有負面的長期影響,但這個副作用還不是一個定論。然而,我們會持續審視在這議題上新的研究結論。」   編譯來源:Daily Mail    
+ read more
從#MeToo到#HerToo 我們還可以做更多!
2018.03.16
從#MeToo到#HerToo 我們還可以做更多!
2017年,將被後人銘記為#MeToo的一年。這一年,女性紛紛躍上媒體,為打破對性騷擾和暴力的沉默互相支持,美國《時代雜誌》評選這些為打破沉默而努力的女性為年度人物。   #MeToo運動成功地傳達了一個簡單但重要的信息:你並不孤單。性暴力/騷擾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敢於公開分享其受暴和受騷擾經歷的人數持續增加。   #MeToo行動在美國如火如荼展開之際,有一項重要的事實我們必須知覺並銘記在心:要確實地根除不合理的性對待,不能只依靠那些有機會站出來揭露的女性,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為那些無法出聲的女性與男性發聲。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於近日的報告中提供了世界各地婦女和女童受害狀況的統計數字:全球有90%遭受性騷擾的青少女是被她們認識的人攻擊;全球有1500萬名15至19歲的青少女曾遭受強暴或其他性騷擾;在過去一年中,有900萬名女孩遭遇性騷擾,但只有1%的人尋求協助。   另一項事實是,儘管越來越多的女性響應#MeToo,在社群平台上分享、互助扶持,但不敢或無法打破沉默者大有人在。這些沉默的受害者害怕面對他們或他們家族的否認、羞辱、懲罰、責備,甚或進一步的暴力與報復。   因此,婦女運動者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美國分會(Unicef USA)聯手推動#HerToo。承諾在#MeToo的力量和團結基礎上擁抱#HerToo。對這些不敢或無法發聲的受害者說:你並不孤單!   婦女運動者Tarana Burke與Unicef大使Alyssa Milano表示最大的願望是確保每個女人和女孩的尊嚴都獲得重視。這是關於個人致力於建立「尊重」的文化,必須通過教育、保護和政策改革,在全世界終止對女童和女性的歧視和暴力行為,並協助、保護所有遭受暴力和騷擾的人。   回顧#MeToo在短時間內所造成的效應,我們應也可預期#HerToo能順勢讓性暴力這樣重要的議題更廣泛地被看見,但若要期待清掃父權暴力的運動因此被推上新高峰,光是不斷地揭露或許並不足夠。   #MeToo行動得以如此成功,當代科技與社群媒體的蓬勃功不可沒。網路社群的可及性與資訊流通性讓弱勢與受害女性被看見、讓議題被重視。但同時,網路社群的匿名性也可能讓許多惡意言論更加肆無忌憚。而在眾多觀者當中,又有多少人只是抱持著看戲或聽故事的心態在面對這些事?當然,當發言權在我們身上時,不斷地言說仍是有其效果的。   但在我們標籤#MeToo和#HerToo並順利發文之後,我們應更仔細地思考,回歸現實生活後可以多做些什麼?如何更實際地去影響周遭的人與事物?我們應當體認到,#MeToo和#HerToo標籤的興起只是這場行動的開端,而非最終解藥。終結性別暴力(不論受害者的性別)是關乎每個人的問題,需要每個人、每個群體,需要社會、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配合與改變才得以有所進展。   打破沉默 你不孤單 我們就在這裡! 在台灣,因為體認到「Me too站出來」必須面對許多負面的現實與壓力,這不是一個人有勇氣就可以承擔的。社運團體、律師與心理師等民間婦女團體宣佈成立「Me too」支持網絡,提供申訴通報專線(02-33221350),鼓勵被害人勇於打破沉默,並給予實質的支持及關懷,讓受害者有支持及陪伴而能勇於站出來,這是「Me too」行動關鍵的一環!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2017.12.21)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