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女性在醫學學術領域代表性依然過低
2019.06.09
女性在醫學學術領域代表性依然過低
女性在醫學領域的發展雖然慢慢獲得改善,但最近有兩個研究指出,實際進展的速度可能不如預期。   醫學期刊文章 女作者比例提高不到一成 第一份研究分析2008年一月到2018年七月間,女性作者出現在醫學期刊的次數包含15個知名醫學期刊與4個一般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藥期刊、美國醫學會期刊、英國醫學期刊及The Lancet)的次數。橫跨9大專科:小兒科、放射科、婦產科、皮膚科、精神科、腫瘤醫學等。 。結果顯示,在這10年間,女性作者的比例上升4.2%,其中女性為文章第一作者的比例增加了3.6%、為最後作者則增加7.8%。   研究提及,女作者發表文章的比例提高,主要是由於其他女性的幫忙,而非來自男性同儕的支持。數據顯示,當女性是文章的最後作者時,第一作者為女性的機率,比起男性為文章的最後作者,第一作者為女性的機率要高出13%。此外,女性需要花10年的時間才能成為文章最後作者,但男性僅需5年。   醫學研討會女講者比例改善情況有限 第二份研究針對美國及加拿大重要醫學研討會邀請女性擔任講者的情況進行分析,比較2007年與2017年比例的變化。結果顯示,這10年間的平均比例由24.6%上升至34.1%,提高幅度同樣不到一成。   過去曾有研究統計2014年國際量子化學大會、2015年第一屆腦刺激研討會上女性講者的比例(5.1%與24%),得出了與前述類似的結果,甚至更差。   研究團隊認為這個現象背後有兩個解釋:不是醫療領域缺少女性參與者,造成女講者的缺席,就是女講者的缺席讓女性對追求醫療事業的發展感到沮喪。   過去報告也曾顯示,女住院醫師因工作表現佳而被表揚或成為全職教授的機率較低。以及與男性同事相比,她們較有可能獲得較低薪資。   「用人唯才」反使弱勢被排除在外 這兩項研究都凸顯在醫學學術領域中,女性人數過少並缺乏代表性。第二個研究的主要作者Ruzycki博士表示,在知名學術機會中增加女性與其他代表性低的群體之可見度,會提升他們的投入程度以及成為領導者和成功的可能性。   有少數人憂慮讓特定族群擁有學術機會是一種歧視的作為,認為應「用人唯才」。但Ruzycki醫學博士回應,多數瞭解平等、多元及融入論述的人都知道,強調用人唯才將會使這些弱勢群體被排除,唯有有意識地在事業發展的初期階段將她/他們納入,才能達到醫學學術領域中的平等。     編譯來源:MD MAGAZINE(2019.05.29)、JAMA Network(2019.05.28)        
+ read more
Siri複製性別偏見?
2019.06.08
Siri複製性別偏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人工智慧語音助理,例如:Apple的Siri與亞馬遜的Alexa,發音為女聲,並常對用戶提出的問題,給予順從屈服及調情的回應,包括公然辱罵的問題也是一樣,這會鞏固認為女性是低聲下氣的性別偏見。   女聲語音助理強化性別偏見 該研究報告指出,「由於大部分語音助理都是女聲發音,這釋放出一個訊號:女性是熱於助人、溫順及取悅他人的幫助者。而用戶只需按下按鍵,或發出微弱指令即可」。   「語音助理對於指令的要求沒有任何主體性,無論指令與問題的語調為何或是帶有敵意,語音助理都會對其表現尊敬,在許多地區,這將強化一般認為女人對惡劣對待都會屈從容忍的性別偏見。」   該報告名為「I’d Blush if I Could.(如果我可以的話,我會臉紅)」,其中寫到當用戶向語音助理說「You’re a slut.(你是個蕩婦)」,Siri就會如此回應;而Alexa則會說:「Well, thanks for the feedback.(好,多謝你的反饋)」。   工程師團隊近9成為男性 報告寫到,設計這些產品的公司員工壓倒性都是男工程師團隊,他們把AI系統設計成讓女性語音助理以調情的口吻回應不當言語,「科技公司將這些產品擬人化為女性,對言語性騷擾作出偏頗、平淡或具歉意的反應,這樣的奉承態度尤其令人擔憂」。   用戶會對語音助理提出性問題 人工智慧發明遭受性騷擾的現象並不少見。微軟語音助理產品Cortana也曾被發現,有非常多早期的用戶對語音助裡的性生活進行發問。   曾有一個發展數位語音助理產品的公司進行了研究,發現至少15%用戶與語音助理的互動很明顯具有性意味,公司認為實際發生情形可能比這個比例更高,但偵測性暗示對話內容在技術上有困難。   聯合國建議開發中性語音助理 禁止性別偏見的不當語言 教科文組織建議科技公司停止將語音助理預設為女性,開發「中性性別」的可行性,並阻止具性別意涵的侮辱和辱罵性語言。同時將語音助理設計為跨裝置可互通使用的,並在與人類互動一開始就聲明這並非真人。   目前狀況已改善但仍難完全改變 科技公司顯然已察覺了問題,目前實際測試的結果發現,這些語音助理已改成以「I’m not going to/ I don’t know how to respond to that.(我不會/不知道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或「I’m not sure what outcome you expected.(我不曉得你想要得到什麼回應)」等方式回應用戶的言語性騷擾。   然而即便如此,這些被原廠設定為女聲的人工智慧助理,在面對人類用戶給予其他指令時,仍然會展現傳統定義的女性特質那一面,隨時準備等著要服侍主人,即使不想遵從指令,也會溫柔有禮貌地回絕。因此雖然科技公司的改變看似是進步,但要真正改善性別刻板印象仍不樂觀。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 1(2019.05.22)、The Guardian 2(2019.05.22)        
+ read more
#YouKnowMe:女性捍衛人工流產的自主權
2019.06.03
#YouKnowMe:女性捍衛人工流產的自主權
2019年五月中旬對美國女性的生育權來說是可怕的一周:阿拉巴馬州禁止人工流產、密蘇里州已經通過了懷孕8周以上禁止人工流產的法案。在美國總統川普的帶動下,右翼加強了對人工流產的戰火,1973年美國承認婦女人工流產權的羅伊韋德案(Roe v Wade)非常有可能會被推翻。   然而,不只是反人工流產的倡議者正在動員,婦女權益團體也收到創紀錄的捐款,且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精力,他們正在努力保護婦女控制自己身體的權利。這些倒退的新法律也引發了成千上萬的女性在社群媒體上用標籤#YouKnowMe分享她們的人工流產經歷。   #YouKnowMe活動發起人是演員和脫口秀節目主持人Busy Philipps,目的是擺脫仍然圍繞著人工流產的羞恥感。Philipps表示:「美國有四分之一的女性曾經人工流產,但很多人認為他們不認識有人工流產經驗的人,但是#YouKnowMe。所以,讓我們這樣做:如果你也在那四分之一的女性中,讓我們分享這個經驗並開始結束恥辱。使用標籤#YouKnowMe並分享你的真相。」   大量女性(和跨性別男性)加入行列,其中包括一些名人。   利用社群媒體上的標籤進行社會運動曾引來很多嘲諷,不過正如#MeToo已經證明的那樣,網路上的討論可以改變現實世界。人們分享的#YouKnowMe故事使政治變得非常個人化。這些經驗呈現出一幅非常有力的圖像—人們選擇人工流產的各種原因,有些是創傷性的、有些是平凡的,而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YouKnowMe也掌握了對人工流產的詮釋權。反人工流產倡議者用羞恥和責備的態度談論人工流產,並將自己描述為「支持生命」。女性與#YouKnowMe分享的真實故事提醒人們,那些反對人工流產的人只是想要限制女性的生育權,他們不是「支持生命」,而是「支持控制他人」。   雖然#YouKnowMe很強大,但它也令人深感沮喪。婦女不應該需要以公開揭露隱私的方式來捍衛自己的人生。他們不應該需要找理由來要求身體自主權。   他們不應該需要公開他們的個人故事,以提醒立法者他們不只是可以孕育生命的個體,他們是「人」!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9.05.18)        
+ read more
攝護腺肥大藥物恐延遲癌症診斷
2019.05.24
攝護腺肥大藥物恐延遲癌症診斷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服用攝護腺肥大藥物的男性若罹患了攝護腺癌可能晚兩年才被診斷出來,並且確診時已是晚期癌症的可能性是沒有服藥者的兩倍。   治療攝護腺肥大的藥物,如波斯卡(Proscar)和適尿通軟膠囊(Avodart),會降低一種由攝護腺產生的蛋白質PSA的水平,這是醫生監測男性是否罹患攝護腺癌的標記。   如果醫生未意識到這種藥物會引起PSA降低,他們可能因為PSA沒有上升到足以判定罹癌的門檻而錯過了早期癌症。而研究也發現,這種情況似乎經常發生。   藥物遮掩了PSA 研究追蹤了81,000名罹患攝護腺癌的男性,發現服用攝護腺肥大藥物的人,其癌症是在第一次PSA水平升高後3.6年才被診斷出來,沒有服藥者則為1.4年。   此外,只有29%的服藥者在首次PSA水平升高的兩年內接受了攝護腺組織切片,沒有服藥者則為59%。   這意味著許多攝護腺癌發展到晚期才被發現。25%的服藥者被診斷出晚期攝護腺癌,未服藥者為17%。而其中一些癌症是轉移性的,7%的服藥者癌症已轉移,未服藥者則為3%。   研究結果點出醫療團隊和患者需要認識到攝護腺肥大藥物可能抑制PSA水平。研究作者認為需要有明確的指引,以幫助許多服藥的男性得到更好的照護。而男性也不應放棄PSA檢測,它仍然是篩檢攝護腺癌的有效工具,只要有將攝護腺肥大藥物的影響納入考量。   編譯來源: * Health Day(2019.05.06) * Sarkar RR, Parsons JK, Bryant AK, et al. Association of Treatment With 5α-Reductase Inhibitors With Time to Diagnosis and Mortality in Prostate Cancer. JAMA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May 06, 2019.      
+ read more
製藥產業與藥品改革者的口水戰
2019.05.23
製藥產業與藥品改革者的口水戰
藥品改革者指責製藥業利用「藥品研發」當成藥品昂貴的藉口,事實上,根據一項研究指出,製藥廠在2017年花了大約僅花了22%的營收在研發部門。   這項新研究由藥品定價改革的倡導者「永續處方價格聯盟」(簡稱CSRxP)(註一)委託,該聯盟的組成包括藥品中盤商、醫院和保險公司。根據2017年美國10家最大製藥公司向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財報分析, 這些公司的營收超過一半是來自處方藥。研發佔營收比例平均為22%,Celgene最多(45.49%),而 Gilead 則最低(14.3 %)。   儘管藥商一再堅持研究新療法就是藥價高的原因,這項研究證明製藥廠並沒有將足夠的營收用於新療法的研發。「永續處方價格聯盟」認為這是藥商的「說詞」。   美國藥品與製造商協會發言人 Campbell表示:「他們批評我們在研發上僅花費22%是荒謬的,因為製藥廠在研發方面的投入佔銷售額的百分比高於所有其他製造業」(註二)。   這顯示在藥物開發上缺乏共識。越來越多的政策制定者關注到這個問題,他們正致力於降低藥物價格的雙贏解決方案。   儘管CSRxP 對於製藥廠花22%的營收在研發很有意見,但多項研究顯示,製藥業比起其他著重在研發部門的行業超支,例如:科技業。由美國藥品與製造商協會委託進行 的2015年研究發現,製藥業在研發上的投入比任何其他高科技行業都要多。 數據分析Craft公司在最近的一項研究還發現,醫療照護行業的營收投入研發的比例高於其他任何行業,然而其中大部分是由製藥公司推動的。   2017年製藥廠收入平均有18%的利潤。三家製藥公司Biogen, Gilead和Pfizer在2017年的利潤都高於平均。CSRxP稱Pfizer,為「最嚴重的違規者」,並指出該公司當年的營收用於研發14.6%,而利潤高達40.6%。輝瑞的發言人指出,這是由於稅制的改變,經過調整後,公司的利潤事實上只接近20%。   CSRxP的另一份前所未有的研究,估計製藥廠在銷售和行銷方面的花費。他們發現,10家美國製藥廠在2017年的廣告和行銷總額上花費了475億美元。平均而言,2017年製藥廠將營收的19%用於廣告和行銷。AstraZeneca為該年度此類最大花費者,廣告和行銷佔營收的33%。   美國藥品與製造商協會的Campbell批評CSRxP提供的數據誇大。她指出最近的一項研究,製藥業在2016年的行銷和廣告上花費為299億美元。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製藥業與一般科技業的研發部門最大的不同是製藥業的商品與人的生命及健康有直接相關,在研發製作時必須相當謹慎,成本較高,例如一個藥品的製程還需人體試驗及監測等等,因而投入的比例金額高於科技業,應該是必要的。   註一:永續處方價格聯盟(CSRxP) 是一個由醫生、護士、醫院、消費者、健康計劃、藥品福利管理、藥劑師和企業專家組成的聯盟,專門針對病人、製藥廠兩方以及市場需求,來降低美國藥品價格的解決方案。   註二:互聯網公司在研發支出方面相當接近製藥公司,微軟和google 在研發方面的銷售約佔營收的12 %。但是,其他科技行業公司通常不會達到這種支出水平。如蘋果公司,在研發的花費少於營收的3 %,而IBM只比蘋果高一點點。(來源:Invertopia)   編譯來源:STAT(2019.05.14)        
+ read more
#Me Too倡議活動難以撼動醫療領域
2019.05.20
#Me Too倡議活動難以撼動醫療領域
自從2017年,#Me Too倡議活動如星火燎原般地席捲國際社會,撼動了政治、學術、商業、演藝、慈善界等。這些活動讓人們看到性騷擾、性暴力的普遍性及嚴重性。   不過,雖然許多領域的性別平等議題獲得改善,但醫學領域仍然存在根深蒂固的性別不平等。例如:男女醫師的薪資差距雖然三年來首次變小,但女醫師仍比男醫師平均少了90,490美元;女醫師在進修、獲得國家研究補助、發表研究及進行臨床試驗等方面與男醫師仍有落差;或者女醫師在日常工作中經常被視為護士等非醫師的醫事人員。   2018年3月一間美國製藥市調公司利用其技術平台詢問女醫師:「身為一名女醫師是什麼感覺?」,並在2019年3月問了同樣的問題且多加了一個問題,特別提到了#Me Too的影響。   #ME TOO一年,身為女醫師的感受有何變化? 結果顯示,女醫師的工作生活中有三種負面經驗在一年中增加了三倍甚至四倍,分別為:女醫師比男醫師容易被視為非專業人員;被歧視;在被男性主宰的職場中工作。   認為女醫師比男醫師容易被視為非專業人員的人,一年間增加了26%(2018年為10%)。具體的例子如:患者和同事不斷評論女醫師的外表;受訓中要面對來自年長男醫師的注視、評價及偏見;或者是雖然女醫師以姓氏向患者自我介紹,但患者會以名字稱呼女醫師(男醫師少有這種經驗)等。   而認為醫學領域是由男性主宰的女醫師,一年增加了11%(2018年為4%)。例如:一位受訪者表示自己是醫院中唯二女性外科醫師中唯一全職的,而男女醫師的休息室相連且無遮蔽,因此女醫師很難自在地休息。   此外,連續兩年的調查中只有約20%的受訪者表示身為女醫師的感受是完全正面的。不到10%認為其經驗與性別無關,亦即他們的經驗與男醫師並無二致。   #ME TOO倡議活動是否影響了醫學領域? 2019年的調查顯示66%的女醫師認為#MeToo倡議活動並未改變其工作上的行為;近20%的女醫師表示,倡議活動給予他們「遏制」騷擾的力量,而不是忍受性別歧視;而8%表示變得更加意識到在過去女醫生必須付出多少心血才能讓今天的女醫師在醫學上被認真對待。   完成這份調查的公司執行長表示,調查的結果最有希望的是許多人不再對問題置之不理,而已經開始在三個方面採取行動以求改變,這將改善下一代女性在醫學領域的經驗。這三個方面分別為:   * 成立非營利組織 一些受訪者成立了非營利組織,以幫助女醫生取得突破,這也將直接影響對患者的照護品質。例如:組織Brave Enough鼓勵女性擔任領導者,特別是女醫師;組織Time's Up Healthcare致力於提供醫學領域中的女性公平、安全和有尊嚴的工作。   * 督導 部分受訪者提供了督導方案,例如拉丁美洲督導小組,鼓勵女性不要害怕走上醫學的道路。   * 重新建構社會的性別期待 男醫生很少需要提醒患者或工作人員他們是醫生,女醫生卻經常不得不這樣做,並且經常要處理他人對其外觀和吸引力的不恰當評論。面對這個問題,已經有女醫師開始進行公開討論。   此外,美國醫學會成立了「會員改變醫學倡議活動」,其中包含了關注女醫師的經驗。當女性佔醫療從業者75%(36%為醫師),而職業倦怠正讓有才華的員工離職之際,醫療領域關注女性的需求,培育最好的從業者實刻不容緩。   醫療領域的領導者需要特別關注整個團隊,特別是女性的工作經驗,並在他們的資源消耗殆盡前解決問題。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雖然#Me Too倡議活動對女性醫師的工作環境及條件沒有太大影響,但是有更多女性的性別意識因此提升,有助於未來進一步改善女性在醫學領域的經驗。   編譯來源:STAT(2019.05.01)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