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6.27
我不要夏天的吻痕!關於曬後處理
即使再小心的人,也可能會有被曬傷的一天。最近夏天的腳步已然到來,溫度逐漸升高,紫外線過量的日子亦不少,除了知道如何防曬外,也要知道曬傷後的處理方法,才不會因此留下疤痕、甚至延誤就醫時間惡化傷口。因此台女連在此跟讀者們分享曬傷後的症狀會有哪些以及後續處理的原則與方法,幫助大家去掉夏天熱情的吻痕。
曬傷後的症狀
輕微的曬傷大多只會出現皮膚被曬紅的狀況,曬紅的跡象最快於曬傷後30分鐘出現,但一般來說會需要2-6小時才會被察覺,並且在12-24小時內皮膚會呈現出最紅的狀態。此外,若會感到疼痛,疼痛感在曬傷後6-48小時達到巔峰。曬傷的狀態通常會持續1至3天,有時會在第3天至第8天之間開始伴隨脫皮出現,脫皮可能會持續好幾周才會結束。更為嚴重曬傷的症狀則包括:起水泡、發燒、打冷顫、疲憊感、嘔吐、低血壓和昏厥。
曬後處理
輕微的曬傷通常不需要尋求醫療協助,但是若出現嚴重的曬傷症狀,則務必要就醫。醫師會詢問傷者的症狀和過去的就醫紀錄,醫師經評估後可能會安排物理測驗給傷者,或者直接請專長為皮膚病的醫師來治療。
但對於不需要就醫的人來說,曬後處理首要原則就是「快」,為了避免曬傷區域惡化,越快處理則後續的癒合過程就越順利,否則容易留下永久性的疤痕或有引發皮膚癌的風險。
輕微曬傷者通常會被建議先引用大量冷飲、服用阿斯匹靈或非類固醇的消炎藥,並且可以搭配冷敷、浸泡在醋酸铝溶液(Burow
solution)中來消炎或塗抹高度保濕的乳液,還可以用含有庫拉索蘆薈(Aloe
Vera)及維他命E成分的外用藥膏塗抹在曬傷區域,保持皮膚濕潤並消炎。另外,提醒讀者不要相信曬後以奶油處理的偏方,這不僅無助於癒合還會使傷口惡化。
至於傷勢嚴重者,可以先服用類固醇藥物,但若水泡出現,則應避免使用類固醇,否則會有感染的風險。若曬後有脫水狀況如口渴、尿液減少、頭痛或感到無力和疲憊,可以先以靜脈注射液處理並最好送醫。
總而言之,曬後處理原則為:
* 盡速反應
* 冷卻並潤濕
* 補充水分
* 消炎
* 評估傷勢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Skin Care Foundation
+ read more

2016.06.27
車窗玻璃擋得住紫外線嗎?
在開車或通勤時,即便身處車內,陽光仍可能會透過玻璃窗照射到你的皮膚。你是否認為「多了一層車窗玻璃的阻擋可以降低紫外線對你造成的傷害」呢?美國近日一份新的研究指出:汽車的側窗可能無法提供足夠的保護。
科學家已證實過度暴露於紫外線當中將增加皮膚癌與白內障的發生風險;特別是UVA較UVB的輻射更強(UVA的輻射強度足以穿透雲層與玻璃),隨著時間的累積可能對皮膚DNA造成顯著的傷害。而過去亦有研究表明,在美國,皮膚癌與白內障常見於患者的身體左側-是美國司機較容易暴露於日光中的一側。(美國與台灣的汽車駕駛座都是設置於左邊)
本研究作者Brain Boxer
Wachler博士想了解這樣的現象是否跟汽車玻璃缺乏對UVA的防護有關。
研究人員用手持UVA測光儀來評估UVA被汽車前方擋風玻璃和側窗玻璃阻擋的狀況。整份研究總共測試了29輛別來自15個汽車製造商於1990年至2014年間生產的車。
結果發現汽車的前擋風玻璃平均可以阻擋96%的UVA,每輛車阻擋95-98%之間不等。然而,在側窗能夠阻擋掉的UVA卻低得多,平均只有71%。且效果差異頗大,從44%至96%不等,其中只有四輛車的側窗玻璃阻擋了90%以上的UVA。
研究結果指汽車的側窗玻璃對於UVA輻射防護不足。Wachler博士說,這樣的結果可能有助於部分解釋為何白內障和皮膚癌再身體左側的發生率都較高。
雖然目前的研究尚無法說明其他交通工具是否也可能出現狀況,不過Wachler博士表明據此汽車廠商應加強車輛側窗玻璃的UVA防護水平。同時,這樣的研究結果也應有助於人們對玻璃的陽光穿透性有所認識。更進一步的,可以提供為住宅、商業和學校等建築的玻璃窗都能防紫外線的建議表示支持。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眼科中心的Jayne S.
Weiss博士也說,這項研究將有助讓病人了解對眼睛、皮膚的保護不只是當你身處室外時,即便在車內、室內也很重要!
資料來源:JAMA Opthalmology
+ read more

2016.06.21
輪班者小心!多注意自己的心血管健康
一項研究指出:睡眠不足和異常的睡眠週期可能會增加心臟疾病的風險,尤其是對輪班的勞工來說。
現任芝加哥西北大學的研究主要作者Daniela
Grimaldi博士指出:人類幾乎所有的生理和行為過程,特別是在睡眠-清醒週期,都是遵循由位於大腦內部時鐘調節的晝夜節律。他補充:當我們的睡眠-清醒和進食週期與我們內部時鐘所決定的節奏不合時,就會發生晝夜失調的現象。研究結果表明,長期的晝夜失調,可能無法完全從輪班後夜間睡眠的恢復性心血管作用中受益。
這項研究包括26名20〜39歲健康的參與者,他們在為期八天的研究中,受限要將睡眠時間控制在5小時,並在第四晚開始分為持續在同個固定時間進入睡眠以及將其延後8.5小時兩組。
結果指出,在這兩個被限制睡眠的組別當中皆可看到較高的心率,而睡眠不足又加上延遲睡覺時間者的心率更是高。另外,在睡眠不足且延遲睡眠的組別中,也出現壓力賀爾蒙去甲腎上腺素升高的跡象。而據研究人員說明,去甲腎上腺素升高會縮小血管、提升血壓和擴大氣管。
另外,睡眠不足和延遲睡眠時間也與在夜間降低心率變異性有關,並減少深層睡眠階段中的迷走神經活動,而其通常對心臟功能有恢復的作用。迷走神經對心臟的主要作用是降低心率。
研究人員表示,若想保護自己的心臟,輪班工作者應該要被鼓勵健康地飲食、規律地運動以及讓自己獲得充足的睡眠。
資料來源:journal Hypertension.
+ read more

2016.06.08
不想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鹽可別吃太少!?
鹽的高攝取量已被證實與提升血壓和心臟問題的風險有關聯。但根據新的研究,鹽攝取太少可能也同樣有害。
「在飲食中攝取過多的鹽會導致血壓升高,增加心臟病、中風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被廣泛接受的觀念。據美國飲食指南建議,14歲(含)以上者每日攝取的鈉應少於2300毫克;而在台灣,衛生福利部也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即鹽6公克)。但以目前的指導方針,減少鹽的攝取量至建議的水平真的有降低風險嗎?這是此篇研究要解答的問題。
來自加拿大McMaster大學Michael G.DeGroote醫學院的Andrew
Mente與其研究團隊分析了超過13萬人、橫跨49個國家的數據。他們觀察有/沒有高血壓的參與者的鈉攝取,以了解其與心臟疾病和中風等風險是如何相關聯。
據分析結果,鈉攝取量低的人其心臟病、中風和死亡風險都較一般人高;且不論本身有無高血壓問題。此外,研究人員發現,似乎只有高血壓人士會因為鹽攝取量高而影響到心血管疾病的相關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此研究中鈉攝取量低被定義為每天攝取不到3000毫克(高於美國、台灣目前的建議量);而鈉攝取量高的定義則是每天超過6000毫克。
研究團隊指出,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減少食用鹽攝取量的策略應針對在那些高鹽飲食的高血壓人士身上。同時,他們也認為目前的每天食用鹽建議攝取量可能設置得太低。
Mente說:「此次的研究結果對患有高血壓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雖然我們的數據突顯了減少鹽攝取量對高血壓人士的重要性,但它並不支持降低整體鹽攝取量的水平。我們研究結果的重要是因為它們顯示出:降低鈉攝取對於患有高血壓同時也食用很多鈉的人來說是最有針對性的方法。」
最後,這並不是Mente的研究團隊第一次針對現行的鈉建議攝取量提出質疑,過去台灣女人連線也曾編譯過相關的研究報導(請參閱文末延伸閱讀);而關於每日的鈉建議攝取量及對於心血管疾病的影響目前仍存在爭論。在更多明確的研究數據幫助我們獲得解答之前,我們只能提醒自己過與不及都不好。
資料來源:The Lancet、McMaster University
本篇研究的經費來源超過50個,其中包含美國公共衛生研究院(Public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
PHRI)、加拿大心臟與中風基金會,以及加拿大健康研究院。
延伸閱讀:
鹽吃多吃少對心血管健康都不好!
「鹽」多必失?美國研究有新看法!
+ read more

2016.06.07
準爸爸注意!你的生活習慣可能導致孩子的先天性缺陷!
新生兒的父親請注意!來自美國華盛頓Georgetown大學醫學中心的新研究警告:你的年齡、飲酒和生活方式等等因素,都可能導致你的孩子以及後代子孫有天生的缺陷。
美國喬治城大學醫學中心生物化學和分子及細胞生物學副教授Joanna
Kitlinska博士和他的同事確定了一些可能影響後代發展的父系因素。根據他們的研究,父親能夠造成的影響比我們一般想像的還要大。從飲酒情形到年齡等一切因素,都可能影響孩子的出生缺陷和基因表達。
「我們知道由母親提供的營養、荷爾蒙和心理環境會永久地改變嬰兒的器官結構、細胞反應和基因表達。但我們的研究顯示父親也能造成同樣的影響,他的生活方式、年齡可反映在控制基因功能的分子上,如此一來,父親不僅會影響他的子女,也會影響到後代的子孫。」Joanna
Kitlinska博士說明。
該研究小組重新檢視了一項過去的研究,專注於男人的生活方式如何引起精子內DNA的表徵遺傳變化,最終可能影響到孩子的基因組。
調查結果顯示,如果父親是個酒鬼,即便母親從未飲酒,一個新生兒也可能被診斷有胎兒酒精譜系障礙(FASD)。父親的飲酒情況也與出生體重減少有關連,甚至會顯著降低整體腦容量和導致認知功能受損。
此外,研究人員指出父親高齡可能提高孩子精神分裂症、自閉症的發生率;而父親的心理、社會壓力也會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造成有缺陷/不良的行為特徵。
甚至,男人青春期前的飲食結構可能減少或增加其子孫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父親的肥胖已被連結到後代脂肪細胞的擴大、代謝調節、糖尿病和肥胖的變化,以及腦癌的發展。
Kitlinska補充:「遺傳父親的表徵遺傳學新領域需要被組織成臨床上適用的建議以提醒人們改善生活習慣。而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後天影響,我們需要研究母系和父系之間的相互影響,而不是將他們個別分開來考慮。」
資料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Stem Cells、Georgetown University
+ read more

2016.06.06
不飽和脂肪真的比較健康嗎?
許多人都相信:以不飽和脂肪替代飽和脂肪對心血管比較健康;因為植物性食用油當中富含亞油酸,會降低膽固醇濃度,預防動脈壁脂肪囤積,進而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使壽命延長。但是日前一項回顧性研究結果挑戰了這個大家所熟知的保健觀念。
如果我們來檢視一下我們的觀念從何而來,會發現最初其實是許多隨機控制研究顯示以亞油酸取代飽和脂肪會降低血液中膽固醇量;其後又有觀察性研究證據指出膽固醇濃度若升高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機會,因此我們由這兩個研究結果得出了現在我們所相信的結論。但是,事實上,並沒有隨機控制試驗直接證實以亞油酸取代飽和脂肪會減少心臟病的發生。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為直接探討這個問題,找出一項45年前執行的研究,研究名稱為the
Minnesota Coronary
Experiment(MCE)。該研究參與者來自精神機構及療養院,追蹤4.5年。MCE在當時是樣本量最大,且可能是最嚴格控制執行以植物性食用油取代飽和脂肪的研究,同時它也是當時唯一一個在參與者過世後仍調查其心血管疾病狀況的研究。
然而,該研究結果雖然顯示攝取亞油酸以取代飽和脂肪者的膽固醇降低了,但其存活率並沒有獲得改善,反之卻擁有更高的死亡風險。除了MCE研究之外,研究團隊還檢視另一個Sydney
Diet
Heart(SDH)研究,該研究也有類似的發現--以亞油酸取代飽和脂肪者,心血管疾病死亡數較高。
研究團隊因此得到了這樣的結論:過去研究並不支持以亞油酸取代飽和脂肪會降低膽固醇也同時會降低心血管疾病與死亡的風險的觀念。我們該思考並關注目前我們對於膽固醇、飽和脂肪與亞油酸的觀念可能未必正確,同時,這些未被發表的研究結果可能會使得許多類似的研究發現被隱藏起來。最後,由此研究我們該得到的訊息是,我們應該聰明地選擇我們的飲食,任何一樣東西都不該吃過量。
資料來源:BMJ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