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8.31
人工代糖看似健康,實則不然!
2016年一份動物實驗發現代糖可能讓食用者越吃越餓,近日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員指出,低卡代糖飲料或食物的甜度與卡路里不成正比,可能混淆人體代謝反應而有增加體重並引發糖尿病的風險。
耶魯大學醫學院找來15個人並請他們喝不同卡路里含量的飲料,接著再透過核磁共振成像來測量他們的腦部反應。結果發現,具甜味(代糖)且低卡的飲料比含有較多卡路里的飲料引發更大的代謝反應,解釋了過去研究發現人工代糖與糖尿病之間的關係。
共同作者Dana
Small說明,當人類食用含有天然甜味成分的食物,大腦會傳遞訊息告訴身體食物中含有熱量,因此當食物越甜,對大腦來說相當於越多熱量。而當代糖飲食的甜度仍如同一般飲食時,甜度與熱量不成正比會使大腦以為還有熱量未被消化,進而引發身體去消化更多熱量,讓人容易因此吃更多。
全國肥胖症論壇的Tam
Fry指出,雖然零卡或低卡代糖飲食看似健康,但不代表這些食品真的沒有健康負擔,糖尿病風險就其中一例。許多加工食品含有相似的甜度與卡路里失衡的情形,例如含有低卡人工甜味劑的優格。而這份研究也呼應過去研究發現孕婦喝代糖飲料越容易生出過重小孩,因為孩子還在子宮時就已經因暴露於人工甜味劑當中而習慣了該甜度。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08.11)
+ read more

2017.08.23
瓶裝水不利牙齒健康?!
眾所周知,氣泡飲料、啤酒和咖啡對牙齒是不利的,而瓶裝水似乎無害。但牙醫警告事實上並不一定如此。部分受歡迎的瓶裝水品牌具有危險的pH值,或缺乏必要的氟化物,這可能導致蛀牙。然而,從產品標示上難以知道哪些是安全的,所以研究者測試了9個知名品牌的pH值。
pH值介於0到14之間,7個是中性的,低於7屬於酸性,高於7則是鹼性。以下為測試結果:
PH值
礦泉水品牌
4
Smartwater,Dasani,Aquafina和VOSS(沃斯)
7
Poland Spring
7.5
Volvic(富維克)
8
Fiji(斐濟)、Essentia
8.5
Evian (依雲)
結果發現,這些瓶裝水品牌中有4個是非常酸性的。
Eunjung
Jo博士說明,我們牙齒的法郎質在pH值5.5的環境下會開始被酸蝕,所以最好避免任何pH值低於5.5的飲料。Jo博士還表示,對牙齒造成的傷害與您飲用飲料的時間成正比,所以花三個小時喝咖啡比在30分鐘內喝完更有害。而針對鹼性水如依雲(Evian),雖然有研究表示可以幫助防止骨質流失,但沒有證據顯示效果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氟化物對牙齒法郎質有益,因此政府在管理自來水時會確保其具有標準的的含氟水平,但瓶裝水通常較為缺乏。牙醫Tema
Starkman博士說,對於牙齒仍在發展的0-5歲的孩子飲用水中含氟尤為重要,如果孩子缺乏適量的氟化物,他們的牙齒上容易出現白斑。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表示,生活在非氟化自來水社區的兒童,比生活在氟化自來水地區的同齡人有更多損壞的牙齒。Starkman博士說明,如果成人已蛀牙又缺乏氟化物,也會造成更多的蛀牙。而除了從自來水獲得氟化物之外,還可以從含氟牙膏或漱口液中獲得。美國牙科協會表示,含氟飲用水是天然抗蛀牙的物質,是個人預防蛀牙最簡單和最有益的方法之一。
在台灣,礦泉水市占率以國產的為主,台灣進口的礦泉水中常見的有Volvic、Fiji和Evian,而上述屬酸性的礦泉水中目前只有VOSS在台灣可買到。
+ read more

2017.08.17
少鹽 vs 多鹽之戰!
不久前一本書The Salt
Fix指出高鹽與高血壓的關聯是一種迷思,認為少鹽不僅無法降低心/血管疾病,還可能增加糖尿病風險。這本書上市後引起英國公共衛生專家的譴責,認為這本書的建議可能讓很多民眾陷入健康風險。
The Salt Fix作者James
DiNicolantonio在書中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及英美衛生單位建議減少飲食中的鹽分是錯誤的,他認為鹽是人體必要的物質,少鹽可能導致骨質酥鬆及記憶衰退,多吃鹽反而可以幫助我們減重。人們更應警覺的是糖分攝取量,過多糖分會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急慢性腎臟疾病。
不過,英國公共衛生部的營養科學主任Louis
Levy認為,現今飲食是導致健康問題的主因,提倡高鹽飲食會讓很多人陷入健康風險,並且這個建議也低估了高鹽與高血壓相關這樣的結論背後有著國際認可的證據支持。
曾經說服政府向食品產業施壓以降低產品含鹽量的教授Graham
MacGregor則指出,少鹽的建議是不容質疑的。若檢視少鹽建議背後的證據,就會發現證據強度其實高過對糖、飽和脂肪或蔬果的證據。這些證據來自於流行病學研究、移民研究、治療方法的臨床試驗等。Graham教授認為作者DiNicolantonio立意良好,但是他屬於相信所有死因都肇因於糖的人。
英國營養科學建議委員會在2003年的一份報告中,說明高鹽會導致高血壓的結論背後有大量的動物或人體試驗證據支持。然而,因為資料蒐集困難,無法得出有多少心臟疾病案例及死亡是高鹽飲食導致的。不過NICE檢視2013年鹽分攝取量減少對人口的影響,認為少鹽的政策可能每年減少兩萬個心臟疾病死亡案例。
DiNicolantonio回應,不論英國公共衛生部及美國心臟學會的想法是什麼,沒有證據顯示少鹽可以降低血壓。醫療文獻指出,正常血壓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的人有80%的血壓不受鹽量影響,屬高血壓前期收縮壓120-139mmHg;舒張壓80-89mmHg的有75%血壓不受鹽量影響,有高血壓者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者約有55%不受鹽量影響。他不認為他的書會讓人們陷入健康風險,他只是在提倡正常的鹽分攝取量,亦即每日7.5-15公克的鹽。他認為如果高鹽飲食會使人有健康風險,為何食鹽量高的國家如韓國、法國、日本等人們平均壽命高且冠心病發生率是世界上最低的國家。事實上,少鹽飲食才讓人們有健康風險,光美國每年就有約600萬人口被診斷有低鈉的情形。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7.08.08)、Daily Mail(2017.08.09)
+ read more

2017.08.16
沒有所謂食療!食物不等於藥物
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名言:「讓食物變成你的藥,讓藥變成你的食物(Let
food be thy medicine and medicine be thy
food)」─是許多推廣食療的人常使用的句子。最近一位營養師Dylan
MacKay強調,食物是食物,不能等同於藥物,將食物等同藥物的邏輯對人們的健康可能帶來不良影響。
Dylan
MacKay是加拿大李察德森保健食品及營養醫學中心的營養生化學博士,其專長在於了解人類遺傳因子如何影響一個人對飲食調整的反應,及生活習慣如何影響慢性疾病風險。
他認為,將食物視為藥物這樣的邏輯低估了這兩樣東西的神奇之處。以下是他的說法:
食物與人類社群密不可分,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將食物視為藥物其實是奪去了食物的這些正面特質。而食物雖然攸關人類的健康,但其功能不限於健康,因此我們不會因為生病而去吃食物。另外一個食物不等於藥物的論點是,健康的人也需要吃東西。
藥物則是人們用來維持健康及預防或治療疾病的物質,一個生病的人即使每天吃最健康的食物,但若沒有藥物他仍然可能面臨生命危險。
對於身處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來說,那個時代人們對細菌或病毒缺乏了解,常將疾病歸因為眾神的憤怒。如今,公眾衛生品質提升、現代藥學進步下人類壽命延長許多,並且人們不再相信眾神憤怒之說,但是食物等於藥物的邏輯卻依然存在,仍然有人認為一個人如果生病一定是因為他吃了不對的食物。
若將食物視為藥物可能讓人執著於食物的營養成分,進而推崇或醜化特定的食物,使飲食這件充滿樂趣的活動變成讓人倍感壓力的過程。這樣的執著其實也反映出人們常高估某些食物能帶來立即效果,卻低估了飲食習慣所帶來的長期影響,並且忽略了一個人所處的環境、身體活動量及基因也是影響健康重要的因子。
另外一個將食物等同藥物的壞處是,有些人會傾向於用所謂替代療法如「果汁節食法(juice
diet)」等來治療癌症、後天免疫力缺乏症(AIDS)等嚴重疾病。
偽科學及騙術喜歡用食物等於藥物的邏輯來販賣營養保健品、節食專書及療程,光這個事實就足以讓我們對食物等於藥物的邏輯存疑。
食物是食物,藥物是藥物,兩者都有各自神奇之處。
編譯來源:STAT2017.08.07
+ read more

2017.08.15
產後無法擺脫肚子?可能是腹部肌肉出問題
大約三分之二的女性在懷孕期間或產後會罹患腹直肌分離症(Diastasis
Recti)。研究表示,若沒有矯正練習,腹直肌分離會維持很多年,並造成慢性背部和骨盆帶疼痛、姿勢不良甚至疝氣或器官突起於撕裂的腹壁。
腹直肌位於腹部的兩側,主要功能是支撐背部和腹腔內器官。懷孕期間,由於胎兒成長,媽媽的子宮也會快速增大,腹直肌和結締組織會分離而且拉伸、變薄,以適應胎兒的成長。薄弱的結締組織取代了腹直肌原本的功能,脆弱的支撐可能導致媽媽身體出現背部疼痛、腹部器官移位、便秘、腹脹等症狀。
這最常發生在先前有過懷孕經驗的女性身上,因為其肌肉力量已被減弱;還有懷有雙胞胎或更多胞胎的女性,因為隆起的肚子大使得腹肌更為緊繃;35歲以上的人也因為肌肉可能隨著年齡增長自然減弱,可能有此症狀。
然而,腹直肌分離症不僅發生於懷孕女性的身上,理論上只要不正確地做仰臥起坐或舉重,任何人都容易罹患腹直肌分離症。其症狀包括當站立、彎曲和行走時腹部會有撕裂和疼痛感,而大多數人在注意到分裂肌肉之間的凸起處前,都不知道自己罹患此疾病。
而維持體態也不見得能在懷孕期間提供保護。一名懷孕前有固定運動習慣的女性,在懷孕的前幾個月仍持續跑步、騎自行車和做仰臥起坐,希望能保持身材並在產後能更輕易地恢復身材。懷孕第4個月時,她發現肚子有一個突起處,觸摸時手指陷入一個約莫4公分的凹洞。經診斷她罹患了「腹直肌分離症」。醫護人員推測,即使這名女性的腹肌在懷孕前是如此強健,但當沒有足夠的空間可以提供胎兒生長伸展時,它們仍會被拉開。
雖然不危及生命,但如果處置不當可能會導致長期的問題。弱化的腹肌需要其他肌肉運作以作為補償,可能造成其他部位肌肉疼痛,特別是背部和臀部。而在分娩時,腹直肌分離會使陰道分娩更加困難。也因為腹部肌肉通常與骨盆底肌肉一起運作以支持膀胱和腸子,之後可能引起便秘與失禁。
雖然嚴重的病例可能需要手術來重新連接肌肉,但此病症也是可透過正確的運動來改善。英國國民保健署建議進行物理治療和骨盆運動。
但是,倫敦產後運動專家Katelyn
Faison說:女性常常會自行嘗試了錯誤的運動,使狀況變得更糟。對腹肌施予太大的壓力可能導致其進一步分離,將造成更多的虛弱、疼痛和持久性的傷害。
倫敦物理治療師Kim Van
Deventer說,女性們認為無論是透過特定運動或手術,只要成功關閉肌肉間的間隙,便是成功。但實際情況並非是因為肌肉不夠強壯,而使它們無法組織在一起。關鍵是要循序漸進地重建腹部肌肉的全面強度,甚至可能需要運動長達12個月之久。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0731
+ read more

2017.08.11
女性牙周病恐增加癌症風險?!
牙周病,是因牙齦感染和發炎引起的,它影響許多成年人,在老年人中尤其常見。不久前研究發現牙周病會影響女性受孕機會,最近又有研究發現中年女性的牙周病與某些癌症風險升高有關,如食管癌,乳腺癌和膽囊。
約州立大學的Jean
Wactawski-Wende博士及其團隊為了解牙周病與女性罹患癌症風險之間的相關性,研究人員與65,869名參與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Observational
Study的婦女合作。這些婦女的年齡在54歲到86歲之間。
參與者在1999年至2003年期間用問卷的方式說明自己是否被診斷有牙周病,並被追蹤是否有罹癌直到2013年9月。平均來說,追蹤每位參與者的時間為8.32年。在此期間,有7,149名婦女被診斷患有一種癌症。
研究發現,被診斷有牙周病的婦女罹患任何類型癌症的風險比沒有牙周病的女性高出14%,最常見的癌症類型為食道癌。與沒有口腔健康問題的婦女相比,牙周病患者的罹食的比率高出三倍以上。其他與牙周病顯著相關的癌症還有肺癌、膽囊癌、黑素瘤或皮膚癌及乳癌。研究還發現,牙周病與乳癌、肺癌及膽囊癌的相關性在吸煙婦女身上呈現更顯著的相關。
Wactawski-Wende博士解釋,由於食管靠近口腔,因此牙周病原體可能更容易感染食道粘膜,並增加該部位的癌症風險。此外,牙周病和膽囊癌之間的關係是一個新的發現。研究主持人Ngozi
Nwizu博士強調,過去雖然已發現膽囊癌患者有慢性發炎的情形,但這是第一個發現膽囊癌與牙周病相關的研究。
究竟是什麼導致牙周病與各種類型的癌症之間具有聯繫尚未被理解。研究人員認為原因可能是,口腔中的細菌和其他病原體會通過唾液或患病的牙齦組織進入血液。通過這種方式,病原體可以到達身體的各個部位並影響癌症風險。但是,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實際的機制。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7.08.01)、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2017.08)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