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6.15
芒果有益於女性心血管和腸道健康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每天一個芒果(330克)的對健康的停經婦女的血壓有益。吃芒果之後兩小時內,芒果可幫助放鬆血管。此外,部分參與者做了「呼吸測驗」,評估腸道發酵後氫氣和甲莞的變化。結果顯示攝取芒果有利於腸道健康。
這篇報告是首次證明吃芒果對人體血管有正面影響的研究,這次的研究結果是建立在以前的動物和細胞研究上,它們指出了芒果促進健康的潛在益處。
芒果含有多種多酚,包括芒果素、槲皮素,單寧和沒食子酸,這些都是以前在了解芒果潛在健康特性的研究重點。加州大學的研究團隊認為,這些生物活性化合物在芒果中的濃度可能可以解釋為什麼芒果對健康有利。
研究方法和結果
研究請24名健康的停經婦女每天服用330克的芒果,持續14天。研究特別選擇了愛文芒果(Ataulfo
mango),因為這種品種含有高濃度的多酚。
在食用芒果14天後,研究參與者恢復了正常的日常飲食,但是13天內不吃芒果。研究人員在每次訪問研究對象時都會進行測量,包括心率、血壓、血液樣本和呼氣樣本。
在研究開始時,研究對象的血壓沒有顯著差異。在吃了芒果後兩小時,研究對象的收縮壓(血壓數據中數字較大的,代表心臟收縮時血管承受的壓力)顯著低於一開始的數值。除此之外,「脈壓」(收縮壓與舒張壓的差值,可以用作心臟健康指標)也顯著降低。
研究團隊蒐集的呼吸樣本,是測量了氫氣和甲烷的呼氣濃度,這兩個數值反映了腸道中的微生物發酵而產生的氣體的量。部份研究參與者產生了氫氣、一些產生了甲烷,另一些產生了這兩種氣體或兩者都沒有。24名參與者中有6人產生甲烷,在這6人中有3人在食用芒果後甲浣濃度顯著降低,這被認為對腸道健康有利。
此研究的經費部份來自美國農業部及美國推廣芒果的組織「National
Mango
Board(NMB)」,NMB背後幾乎是投資於出口及進口芒果的公司。台灣女人連線表示,雖然對於廠商資助的
研究宜有所保留,不過鑑於台灣屬於芒果盛產國家,我們樂見這樣的結果,對台灣女性健康及經濟發展是有助益,當然這需要有更大型、更長期的研究來驗證。
編譯來源:
1. Eurekalert(2018.06.11)
2. Li X, Vanness MA, Holt RR, Horn WF, Keim NL, Keen CL, Hackman RM.
_Effects of two weeks of daily mango fruit intake on vascular
function, blood pressure and gut fermentation in healthy adult
women_. _The FASEB Journal__,_ June 2018.
+ read more

2018.06.07
每天快走10分鐘可延年益壽!
快走可以延長壽命,雪梨大學的研究顯示。
走路速度和死亡的風險有關。相較於慢走,以一般速度走路降低全因死亡風險20%,快走則可將低風險降低24%。走路快慢對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有相似影響,相較於慢走,以一般速度走路能降低24%疾病風險,快走則會降低21%疾病風險。
步調快慢的保護作用對老年人更明顯。年齡在60歲或以上的人以一般速度步行,其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降低46%,快步步行者減少53%。
一般而言,快走指的是每小時走5-7公里,但實際上要取決於健行者的體能。另一個快走的指標是,持續走路時會讓人微喘或稍微流汗。
研究是怎麼做的?
研究團隊是由不同大學的研究者組成,包括雪梨大學Charles
Perkins中心和醫學與健康學院、英國的劍橋大學及愛丁堡大學、愛爾蘭的利默里克大學及阿爾斯特大學,他們合作以確認走路快慢與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及癌症死亡率的關係。
研究團隊將死亡紀錄與1994-2008年英國與蘇格蘭11個人口調查資料結合(人口數總共約5萬人),這些人口調查的資料包含參與者自行報告的走路速度。研究者接著考量其他會影響結果的因素,如所有身體活動強度及程度、年齡、性別及BMI值。
研究作者Emmanuel Stamatakis教授表示,步行速度與全因死亡風險有關,但其具體作用(排除了個體所有身體活動的影響)迄今尚未受到重視。雖然性別和體重指數似乎沒有影響結果,但一般或快速步行與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顯著降低有關。沒有證據表明步調快慢對癌症死亡率有顯著影響。
根據調查結果,研究團隊呼籲公共衛生教育中要強調步行速度。Stamatakis教授表示,針對某一方面的身體活動並了解其與較早死亡的風險之間潛在的因果關係是複雜的。
假設研究結果反映了因果關係,這些分析顯示,增加步行速度可能是人們改善心臟健康和過早死亡風險的直接方式。研究結果為促進公共衛生的單位提供了可以推廣的簡單的衛教知識。因為時間壓力或不適合步行的環境而無法行走更多的情況下,加快步行速度可能是增加心率很好的選擇,這是大多數人可以輕鬆融入他們生活的活動。
這項研究支持了最近對英國生物銀行420,000名參與者的分析結果,該分析發現較快的步行速度與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內的死亡風險降低存在顯著的關聯。
2017年,英國公共衛生組織鼓勵中年人加快行走速度以保持健康。他們表示,每天定期快走十分鐘可以降低15%過早死亡的風險。不過,英國公共衛生組織估計,每十位40到60歲的人有四人連一個月走一次都不願意。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6.02)、Daily Mail(2018.06.02)
+ read more

2018.05.21
熱量從哪來?影響健康差很大!
2017年9月,美國法院廢止汽水公司應在標示上警告消費者肥胖、糖尿病及蛀牙的風險的規定。不過,最近一份回顧性研究指出,並非所有來自食物的熱量對身體的影響都是一樣的,來自含糖飲料的熱量比其他來源的熱量對健康更有害。
研究是由22位營養專家所進行的。他們參與了2017年CrossFit基金會學術會議,其任務是仔細討論是否所有熱量對心血管或代謝疾病的影響是一樣的。他們詳細地檢視了關於會導致肥胖、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飲食的研究。
研究者的共識是:攝取過多熱量都會增加肥胖及其他疾病的風險,不過,含糖飲料扮演著特殊腳色,並且即使跟相同熱量的澱粉(starch)比較,含糖飲料對健康的影響仍然很大。
中等大小富含澱粉的馬鈴薯,與一般罐裝汽水的熱量是一樣的。雖然兩者熱量一樣,但是馬鈴薯還有纖維、維他命B及鉀,能夠提供人體能量而不是像汽水一樣會影響血糖急速上升而帶來疲憊、無力
(sugar crash)。
來自脂肪的熱量
研究比較了不同脂肪類型但相同份量的食物,發現擁有高多元不飽和脂肪的食物,如:松子、胡桃、亞麻、奇亞籽、太陽花油及菜籽油等,實際上會降低疾病風險。美國心臟協會指出,多元不飽和脂肪能幫助降低壞膽固醇指數,而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的油可以為飲食添加維他命E。
而等量的飽和脂肪,如紅肉、魚及家禽裡的脂肪,則會提升血液裡的壞膽固醇指數,進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不過優格及起士等產品,雖然經常包含飽和脂肪,但是他們與心血管/代謝症狀風險降低有關。
來自糖的熱量
雖然每天喝一杯果汁並不會傷害身體,但是不可否認地,完整的水果比果汁更健康。果汁已失去許多包含在完整水果裡的纖維及營養,並且已將糖份大大地集中,讓血糖上升及增加蛀牙風險。完整水果因為含有纖維,屬於高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簡稱GI)的食物,讓血糖不易上升,並且會在提供人體維他命及抗氧化物同時讓你保持較久的飽足感。
研究並未直接比較含糖飲料及水果中的天然糖份,但是水果裡的纖維及會活化器官的化學物質比含糖飲料能帶來健康。此外,代糖阿斯巴甜不會增加成人的體重,這可能讓許多人到訝異,但是的確,目前十幾篇與飲食有關的研究都顯示攝取阿斯巴甜並不會增加體重。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5.15)、Daily Mail(2018.05.16)
+ read more

2018.05.15
別再誤解了 蔓越莓汁無助治療尿道感染!
許多女性會喝大量蔓越莓汁來治療尿道感染,但最新健康指引指出這種方法的效果並不好。
尿道感染是細菌引起的女性常見疾病,部分尿道感染甚至引發腎臟感染。尿道感染在孕婦、小孩及年老者較為常見。英國最新健康指引草案指出,食用蔓越莓食品預防尿道感染是沒有定論的。
指引草案也建議醫師有限地提供抗生素給尿道感染患者,以減少抗藥性發生。指引表示,低風險的患者,如未懷孕的女性,應被告知等檢驗結果再回診。與其提供抗生素給患者,醫師應了解患者的疼痛指數及請患者服用止痛藥Paracetamol與多喝水。醫師也可以預先開一張處方箋,讓患者在尿道感染無法自行消失時服用。
雖然免疫系統能對抗輕微的尿道感染,但許多患者需要服用抗生素。不過,抗生素的抗藥性已漸漸成為一種威脅,並且專家認為這可能導致一代人一年內一千萬人死亡。
過度使用抗生素會讓細菌發展成無法被治療的超級細菌。Susan
Hopkins博士表示,與細菌E.Coli有關的尿道感染案例中有超過三分之一對抗生素已有抗藥性。因此Hopkins博士督促醫師及醫院遵循指引,適當地開抗生素給民眾。遵循指引將能保留抗生素的效用,使藥物不僅可以拯救今天的患者也可以繼續守護明天的患者。
2018年6月5日前指引草案都在諮詢階段。目前的NHS指引建議,尿道感染患者服用止痛藥、喝水、多休息及用熱水壺緩解疼痛。若患者發生背部疼痛、高燒或生病,應立即前往就醫確認是否發生腎臟感染。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05.08)
+ read more
/20170519142627_belly-fat.jpg)
2018.05.11
運動為何能促進減重?
最近哈佛大學及俄州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首次發現,運動之所以能促進代謝和一種由棕色脂肪釋放的脂質荷爾蒙(LIPOKINES)有關。提高這種脂質荷爾蒙─可以降低三酸甘油脂、改善心血管健康及調節體重。
棕色脂肪不同於一般的白色脂肪,它會產熱,是熊在冬眠時能保持溫暖的原因。並且棕色脂肪也是很強大的燃燒熱量的物質,因此有些人稱棕色脂肪為「好脂肪」。
直至2009年,科學家認為棕色脂肪只有嬰兒才有,但近幾年在成人身上也發現一小部分的儲藏,於是成為科學家試圖更了解代謝作用的研究焦點。在這項發現以前,科學家將焦點放在白色脂肪組織–一種當人們想到肥胖及減重時會想到的脂肪。
研究是這樣做的
2017年此團隊曾經探討「低溫和棕色脂肪釋放的脂質荷爾蒙的關聯」。新研究則是探討「運動和棕色脂肪釋放的脂質荷爾蒙的關聯」。
他們將56位不同年齡及身體活動量的人分為兩組,其中一組的運動是踏飛輪40分鐘,另一種則是在跑步機上跑45分鐘。在中強度運動前、運動結束時及運動後三小時檢驗他們的血液以評估脂質荷爾蒙的變化。
過去多數研究指出,處於低溫中會刺激棕色脂肪組織,運動則會降低人類及老鼠棕色脂肪組織的活動,顯示低溫及運動對棕色脂肪組織的影響是相反的。因此研究團隊表示這次發現在運動後及低溫中,棕色脂肪都釋放了12,13-diHOME(一種脂質荷爾蒙),是令人意外的結果。此外,研究也發現,整體而言一個人的身材越精實,處於靜態時12,13-diHOME的水平越高。
這項研究顯示,白色脂肪組織會分解儲存的脂肪使之成為流動於血液中的脂肪酸,而棕色脂肪會釋放脂質荷爾蒙來促進肌肉在運動時消耗這些脂肪酸。研究人員Goodyear表示,一種脂肪組織會提供燃料,另一種脂肪組織則會發出訊號要肌肉去消耗燃料,這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為了確認這些現象與棕色脂肪之間的關係,研究團隊也做老鼠實驗,發現當老鼠在運動時也會增加血液中的12,13-diHOME。若用手術移除儲存的棕色脂肪,就不再發現由運動引起的12,13-diHOME增加的現象,這個結果顯示棕色脂肪的確是12,13-diHOME的來源,而運動可以調節這些脂質荷爾蒙,這又更進一步顯示棕色脂肪在運動促進代謝的過程扮演重要角色。
研究者Kristin
Stanford表示,未來將探討棕色脂肪運作的機制,並且希望有一天研究結果可以引導研發新藥,模仿運動時帶來的影響–強化肌肉功能、降低血脂及燃燒更多熱量,藉此治療肥胖及糖尿病。
編譯來源:Eurekalert-1(2018.05.01)、Eurekalert-2(2018.05.01)、Eurekalert-3(2018.05.01)
+ read more

2018.04.27
每天一定要喝足兩公升的水嗎?
每個人都知道沒有水人類無法生存,也聽說過我們每天應該喝約兩公升的水。這樣的知訊可能來自1945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食品和營養委員會的一份出版物,當中指出「在大多數情況下,成人每天應飲用2.5升水」。該建議還指出「大部分水分都包含在食物中」,例如花椰菜和茄子含有92%的水,不過這是一個經常被忽視的事實。
專家怎麼說?
最近國外新聞訪問了五位醫療和運動科學專家,釐清人是否真的需要每天喝兩公升的水。
澳洲吉朗迪肯大學醫學院副院長Karen
Dwyer表示,我們只需要在口渴時喝水,尿液的顏色最適合用來評估自己是否缺水,因為如果缺水,腎臟會濃縮尿液並發送信息給大腦要你多喝水。換言之,如果尿液顏色太深即代表脫水,需要補充更多的水。過量飲水可能是危險的,尤其是對心臟病患者。
雪梨大學的高級講師兼臨床胃腸病學家Vincent
Ho也同意不需要每天喝兩公升的水,並說明每天兩公升水的一體適用的標準不太可能有用,並且患有某些疾病或生活在炎熱氣候下的人可能需要攝入更多的液體。
雪梨大學高級講師Michael
Tam表示,每天兩公升的水,是一位空腹、沒有做任何事情、沒有流失特別多水分的成年人每天需要的基本飲水量,是一非常粗略的標準。實際上,我們每天會因為運動或炎熱而流失水分,也會從其他來源獲取水分,如飲料、蔬果,當身體將脂肪、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轉化成能量時也會產生水分。
墨爾本維多利亞大學的體育科學研究員Jon
Bartlett表示,一個人所需的日常飲水量是相當個人化的,取決於他的日常活動、健康狀況和居住環境。即使是輕微的脫水也會對心理和生理表現產生負面影響,對於身體活躍度高且生活在炎熱環境中的人來說,影響更是明顯。確保自己水分足夠的一個簡單而容易的提醒:口渴時喝水,並在活動程度高於正常或在較熱的環境中增加飲水量。
紐西蘭梅西大學體育運動與營養學院的高級講師Toby
Mündel表示,許多因素決定你的身體需要多少水,包括:身體體積、排汗/尿多少、你的健康或狀態(如懷孕、哺乳)和飲食。對於大多數健康成年人而言,淺黃色或無色的尿液,通常可確認飲水量充足。其他有用的技巧包括在每頓飯之前和每頓飯時喝一杯低卡路里的液體,以區分飢渴與缺水;或者在活動之前、之中和之後喝低卡路里的液體。
雖然很少見,但喝太多液體也會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所以更多並不一定更好。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0413)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