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9.12
益生菌有效的證據不足!
在過去的十年中,益生菌補充劑已經變成了價值數百萬美元的產業,近400萬成年人有在吃益生菌補充劑,並且高達60%的醫療照護者開出益生菌的處方箋。然而,科學界很少知道它們是否真正起作用。不過,最近兩項接連出現的研究對這高度商業化的益生菌產品拋出質疑。
研究作者Eran
Elinav表示,人們很推崇益生菌,儘管我們對益生菌的理解是非常有爭議的。研究團隊想確定人們在超市購買的益生菌是否會像他們預期的那樣在胃腸道內定居?對人類宿主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什麼是益生菌?
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通常加入在食品(如優格)或製成補充劑銷售。雖然大多數人認為細菌是不好的(導致疾病),但許多細菌在我們的生命及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在腸道中幫助分解和吸收食物及讓人能抵禦感染的細菌。
益生菌的功能在於模仿和強化這些「好」細菌的作用,被吹捧為能夠找回消化系統的平衡的細菌。益生菌產業聲稱的功能很廣泛,從預防感冒到治療過敏性疾病如異位性皮炎。由於益生菌是以食物補充劑而不是藥物來銷售,美國食藥局(FDA)從未認可益生菌用於預防或治療任何健康狀況,根據法律,益生菌也不需要被認可。
新的研究使益生菌有益健康的宣稱站不住腳
雖然絕大多數過去關於益生菌的研究都仰賴分析糞便以了解人的腸道微生物,但Elinav的研究團隊用內視鏡實際觀察了結腸中的細菌—無論是小鼠還是人類的。
25名健康志願者吃了含有11種「好」菌的益生菌後,他們的糞便中都有益生菌,正如研究團隊所預估的。但是,當他們進行內視鏡檢查志願者的腸子時,他們發現益生菌實際上只在少數人身上「卡住」及生長。
Weizmann研究所的計算生物學家Eran
Segal表示,雖然我們在志願者的糞便中都找到益生菌,但只有一些人的腸道中顯示出益生菌存在,而腸道正是益生菌被期待應該存在的地方。如果益生菌不在結腸中,很難說它們有任何好處。
益生菌最常見的用途之一是抵禦使用抗生素後有時會出現的腹瀉。抗生素可以殺死引起疾病的「壞」細菌,但在這個過程中,結腸中的許多「好」細菌也會被殺死,因此容易導致腹瀉和關鍵營養素的吸收不良。這就是為什麼一些醫師告訴他們的患者吃抗生素同時或之後服用益生菌,以防止完全喪失「好」細菌。這些醫師認為,雖然並非100%有效,但健康成人使用益生菌至少是相對沒有風險的。
研究人員要求志願者完成廣效性的抗生素治療,並在他們服用益生菌後觀察他們的腸道。益生菌確實有效地寄宿於他們的胃腸道,但這是以犧牲正常的腸道微生物為代價,並且延遲了幾個月才恢復到正常的、服用抗生素前的狀態。
雖然這個證據並不表示有害,但眾所周知,服用抗生素後胃腸道的微生物多樣性低會增加無數慢性和傳染性疾病的風險。因此,益生菌導致的低多樣性及延遲腸道微生物群恢復到抗生素前的狀態表明,益生菌可能並非像大多數人認為的那樣無害。
編譯來源:abc NEWS(2018.09.06)
+ read more

2018.08.21
電子菸的確會傷害你的肺!
英國公共衛生部為電子菸背書,將電子菸作為對抗吸菸的武器。但是,科學家警告,電子菸可能沒有使用者所相信的那樣安全。研究指出電子菸液體的蒸氣會在呼吸道引起有害的發炎化學反應。
研究的結果不僅會讓民眾對電子菸感到困惑,就連政府內部也早已出現分歧。英國公共衛生部自從2015年公布了指標性的報告後就一直為電子菸背書,該報告指出電子菸的危害比傳統菸少了95%。更於2017年10月的年度戒菸行動「Stoptober」中推廣電子菸。英國公共衛生部長Martin
Dockrell堅定地表示,電子菸不是百分之百安全,但確實比吸菸草的危害來得低。
不過,另一個官方機構—臨床指引的守門員NICE,告訴家庭醫師不要建議病患使用電子菸,因為缺乏證據證明其安全性。他們建議醫師們提供患者尼古丁貼片及諮商。而英國健康部門(The
Health
Department)則持中間立場,表示將嚴格檢視關於電子菸的證據。
在台灣…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以吸食紙菸為大宗,電子煙比例約佔0.5
%(約為18萬人)。不過,由於廠商多以年輕人為行銷對象,青少年使用人數逐漸攀升。2017年衛生福利部提案將電子菸納入《菸害防制法》管理,目前已通過立院一讀。一旦修法通過,將禁止製造、輸入、販賣和廣告電子煙。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團隊認為,吸電子菸的蒸氣可能會增加電子菸液體的細胞毒性(cytotoxic
effects),為了探究是否真的是這樣,他們比較了未蒸汽化的電子菸液體及電子菸液體蒸汽化後的冷凝物對「肺泡巨噬細胞(cytotoxic
effects)」的影響。
有三分之一的檢體暴露在單純的電子菸液體;三分之一暴露在不同劑量的電子菸液體的蒸汽冷凝物中,冷凝物分成含與不含尼古丁;三分之一則沒有暴露於任何物質中長達24小時。
研究結果
研究發現,電子菸液體的蒸汽冷凝物對細胞的影響,比單純的電子菸液體來得有害,並且冷凝物的有害影響隨著劑量增加越嚴重。暴露於電子菸液體的蒸汽冷凝物的細胞,吞噬細菌的能力顯著的受損。
這份研究指出,長時間使用電子菸可能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這種疾病常見於吸菸草的人。
研究主要作者David
Thickett教授指出,將電子菸描述成是安全的,背後一定有其判定標準。他強調吸菸草仍然比吸電子菸來得危險,但是他補充,人們應該對使他們相信電子菸是安全的論述抱持謹慎的懷疑態度。
編譯來源:
* Medical News Today(2018.08.14)
* Scott A, Lugg ST, Aldridge K, et al Pro-inflammatory effects of
e-cigarette vapour condensate on human alveolar macrophages Thorax
Published Online First: 13 August 2018. doi:
10.1136/thoraxjnl-2018-211663
+ read more

2018.08.20
挑戰傳統智慧:低鹽不利健康?
新的研究指出,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每天攝取超過5公克鈉
(相當12.5公克的鹽),並不會增加健康風險,而攝取鈉的健康風險,可以透過提高蔬果、乳製品及番茄等鉀含量高的食物來抵銷。
城市/郊區流行病學前瞻性研究(PURE)發現:每天平均鈉攝取量大於5公克的社區中,鈉攝取量和心臟病發作或中風成正比;每天攝取少於5公克的社區中,情況正好相反,鈉攝取量與心肌梗塞或心臟病發作或總死亡率成反比,且和中風無關。
研究作者Andrew
Mente表示,新的研究支持了日漸累積的證據—中度的鈉攝取量可能有益於心血管健康,但是當攝取量很高或很低時就會變得有害。人體需要鈉,但問題在於需要多少。每日鈉攝取量低於2公克的建議,是建基於鈉攝取量與血壓關係的短期臨床試驗及降低血壓就會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假設。雖然低鈉確實能降低血壓,但是低於某個程度就會產生其他影響,如特定荷爾蒙升高,這種荷爾蒙與死亡跟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有關。
城市/郊區流行病學前瞻性研究(PURE)
研究追蹤了來自18個國家[1]95,767名年齡在35-70歲之間的人。他們蒐集早晨空腹時的尿液,用來預估24小時中尿液中的鈉及鉀含量。此外,PURE研究也記錄了人口資訊如生活型態、健康史、用藥情形、身高、體重與血壓等。
在平均8.1年的追蹤過程中,有3,695名過世、3,543名發生重大心血管事件(心肌梗塞1,372名、中風1,965名、心臟衰竭343名、死於心血管是件914名)。分析是以發生或死於心血管事件的人數為基礎,並且是以社區為分析單位,255個社區用於分析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369個社區用於分析血壓。
研究指出,中國有80%的社區每日平均鈉攝取量為5公克,而在其他國家有84%的社區每日平均鈉攝取量為3-5公克(相當於1.5至2.5茶匙的鹽)。沒有任何社區的每日平均鈉攝取量低於3公克。而研究發現,只有每天平均鈉攝取大於5公克的社區中時,鈉攝取量才會與心臟病發作或中風成正比。在每天攝取少於5公克鈉的社區中,情況正好相反,鈉攝取量與心肌梗塞或心臟病發作和總死亡率成反比,且和中風無關。
研究還發現,在攝取許多蔬果、乳製品、土豆、堅果和豆類等鉀含量高食物的社區和國家,所有主要的心血管問題或死亡都較少。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天食用少於2公克的鈉 -
即5公克的鹽 –
以預防心血管疾病,但沒有任何國家達到這個標準。研究團隊表示,減鈉政策應該針對那些鈉攝取量高的社區(每日鈉攝取量超過5公克)。
對個人或社區都是同一個結論
這份新的研究是繼2016年發表於The
Lancet的研究,2016年的研究也分析了同樣的群體,差別在於2016年的研究分析單位是個人而非社區。2016年的研究發現,相較於鈉攝取量是中度的人,每日鈉攝取量高於7公克與高血壓族群的心血管事件及死亡風險增加有關,而低鈉攝取(每日低於3公克)則不論個體有沒有高血壓都與心血管事件及死亡風險增加有關。透過加入以社區為分析單位的研究結果及延續的追蹤,新的研究提供了更多在社區層次預防心血管疾病的證據及方法。
[1]
PURE研究包括來自3個高收入國家(加拿大、瑞典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11個中等收入國家(阿根廷、巴西、智利、中國、哥倫比亞、伊朗、馬來西亞、巴勒斯坦佔領地、波蘭、南非和土耳其)和4個低收入國家(孟加拉國,印度,巴基斯坦和津巴布韋)。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8.08.09)
* Eurekalert(2018.08.09)
* _Urinary sodium excretion, blood pressur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a community-level prospective epidemiological cohort
study. The Lancet Vol. 392, ISSUE 10146, P.496-506, AUG 11, 2018_
+ read more

2018.07.23
喝牛奶不用挑低脂或無脂!
人們為了避免心血管疾病、肥胖、三高,常選用低脂產品如低脂優格、低脂牛奶等。最近一個研究再次證實人們可以放心吃全脂乳製品,即使是老年人也一樣。此外,全脂乳品含有一種叫「Heptadecanoic
acid」的脂肪酸,有益心血管健康。
事實上,台灣已於2018年3月修正最新飲食指南,將過去攝取「低脂」乳品的建議改為「全脂」。
研究主持人Marcia
Otto博士表示,研究結果不僅支持還加強了日漸增長的證據,這些證據與普遍看法相反,乳脂不會增加老年人心臟病或整體死亡率的風險。除了不會導致死亡,乳製品中存在一種脂肪酸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尤其是中風引起的死亡風險。
研究評估了乳脂中多種脂肪酸的生物標記如何與心臟病和全因死亡率相關。研究採取的測量方法與更常用的自我飲食報告不同,可以更廣泛、更客觀地了解長期接觸這些脂肪酸的影響。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納入了近3000名年齡在65歲及以上的成年人,這些人在研究開始時沒有心血管疾病。研究人員從1992年開始及此後的第6年和第13年測量他們血漿中三種脂肪酸的水平,分別為:heptadecanoic
acid、pentadecanoic acid及trans-palmitoleic
acid,這三種脂肪酸常見於乳製品中。
研究發現沒有任何脂肪酸類型與整體死亡率顯著相關。事實上,heptadecanoic
acid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有關。脂肪酸水平較高的人,表示他吃越多全脂乳製品,其中風死亡的風險降低了42%。
2015-2020美國人飲食指南建議人們吃無脂或低脂乳製品,包括牛奶、起士、酸奶和/或營養強化的大豆飲料。不過,研究作者Otto指出,低脂肪乳製品,如低脂酸奶和巧克力牛奶,往往含有大量的添加糖,這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和代謝健康不良。
透過實證研究來教育人們關於營養的知識相當重要。消費者已經接觸到有關飲食的多種且相互矛盾的信息,特別是與脂肪有關的信息。因此,進行有力的研究非常重要,人們可以根據科學事實而不是傳聞做出更平衡和知情的選擇。
該研究的經費來自美國國家心臟、肺和血液機構(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編譯來源:
* 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 at Houston
* Marcia C de Oliveira Otto Rozenn N Lemaitre Xiaoling Song Irena B
King David S Siscovick Dariush Mozaffarian. Serial measures of
circulating biomarkers of dairy fat and total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older adults: 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8 DOI: 10.1093/ajcn/nqy117
+ read more
2018.07.11
堅果提升精子品質!
一項來自西班牙的最新研究發現,在常規飲食中加入堅果能夠改善精子的質量和功能,原因可能與堅果含有豐富的ω-3脂肪酸、抗氧化劑(如:維生素C、E)、硒及鋅葉酸等有關。
研究是如何進行的
這是一項為期14週的隨機臨床試驗,共有119名年齡在18至35歲之間的健康男性參與,研究人員在試驗開始和結束時採集精子和血液樣品進行分析。參與研究的男性分為兩組,其中一組的人進行典型的西方飲食,而另一組除了西方飲食,每天補充60克混合杏仁、榛子和核桃。
研究發現了什麼
研究結果發現,每日補充60克堅果飲食的男性的精子數量、精子活力和形態水平明顯高於飲食不含堅果的男性。精子數量增加了約16%、精子生命力增加了4%、精子活動力增加了6%、精子型態增加了1%,這四個參數都與男性生育能力有關。
研究人員表示,儘管這些是具有科學證據顯著統計結果,但研究中的受試者都是健康、具西方式飲食習慣、有生育能力的男性。因此,結果還不能推廣到一般人群。
編譯來源:Daily Mail (2018.07.04)、EurekAlert(2018.07.04)
+ read more

2018.06.29
日常清潔用品引發全球抗生素抗藥性危機?
新研究指出,肥皂和牙膏可能引發抗生素抗藥性的危機。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缺乏新藥和過度開藥是引發抗生素耐藥性的原因,這有可能影響任何國家、年齡及任何人。而澳大利亞的一項研究發現,日常用品中常見的化學物質:三氯沙(Triclosan),會阻止感染對藥物的反應。而這種被認為與心臟健康和甲狀腺功能減退有關的化學物質,通過人們家中的水槽流入環境中, 加速抗生素抗藥性的傳播。
三氯沙正在加速抗生素抗藥性的傳播
來自昆士蘭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將大腸桿菌暴露於三氯沙30天。結果發現三氯沙引起大腸桿菌基因突變,導致細菌表現出更大的抗生素抗性。主要作者郭建華博士表示,這些化學物質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量更大,因此在更環境中殘留水平更高,可能導致細菌的多重抗藥。這一發現提供了有力證據,顯示我們每天使用的個人護理產品中的三氯沙正在加速抗生素抗藥性的傳播。
什麼是三氯沙?
三氯沙是一種添加到許多個人護理產品中的化學物質,可防止細菌感染。它被添加到抗菌肥皂、沐浴露、牙膏、化妝品以及一些服裝、家具和玩具。研究表明三氯沙降低某些甲狀腺激素的產生,並 與肌肉功能降低有關。三氯沙在兩年前在美國被禁止使用於肥皂,而英國沒有這樣的禁令。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宣布,含有三氯沙的抗菌肥皂的不會比熱水和常見的清潔劑更有效地殺死蟲子。
抗生素抗藥性危機有多嚴重?
紐約洛克菲勒大學的Sean
Brady教授表示,儘管抗生素應用廣泛,傳染病仍然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沒有新療法的情況下,到2050年,由於無法治療的感染導致的死亡率預計將上升10倍以上。世界衛生組織還將抗生素抗藥性列為對全球每個地區的「嚴重威脅」。
1928年,蘇格蘭微生物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了第一種也是最著名的抗生素「青黴素(Penicillin)」。弗萊明的發現使醫生能夠治療和治愈感染患者,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然而,在弗萊明的發現不到一個世紀之後,只剩下很少的抗生素,而許多超級細菌已經能夠抵抗了所有這些抗生素。 數據顯示,歐洲和美國僅僅因抗生素抗藥性感染,每年就有50,000人死亡。 從全球來看,由於瘧疾、愛滋病和肺結核等疾病導致的抗生素抗藥性併發症,每年至少有70萬人去世。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06.20)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