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01
疫情下的女人處境
原來疫情在打破現狀中加深了性別的不平等
武漢肺炎疫情於2020年籠罩全球,延燒已逾一年,累計至今日全球超過9000萬個病例、超過200萬人死亡。除了對健康造成直接影響,全球超過100個城市封城,改變了人們的經濟社會生活模式。
在這些改變中衍生出許多性別議題,最近有幾份研究直指女人跟兒童所受的衝擊最大。
日本女人自殺率是男人的五倍
日本最近的調查發現,武漢肺炎疫情第二波大流行中自殺率上升了,特別是婦女和兒童。
日本在2020年2月至6月自殺率下降14%,但7月至10月間的自殺率卻較2019年同期上升了16%,與前一波的下降形成明顯對比。
調查發現,前波自殺率下降與政府補貼、工作時間減少和學校停課等因素有關。但下降趨勢卻發生了改變,特別是女性的自殺率上升了37%,是男性自殺率的五倍。主要原因是受到疫情衝擊的行業,大多是女性占主導地位的領域,還有職業婦女的家庭照護負擔加重、家庭暴力增加等原因。
研究還比較了2016年11月至2020年10月的數據,發現第二波疫情流行中兒童自殺率飆升了49%,大約與日本全國學校停課的時間一致。
研究指出,與一般的經濟循環影響不同,疫情大流行嚴重地影響了兒童、青少年和女性(尤其是家庭主婦)心理健康。
另有一則美國的最新研究,也呼應了日本研究的發現。
封城讓男人有機會參與育兒 真的嗎?
美國這項最新研究發現,在武漢肺炎疫情第一波大流行期間,父母都在家工作的雙新家庭,女性比男性承擔更多的育兒責任。
研究顯示,儘管疫情衝擊了傳統工作模式、家庭生活方式和育兒工作,但在36.6%的夫妻中,女性還是承擔了大部分或全部的育兒工作。
總共有44.5%的夫婦嘗試使用更平等的方法,例如輪流/輪班照護,或以更臨時的方式進行溝通。
另外,有18.9%的夫妻使用的策略似乎既不考慮性別也不平等。
研究主持人Kristin M.
Shockley博士表示,大家以為封城後讓男人有機會平等地參與育兒的機會,但是事實卻非如此
哪種方式最有效?
研究人員發現,輪流工作的夫妻通常效果最好,比較會有較高品質的睡眠較最低的心理困擾。
研究人員還研究了育兒分工方式對幸福感及工作表現的影響,不意外地,需要遠距工作並負責所有育兒工作的女性,其幸福感和工作表現最差。
但是,這也不利於丈夫的健康和工作表現。Shockley博士表示,儘管丈夫的工作角色沒有大改變,但當其中一個人需要完成做完所有事情時,兩個人的關係會充滿緊張,這很可能會影響丈夫專注工作的能力。
相關決策應納入女性參與
台灣女人連線認為,越來越多的研究與調查證明,武漢疫情衍生或加遽了性別不平等現象。政府持續提出各項政策以對應疫情的衝擊,卻甚少有性別視角。政策可能對不同性別造成不同的影響,若不能將性別需求和風險納入考量,就算是立益良善的規劃也可能讓某些族群面臨其他風險。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 (2021.01.19)、Health
Day(2020.01.18)、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21.01)、Reuters(2020.01.16)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coronavirus-remdesivir.jpeg)
2021.01.15
變種新冠病毒可能呈現偽陰性檢測結果
在英國發現的新SARS-CoV-2變種可能會在某些分子檢測中產生偽陰性的檢測結果。
FDA在週五「出於謹慎的考慮」出警訊:變種病毒株B.1.1.7和其他變種病毒可能會影響某些檢測的效能。FDA指出,如果基因檢測的部位剛好是病毒突變的部分,則結果有可能呈現偽陰性。因此,依賴多個基因部位的檢測會受到的影響可能比僅依賴單一部位的檢測還小。
當局表示,由於變種病毒株B.1.1.7被認為具有更強的傳播力,因此「儘早辨別該變異體可以幫助減少感染的傳播」。儘管如此,當局仍將變種病毒對整體檢測準確性的影響歸類為「低」的。
這項警訊來自於所謂的電腦模擬(in silico simulations
)的結果,該模擬呈現出某些針對變種新冠病毒的分子測試有「分析靈敏度降低」的狀況。
當局點出了三種可能受變種影響檢測效能的特定測試,包含對某些突變的敏感性降低:
* Accula SARS-CoV-2 Test(Mesa Biotech)
* TaqPath COVID-19 Combo Kit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 Linea COVID-19 Assay Kit(Applied DNA Sciences)
然而,FDA指出,變種病毒對Accula檢測的影響似乎不大,且由於後兩項檢測是針對多個遺傳因子的測試,因此不存在有偽陰性結果的風險。
事實上,這兩種檢測可能有個好處。當局表示:「重要的是,當某些變種顯現時,TaqPath和Linea診斷檢驗的偵測模式可能有助於在初期就辨識出患者體內的新型變種,以減少感染的擴散。」
FDA鼓勵臨床醫生在看陰性檢查結果時要結合臨床觀察、患者病史和流行病學資訊,並使用具有不同遺傳靶標的檢測重複進行測試。當局補充說,他們正在與一些篩檢檢測可能會受影響的贊助商合作,以更新標籤來反映檢測效能的潛在變化,且「如果必要的話,會考慮對檢測進行修改」。
FDA表示,他們正持續在關注新出現的變種,以確保檢測的準確性。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 (2021.01.08)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covid-19 vaccine.png)
2021.01.13
為什麼接種疫苗後,還是得了COVID-19?
有些醫護人員舉報說,他們在接種第一劑疫苗後卻得了COVID-19。但專家表示這並不意外,因為疫苗的保護作用可能需要在3、4個星期後接種第二劑後,再過一個星期才會生效。
加州的一名護士因為在接種第一劑疫苗後染病,而登上上週的頭條。從那時起,其他醫護人員也開始在社群媒體上分享類似的經驗。
例如,創傷外科醫生兼Qaali
Hussein在注射第一劑疫苗後的12天染上了COVID-19。
Hussein在推特上寫道:「我在接種第一劑疫苗的12天後染病,因為我還沒有得到充分的保護,但對重症應該至少有一定的保護。我認為我們絕對需要加快疫苗接種的速度,強烈建議大家盡快去接種疫苗。」
另一位在奧斯丁的內科醫師Emily
Porter,也在注射疫苗後的幾天內染上COVID-19。喬治亞州的急診醫師Josh
Mugele則在接種第一劑後的第8天通報他有輕度症狀。
Mugele在推特上寫道:「疫苗仍然是我們擁有最好的武器,但我們還是要戴口罩、勤洗手和隔離。」
除了在美國的醫護人員染病之外,在英國也有一名護士在接種第一劑疫苗的三週後染病,令她感到很生氣和失望。她表示,她被告知施打疫苗後大約需要10天的時間才會產生保護作用和降低傳染風險。然而,她卻是在三週後染病,且症狀還不輕(嚴重咳嗽、發高燒、呼吸困難)。
儘管有接種疫苗後發病的報告,但專家們表示不需要擔心。接種的劑量、產生免疫反應所需的時間,以及接觸病毒的時間都對接種疫苗的人是否仍會生病有所影響。
英國衛生局也表示,疫苗是我們擁有最好的保護措施,但沒有任何一種疫苗是百分之百有效的。
接種後抗體何時會出現?
輝瑞/ BioNTech和Moderna
mRNA的疫苗都需要注射兩劑才能產生最大的保護作用。美國傳染病協會的發言人Gregory
Poland醫學博士,也是梅奧醫院的內科醫師表示,在施打第一劑疫苗後可能需要兩周的時間才會產生足夠的抗體反應。
他說:「在你施打第一劑疫苗後,你的身體就會開始產生免疫反應。但是,這種抗體反應的產生大約需要7到14天的時間,而要達到保護的程度,就更不用說了。」
注射第一劑後的三到四週再注射第二劑,增強免疫反應,將抗體的產生在細胞記憶中強化。Poland補充說:「施打第二劑對於讓抗體達到最高水平至關重要,這樣才能在抗體降至保護閾值下之前保有最多的時間。」
關於「接種疫苗後的人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尚未建立起足夠的免疫力」這個說法,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傳染病醫師Peter
Katona也同意。
輝瑞/
BioNTech的後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施打一劑疫苗可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有效性約達52%。但是,單劑治療方案尚未獲得政府的任何批准,因為在接種第二劑疫苗後,功效可以躍升至95%。
其他原因
除了疫苗接種的劑量和免疫力發展所需的時間外,Poland表示,疫苗的運送與發配可能也會影響功效。
目前這兩種疫苗都有特定的指南,且需要保存在極低的溫度之下。Poland說:「一旦疫苗在冰箱或室溫下的時間超過原本的限制,它的品質就會開始快速下降。」
專家們表示,由於疫苗的推出速度比預期的慢,已經接種疫苗的人仍要繼續做好感染控制的措施,包含勤洗手、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 (2021.01.07)、 BBC News (2021.01.08)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1.01.03
你聽過「長期新冠病毒感染」嗎?
官方資料指出,五分之一的人在新冠病毒感染之後仍有症狀,而其中有一半的人仍然經歷至少長達12週的症狀,逐漸令人關注到長期新冠病毒感染(long
COVID-19)的規模和影響,比先前估計的更普遍。
英國最近對COVID-19感染的調查,隨機取樣這些患者的住家,顯示近8,200確診者中,21%在感染5週後仍有症狀,9.9%在感染後12週仍有症狀。
倫敦帝國學院免疫學教授Danny Altmann
認為若以此估計全球COVID-19案例,500萬到1000萬的人會有長期的狀況,而目前無法解釋,也沒有治療方針,更不知會延續多久。
大約11.5%參與者感染5週後還覺得疲勞,11.4%咳嗽,10.1%頭痛。而發燒、肌肉酸痛、腹瀉和失去味覺嗅覺,很多人持續經歷著這些症狀。
研究也顯示,比較擁有相同人口背景及既有疾病的人,那些因COVID-19而住院者有較高的風險發生心血管事件,如中風、心臟病發、糖尿病、腎臟病和肝病。
研究發現,感染超過12週的人數不多,所以沒有足夠的資料顯示12個星期以上仍有症狀是普遍的。然而根據COVID-19患者的陳述,症狀可延長至好幾個月,有些人甚至在第一波得病後,超過8個月仍有症狀。
倫敦國王學院的Dr. Claire Steves
也是研究團隊之一,他認為研究數據比他們估計的高,可能是因為沒有特別問參與者這些症狀是否在感染COVID-19之後才開始,或者因某些慢性疾病早已存在。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 (2020.12.16)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HPV Vaccine.jpg)
2020.12.22
新冠疫苗與傳統疫苗有什麼不同?
新冠病毒疫苗因為是全新的疫苗,又是緊急授權使用,令有些人見而生畏,很自然對其有效性:功效(efficacy)及效能(effectiveness)會有各種質疑。
功效和效能的區別
功效(efficacy)指在理想的實驗室狀態中顯示疫苗的功效,如臨床試驗中90%的功效表示,接受疫苗的群組,和安慰劑的群組比較,患病的案例少了90%。然而被選擇加入臨床試驗的人比較健康且年輕,比較沒有潛在的身體狀況。而且研究專家通常不會將某些群組包括在研究中,如小孩或孕婦。
相對的,效能(effectiveness)指在真實世界中的表現。在實驗中能夠預防疾病的疫苗,在較廣大的群眾裡其效能就可能降低。
輝瑞/BioNTech推出其新冠病毒的疫苗至英美兩國,全世界都想知道其有效性。
輝瑞/BioNTech宣稱有95%的功效,牛津/AstraZeneca疫苗平均有70%的功効,莫德納的疫苗據報導有94.1%的功效。
然而其效能又是如何呢?和抵抗流感、小兒麻痺和麻疹的疫苗比較起來呢?
流感疫苗的效能
疫苗不需要有很高的效能來拯救幾千個性命和預防幾百萬的疾病案例。
例如普通流感疫苗,根據疾病防預防中心,其效能為40-60%。然而在2018-2019之間,預防了約440萬流感疾病、230萬流感相關的就醫次數、58,000流感相關的住院和3,500流感相關的死亡。
值得注意,隨著每年循環的流感病毒本質,流感疫苗的效能也有不同。準確決定效能的比例有其挑戰性。
值得一提的是,劑量的數目可以增加某些疫苗的效能。兩個劑量的流感疫苗,比起一個可以提供更強的保護,但只限於特定的幾個群組,如小孩或器官移植接受者。加強的劑量對65歲以上或免疫系統失調的人,則似乎沒有幫助。
相反地,抵抗小兒麻痺和麻疹的疫苗,必須有高數目的劑量才能達到最高峰效能。
小兒麻痺疫苗的效能
抵抗小兒麻痺的疫苗可達到100%的效果。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兩個劑量的非活性小兒麻痺疫苗(IPV)扺抗小兒麻痺的效果達90%以上,三個劑量,效果在99-100%。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專家建議小兒麻痺疫苗分成四個劑量,在小孩2個月、4個月、6-18個月和4-6歲時接種,則效能有99-100%。
小兒麻痺疫苗用來抵抗小兒麻痺病毒,因其會引起大腦和脊髓的感染,造成身體癱瘓。
麻疹疫苗的效能
抵抗麻疹、腮腺炎和德國麻疹的混合疫苗(MMR),兩個劑量有97%效能,一個劑量大約有93%的效能。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建議第一劑在12-15個月大,第二劑在4-6歲之間。
副作用比較
新疫苗的安全性是每個人都會關心的。「疫苗有多安全」也就是說「什麼是疫苗副作用的風險」。我們必須明白,沒有藥物可以完全沒有副作用,即使是最普遍的止痛藥。
科學家已經把BioNTech疫苗的副作用分成「很普遍」、「普遍」和「不普遍」。
*
「很普遍」可能1/10以上的人會有:注射處疼痛、疲勞、頭痛、肌肉痛、發冷、關節痛、發燒。
*
「普遍」可能最多影響到1/10的人:注射處紅腫、作嘔。
*
「不普遍」最多影響到1/100的人:淋巴結腫大或感覺不舒服。
流感疫苗的「普遍」副作用:注射處紅腫疼痛、頭痛、發燒、作嘔、肌肉痛。有時候因注射就暈倒。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建議,除了6個月以下的兒童或對疫苗嚴重過敏以外,所有人需接種疫苗。
有的研究發現流感疫苗注射之後,有些微得到格林-巴利症候群的風險,100萬人之中有1-2個人。有些研究則發現沒有關連。
MMR疫苗的「普遍」副作用:注射處疼痛、發燒、輕微疹子、關節暫時疼痛和僵硬。極少數人可能引發熱痙攣、臉頰或頸部腫大,或暫時血小板減少,然而沒有性命危險或有長期影響。
小兒麻痺疫苗注射處紅腫或疼痛可能會發生,然而任何藥物都會有非常極小機會導致嚴重過敏反應,其他嚴重傷害或死亡。
新冠病毒疫苗和過敏反應
BioNTech疫苗在英國推出之後,過去有嚴重過敏的兩個接種者,產生過敏反應。使得監督機構建議有明顯過敏反應歷史的人,不要接種新冠病毒疫苗。
疫苗剛開始的階段應該謹慎,然而值得注意所有的疫苗,包括小兒麻痺、流感和麻疹疫苗,皆有引發嚴重過敏反應的風險。這樣的風險大約九十萬人中有一個。
輝瑞/BioNTech,
莫德納和牛津/AstraZeneca的新冠病毒疫苗實驗,經過上萬人接種後所得到的安全資料,足夠通過審核發行的緊急授權執照。然而不足以偵查出可能影響十萬人之中一個人的稀有案例。
專家以為需要有更多的資料,來決定疫苗和這些過敏反應是否有任何關係,將來對可能有風險的人提供指南。疫苗剛開始,也需要繼續監督其安全性和收集其功效的資料,才能指認出不良反應是否有連貫性的型態。
對一般大眾,這並不表示他們對接種疫苗需要覺得焦慮。
編譯來源: Medical News Today (2020.12.14)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12.21
為什麼眼淚是鹹的?
當海龜媽媽在晚上偷偷溜到海灘上產卵時,如果你仔細看,可能會看到牠們流下幾滴眼淚。古代傳說認為海龜之所以哭是因為牠們永遠無法見到牠們的寶寶。
但是科學家發現海龜並不是真的在哭。相反地,他們是透過流出一些非常鹹的眼淚來擺脫體內的鹽分。
由於海龜生活在鹹海水中,牠們最喜歡的食物是水母(水母主要是由海水組成的),因此牠們體內累積了太多的鹽,而這可能是有毒的。因此,牠們需要將這種鹽「哭」出來才能存活。
如果我們吃了太多的鹽或鹽在體內堆積,當我們上廁所時,腎臟就會幫忙將其排除。但是海龜的腎臟並不像人類的腎臟那麼機靈,牠們不能靠小便排除足夠的鹽分。
因此,海龜的每隻眼睛都有一個特殊的鹽腺,會將多餘的鹽送至眼淚中排除。
那我們人類呢?
如果你曾經舔過從臉頰上流下來的眼淚,它可能嘗起來有點鹹。但是,如果我們的腎臟運作得比烏龜的更好,而且我們不吃水母當早餐,那為什麼眼淚仍然是鹹的呢?
是這樣的,我們體內的所有液體中都含有少許鹽分。這個鹽會被轉換成能量,幫助我們的肌肉收縮和大腦思考。我們的體液(例如眼淚、汗水和唾液)中的鹽含量與我們血液中的鹽含量大致相同—不到1%,或每升約含兩茶匙鹽。
因此我們的眼淚比海龜的眼淚鹹度還要少很多,雖然還是有一點鹹。
3種類型的眼淚
其實,你的眼淚的鹹度會依據不同種的淚而有差異。
沒錯,你的眼睛—或準確來說是淚腺—會生成三種不同類型的眼淚。這三種眼淚又稱為基礎性眼淚(Basal
tears)、反射性眼淚(Reflex tears)和情感性眼淚(Emotional
tears)。
*
基礎性眼淚使你的眼睛保持濕潤,並阻止討厭的細菌感染你的眼睛
*
反射性眼淚會在你的眼睛需要沖洗掉有害物質(例如煙或沙粒)時生成
* 情感性眼淚則是你在開心或難過時會流的眼淚
基礎性眼淚和反射性眼淚的含鹽量比情感性眼淚還要多,這對於保護眼睛健康來說很重要。情感性眼淚含有更多其他物質,包括作用像天然止痛藥一樣的激素。這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我們有時候哭完後會感覺好些。
下次你流下鹹鹹的眼淚時,花一分鐘想想你能擁有能夠控制體內鹽份的腎臟是多麼幸運的事,這樣你就不用像那些海龜媽媽一樣,要靠哭泣才能夠存活!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 (2020.12.17)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