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美國食藥局警告直髮劑含致癌物甲醛
2021.04.02
美國食藥局警告直髮劑含致癌物甲醛
當你看到美國食藥局(FDA)的警告指出大多數直髮劑都會釋放致癌物「甲醛」氣體,你可能會慶幸你的頭髮是捲成一團的。   根據FDA,曝露在甲醛的時間長或濃度較高,會增加健康風險。長期影響可能包括慢性頭痛、哮喘、接觸性皮炎(紅腫發癢的皮疹)以及癌症。   暴露於甲醛會引起很多不適,包括眼睛問題或刺激;神經系統問題,例如頭痛和頭暈;以及呼吸道疾病,例如喉嚨痛癢、咳嗽或氣喘。噁心、胸痛、嘔吐和皮疹也與甲醛接觸有關。   有些人對無色氣體高度敏感,但對另一些人來說可能沒什麼感覺。FDA警告,如果您對甲醛敏感,請不要使用直髮劑。   如果您從商店或網路購買直髮劑後,自己做直髮。請閱讀包裝上或網站上的成分清單。如果沒有清單,請不要購買該產品。   如果列出甲醛、福馬林或亞甲基二醇作為成分,則表示該產品含有甲醛或會釋放甲醛。並非所有的美髮產品都含有甲醛,這就是為什麼您需要閱讀成分表的原因。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1.03.05)    
+ read more
預防流產的藥物恐增加後代罹癌風險
2021.03.31
預防流產的藥物恐增加後代罹癌風險
安胎藥物致癌歷史重演? 台灣仍核准此藥用於預防流產   如果您的母親在1950和1960年代曾服用廣泛用於預防流產的藥物,那麼您成年後罹患癌症的風險可能是一般人的2倍。   此處講的藥物是「己酸羥孕酮(hydroxyprogesterone caproate)」,也稱為OHPC或17-OHPC,是人造黃體素。目前已經不再用於減少流產的風險,在美國僅被用於預防早產(藥名Makena),但台灣仍核准此藥用於預防流產。   不過,2020年10月,美國食藥局藥品評估與研究中心發布聲明,要求將Makena從市場上撤除,因為它似乎沒有預防早產的效果,但至今未見政府採取正式行動。     「用於預防流產和避免早產的OHPC劑量是相同的,但治療目的不同給藥的時間點可能不同,用於預防流產可能在懷孕第0至20週給藥,用於避免早產則會從第16周至第20週開始給藥,一直持續到第37週。」。   研究發現,相較於胎兒時期沒有暴露於OHPC藥物的人,那些曾暴露於藥物的人成年後患結腸癌和直腸癌的風險幾乎是5倍,前列腺癌風險幾乎是4倍。   研究人員表示,OHPC是一種「內分泌干擾物」,在胎兒早期發育期間會干擾我們體內荷爾蒙的作用,並可能導致後代癌症風險增加。   這並不是第一個孕婦服藥後可能增加後代罹癌風險的荷爾蒙藥物。1970年代一些孕婦服用了預防流產的「己烯雌酚(DES)」,增加了其女兒成年後患某些癌症的風險。   當研究人員將母親在懷孕期間有無服用OHPC的風險進行比較時,他們發現181名在懷孕期間服用OHPC的婦女的孩子在成年期被診斷出患有各種癌症的可能性是2倍以上,其中65%的診斷發生在50歲以下的人群中。   這些結果來自於研究人員對凱撒基金會健康計劃的資料所進行的分析,這些資料來自於1959年6月至1967年6月接受過產前檢查的婦女,還分析了加州癌症登記處的資料,以追蹤她們的孩子直到2018年。   研究作者Caitlin Murphy說:「結腸癌和其他類型的癌症在年輕人中呈上升趨勢,這可能與她們的母親在懷孕期間使用這種藥物有關。生命早期的事件確實是罹癌的重要風險因子。我們的風險甚至可能在我們出生之前就已經開始。」。     這份研究結果發表在內分泌學會的視訊年會上。這類發表在醫學會議上的結果應該被視為是初步的,直到發表在同行評審的期刊上。   至少有一位沒有參與這項研究的專家認為,這種藥物的風險遠大於其益處。   Heather Patisaul說:「這是發育中的胎兒容易受到內分泌干擾的另一個例子。鑑於沒有證據顯示有臨床益處,建議下架此藥,我將警告任何女性不要服用該藥。」。   但美國婦產科學院婦產科臨床專家Anjali Kaimal博士表示,目前尚無定論。   他說:「通過同行評審和發表研究的過程,我們將獲得更多關這份研究的研究對象、藥物劑量、方法和絕對風險的資訊,對其他人口群進行相同的分析也將提供我們更多訊息,這些都可以讓我們進一步了解任何潛在風險,有助於我們在效益與風險之間取得平衡。」。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1.03.24)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Me Too醜聞對公司造成巨大財務損失
2021.03.29
Me Too醜聞對公司造成巨大財務損失
為什麼公司股東也是職場性騷擾的受害者?   對於性騷擾的研究主要是在受害者個人的負面影響,但對公司價值的立即影響尚未進行獨立研究。   哥本哈根商學院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在性騷擾報告公布後下降了1.5%,平均來說相當於4.5億美元的價值。長遠來看,受影響的公司僅收回了大約一半的損失價值。   職場的性騷擾嚴重損害了公司的利益,影響了公司股東的權益,讓他們成為職場性騷擾的另類受害者!   該研究調查了近200起性騷擾事件,其中許多事件發生在迪士尼、特斯拉、亞馬遜、Google、Facebook、金融公司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等及知名媒體如紐約時報、福克斯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   研究人員發現,如果CEO參與其中,損失會更大。如果該事件被媒體高度報導,那麼其影響可能高達股價的6.5%,而如果該公司自己在媒體關注之前就發布資訊,則影響將得到緩解。   研究作者Ulf Nielsson說:「性騷擾對受害者帶來很大的影響。不過,這個問題不只對受害者產造成傷害。僅僅是出於利益考量,公司管理者和投資者也應該關心這個問題,因為它可以在幾天之內抹去巨大的市場價值。」。   重點 研究人員建議,對於公司而言,制定預防策略具有良好的商業意義,因為性騷擾是一種真正的商業風險,其影響在經濟上具有重大意義。性騷擾事件對公司潛在的後果將支持企業付出巨大的成本和精力來防止此類情況發生,並在發生這種情況時迅速而堅定地做出反應。   Ulf Nielsson總結,公司必須意識到,預防和應對性騷擾事件也對他們有利(不僅對受害者有利),因為這最終會影響他們的根基。   研究如何進行 為了整理資料,研究人員在Nexis Uni研究資料庫搜尋2005年1月至2019年2月的英文新聞以蒐集性騷擾事件,包括言語性騷擾、肢體性騷擾和強迫性行為。此外,他們透過Nexis Uni研究資料庫和Google新聞搜尋了S&P500指數的五百大公司相關新聞。   研究人員找到全球近200起性騷擾事件,其中78%的醜聞發生在美國。他們還發在88%的性騷擾事件中是由女性舉報。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1.03.23)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腋下腫?!是疫苗副作用 不是乳癌啦!
2021.03.28
腋下腫?!是疫苗副作用 不是乳癌啦!
乳房攝影出現腋下淋巴結腫大不一定是和乳癌有關 疫苗接種也可能會引起腋下淋巴結腫大   隨著越來越多人接種COVID-19疫苗,一個並非不尋常的副作用引起注意:淋巴結腫大,尤其是在腋下。雖然是正常的現象,但卻可能造成女性與醫療人員的焦慮,因為有些乳癌患者的腋窩淋巴結也會腫大。   腋下淋巴腫大是免疫系統在起作用 淋巴結是免疫細胞所在的主要位置,免疫細胞能辨識出疾病,啟動免疫系統。接種疫苗、生病或感染後,淋巴結腫大是正常的,那是發生免疫反應的部位。   腫脹的淋巴結通常最靠近患病部位,例如,如果罹患鏈球菌性喉炎,則頸部的淋巴結會腫脹;罹患性傳染病或陰道感染,腹股溝的淋巴結可能會腫脹。部分乳癌患者的腋窩淋巴結也會腫大,對於不知道接種疫苗後也可能會有這種現象的的女性而言,可能會很焦慮。   疫苗為什麼會導致淋巴結腫大? COVID-19疫苗中有COVID-19病毒成分,目的是使身體免疫系統對病毒產生反應,訓練身體製造抵抗病毒的抗體。未來,當我們真的暴露於COVID-19病毒時,免疫系統會產生抗體,從而降低感染症狀或不會造成感染。   接種疫苗後,免疫系統會啟動,表現出輕微的副作用,例如輕微發燒、身體疼痛和淋巴結腫大。由於COVID-19疫苗是注射在手臂,可能讓腋窩中的淋巴結反應並腫脹。   COVID-19疫苗可能影響乳癌判讀 然而,雖然腋下淋巴結腫大是接種疫苗後正常反應,但是當在乳房攝影上看到時,可能會被誤認為是因癌症而淋巴結腫大。   美國麻省總醫院Constance Lehman醫師表示,目前已經開始在乳房影像門診中看到比以往更多的淋巴結腫大患者,詢問過後發現他們在最近接種了COVID-19疫苗。   充分告知 降低患者的焦慮 雖然檢測淋巴結就可以確認不是癌症,但隨著接種疫苗的人增加,這種現象可能會越來越普遍,為了降低患者的焦慮及避免醫療人員的困惑,美國麻省總醫院組成專案小組,對此現象提出對策,將來此相關資訊應同時傳達給醫事人員和患者,以避免延誤疫苗接種和乳癌的診斷。   Lehman醫師表示,同時也希望這些方法能減少患者的焦慮感、減低醫療服務人員的負擔,並免除不必要的篩檢花費,除非腫脹持續存在或患者還有其他健康問題。   給患者的訊息中,可能會有:「在您乳房成像上看到最近接種COVID-19疫苗那一側的腋窩淋巴結較腫大,這在接種COVID-19疫苗之後很常見的,是身體對疫苗的正常反應。但是,如果您感到腋下的腫塊持續了六週以上,則應儘速回診告知醫師。」。   編譯來源:UNC Health Care(2021.03.12)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眼睛顏色的50個新基因
2021.03.24
眼睛顏色的50個新基因
你知道眼睛的顏色是由幾個基因決定的嗎? 你看過一個人的雙眼有不同的顏色嗎?   以前,科學家認為,眼睛顏色的變化僅由一兩個基因控制,並且遵循簡單的遺傳模式,其中相對於藍色的眼睛,棕色是顯性的。 在這種模式下,人們認為父母都是藍眼睛,不會有的棕色眼睛孩子。但是,後來的研究表明該模型過於簡單。 雖然很少見,但藍眼睛的父母可以生下棕色眼睛的孩子。眼睛顏色的遺傳比最初認為的要復雜,因為涉及多個基因。 而在後續的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了與眼睛顏色有關的12個基因,並相信應該還有更多的基因。 根據今天發表的一項由英國及荷蘭科學家主導的跨國研究,他們發現了50種新的眼色基因。 這是迄今為止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該研究今天發表在《_科學進展》上_,研究包含了歐洲和亞洲近195,000人的遺傳分析。 這些發現將有助於增進對眼部疾病的了解,例如:色素性青光眼和白化病,其中眼部色素含量起著重要作用。 而一個人的雙眼有不同的顏色─異色症,可能是由於遺傳變化或眼睛發育過程中的問題引起的。   此外,研究小組也發現,亞洲人的眼睛褐色的深淺,與歐洲人的眼睛顏色從深棕色到淺藍色,在遺傳上相似相似。 英國的聯合資深作者P. Hysi博士說:「這項發現令人興奮,因為它們帶我們更進一步了解了導致人臉最引人注目的特徵之一的基因,而這些基因在我們的歷史世代中一直是神秘的。這將增進我們了解許多與特定色素沉著程度有關的疾病。」   編譯來源:Healthday(2021.03.311)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新指南:大腸直腸癌篩檢的年齡應提前至45歲
2021.03.23
新指南:大腸直腸癌篩檢的年齡應提前至45歲
大腸癌是最可預防的癌症之一 篩檢的時間點是有效防治的關鍵   大腸癌目前是美國及台灣不分男女因癌症而死亡的第三大主因。在台灣,12年來它更位居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其實大腸癌早期接受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因此,提早大腸篩檢,它是最能夠預防的癌症。   過去十年美國大腸直腸癌年輕化的傾向,促使《美國胃腸科學會》更新其指南。上次的發佈在2009年。   新指南發表在網上的《美國胃腸科期刊》,指出對有一般風險的人,篩檢應該在45歲就開始。過去的建議是50歲。   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A. Shaukat醫師表示:「40歳以上的人的風險比我們知道的更高。今天45歲的人和10年前50歳的風險一樣。」   在台灣,國民健康署運用菸品健康福利捐,補助 50-74歲民眾每 2年 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目前大腸癌的發生似有年輕化的現象,政府應檢視是否也要降低的篩檢年齡。   自2009年後,大腸直腸癌的篩檢改進了許多。目前有七種不同的篩檢方式,從兩個步驟如糞便潛血測試、糞便DNA測試、電腦掃描大腸,到一個步驟的大腸鏡診斷。   在美國,雖然有多種篩檢的方法,公共衛生措施也鼓勵篩檢,美國民衆將近1/3仍未篩檢,理想的目標是應達80%以上。   指南簡介 指南的目標在減少晚期的腺腫瘤、大腸直腸癌和相關的死亡率。   有一般風險的男女,篩檢大腸直腸癌的年齡應從50降至45,規律性的篩檢維持到75歳。75歲以上的篩檢視病人個別狀況而定。   篩檢有兩種:一個步驟如大腸鏡,可以同時診斷和治療;或兩個步驟如糞便測試,如果呈陽性,需做大腸鏡。   對於不願意或不能做大腸鏡或糞便免疫潛血測試的人,大腸膠囊內視鏡是一個選項,如果測試是陰性的,重覆篩檢可在5年之內。   有大腸直腸癌家族歷史的人或直系血親60歲以下有晚期息肉,或直系血親不分年齡,有兩人以上患大腸直腸癌或晚期息肉,建議在40歲,或者最年輕癌症患者的前十年做大腸鏡。   以下是不同篩檢方法的時間表: 1)每年做糞便免疫潛血測驗 2)每10年做一次大腸鏡 3)每3年做一次多標糞便DNA測驗 4)每5-10年做一次軟式乙狀結腸鏡 5)每5年做一次電腦掃瞄大腸或大腸膠囊內視鏡   陽性多目標糞便DNA測試,若大腸鏡無問題,不需更進一步的檢查,10年後再篩檢。   不推薦以Septin9血液檢測篩檢。   內視鏡醫師應監測篩檢大腸鏡的品質指標。   大腸鏡檢查的醫師在抽回腸鏡時應至少花6分鐘的時間觀察黏膜。   在藥物預防上,除了篩檢外,建議低劑量阿斯匹靈給50-69歲在10年內至少有10%心血管疾病風險且沒有增加出血的風險的人,或願意服用阿司匹靈至少10年,以減少大腸直腸癌風險的人。   為了促進篩檢,需要發展有組織的策劃。如果第一次測試是陽性的,兩階段的篩檢要跟進。病人的引導和提醒,醫師的協助和推薦,以及支援臨床決定的工具,都可以促使病人遵守篩檢。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 (2021.03.09)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