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英國是對 Covid 疫苗「最信任」的國家
一項針對15個國家/地區的調查顯示,英國是對Covid疫苗信任度最高的國家。近90%的人表示他們相信疫苗。
其次則為以色列,83%受訪者表示對疫苗有信心。日本信任度最低,為47%,這也反應在接種率上。
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團隊自2020年11月以來,與YouGov合作調查,持續追踪人們對疫苗接種的態度,調查超過6萬8千人。研究團隊表示,整體信任度已經攀升。
施打與否的考量
調查發現,在疫苗尚未廣泛使用的國家,沒有接種疫苗的最常見原因是:不符資格。
英國和以色列是迄今為止接種疫苗劑量最高的國家。目前,英國超過一半的成年人都接種了兩劑的疫苗。87%的英國受訪者表示對疫苗有信心。
相比之下,日本的疫苗接種行動起步較晚,且有供應短缺和組織障礙的問題。
這項調查同時詢問了人們其他較關注的問題,包含:安全性、可能的副作用,還有對衛生當局的信心。英國人對衛生當局會為他們提供有效疫苗的信心最高,為70%,韓國人是42%。
研究團隊負責人之一Sarah
Jones表示,她對人們對疫苗信任的增加感到鼓舞。然而,研究結果表明,要讓公眾確信冠狀病毒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另一名研究負責人Melanie
Leis說:「從數據,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在不同程度上信任不同的Covid-19疫苗。領導者應增強民眾對所有核准的疫苗種類的信心,使接種計劃能夠覆蓋更多人並更有效地遏制疫情。」
編譯來源:BBC NEWS(2021.06.04)、BBC NEWS(2021.06.04)、BBC
NEWS(2021.05.24)
+ read more

2021.06.04
最新大型研究:血型不會影響新冠病毒感染
去年三月,一項來自中國的早期報告顯示,SARS-CoV-2易感性與血型有關,血型A的易感性較高,而O型較低,這些報告引起人們血型是否為潛在的COVID-19危險因素。
隨後來自義大利和西班牙的研究報告說,A型血與嚴重COVID-19的風險增加有關,而O型血與低風險有關。但是,丹麥的一項大型研究指出,血型和疾病易感性有關,而不是,疾病嚴重的程度。
然而,來自波士頓及紐約的兩項觀察研究,都沒有證實血型與疾病之間有任何具體關聯。
這些報告的不一致,引發了最新發表的一項大型研究。最新研究結果指出,血型與SARS-CoV-2易感性或COVID-19的疾病嚴重程度並沒有關係。
新研究:血型不會影響新冠病毒感染
美國猶他州大學研究團隊分析了美國Intermountain心臟康護研究所的數據,該系統是由位於猶他州、愛達荷州和內華達州的4家醫院和215個診所組成。
研究團隊分析了2020年3月3日至11月2日接受SARS-CoV-2檢驗並記錄了血型的患者,比較了陽性與陰性、住院與非住院以及是否進入加護病房的患者數據。
在107,796名接受COVID-19測試的個體中,11,468名患者呈陽性(10.64%),患者平均年齡約42歲,女性佔77%,大多數是白人。
在這11,000名患者中,與O型血相比,A型血者的病毒陽性率、住院或進入加護病房情況並沒有比較顯著,而在B型或AB型患者也均未見較差的結果。
此研究有關血型和COVID的關係和其他的研究產生了爭議。
研究團隊指出,先前研究的樣本量較小且是回顧型、觀察型的研究,血型與疾病易感性和嚴重性之間若顯著的關聯,除了可能是血型因素外,還可能是由於偶然的變化、研究的偏誤,以及遺傳背景、地理環境、病毒株的差異等因素。
相關報導
又有研究證明血型O者較能免於COVID-19威脅
你的血型可能預示感染COVID-19的風險
血型影響你罹患COVID-19的風險?!
A血型者可能較易感染新冠狀病毒而住院??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21.04.05)、JAMA Network
Open(2021.04.05)
+ read more

2021.06.02
丹麥將重新考慮使用JJ和AZ疫苗
今年五月初,丹麥衛生當局排除接種JJ(Johnson &
Johnson)和 AZ(阿斯利康)COVID-19疫苗。主要原因來自疫苗可能與罕見但嚴重的血栓有關,使用COVID-19疫苗的效益,並未超過對接種疫苗的人造成可能不利影響的風險。
但是,本週一(5/31)丹麥政府要求該國衛生當局重新考慮排除接種JJ和 AZ疫苗的這個決定。
丹麥衛生部長M.
Heunicke表示,會有這個動作是因為莫德纳(Moderna) 和CureVac疫苗的交付量少於預期,推估至9月丹麥的疫苗接種計劃將會延遲兩週。
Heunicke表示,現在的疫情更緊張,而JJ和AZ的疫苗已經在歐洲使用了一段時間,目前全世界有一個更大的資料庫重新評估疫苗的效果和副作用。
衛生當局評估,JJ疫苗佔丹麥COVID-19疫苗合約總供應量的33%左右,若不使用,疫苗接種進度將再延遲達一個月。
截至週一,21%的丹麥人口接種了疫苗。
延伸閱讀:AZ疫苗血栓不良反應 風險出爐
編譯來源:REUTERS(2021.06.01)
+ read more
/CHINA COVID-19.jpg)
2021.06.01
中國COVID-19疫苗 是否應該擔心?
世界衛生組織於2021年5月7日核准中國國藥疫苗(BBIBP-CorV)的緊急使用。此外,包含匈牙利、委內瑞拉和斯里蘭卡等國在內的42個國家亦已批准此疫苗。但是,歐洲、美國和英國藥品管理機構尚未對其進行審核。
國藥集團和北京生物產品研究所(BBIBP)以滅活病毒製造COVID-19疫苗,刺激免疫反應。
國藥疫苗含有SARS-CoV-2,它以β-丙內酯(beta-propiolactone)的化學物質殺死病毒,因為該化學物質與病毒的遺傳物質結合,能阻止病毒複製。該疫苗還含有氫氧化鋁的佐劑,有助於增強人體對疫苗的免疫反應。
當一個人接種疫苗時,身體的免疫系統會將滅活的病毒視為外來病毒並產生抗體。如果接種疫苗的人隨後真正感染新冠病毒,免疫系統就會認得它產生免疫反應。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國藥疫苗施打於18歲以上成年人,兩劑之間間隔3-4週,估計總體疫苗效能約為78%,但是缺少60歲以上成年人的人體試驗結果。
常見的副作用
目前缺乏公開的科學實證支持國藥的疫苗,僅有2020年10月發表於《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Trusted
Source》一個將近650名志願者參與、只進行第一與第二期的人體臨床試驗,結果指出:該疫苗是安全的、試驗參與者耐受性良好。
該試驗中最常報告的副作用是注射部位發燒和疼痛。
WHO審查了三項臨床試驗的安全數據,其中包括接受國藥疫苗的16,671名參與者,這些數據大多數來自18-59歲的男性。最常見的副作用是:頭疼、疲勞、注射部位反應。這些副作用與其他針對COVID-19的授權疫苗相似,且大多數為輕度至中度。
嚴重的副作用
WHO指出了可能與疫苗相關的兩個嚴重不良事件:嚴重的噁心和一種罕見的神經系統疾病,稱為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疫苗組中還診斷出一個血栓的案例。
WHO還參酌了中國在推出該疫苗期間收集的安全性數據,截至2020年12月30日,在中國已接種該疫苗的590萬人中,有1,453例不良事件通報。
這些副作用包括接種部位發紅和腫脹的局部反應,另外還有202例發燒,其中86例歸類為重度。儘管報告了11例面部神經症狀病例,但審查人員認定這些病例與疫苗無關。
老年人的安全
國藥疫苗施打在中國65歲以上老人110萬劑的數據顯示,最常見的副作用是:頭暈、頭痛、疲勞、噁心、發燒、嘔吐和過敏性皮炎,該年齡層沒有嚴重不良事件的通報。但是,WHO強調了疫苗對老年人的證據基礎不足。
缺乏透明度
因為缺乏詳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數據,所以對於疫苗仍存在一些爭議。
2021年1月一篇報導指出,上海的疫苗專家陶黎納已經將疫苗手冊的數位版本上傳到了網絡上,列出了國藥疫苗的73種局部和全身性副作用。陶黎納將該疫苗描述為「世界上最不安全的疫苗」。但是,手冊中列出的副作用數量本身並不表示疫苗的安全性與否。報導指出,中國監查員隨後撤下了陶黎納的貼文,兩天後,陶黎納撤回了他的批評,說這是個玩笑。
4月時,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表示,中國的COVID-19疫苗「沒有達到很高的保護率。」他後來又聲稱,是人們誤解了他的評論。
世衛組織驗證
世界上主要的藥物監管機構,包含歐盟EMA、美國FDA和英國MHRA等都尚未審查國藥疫苗BBIBP-CorV。但是,WHO通過緊急使用,是給了尋求疫苗支持防疫工作的國家一個保證。
世衛組織總幹事Dr.
Tedros指出,世衛組織的審定將使各國「有信心地加快國內的疫苗監管核准。」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2021.05.18)、DW(2021.04.13)、Global Times(2021.04.11)、Medical
News Today (2021.01.22) 、Taiwan News(2021.01.11)、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Trusted Source(2021.01.01)
+ read more

2021.05.28
未來治療白內障不必動刀!?
白內障治療方式可能有了大突破:用藥物療法代替手術。
白內障是指隨著時間流逝發生眼球的晶體渾濁,影響視力品質。這是由於蛋白質在晶狀體中的積累,從而減少了光向視網膜的透射。過去,由英國ARU大學率領的研究發現,白內障幾乎佔全球失明病例的一半。
嚴重的白內障目前只能通過外科手術來治療,去除渾濁的晶狀體並崁入人工晶體。
ARU大學研究團隊發表新的研究指出,晶體的複雜視覺特性在胚胎中的發展比以前認為的要早得多,他們還發現負責晶狀體中水流通的特定蛋白質─水通道蛋白(aquaporin)如何破壞視覺發展,導致白內障形成。
科學家花了十多年的時間,在位於日本、全球最大、功能最強大的同步加速器SPring-8上對晶體的視覺特性進行了最精確的測量。
同步加速器是一種粒子加速器,透過將電子加速到光速產生強大的X射線,X射線可以對眼睛的視覺進行最高精度的測量。
該研究團隊是世界上第一個測量晶體的視覺系統如何發展的團隊。此研究發現了水通道蛋白的角色,以及其對於晶狀體正常工作和眼睛清晰可見的至關重要性。
研究人員指出,目前的這一發現,加上他們對奈米技術的研究,顯示白內障的藥物治療是可能的,這可能改變白內障的治療方式,以後可能不必再動刀,這對公共衛生產生令人興奮的影響。
本研究在5月初的「視覺和眼科研究協會(ARVO)」年度會議上報告。
編譯來源:Eurek Alert(2021.05.19)
+ read more

2021.05.27
某些Covid-19疫苗的效力男性大於女性 為什麼?
Moderna和Pfizer-BioNTech開發的疫苗對男人的效力似乎比對女人要好一些:Moderna疫苗男性有效率為95.4%、女性為93.1%。輝瑞-BioNTech疫苗,男性為96.4%,女性為93.7%。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究,以提高人們對奈米疫苗效力性別差異的認識。
奈米疫苗效力的性別差異
兩種疫苗都使用奈米油顆粒作為載體,將其活性成分傳遞到人體免疫系統的細胞中。
多年以來,Dr.
Mahmoudi一直在研究奈米藥物(使用奈米顆粒為載體的療法)如何以及為何因為患者的性別而產生不同的影響,他相信性別可能是影響疫苗效力的其中一個因素。
Mahmoudi與羅馬Sapienza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設計了一個實驗,測試作為載體的奈米油顆粒是否可能是男女疫苗功效差異背後的原因。
研究小組對18名患者(8名男性和10名女性)進行研究,在採集的血液樣本中添加了類似疫苗使用的奈米油顆粒,觀察血液中免疫細胞吸收這些納米顆粒的狀況。研究小組發現,在一種負責尋找並殺死其他被感染的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類型上,男女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女性的天然殺手細胞比男性的天然殺手細胞吸收更少的奈米顆,因此,基於該模型系統,男人和女人的免疫系統對疫苗的反應可能不同。
奈米藥物應做性別研究
Dr.
Mahmoudi共發表了三篇經過同行評審的論文,呼籲人們關注性別在奈米醫學研究中的作用,無論是一般性研究還是涉及冠狀病毒疫苗的研究。
Mahmoudi說:「我們需要監測這些性別差異,並將其報告給科學界和公眾......在製定未來戰略以及為應對未來威脅做準備時,這可能會很有幫助。」
在武漢肺炎大流行之前,奈米醫學的大部分研究興趣和資金都集中在用於治療癌症的用途上。但是,奈米醫學在這一領域的表現一直不佳。Mahmoudi說,進入臨床試驗的奈米藥物中只有不到15%進入了最後階段,沒有一種藥物被證明比標準照護更好。
在奈米藥物研究中有針對女性進行深入分析者,通常是研究的是主要影響女性的疾病(例如乳腺癌和卵巢癌)中的療法。在Mahmoudi對治療性奈米藥物產品的41項完整臨床試驗研究進行的分析顯示,21項研究按性別進行了分析,因為它們關注的是主要存在於女性的病理學。其餘涉及851名男性和430名女性的20項研究中,沒有一項提按性別分析的結果或適應症。
儘管在癌症治療中存在缺陷,但是奈米顆粒在提供對於新冠病毒的保護方面非常有效。然而仍有證據顯示,這種疫苗對男人和女人的作用不同。
這說明了如果疫苗的效能因患者的性別而異,醫生和研究人員應該能夠對此有所作為。但是,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數據,才能充分了解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和補救措施,Mahmoudi表示。值得慶幸的是,社區可用的數據每天都在增長。
編譯來源:Eurek Alert(2021.05.20)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