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性別健康研究最前線:加拿大2024-2029優先計畫在做什麼?
2025.03.14
性別健康研究最前線:加拿大2024-2029優先計畫在做什...
在推動性別融入健康相關領域的研究上,台灣常參照加拿大的經驗。2024年6月加拿大性別與健康研究所(IGH)繼2018-2023年策略計畫,推出新的5年研究優先計畫。新的計畫中,除繼續推進將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納入健康研究、關注女性健康、LGBTQ+的健康權益外,並且進一步納入了族群的視角,討論了當地原住民族、黑人族群的健康不平等議題。接著,就讓我們一起了解這個計畫在做什麼?台灣能從中學習什麼?   計畫三大目標 IGH作為加拿大推動性別健康的單位,不僅是國家級獨立研究單位同時也肩負獎助與推進性別健康研究機構,本次計畫在過去的基礎上,設定以下三大目標,期望讓健康研究能夠更全面的照顧到遭受健康不平等的群體:   (1)持續加強健康研究中納入性別 過去科學研究以男性為中心,以雄性實驗動物、男性細胞、男性受試者進行研究。使醫學中的預防、診斷、治療產生性別健康不平等的現象。開發出的藥物、器材或治療方法對於女性與多元性別群體時常是無效的,甚至有害的。   因此,此計畫持續加強於研究中融合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視角,讓性別研究的品質更高、涵蓋的範圍更廣,如:精進納入性別觀點的研究設計、資料分析方法。也將相關研究訓練開發成線上培訓系統,讓研究人員能更理解如何實踐在健康研究中納入性別。   (2)發展、推進性別科學研究 自加拿大IGH成立後,一直在推動「性別科學」(包含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作為獨立的研究領域,也越來越多研究者投入推廣性別科學的知識、理論與方法。因此,持續推進性別科學研究也是計畫的目標之一。   此外,當性別科學研究持續發展,也需要跳脫現有的規範以及性別的分類方式來檢視性別差異,並看見生理性別、社會性別以及其他身分(年齡、身體能力、社經地位、性傾向、種族)或歷程(像是各種形式的歧視)的交織如何影響健康。   實際的實踐方式包含資助發展新研究方法的性別科學研究、開辦課程給研究人員、資助並培養新一代性別健康領域的科學家。   (3)資助性別科學研究,優先關注性別不平等群體的研究 第三項目標,此計畫優先關注以下三大群體的社區參與性別研究,包含多元性別群體2S/LGBTQI+、女性,以及原住民與黑人社群群體。因為不同社區/社群研究需要不同的專業知識、生活經驗、理論與方法,所以IGH也透過更積極的支持各個社區研究,讓研究的詮釋權、所有權並非掌握在國家,而是屬於社區。   此計畫會優先投資以這三項群體為研究對象的研究,也會給予本身屬於健康不平等群體的科學家資助以及其他支持。另外也積極支持社區研究,給予社區的研究夥伴資助及其他資源,也組織學術研究網絡,讓研究人員、政策制定者與社區夥伴建立關係。   聆聽之旅:實際踏訪地方研究工作 此項計畫定案之前,研究者實際走訪加拿大各地,舉辦19場座談會。除了專業的研究人員,也邀請實習生或是社區研究的夥伴一起參與。透過座談來理解在地的研究者對於性別、族群與健康研究的看法與現況。再依照座談會收集的回應,來訂定計畫的方向。   台灣的性別融入健康研究的現況 反觀台灣,我們並沒有類似的專責機構推動與獎助性別健康研究,國科會雖有性別與科技研究計畫、鼓勵女性從事科學與技術研究專案,不過並非僅針對健康的面向獎助,亦無全面性的推動機制。如何在科學研究中,納入性別考量,經過性平會委員與婦女團體的推動,2023年國科會公布了《科學研究及技術研發性別化創新操作指引》,不過仍欠缺方法學上的訓練機制,讓研究人員得以理解融入性別考量的研究設計、分析與統計的研究規劃、執行,以及於成果上看見性別差異。相較於加拿大,性別的健康研究受到政府的關注較少,推進的進展緩慢,對女性的健康平權仍有待努力!     註: * 加拿大2024-2029優先計畫為「Research Priority Plan 2024-2029 - Strengths to Solutions: Advancing Sex and Gender Science for Healthy Futures」。完整計畫內容:https://cihr-irsc.gc.ca/e/35752.html#s3-1。 * 加拿大性別與健康研究所為「the Institute of Gender and Health」簡稱IGH。    
+ read more
性別只是形式:竹節蟲不需要雄性!
2025.02.12
性別只是形式:竹節蟲不需要雄性!
雖然大多數動物都是進行有性生殖的,但有些物種則完全依靠雌性進行單雌生殖。即使在這些物種中,偶爾也會出現稀有的雄性。這些雄性是否保留生殖功能是理解生殖策略演化的關鍵問題。   由日本的研究小組在《生態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研究人員重點研究了日本竹節蟲種_Ramulus mikado_的稀有雄性,該昆蟲在日本以單雌生殖為主。他們分析雄性生殖行為,揭示了新的發現。   雄性參與交配,但不貢獻遺傳 這些稀有的雄性會像典型的雄性一樣主動與雌性交配。然而,基因分析證實,沒有任何男性基因傳遞給他們的後代。研究進一步表明,這些雄性無法產生功能性精子,因此無法恢復該物種的有性生殖。   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雄性竹節蟲表現出典型的形態特徵,並與同種雌性進行交配行為。然而,儘管他們嘗試了繁殖,卻完全不孕。同時,與有性生殖相關的女性生殖器官也出現退化的跡象。   尋找稀有雄性的挑戰 這項研究的最大障礙之一是取得樣本。「事實上,儘管日本各地廣泛收集了竹節蟲,但我們從未在野外親自遇到過雄性竹節蟲,」Suetsugu博士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的研究團隊與博物館和公民科學團體合作,四年內成功收集了七隻雄性。」隨後,研究小組記錄了它們的交配行為並進行了形態學和組織學觀察。 (圖片來源:Tomonari Nozaki)   男性生殖功能喪失的演化意義 Kaneko博士說:「令人驚訝的是,這種竹節蟲的稀有雄性已經完全失去了生殖功能,」「與女性性特徵不同,男性性特徵的消失通常被認為需要很長時間。在許多其他物種中,即使是稀有的雄性也常常保留其生殖能力。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竹節蟲在如此長的時間內完全依賴單雌生殖,甚至中性突變也已積累,導致雄性生殖特徵的完全喪失。」   Nozaki 博士補充說:「這項研究表明,竹節蟲的單雌生殖已經不可逆。儘管由於缺乏基因重組,無性繁殖通常被認為是進化上短暫的,但我們先前的研究估計該物種已持續了數十萬年。竹節蟲為何能存活這麼久?這仍然是一個有趣的謎團,有賴未來的研究來解謎。   此研究發表在期刊《Ecology》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5.02.11)、Ecology(2025.01.29)      
+ read more
「好」膽固醇其實不一定好
2025.02.07
「好」膽固醇其實不一定好
有關研究顯示,所謂的「好」膽固醇可能並沒有那麼有益,甚至可能導致失明。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有益的。它可以清除動脈中的膽固醇,並將其運送到肝臟進行分解並排出體外,從而降低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風險。   但此後一些研究開始對HDL「越多越好」的觀點提出質疑。   高HDL,高青光眼? 科學家對近7,000名英國人進行了追蹤調查,發現較高的HDL實際上會增加無法治癒的眼部疾病青光眼的風險。   與最低HDL的人相比,他們患上這種會導致視力喪失的疾病的可能性高出10%。   高密度脂蛋白(HDL)每增加一個百分點,風險就會增加5%。   相較之下,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數值最高的參與者(通常被認為是有害的)患青光眼的可能性降低了8%。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風險僅存在於55歲以上的人群中。   他們在《英國眼科學雜誌》上撰文補充:「七十年來,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一直被視為『好膽固醇』。然而,這項研究表明,高HDL並不一定與良好的預後結果相關。、、、需要進一步研究來探究這些關聯背後的機制。」   這可能促使人們重新評估青光眼風險患者的脂質管理策略。   研究如何做的?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40多萬名年齡在40至69歲之間的英國人進行了健康史調查。所有受試者也接受了血液檢查,包括測量血脂的檢查。   經過14年的追蹤調查,有6,868人(近 2%)患上了青光眼。   與未患青光眼的參與者相比,患有青光眼的參與者更有可能是戒菸者、服用他汀類藥物者,並且患有糖尿病、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   但血液檢查結果分析表明,較高的「好」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青光眼風險增加有關。   此次研究結果建立在先前研究的基礎上,先前的研究指出高膽固醇與青光眼風險增加之間可能存在關聯。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5.02.04)、BMJ(2025.02.04)      
+ read more
FDA警告:RSV疫苗帶有神經系統疾病風險
2025.01.10
FDA警告:RSV疫苗帶有神經系統疾病風險
大家或許都注意到,每天電視廣告不斷出現藥廠RSV(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的廣告,大肆呼籲國人接種疫苗。在接受這些正面的資訊的同時,國人也應該要瞭解有關此疫苗風險最新的發展。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7日表示,葛蘭素史克(GSK.L),和輝瑞(PFE.N)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可能會增加罕見神經系統疾病的風險。該藥物應該將此標記為處方警語。   監管機構進行了上市後試驗, 結果顯示,接種疫苗後42天患格林─巴利症(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的風險增加。   然而,FDA表示,現有證據不足以建立「因果關係」。   GBS是一種罕見的疾病,身體的免疫系統會損害神經細胞,導致肌肉無力,有時甚至癱瘓。RSV通常會引起類似感冒的症狀,是幼兒和老年人肺炎的主要原因。   其實GBS的發生在Arexvy的臨床試驗中已經出現:一名參與者在接種疫苗後患上了GBS,而在Abrysvo的試驗中,一名參與者患上了這種疾病,另一名參與者則患上了這種疾病的變種。   去年,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顧問推遲了認可Arexvy在50-59歲年齡層的使用。他們也指出了GBS的風險。       編譯來源:Reuters(2025.01.08)      
+ read more
戒菸可延壽
2025.01.06
戒菸可延壽
根據一個令人吃驚的新分析,選擇戒菸的人可見到預期生命的顯著增加,只要一個星期就可看到好處。   研究人員檢視數據後宣稱,戒菸一星期,比繼續抽菸,可以多活一天。   政府支持的研究發現,平均每根香菸「奪走」大約20分鐘的壽命,20包菸約7小時。這比以前估計的一根香菸短壽11分鐘,對抽菸者塗上更淒慘的畫面。   表示新年當天戒菸的人,到一月八號時,可延壽24小時。到二月二十日,可以拿回一個星期的壽命,到年底,可避免失去50天的壽命!   新的數字基於最新追踨人口健康研究的結果。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說,吸菸的傷害是累積的,越快停止,可以活得越久。   戒菸不只可延長壽命,還可以減少疾病 研究指出,抽菸者除整體壽命喪失以外,通常也喪失許多年的健康。抽菸主要侵蝕了比較健康的中年,而非縮短生命終結的時段,通常的標誌是慢性病或失能。所以60歲抽菸者典型的健康狀態是不抽菸的70歲。」   抽菸相關死亡的三分之二是由於肺癌,失能的肺部疾病,如肺氣腫、慢性氣管炎和心血管疾病。治療這些問題,每年估計花費英國衞生署25億英鎊。   新年新計劃:戒煙 倫敦大學學院「酒精和菸草研究組」的主導Sarah Jackson博士指出:「很重要的,人們要了解抽菸是多麼有傷害性,戒菸可以改善他們的健康和預期壽命。在任何年齡戒菸,都可以大幅改善健康,且益處很快就開始了。」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會,菸草特別顧問,Sanja Agrawal教授評論:「吸每根香菸浪費了生命中寶貴的分分秒秒,累積的影響傷害很大,不只是個人,也是我們的保健系統。這項研究是一個有力的提醒,預防死亡和疾病,處理吸菸是一個急迫優先的議題。」       編譯來源:Daily Mail (2024.12.30)      
+ read more
自閉症的風險從何而來?
2024.12.25
自閉症的風險從何而來?
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以下簡稱自閉症)是一種神經發育疾病,其特徵是社交互動和溝通受損,以及行為、興趣和活動模式的受限和重複。   根據衛生福利部2024年第2季身心障礙者人數統計資料,台灣自閉症人數共21,594人,其中男性18,478人佔85.6%,女性3,116人佔14.4%。   先前曾有傳言施打疫苗會導致自閉症,已被證實為錯誤資訊。那麼自閉症的風險究竟從何而來?近日有兩項研究或可探知一二。   男性自閉症較多與Y染色體有關? 日前一項發表在《自然通訊》的研究發現,自閉症風險增加似乎與Y染色體有關,這為男性自閉症盛行率較高提供了新的解釋。   自閉症在男性的盛行率幾乎是女性的四倍,在台灣男性更是女性的近6倍,但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尚不清楚。   研究人員試圖透過檢查X或Y染色體數量異常(一種稱為「性染色體非整倍體」的遺傳疾病)患者的自閉症診斷,來確定染色體對自閉症風險的影響。   研究團隊分析了177,416名患者的遺傳和自閉症診斷數據。他們發現,擁有額外X染色體的個體,自閉症風險沒有變化,但擁有額外Y染色體的個體,患有自閉症的可能性是其兩倍。這表明Y染色體具有相關的危險因子,而不是X染色體存在相關的保護因子。   這項分析也證實了先前的研究結果,即X或Y染色體的缺失(稱為透納氏症候群)與自閉症風險的大幅增加有關。但仍需進一步研究確定與性染色體非整倍性相關的自閉症危險因子,是否可以解釋自閉症盛行率的性別差異。   媽媽肥胖會使小孩自閉症風險增加? 南澳大利亞大學的最新研究表明,懷孕前和懷孕期間患有肥胖症的母親所生的孩子患神經精神和行為疾病的風險增加,包括自閉症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該研究對42個流行病學領域、超過360萬對母子/女進行了系統回顧和統合性分析。研究發現,懷孕期間肥胖使兒童罹患ADHD的風險增加32%、自閉症的風險增加一倍,品行障礙的風險也增加了16%。   研究還發現,母親孕前肥胖或超重與ADHD、自閉症、行為障礙和精神障礙的風險增加有關,且外顯症狀和同儕關係問題的風險增加30%。   長期以來,母親肥胖與多種不良妊娠結果有關,包括早產、低出生體重、死產,巨嬰或高出生體重等。該研究結果強調了在懷孕前和懷孕期間採取針對母親體重管理進行干預措施的必要性。   這項研究為了解母親體重對兒童心理健康的長期影響提供了新的見解,可能有助於減輕兒童神經精神和行為障礙的一些風險。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4.10.17)、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10.15)、EurekAlert!(2024.09.23)、Psychiatry Research(2024.08.15)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