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紐約法院:事後避孕藥應改為無年齡限制的非處方藥
2013.04.10
紐約法院:事後避孕藥應改為無年齡限制的非處方藥
  本月5號美國紐約法院判決要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將事後避孕藥Plan B及與其相同成分的學名藥,改為所有年齡的女性都可以非處方方式購買到的藥品,過去在2009年購買年齡從必須18歲以上下修至17歲,這次完全解除年齡的限制。如果美國政府未提上訴,該判決將在30天內生效,事後避孕藥將正式成為完全的非處方藥物。   2006年Plan B由處方藥改為非處方藥,但只有18歲以上女性可以購買的到,當時此決定已引起女性生育權團體抗議,向FDA提出訴願,於是2009年法院裁決將18歲下修至17歲,但表示FDA對於訴願的否決是不理性的。   2011年美國FDA原先已同意要核准事後避孕藥的新藥可不限制年齡以非處方方式購買,當時已表示產品很安全,青少女使用也具有效益,青少女都瞭解事後避孕藥非正規避孕方式,而且對性傳染病不具保護力。然,美國衛生部部長塞比留斯(Sebelius)依舊反對取消年齡的限制,要求FDA退回該申請,法官認為這是由於當時歐巴馬有競選連任的政治考量,才迫使FDA偏離其原訂的政策方向。   這次法官新的判決推翻了塞比留斯的決定,但仍留待FDA進一步動作,包括是否有必要更新藥物的標示內容,以及一錠與兩錠劑量包裝是否有差異,這將影響開放為非處方用藥的程度。目前美國兒科醫學會、美國婦產科學院、青少年健康與醫藥學會、及計畫生育組織都表示支持法官的判決。   針對美國這項判決,台灣女人連線表示,美國對於使用保險套及避孕藥的教育比台灣更為健全完整,才進一步開始討論事後避孕藥的使用。但以目前台灣民眾進行安全性行為的習慣,我們認為仍不宜全面開放非處方籤使用事後緊急避孕藥,全面開放恐將模糊保險套才是避孕及防止性傳染病的最佳方式。再者,事後緊急避孕藥的作用在於干擾女性體內的荷爾蒙,幫助女性避免發生意外懷孕,長期使用此方式避孕是否可能會對正在發育中的青少女造成健康傷害,也是為何我們會對於大力推行事後避孕藥仍存有疑慮的原因,應該還是由婦產科醫師針對不同女性的狀況進行評估再決定用藥會比較適當及安全。       資料來源:Medpage Today      
+ read more
男女在疾病症狀與用藥上的差異
2013.04.01
男女在疾病症狀與用藥上的差異
  直至今日,醫學對於疾病的性別差異認識還是很少,尤其是對性別在疾病症狀、會影響疾病的社會及心理因素,以及衍生的治療和預防方式的影響都缺乏完整的瞭解。原因就是在過去四十年的醫學研究裡,研究對象僅著重男性病患,排除了女性。最近,義大利的帕瓦多大學附設醫院研究發現,在心血管疾病、癌症、肝病、骨質疏鬆四種疾病以及藥物使用上具有相當大的性別差異。   第一,典型被認為屬於男性疾病的心血管疾病,在女性身上有顯著不同的症狀:男性的心臟病徵兆為胸悶、胸痛;女性則是感到噁心與輕微的腹痛。女性的心臟病發病通常較嚴重且複雜,但女性卻常因出現非典型症狀,而未能受到進一步的必要檢查。   第二,男女在結腸癌的發病時間也有所不同,女性通常在晚年發病。結腸腫瘤的位置,女性與男性也不同,且特定的結腸癌治療對於女性有較好的效果。性別會影響病患接受癌症化療的反應效果,進而決定疾病的發展與存活率,這樣的差異在肺癌及皮膚癌上也有相同情形。   第三,膽硬化是一種病患多數為女性的肝病,研究發現女性的基因組合與荷爾蒙濃度是膽硬化、C型肝炎與骨質疏鬆的主要危險因子。   第四,骨質疏鬆雖被認為是典型的婦女疾病,但對於男性的影響也很大,且罹患骨質疏鬆的男性相較於女性有較高的死亡率。   最後,在阿斯匹靈及其他的藥物使用上,女性與男性也存在很大的差異,男女不同的身型、對藥物吸收與排出的時間、荷爾蒙,都會使藥物反應與副作用出現差異。此研究認為,應該要有更多、更廣泛的研究去發現臨床中的性別差異,以消弭兩性間於疾病治療上所受到不平等的對待。         來源:臨床化學和檢驗醫學期刊(Clinical Chemisitr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CCLM)          
+ read more
新型複合式避孕藥恐提高有偏頭痛的女性發生血栓之風險
2013.03.25
新型複合式避孕藥恐提高有偏頭痛的女性發生血栓之風險
  最近一項在美國神經學會會議上發表的美國研究指出,有偏頭痛問題的女性,特別是前兆型的偏頭痛,服用複合式避孕藥可能會提高發生血栓併發症的危險。   過去研究顯示偏頭痛跟中風之間出現關連性,且育齡年紀女性很多都有偏頭痛困擾,在美國複合式避孕藥有時會被拿來做治療偏頭痛用途,但此用途並不在避孕藥的核准適應症內。   2012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分析報告曾指出,較新型的複合式避孕藥會增加發生血栓之風險,因此這項研究針對145,304位在2001-2012年加入研究的女性,想瞭解這些有或無偏頭痛的女性使用此類避孕藥後,發生血栓的情形。   研究結果發現,女性有前兆的偏頭痛,使用較新型的複合式避孕藥,如:含Drospirenone-ethinyl estradiol成分、含Norgestromin-ethinyl estradiol成分的穿皮貼片、及含Etonogestrel-ethinyl estradiol成分的陰道避孕環,深層靜脈血栓(DVT)、心肌梗塞(MI)、缺血性中風及肺栓塞的發生率,比沒有偏頭痛或者有無前兆的偏頭痛之女性,高出許多。   研究結果目前仍屬初步性的發現,未來還需進一步分析避孕藥使用時間長短對發生血栓的影響。研究的限制則包括缺乏調整年齡變項,還可能有潛在的疾病狀況或干擾因子未排除。       資料來源:美國神經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 read more
更年期口服型雌激素療法 恐提高須進行膽囊切除術之風險
2013.03.21
更年期口服型雌激素療法 恐提高須進行膽囊切除術之風...
  有關荷爾蒙療法對更年期婦女的健康影響一直有許多疑慮,自美國WHI研究2002年發表驚人發現,指出荷爾蒙療法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及乳癌罹患風險,讓許多婦女漸停用荷爾蒙療法,世衛(WHO)也早已將複合型荷爾蒙療法及單獨雌激素療法都列為第一級致癌物質。去年美國預防工作小組(USPSTF)又重申其立場,反對使用荷爾蒙療法來預防慢性病,因為根據過去多項研究顯示,荷爾蒙療法可能增加女性中風、失智症、深部靜脈血栓、膽囊疾病及尿失禁的發生風險。   近日一項法國研究則發現,婦女使用荷爾蒙療法,將會提高進行膽囊切除術的機率。膽結石是在已發展國家較常見的疾病,50歲以上女性是高危險群,其他的風險因子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膽固醇、飲食差、兩次以上的生育數等,該疾病引起的併發症,嚴重將可能會須要進行膽囊切除手術。   研究參與者為70,928名法國女性,進行時間為1992-2008年,研究想要瞭解荷爾蒙療法是否會提高因膽結石併發症而進行膽囊切除術的風險。結果發現療法,荷爾蒙療法會增加須進行該手術的風險,尤其是口服型單獨雌激素(未添加黃體素)療法,然在貼布型及凝膠型卻沒有出現風險提高的情形。   研究特別提醒,應將膽結石疾病放進荷爾蒙療法可能引起的副作用項目中。其他醫師也表示,目前仍少有大型研究比較不同劑型的效益風險差異,而這個研究的結果暗示透過皮膚吸收的給藥途經可能比直接口服來得好一些。台灣女人連線還是要提醒婦女,長期使用荷爾蒙療法仍有致癌風險,目前只建議更年期症狀嚴重的婦女可短暫使用,但婦女仍需先與醫師討論評估風險及效益再做決定。     資料來源:加拿大醫學協會期刊(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延伸閱讀 WHI對單獨服用雌激素的初步研究報告 美國預防工作小組再度反對賀爾蒙療法做預防慢性病用途    
+ read more
多發性硬化症的性別差異
2013.03.12
多發性硬化症的性別差異
  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在19世紀末被發現的罕見疾病,當時男女患者的比例相近,然而在過去的50年內,該疾病的女患者比例漸漸增加,目前所有患者中女性約占3/4。近日一項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究找到了四個對男女免疫系統有不同程度影響的重要因子。   首先,研究指出,懷孕是多發性硬化症主要的保護因子,女性減少懷孕次數及延遲懷孕年紀,都可能會促使與多發性硬化症相關的荷爾蒙活動變活耀。   日曬有助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維生素D3可降低多發性硬化症中易發炎的免疫細胞之活動,但缺乏維生素D3及日曬卻是導致女性發生多發性硬化症的因素。研究中發現,維生素D3對有多發性硬化症女性病患的調節作用是大於男性的,其他的動物研究中也曾顯示,維生素D3可幫助降低雌性動物病患麻痺、癱瘓的症狀。   最後,性荷爾蒙雌二醇(Estradiol)對免疫系統也有重要影響,而且這個荷爾蒙一般在女性上較常見,對多發性硬化症同樣也具有保護作用。   研究最後表示,研究將男女的疾病發生分開來看,因而瞭解男女之間免疫系統反應的差異表現,這些重要的治療途徑與方式未來將有助多發性硬化症治療的發展。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協會神經學期刊 (JAMA Neurology)      
+ read more
聯合國:具荷爾蒙干擾物質的家用及工業產品相關研究缺乏恐有害健康
2013.03.05
聯合國:具荷爾蒙干擾物質的家用及工業產品相關研究缺...
  二月一項聯合國環境計畫(UNEP)及世衛(WHO)的共同報告指出,生活中充斥著含有會干擾內分泌的化學物質,若沒有足夠研究能瞭解這些物質對人體的影響,恐將對健康造成傷害威脅。   人體健康仰賴體內內分泌系統控制特定荷爾蒙的釋放,但這個系統的運作功能有可能會被一些干擾物質所改變,進而對健康有害。這份報告指出多項人工合成的內分泌干擾物質,包括個人保養產品、電器用品、農藥及化粧品,同時,這些干擾物質也可能被添加進食物當中,或存在於各種環境廢棄物,人們再透過灰塵、飲水、皮膚、氣體與空氣中微小分子吸收進體內。   這些物質可能會提高年輕男性隱睪症、男性攝護腺癌、女性乳癌及甲狀腺癌的罹患風險,也可能影響孩童神經系統發展,並使孩童專注力降低。   聯合國及世衛都表示,當在生活中這些物質日益增加時,現階段卻缺乏良好的管理方法,未來對於這些物質對人體及野生動物的傷害風險也應有進一步的研究進行瞭解,研究者應加強這些有害物質資料的通報作業,並與各國政府間合作以建立更完整的資料,才能降低因這些物質導致疾病的風險以及相關的健康成本支出。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