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關於MERS,你需要知道的事
2015.06.17
關於MERS,你需要知道的事
  近來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讓人人心惶惶,到底MERS會不會人傳人?還是會經由空氣傳染?會不會演變成流行病?目前有沒有治癒的方法?本次專題將說明關於MERS的動態消息,並介紹MRES病毒、被感染原因、被感染後的症狀及MERS的診斷、治療與預防, MERS的動態消息 自2012年至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已知有1,179位人經實驗室確認感染了MERS,並且有442位死亡。南韓發現首例MERS感染者後,至6月15日已知有16位死亡、150例確診。而WHO和南韓的衛生福利單位將於南韓執行任務,一方面蒐集MERS的資料,另一方面了解在南韓的感染狀況,如:病毒的傳播模式、特性和臨床表現。根據最新的資料以及WHO的風險評估,目前沒有證據顯示有人傳人感染途徑,亦無空氣傳染的證據。據世界衛生組織更新資料,感染MERS病毒後死亡率約為36%。 什麼是MERS? MERS病毒與在2003年盛行的SARS病毒同屬於冠狀病毒家族,但兩者僅有一個相似處,即他們都與在蝙蝠身上發現的冠狀病毒類似。MERS與一種發現於歐洲與非洲的食蟲蝙蝠身上的病毒更為相似,不過目前這種病毒尚未被分類。 目前MERS病毒的來源尚不明,但由於從非洲及歐洲的駱駝體內發現MERS病毒的抗體,顯示駱駝過去可能曾感染MERS病毒,其他動物如羊、牛、水牛、豚、野鳥等則並未發現抗體。此外,美國及沙烏地阿拉伯共同研究MERS病毒的基金序列,從5隻被隔離的駱駝身上發現有著與被感染的人類相同的MERS病毒。顯示人類感染MERS病毒可能是因與駱駝近距離接觸,包括可能是經由空氣、駱駝牛奶或是駱駝肉;雖然有專家指出空氣感染的可能,但由於發現MERS病毒能存於駱駝牛奶的時間長於其他動物的牛奶,因此經由食物的感染途徑亦需要注意。 MERS病毒的徵兆與症候群 以下是感染MERS病毒時最經常發生的症狀: * 體溫攝氏37.8度以上 * 咳嗽、呼吸困難 * 冷顫 * 胸痛 * 身體疼痛或不適 * 喉嚨痛 * 頭痛 * 下瀉 * 噁心嘔吐 * 流鼻水 * 腎衰竭 * 肺炎 醫生將症狀形容為像肺炎症狀的感冒跡象,通常會發展為嚴重的呼吸道不適。此外,亦有報告顯示MERS病毒所引發的症狀與SARS病毒相似,但SARS病毒並不會造成腎衰竭。 易受感染之人口群 以下人口較容易感染MERS病毒或其併發症: * 有慢性病的病患,如糖尿病、慢性肺病及心臟功能不全者 * 老年者 * 正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器官移植病患 * 免疫系統脆弱的病患,如:正接受治療的癌症病患 MERS檢測與診斷 為檢測病患是否有感染MERS病毒,會在人體的呼吸道採集樣本後予以檢測,至於採集血液則僅可用於檢測病患過去是否曾經被傳染MERS病毒或其他病毒。 治療與預防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及世界衛生組織,被MERS病毒感染後目前沒有可以治療的藥品或醫療技術。 目前所有醫師能做的只有給予病患支持性醫療照顧,即提供病患能預防、控制或舒緩併發症及副作用的治療方法,也包含嘗試改善病患生活品質,但並不包含疾病的治療。 預防方面則給旅行者提出建議,並提醒民眾被MERS病毒感染的案例不是出現在阿拉伯半島上就是鄰近於阿拉伯半島,其他國家則是藉由運輸工具傳播而來,包含:出現首例的中東地區;歐洲的奧地利、法國、德國、希臘、義大利、荷蘭、土耳其及英國;非洲的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亞洲的中國、南韓、馬來西亞、菲律賓及美國。 給旅行者的具體建議為: * 過去有慢性疾病史、流感或旅行者腹瀉的人,在旅行中容易感到不適。 * 用肥皂與清水勤洗手。 * 避免食用未熟的肉品或在不衛生的環境準備之食物。 * 確保蔬果在進食前被充分清洗過。 * 若旅者本身發燒且有呼吸上的不適,應與他人保持距離、戴上醫療用面罩,或於打噴嚏時以袖、手肘或衛生紙遮鼻,並確保使用後的物品被妥善處理。 * 若於過去14天內曾經前往疾病流行區域,應立即通報讓相關單位如地方衛生局得以追蹤與因應。 雖然MERS具有感染性,但是若非相當近距離之接觸,是不容易被MERS病毒感染的。因此若出現感染MERS病毒的症狀,應積極向專業醫療提供者取得預防或控制病情的指引。對於未被感染MERS病毒的人,由於目前對MERS病毒的了解仍未確定,因此任何建議應作為暫時因應之道,並隨時關注MERS病毒之發展。     資料來源: 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醫「藥/要」有性別!
2015.06.16
醫「藥/要」有性別!
  大家都知道女性和男性在生理上不一樣,但許多醫學研究在進行時卻都假設女性和男性是一樣的;事實上,大部分的人至今都還沒有正視這件事情:女性和男性生理上的不同會影響疾病的發展和治療的方法。   一直以來,醫學研究從臨床前研究(preclinical studies)到人體試驗階段的受試者幾乎都是男性,1993年女性健康研究學會(Society for Women's Health Research)要求只要是政府補助的研究計畫,至少要在第三階段試驗中納入女性,但私人資助的研究計畫就不受此限;也就是說基本上目前的醫療處置和用藥是只對男性來說安全和有效的,因為藥物試驗根本沒有納入足夠的女性受試者,即便有少數的女性受試者,研究也沒有進行性別分析。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最近研擬的指導方針要求臨床前研究必須要包含女性和男性的細胞和動物;此外,許多研究期刊也開始瞭解到生理性別對生物醫藥研究的重要性而開始落實相關政策,希望這些研究和出版品能多描述有關性別差異的觀點,例如美國內分泌學會(The Endocrine Society)最近就宣布一項新政策以促進瞭解受試者的性別比例。   女性健康研究學會在2010年時曾經進行一項非正式的研究,檢視當時11份著名的科學醫藥期刊的研究指引,以確認這些指引是否提及有關性別差異的研究或分析。結果發現只有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和美國心臟學會出版的官方期刊(Circulation)有要求進行性別分析;到了2014年,已經有28份同儕審查的學術期刊在指引中要求進行性別分析。這個趨勢顯示性別差異在醫藥健康領域的重要性,但要讓性別差異被重視、並真正落實在研究方法和精神中卻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女性健康研究學會認為一篇有性別觀點的研究至少要提供以下的訊息:   * 每一個研究階段所納入的女性受試者和男性受試者的人數   * 若研究對象只有特定性別,應該在研究題目就載明。   * 研究者應該提供性別分析的原始資料,以做為未來研究方向的基礎。   * 當研究主題需要時,研究者應該進行性別分層分析。   * 研究者應指出要讓研究數據具有代表性,女性和男性的受試者最少應納入多少人,並說明此人數的依據從何而來。   研究已經證實女性在用藥上比男性經歷更多副作用,而且對藥物的代謝也和男性不同,因此,研究人員必須意識到在藥品上市前,瞭解藥物分別對女性和男性的作用是極為重要的事情,如此才能確保每一個人用藥的安全性。   資料來源:女性健康研究學會(Society for Women's Health Research)            
+ read more
你會是為貓「瘋」狂的貓奴嗎?
2015.06.12
你會是為貓「瘋」狂的貓奴嗎?
  過去已有研究證實貓咪的寄生蟲—弓形蟲會導致孕婦流產、胎兒畸形或是會有類感冒的症狀,嚴重甚至可能導致失明或死亡。最新的研究指出弓形蟲可能也與精神分裂症、躁鬱症等精神疾病有關。 寄生於貓咪腸子的弓形蟲,會透過貓咪的糞便傳染給人類,若人類有健康的免疫系統,多數不會出現任何症狀,然而懷孕的婦女或是免疫系統比較弱的人則會出現流產或是類感冒的症狀。近來則有研究發現小時候家裡養過貓咪的人得到精神疾病的機率比沒有養過的家庭高出50%,而研究者認為這與貓咪腸子中的弓形蟲有關。 但愛貓者也不需太恐慌,如果你的貓咪沒有到室外趴趴走,而且貓砂盆不用時也有記得蓋住就不用太擔心,另外孕婦應避免清理貓砂盆,清理貓砂盆要戴丟棄式手套或是清理完後用肥皂洗手,避免將殘留在手上的弓形蟲吃進去。美國疾病管制局也建議,每天換貓砂讓弓形蟲無法生存;避免餵食貓咪生肉或是未煮熟的肉可以減少弓形蟲在貓咪糞便中的數量。要注意的是貓咪糞便不是我們唯一接觸到弓形蟲的傳染管道,接觸未煮熟或是受弓形蟲汙染的肉類或是喝到受汙染的水都可能會讓我們感染。 資料來源:Schizophrenia Research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 read more
避孕停看聽-口服避孕藥十大副作用
2015.06.10
避孕停看聽-口服避孕藥十大副作用
  目前,主要且相對安全有效的避孕方式是在性愛過程中全程使用保險套,但據衛福部統計,口服避孕藥在未婚女性中已有2成的使用率;未婚的原住民女性更有3成5使用率,且兩者均呈成長趨勢。另一方面,口服避孕藥的用途不僅止於避孕,還用於調整女性經期的規律、舒緩痛經、經前症候群以及避免經血過多、子宮內膜異位、乳房和卵巢囊腫等。   由於用途廣泛,口服避孕藥使用率將會增加,因此女性必須知道避孕藥的相關知識,包括用途、副作用、注意事項等,避免承受不必要的健康風險。以下為國外醫學研究發現口服避孕藥可能帶來的十大副作用:   1. 陰道出血:有5成的女性在使用口服避孕藥後三個月會有陰道出血,但9成女性在使用至第三包避孕藥後狀況會改善。若有正確使用藥物,但仍持續出血超過5天以上或大量出血超過3天以上,建議要就醫處理。   2. 疲勞:在初期使用口服避孕藥時可能會經歷輕微的疲勞,但通常不會太久,在睡前與食物一起服用藥物可稍微改善疲勞現象。若疲勞現象持續或嚴重,請務必尋求醫療協助。   3. 乳房軟度:口服避孕藥會導致乳房增大或變軟,通常在使用後的前幾周會改善。若乳房出現突起或疼痛感並未消失,需尋求醫療協助。減少食用咖啡因和鹽分以及穿全罩式胸罩可以有所改善。   4. 頭痛:服用後若開始經歷頭痛,需讓醫療提供者知道。   5. 體重增加:雖然目前尚缺臨床研究證實避孕藥會導致體重增加,但仍發現有女性因此水腫,尤其出現在胸及腰的部位。  6. 情緒波動:由於避孕藥會造成女性情緒起伏,因此若您有憂鬱症史,需要與醫療提供者溝通您的身心狀況。   7. 經血不來:生活中有諸多因素導致每個月經血不來,但是若您有在服用避孕藥,且發生經血太少甚至沒有的情況,可先驗孕確認有無懷孕後,再看是否要尋求醫師協助。   8. 性慾降低:由於避孕藥裡存在荷爾蒙,女性性慾可能因此受影響。若此現象持續發生或讓您感到困擾,建議您向醫療提供者諮詢。   9. 陰道分泌物:部分女性會在從事性活動時經歷陰道分泌物過多或太少的狀況,若您擔心有感染的風險,建議您尋求醫療協助。   10. 隱形眼鏡使用者視覺改變:若您是隱形眼鏡使用者,於服用避孕藥後發現視覺有改變或隱形眼鏡耐受力降低,建議您尋求眼睛專科醫師的協助。   最後,若服用避孕藥後感到腸胃疼痛、胸痛或呼吸短促、視覺模糊或失明、大腿或腿部萎縮、疼痛、紅腫,建議您立即尋求醫療提供者的協助或前往急診,因為這些症狀可能是身體出現危機的徵兆。而口服避孕藥也可能影響心血管健康,包括:心臟病、中風、血栓等,若女性有心血管、肝臟、乳癌及子宮癌的病史或家族病史,建議不要服用口服避孕藥,並且向醫師諮詢其他避孕方法。       資料來源:Brown University Health Promotion, American Society for Reproductive Medicine, WebMD.        
+ read more
高跟鞋愛好者注意:美麗「危肌」不可不知!
2015.06.05
高跟鞋愛好者注意:美麗「危肌」不可不知!
  許多女性為了營造高挑修長的體態、修飾身材比例而選擇穿著高跟鞋。高跟鞋雖然美觀,但是不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若穿著不當往往會為雙腳與腿部造成極大的負擔;在許多提倡性別平等者的眼中,更是主流審美價值觀束縛女性、限制其自由與行動能力的工具。現在,一份新的研究報告更明確的指出高跟鞋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何種傷害。   研究發現,大學女生若一週中有三天以上都穿著10公分高的跟鞋活動,將可能造成腳踝附近的4組肌肉功能失調。研究者Yong-Seok Jeeg解釋,雖然在穿著高跟鞋的初期似能使腳踝肌群變得有力,但長期下來確實是會使肌肉功能失調的,而肌群無法正常運作是後續引發腳踝受傷的關鍵原因。   因此,Yong-Seok Jee博士認為,對平時慣穿高跟鞋者而言,有一些重要的臨床建議是需要特別注意的:首先,規律進行強化踝部肌力的運動,如練習以腳跟走路、拍動腳趾、墊腳跟;其次,減少穿著高跟鞋的時間與次數。   其實,除了穿著頻率與時間長短很重要之外,鞋子的材質、形狀(弓足弧度)、走路姿勢等也都是影響腿部肌肉運作、施力的原因。提醒所有高跟鞋的愛好者在穿著高跟鞋時注意上述幾點,並切記搭配合適的運動強化踝部肌肉,畢竟,能夠兼顧健康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資料來源:Journal of Clinical Practice      
+ read more
Y染色體怎麼了?!科學研究解密
2015.06.03
Y染色體怎麼了?!科學研究解密
  研究指出,曾經與X染色體有一樣的基因的Y染色體,在演化過程中失去了近640個基因,如今,學者發現這些基因有部分轉移到其他染色體上繼續影響著生物的發展,如男性的生育能力。   一直以來我們知道X染色體比Y染色體長許多,這是因為Y染色體上少了很多X染色體有的基因。而一群科學家以人類、猿、鼠類、牛與有袋類如袋鼠的基因為研究對象,試圖找到基因由Y染色體轉移至其他染色體的證據。   其中,Y染色體基因消失最極端的例子,是棲息於琉球群島某島嶼上的鼠類。在這種鼠類身上,發現原本Y染色體有的基因全部移至X染色體或其他染色體上。這樣的例子一直被認為是特殊的,但新資料顯示基因由性染色體移至其他染色體上的現象其實常見於哺乳類 (含人類)。   來自懷海德生物醫學研究所(Whitehead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Research)同時身為本研究主要作者的Jennifer Hughes指出,Y染色體上的基因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攸關製造蛋白質、退化等,但是從一些哺乳類的案例中可以觀察到有些重要的基因已從Y染色體上消失,且部分消失的基因被發現轉移至其他染色上。目前已發現4種轉移至其他染色體的基因。其中一種為基因EIF2S3,它在產生精子上扮演重要角色;鼠類的X及Y染色體皆有此基因,但卻消失於人類的Y染色體,而出現在X染色體及非性染色體上。這種現象顯示,EIF2S3是一重要的基因,因此即使不存在於Y染色體上,X染色體會在其他染色體上備份該基因。 Jennifer Hughes補充,這項研究讓我們對性染色體的角色、基因和性別特質有更細緻的理解, 有助於進一步的研究,以幫助我們看到基因轉移對基因演化的影響。   資料來源:Genome Bi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