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尿尿會痛怎麼辦?喝蔓越莓汁有用嗎?
2016.03.24
尿尿會痛怎麼辦?喝蔓越莓汁有用嗎?
當小便疼痛、察覺自己有泌尿道感染時你會怎麼做?不少人會衝向最近的便利商店搜刮蔓越莓汁。不過,日前有研究指出雖然蔓越莓中所含有的成分確實能有助減緩泌尿道感染,但是飲用蔓越莓汁事實上是沒有效益的。   泌尿道感染的影響範圍並不只侷限於尿道,他也可能發生在腎臟,膀胱或泌尿系統中的任何部分;症狀包括尿頻、尿痛、盆腔疼痛與血尿。在美國,每年約有超過300萬人發生泌尿道感染,其中絕大部分是女性。   由於泌尿道感染通常不會持續很長時間,而大多數人都是自我診斷發現遭受感染,因此很多人在第一時間想到的解決辦法是飲用蔓越莓汁而非求助醫生。德州A&M大學健康科學中心學院的副院長Timothy Boone博士和同事們想知道蔓越莓對於泌尿道感染者是否真有幫助。   研究團隊找來了160位年齡23~88歲且於2011~2013年間接受選擇性婦科手術的患者。通常,有10-64%接受此手術的婦女會隨著導尿管的移除而發生泌尿道感染。研究人員在手術後給予其中一半的患者服用2粒蔓越莓膠囊,每日服用兩次(即一日4粒,1粒的濃度相當於2瓶240c.c.的蔓越莓汁);給予另一半的受試者服用安慰劑。   結果發現服用蔓越莓膠囊的組別其泌尿道感染風險下降了50%,僅有19%的患者發展出泌尿道感染;安慰劑組中則有38%的患者出現感染。   研究人員說明,要感染泌尿道,細菌必須侵入膀胱。而蔓越莓富含的A型原花青素有能力干擾細菌附著於膀胱壁,減少感染發生的可能性。   但是,Timothy Boone博士指出,要達到能防止感染的效果所需要蔓越莓非常大量。他強調:蔓越莓汁-特別是我們在商店常看到的濃縮換原汁-不會治療泌尿道感染或膀胱感染。它可以提供充足的水分並且可能幫助你的身體更有效的將細菌沖掉,但蔓越莓當中的活性成分早在到達你的膀胱之前就已經消失了。   Timothy Boone博士表示,泌尿道感染的治療可能是複雜的。約有2~3成的女性經常性的發病,但由於擔心服用抗生素可能產生抗藥性,許多醫生與患者都不願意使用此治療方式。目前有學者嘗試以益生菌作為抗生素的安全替代品治療泌尿感染,但還需要有更多相關的研究證實這是一個可行的方案。   最後,Timothy Boone博士提醒,泌尿感染和膀胱過動症可能會出現類似的症狀,若身體不適,還是應該盡早就醫,以防止泌尿感染發展成為腎臟感染。   資料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rtrics and Gynecology、 Texas A&M Health Science Center College of Medicine    
+ read more
乳癌跟卵巢癌有什麼關係?
2016.03.23
乳癌跟卵巢癌有什麼關係?
日前,來自知名醫療機構梅奧醫院(Mayo Clinic)的腫瘤學家Lynn Hartmann博士及病理學家、基因學專家Noralane Lindor博士從眾多研究報告中深度檢視有乳癌、卵巢癌家族遺傳但未罹患癌症的女性所受到的醫療照護。他們認為有必要為這些女性爭取更多支持,協助其處理複雜且會影響情緒的決策過程;並且他們也呼籲應有更多致力於改善治療方法的研究。   帶有BRCA1及BRCA2基因突變的女性,常常統一被歸類在單一標籤「BRCA1/2」之下,彷彿他們面臨著相同的風險且容易罹患同一種癌症。然而,Hartmann及Lindor博士指出這兩種基因突變所誘發的癌症可以是相當不同的。帶有BRCA1的女性罹患乳癌的平均累積風險(average cumulative risks)為67%,80歲時罹患卵巢癌的平均累積風險為45%;帶有BRCA2的女性罹患乳癌及卵巢癌的平均累積風險分別為66%和12%。   再者,多數由BRCA1誘發的乳癌屬於腫瘤惡性程度高、三陰性乳癌,對荷爾蒙等治療方式較無反應。相對的,由BRCA2誘發的乳癌通常會看到雌激素受體呈現陽性反應,對荷爾蒙治療也較有反應,此種乳癌也是較為普遍的類型。Hartmann博士認為這些差異應讓不同乳癌類型的患者獲得不同的診斷及治療方式。   此外,帶有BRCA1的女性罹患卵巢癌的人數及年齡都較帶有BRCA2的女性多且早。目前的指引中建議帶有BRCA1及2的女性若無生育的計畫,可以在35-40歲時將卵巢及輸卵管移除。而指引的作者認為帶有BRCA2的女性可以延至45歲再做移除手術,因為他們在50歲時卵巢癌的風險只有1%。   Hartmann博士認為,雖然家族中有多位乳癌及卵巢癌患者的高風險女性,可以透過預防性的乳房切除手術、輸卵管及卵巢移除手術來大幅降低罹癌風險,但是這些手術本身就可能帶來併發症且會影響女性的心理。目前已經有研究開始在探討這些醫療程序對女性的心理所造成的影響。這些研究顯示,多數女性對他們做的決定感到滿意,但是仍需有更多研究來了解如何才能用最有助益的態度,協助女性們篩選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   最後,Hartmann博士說明,許多研究是最近期的研究內容,讓他們能更了解女性罹癌的類型及年齡,進而有助於醫事人員盡可能地嘗試將診斷、治療等程序以最個人化的方式執行。此外,Hartmann博士建議未來應有研究了解女性是如何衡量各種選項,以及應有追蹤型的研究了解當女性決定接受手術、服用降低風險的藥物或做檢查時,他們的決定對其短期或長期的生、心理有何影響。   資料來源: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read more
活受罪?女性較長壽卻面臨較多的失能影響
2016.03.23
活受罪?女性較長壽卻面臨較多的失能影響
女性的平均壽命較男性長,但對女性而言,這些額外的生日真的值得慶祝嗎?據美國近日公布的調查數據發現,雖然女性活得較久,但也花費更多她們的黃金歲月在面對失能、無法自理的生活。   研究人員分析了針對年齡高於65歲且有加入美國聯邦醫療保險者的數個研究。這些研究調查了年老衰退所造成的失能對於長者日常活動的影響(如無法自行穿衣、洗澡、煮飯、購物或駕駛),並且進行長時間的追蹤調查。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1982、2004和2011年的數據。   結果發現,65歲以後,女性的剩餘歲月中約有30%的時間面臨退化、失能的問題;但男人,在另一方面,65歲後面臨失能的時間僅占了餘年的22%,甚至在後期的數據中下降至19%。而重度失能者(日常生活中至少有3項活動無法自理)在此次研究當中,不分性別都有出現減緩的趨勢:在1982年,受重度失能所苦的女性有13.2%、男性有10.7%;而2011年時,女性下降至10%、男性僅剩下7%。不過女多於男的狀況仍未改變。   此次研究的主要作者-來自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社會研究所的Vicki Freedman表示,目前很難明確的指出造成女性可能經歷較長時間失能狀況的原因;但其中可能跟不平等的醫療處置或受性別影響而產生的不同生活習慣(如運動)有關。另一方面,年長女性所享有的平均經濟資源也比男性來得少,所以當失能狀況發生時,女性更可能因此無法獲得適當的照護。   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 read more
2016台灣首屆「為女著紅日」:終止心/血管疾病性別偏見
2016.03.16
2016台灣首屆「為女著紅日」:終止心/血管疾病性別偏...
在台灣,平均每小時有1.4位女性死於心/血管疾病,近五年來(98年至103年),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上升了20%,其死亡人數是婦癌的3-4倍。然而,面對這樣的健康風險,我們對於心/血管健康的關注依然不及婦癌;此外,社會大眾也普遍地不瞭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及臨床表現上具有性別差異。為了提升社會對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意識與重視,台灣女人連線、台新金控、及太平洋SOGO百貨公司響應國際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的Go Red for Women穿紅衣行動,邀請民眾在3月11日(五)「為女著紅日」穿上紅色衣飾,用行動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   近20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女性因為生理結構及生命經驗與男性不同,其心血管疾病的臨床治療表現及風險上有性別差異,例如:女性會出現「非典型症狀」--噁心嘔吐、氣喘、背痛等(參考「衛教單張」、「懶人包」)。然而,台灣社會並沒有普遍的認知到這些資訊,易造成婦女健康的傷害。2004年,美國心臟協會發起Go Red for Women行動,透過穿紅衣及其配合的各式活動提醒社會大眾女性心臟病的重要,至今已有超過50個來自全球的團體響應此項行動,2014年世界心臟學年會更喊出「終止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偏見」!   為提醒社會注意女性心/血管健康,台灣女人連線響應「GO RED FOR WOMEN」行動,訂每年3月的第2個星期五為「為女著紅日」(今年為3月11日),並邀請台新金控及太平洋SOGO百貨公司共同響應。台新秉持關心女性、最懂女人心的精神,號召所有分行同仁在311這一天共同貼上「為女著紅」之貼紙;太平洋SOGO百貨在3月期間也在其所有分店服務台放置心/血管衛教單張,供民眾自由取閱。此外,在3月11日下午也於太平洋SOGO忠孝店中大門前舉辦「Facebook串聯參與宣導活動」,邀請金鐘影后陸弈靜女士擔任公益大使,藉此宣導「心/血管疾病 男女大不同」之衛教資訊,提醒民眾注意心/血管健康。 [311為女著紅下午SOGO臉書串連活動]        
+ read more
AHA女性心臟病聲明:心臟病治療、症狀具性別差異
2016.03.08
AHA女性心臟病聲明:心臟病治療、症狀具性別差異
日前,美國心臟科醫學會(AHA)首次對女性心臟病發表聲明,我們也透過國外新聞與訪問了解到,不論國內外目前女性心血管疾病仍未受重視。但除了評論之外,為了讓讀者了解聲明的內容,我們也分享這份聲明中提到心臟病的症狀與治療等方面的性別差異。   男性及女性都會因為冠狀動脈阻塞而引發心臟病,但是冠狀動脈形成血栓的方式卻有性別差異,以致於女性冠狀動脈阻塞的程度較不嚴重。然而,目前的醫療並未依據心臟病發生的原因及血栓的嚴重程度而有不同,且女性所獲得的治療相較於男性較不完整。   再者,女性因為血管較細、罹患心臟病的年齡較大以及伴隨較多風險因子如糖尿病、高血壓等,但是目前與心臟病相關的指引或建議如心臟康復計畫(cardiac rehabilitation)等尚未充分地應用在女性身上,因此女性在術後發生併發症的可能性較高。   此外,男女在心臟病的風險及症狀上也有差異。男性及女性心臟病的主要症狀雖然都是胸痛或胸口不舒適,但是女性較容易有非典型症狀:胸口感到一陣陣地或持續幾秒的緊縮、壓迫或疼痛;單/雙臂、背部、脖子、下巴或肚子疼痛或不舒適;呼吸急促;冒冷汗、感到疲憊或頭暈。而風險因子影響男女罹患心臟病的程度也不一樣,例如:高血壓較容易使女性罹患心臟病、患有糖尿病的女性罹患心臟病的風險較年輕的男性糖尿病患者高出4-5倍。   非侵入性心臟病學家及俄亥俄州立大學女性心血管健康計畫的主任Laxmi Mehta是出版此份聲明的編輯小組主編,她認為了解疾病的性別差異有助於改善女性心臟病的預防及治療,並且提醒女性不要害怕詢問醫療專業人員相關問題,應與醫事人員討論心臟病的用藥及治療方法來預防或治療心臟病。   資料來源: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read more
手機真的會煮熟你的精子嗎?細說手機迷思
2016.03.07
手機真的會煮熟你的精子嗎?細說手機迷思
或許是因為過度使用手機而產生罪惡感;或許是一種科技恐懼症。無論如何,除非可以證明手機不會「殺」了我們,我們無法釋懷。講白一點,手機不就是一個小型的無線電傳輸器。也就是說它不具有足以破壞你DNA的能力;但是它確實可以慢慢地讓在它周圍的組織溫度變高,大約0.2度-就像吃晚餐、運動、曬太陽造成的效果一樣。那還有其他什麼危險我們不知道?嗯,我們的確還不知道。不過下面倒是有一些曾經被提起,但遭到推翻的理論。   手機造成男性不孕? 以色列有一個新的研究發現,手機重度使用者的精蟲數量及或動力都比較低下;這份研究分析了來自106位於海法(Haifa)Carmel醫學中心做精子分析的男性所做的問卷調查。事實上,類似的研究發現已有不少;也有一些研究指出熱會影響精蟲生成。不過多數學者認為在找到直接的證據證明其間的因果關係之前都還言之過早;大量使用手機的男性,也可能具備其它會對健康造成影響的共通特質。 結論:也許不是, 即使是,也不是主要原因。   手機造成失智症? 2003年,一個瑞典的研究發現跟手機相似的電磁波會傷害老鼠的腦細胞,以致加速引發失智症。當時,Leif Salford教授指出這純粹是假設理論,我們無法證實人類腦細胞會受到這樣的影響。2010年,在美國佛羅里達的研究中,手機電磁波反而阻止了實驗老鼠的失智症病程發展。至今,仍沒有人能證明使用手機會造成失智症。 結論:不會   手機會造成眼癌? 2001年,德國醫師Andreas Strang發現在118位眼色素層黑素瘤患者中手機使用較控制組高。雖然Strang本人表示研究發現尚待更多實證支持,但此事還是被廣泛報導。而英國癌症中心目前也不認為手機有造成眼癌的風險。 結論:不會。不過,過度使用3C產品確實會對眼睛造成負擔,影響視力、加速老化;提醒大家切記適度休息噢!   手機會造成腦癌? 迄今,國際癌症研究組織多認為,目前手機除了與兩種惡性腫瘤-神經膠質瘤及聽神經瘤(glioma and acoustic neuroma)之間存在非常有限的可能外,與其他癌症之間的因果關係並未有足夠充分的證據;所以,僅把長時間講手機列為「可能」造成癌症的原因之一(如同泡菜、咖啡、蘆薈)。在2006年,丹麥曾進行一項42萬人的大型癌症研究,結果發現即使在使用手機超過10年者身上仍然找不出與癌症發病間的關聯。再者,手機從無到數十億人使用,應該會有更多人罹患腦癌?但目前的數據看來卻不是這麼回事。 結果:可能不會。   資料來源:英國衛報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