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

炸薯條被列為糖尿病風險食品?!
2025.08.08
炸薯條被列為糖尿病風險食品?!
馬鈴薯雖然是許多家庭常見的主食,但最新研究顯示,馬鈴薯的烹調方式對第二型糖尿病(T2D)風險有顯著影響。   由哈佛T.H. Chan公共衛生學院研究人員所主導的大規模分析指出,炸薯條的攝取與糖尿病風險升高有強烈關聯,而水煮、烘烤或壓成泥的馬鈴薯則未出現顯著風險。研究也發現,用全穀物取代任何形式的馬鈴薯都可能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馬鈴薯吃多,糖尿病風險升高? 研究指出,馬鈴薯攝取增加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之間呈線性關係。即使控制了反式脂肪、甜食攝取、BMI、多基因風險分數等因素後,薯條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仍顯著相關。   研究發現每週增加攝取三份炸薯條者,其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了20%;每週吃五份以上炸薯條者,與幾乎不吃者相比,糖尿病風險增加27%。而每週增加三份任何形式的馬鈴薯,風險增加5%;每週吃七份以上者,風險上升12%;每週吃七次以上烘烤、水煮、馬鈴薯泥(非油炸)者,風險小幅下降1%,但具有統計顯著性。   有別於炸薯條,其他常見馬鈴薯烹調方式(如烘烤、水煮、或泥狀)則沒有與T2D風險有顯著相關。這可能是因為炸薯條通常含有更多飽和脂肪與鈉,且常與加工肉品一同食用,進一步增加健康風險。   這些結果顯示,馬鈴薯本身雖非「有害」食物,但攝取方式及其所取代的食材將顯著影響健康。   替換馬鈴薯有助降糖尿病風險 然而,雖然這些烹調方式本身未提高風險,研究仍指出若用更健康的食材取代,T2D風險有可能降低。例如:全穀類(如全麥麵包、全麥義大利麵或法羅小麥)、非澱粉蔬菜(如菠菜、花椰菜)。但以白米與糙米的替代效果不如預期:以白米完全取代水煮、烘烤或馬鈴薯泥,反而增加T2D風險(風險比1.19), 以糙米取代上述馬鈴薯,並未帶來顯著風險降低。   這項研究提供了迄今為止關於馬鈴薯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最全面的研究結果。   研究怎麼做? 研究人員分析了205,107名參與「護士健康研究」、「護士健康研究II」與「健康專業人員追蹤研究」的男性和女性的飲食及糖尿病結果。30多年來,參與者定期填寫飲食問卷,詳細記錄他們食用特定食物的頻率,包括炸薯條;烤馬鈴薯、煮馬鈴薯或馬鈴薯泥;以及全穀物。   他們還報告了包括第二型糖尿病在內的新健康診斷,以及研究人員控制的其他各種健康、生活方式和人口統計因素。   在研究期間內,有22,299位參與者表示他們罹患了第二型糖尿病。   該研究刊登於《英國醫學期刊》       編譯來源:MedpageToday(2025.08.06)、EurekAlert!(2025.08.06)、The BMJ(2025.08.06)、The BMJ(2025.08.06)      
+ read more
產後嚴重出血與長期心臟健康問題有關
2025.08.04
產後嚴重出血與長期心臟健康問題有關
一項重要的新研究指出,曾經歷產後大出血的女性,其健康風險可能在接下來15年內持續存在。   研究顯示,產後大出血的倖存者在未來罹患心衰竭、中風與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提高了76%。同時,罹患危險血栓的機率也增加超過兩倍。   儘管風險在產後第一年特別高,但這樣的健康威脅可能會延續長達15年,尤其對曾出現妊娠高血壓併發症的女性影響更為明顯。   來自印尼Airlangga大學的婦產科醫師、研究主持人Manggala Pasca Wardhana博士指出:「過去一直將產後出血視為一種緊急情況,只要止住出血就算處理完畢了。但我們的研究顯示,這對女性的心臟健康可能有長期的影響,甚至持續多年。」   Wardhana博士補充:「這項發現提醒我們,孕產婦健康照護應該有更長遠的眼光,不能在分娩結束就停止,應延伸至產後的數月,甚至數年。」   根據統計,全球每年約有1,400萬名女性經歷產後出血,約占全球孕產婦死亡人數的20%以上。   研究人員指出,嚴重出血可能影響長期心臟健康的原因有多種。大量出血會引發全身性發炎反應,進而影響血管與心臟功能,增加動脈硬化、高血壓等心血管風險。   研究共同作者Fiqih Faizara Ustadi強調,產後出血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的關係相當複雜且多重因素交錯。未來需進一步研究,深入了解其中的機轉,並發展預防與治療這些潛在致命併發症的策略,因為這些風險可能在生產多年後才浮現。   照護指引應該更新 本研究呼籲,現行針對產後大出血的臨床處置指引應該更新,納入對女性長期心臟健康的考量。   對於曾發生過產後大出血的高風險女性,研究團隊建議,醫師應及早介入,鼓勵採取有助心血管健康的生活方式,必要時也可考慮使用抗凝血或降膽固醇藥物等預防性治療。   研究團隊最後總結:「這項研究凸顯了全球應更加重視產後大出血對女性長期健康的威脅,尤其是在資源不足的中低收入國家,產後出血的負擔最沉重,卻最缺乏持續性的照護系統。」   研究怎麼做? 本研究為系統性綜合分析,團隊彙整了10篇在2024年前發表的研究資料,涵蓋歐洲、北美與亞洲的970多萬名女性,後續追蹤時間從3年至31年不等。   分析發現,產後出血的嚴重程度與心血管健康問題的風險呈正相關,尤其是需要輸血挽救生命的女性,風險更為明顯。     研究發表於《母胎與新生兒醫學期刊》       編譯來源:HealthDay(2025.06.30)、Journal of Maternal-Fetal & Neonatal Medicine(2025.06.24)
+ read more
心血管與生殖健康與初經年齡息息相關
2025.07.25
心血管與生殖健康與初經年齡息息相關
女生第一次月經來的年紀,可能不只是成長的紀錄,也藏著未來健康的關鍵訊息。   一項來自巴西的大型世代研究顯示,女性初經年齡可揭示其長期心臟代謝與生殖健康的多項風險。   來自巴西聖保羅大學的Flávia Rezende Tinano醫師在「內分泌學會年會(ENDO 2025)」上發表最新研究指出,初經年齡太早(10歲以前)或太晚(16歲以後)的女性,日後罹患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甚至心臟病與生殖問題的風險,都比一般初經年齡(10到15歲)者來得高。   Tinano表示:「這些發現強調,初經年齡是判斷心代謝與生殖健康的重要指標。」   研究發現了什麼? 這項研究發現與「正常初經年齡(10至15歲)」相比,有以下幾個明顯趨勢:   【初經過早:10歲以前】 * 肥胖風險增加08倍 * 高血壓風險增加36倍 * 第2型糖尿病風險增加92倍 * 代謝症候群風險增加57倍 * 高尿酸風險也上升48倍 * 心臟病相關風險全面升高,包括:心絞痛:68倍;心肌梗塞:2.59倍;心衰竭:2.61倍;整體心血管風險(WHO標準)達10%以上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的2.44倍   此外,子癲前症的風險也明顯升高(1.67倍),顯示對懷孕安全也可能產生影響。   【初經過晚:16歲以後】 * 肥胖風險反而較低(降低31%) * 但與月經稀少(oligomenorrhea)風險上升有關(1.62倍) * 同時接受心臟血管重建手術(如心導管、繞道等)的風險也上升(2.42倍)   初經的意義重大 Tinano表示:「多數女性都記得自己第一次月經來的年紀,但她們可能不知道,這其實可能暗示了未來的健康風險。了解這些關聯性,有助女性與醫師更早預防像是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臟病等疾病。」   Tinano指出:「這項研究顯示,了解女性初經年齡,有助於早期識別特定疾病的高風險族群。這項資訊可以引導醫療人員進行更個人化的篩檢與預防策略,也凸顯了早期健康教育對年輕女性與女孩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   Tinano補充,未來的研究應聚焦在更精準的個人化女性預防醫療,尤其要考量弱勢與代表性不足的女性群體。   研究怎麼做? 這項研究來自「巴西長期健康研究(ELSA-Brasil)」,原始樣本來自六大城市的公務員共15,105人。這次針對其中的7,623名年齡介於35至74歲之間的女性進行深入分析。   參與者平均年齡為55.7歲,平均初經年齡為12.7歲,其中3.1%為早發初經(10歲以下),5.8%為晚發初經(16歲以上)。   資料收集自2008至2010年,並於2012-2014、2017-2019與2022-2023年進行三次追蹤。   其中,代謝指標由病史、身體檢查、實驗室檢驗與腹部超音波判定。生殖結果依據臨床病史與檢查。心血管結果則為參與者自我通報。所有多變項分析均調整年齡、種族、吸菸狀況、過量飲酒、教育程度與身體活動量等變項。     編譯來源:MedpageToday(2025.07.15)      
+ read more
心臟病發作不會像電影一樣戲劇化
2025.07.21
心臟病發作不會像電影一樣戲劇化
「一個人捂著胸口、劇烈疼痛後突然倒地」是電影或連續劇中演繹心臟病發作的模樣,這也影響了許多人對心臟病發作的想像。美國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UTA)護理學教授兼研究員Ann Eckhardt指出,這樣的描繪其實誤導了大眾,不應該成為我們預期心臟病的症狀表現。   打破迷思:心臟病症狀不總是那麼「戲劇化」 Eckhardt與她的團隊正努力倡導來改變大眾對於胸痛的誤解。她在期刊《Heart & Lung》上發表文章,探討了常見的心臟病發作迷思:許多患者心臟病發時並不會出現電影劇情中那種激烈的反應,而是症狀多變甚至反應較和緩。另一個常見的誤解是,男女心臟病發作症狀有極大差異。   Eckhardt表示,過去我們總說男性症狀是「典型」,女性則是「非典型」,我們現在避免使用這些錯誤的說法。男性與女性在症狀上有所差異,但男女最常見的症狀都是胸部相關的,而女性是有一些其他男性少有的「非典型」症狀。   認知調查:大眾多從影視獲取錯誤訊息 改變公眾的既有印象並不容易,但這正是Eckhardt與團隊持續努力的目標。三年前,她協助開發了「胸痛認知問卷」,用來了解一般人如何想像心臟病發作的感受。   研究發現,近75%的受訪者曾透過電視或電影獲取有關心臟病發作的資訊,凸顯出提供更清楚、正確的衛教資源是當務之急。   Eckhardt表示,我們經常告訴大家胸痛是心臟病發作的症狀,但我們沒有告訴他們,實際上可能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對許多人來說,這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痛」,而是一種不適感、壓迫感、緊繃感。他們只是覺得不太對勁,但又說不上來哪裡不對。而這種不確定感往往讓患者延遲就醫。   拖延就醫可能造成永久性損傷 Eckhardt警告,拖得越久,心臟發生不可逆的損傷的風險就越高。因此,如果我們能理解人們心中對心臟病的想像,就能幫助醫療人員更有效地進行篩檢和問診。問診不該只停留在「你有胸痛嗎?」,應該進一步問:「你有任何不適感、壓迫感、緊繃感或擠壓感嗎?」。   推動公眾教育和傳遞正確訊息,正是Eckhardt多年來的志向。她回憶自己在國中時,爺爺因心臟病發作被緊急送醫,所幸接受了繞道手術後又多活了20多年。那段經歷,使Eckhardt從小就對心臟病議題產生濃厚興趣。       編譯來源:CathLabDigest(2025.7.14)      
+ read more
BMI可能錯估健康風險
2025.07.04
BMI可能錯估健康風險
身體質量指數BMI,是個令人又愛又恨的縮寫。長期以來,健康專家一直將BMI作為快速篩檢工具,快速篩選出某些體重超標的類別,並根據他們的體重預測未來可能會出現健康問題。   問題在於,BMI 是透過計算身高和體重來衡量健康風險的。然而,肌肉和骨骼的重量比脂肪重,因此BMI測量結果可能會高估肌肉發達或體型較大的人其健康風險。相反,根據哈佛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BMI可能會低估老年人和任何肌肉流失人群的健康風險。   預測健康:電阻抗分析BIA優於BMI 新的研究作者們說,現在一項不同測量體重的方法叫做生物電阻抗分析(BIA),或許可以更準確地預測未來的健康問題。   這項技術如下:站在機器的金屬板上,同時用手或拇指握住遠離身體的另一個金屬裝置。啟動後,機器會向全身發送微弱的電流。體脂、肌肉和骨骼的電導率各不相同,因此機器會使用演算法來確定肌肉量、體脂率和體內含水量。   首席作者Arch Mainous III說,「我們發現,對於20至49歲的成年人來說,比起BMI,體脂率更能預測15年死亡風險。」   研究顯示,經由生物電阻抗分析測量有高體脂的人,有78%更可能死於任何原因;死於心臟病的機率高於262%。   研究也發現,與BMI處於健康範圍內的人相比,BMI肥胖的人死於任何原因的風險並未顯著增加。   「現在請記得,在這些較年輕的人口中,使用BMI並沒有警示任何風險,通常也非我們認為是心臟病的高風險群。」   丹佛國家猶太健康的心血管預防和健康主任Dr. Andrew Freeman說:「老實說,這項研究所顯示的風險規模是非常大的。想到我們多年來一直在使用的替代指標—BMI—可能不那麼準確,真是令人擔憂。」   共同研究者Dr. Frank Orlando說:「及早知道,我們就能採取干預措施來保持他們的健康。我認為這將徹底改變我們看待身體組成的方式。」   BMI 的問題 BMI計算的算法是「體重(公斤)/身高平方(公尺)」。   在BMI的世界裡,18.5到24.9之間的體重屬於健康體重,25到29.9之間屬於超重,30到39.9之間屬於肥胖,超過40則屬於「重度」或三級肥胖。如果BMI低於18.5,則被視為體重過輕。   使用BMI測量健康風險,就人口層次上而言有效。無數研究已顯示較高的BMI和所有各種慢性病的發展相關,例如癌症、心臟病、腎臟病和肝病等等。   然而落實在患者層面BMI就有缺陷。想像一下,一個「瘦胖子」─外表瘦削,但內部主要器官卻包裹著脂肪團。你的BMI沒有問題,但你的健康面臨風險。   Mainous 說:「這些人更可能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更可能有血糖、血壓升高,而且更有可能出現全身性炎症。這些健康問題都可以治療,如果及早發現,某些案例也可逆轉。」   Mainous 指出,雖然醫師有意識到BMI的問題,但很多人仍選擇使用「因為便宜」。   Orlando說:「然而,我們發現新版生物電阻抗儀相當準確,能夠提供一些有效可靠的結果。」   Freeman 醫師說:「居家用的生物電阻產品,並不準確。它們受到體液含量和水分攝入情況的影響很大。只能測個大概,診所機器比較準確。」   是時候接受體脂測量了嗎? 這項新研究分析了1999年至2004年聯邦調查(NHANES,即全國健康與營養檢查調查)4,252名男女參與者的數據。技術人員測量了每個人的身體成分,包括身高、體重和腰圍。所有參與者都接受了基於臨床的生物電阻抗分析,該分析測量了身體對電流的阻力。   研究人員隨後將這些數據與2019年的全國死亡指數進行比較,以了解死亡人數。在調整了年齡、種族和貧困變數後,研究發現,與BMI處於健康範圍內的人相比,BMI肥胖的人死於任何原因的風險並未顯著增加。   經由生物電阻抗分析測量有高體脂的人,有78%更可能死於任何原因;死於心臟病的機率高於262%。我是不是應該使用生物電阻分析儀了?!   Freeman說,這項研究表明,更精準的體重測量可以輕鬆實現個人化醫療。「想像你到醫師的診所,他們提供你的體脂率,和一項個人的風險評估。他們和你討論運動和其他的生活型態改變,送你去諮詢營養師。」   「他們給你做這些改變的機會,如果需要還會以藥物協助你。如醫療界能夠做到這一點,將可以拯救更多生命,那將是了不起的。」   這項發表在《家醫科年鑑》期刊       編譯來源:CNN Health (2025.06.24)、ANNALS OF FAMILY MEDICINE(2025.06)      
+ read more
為什麼流行的注射減肥藥對女性比較有效?
2025.05.23
為什麼流行的注射減肥藥對女性比較有效?
您可能聽過這樣的故事:男人透過減少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而減掉22公斤,而女人做了同樣的事情,只減掉4.4公斤。研究證實了這個令人沮喪的事實:在減肥方面,飲食和運動對男性的益處往往比女性更大。   這就是為什麼最近的一些研究結果讓一些人感到驚訝和歡迎!   以當前最夯的GLP-1減肥藥(針劑)為例:一項Wegovy(週纖達諾特筆,semaglutide)試驗的長期追蹤中,使用兩年的女性平均減掉了其初始體重的11%,而男性平均減掉了8%;在Zepbound(尚未在台上市,tirzepatide)試驗中,服用該藥的女性體重減輕了28%,而男性體重減輕了19%。     這些試驗結果顯示,對女性的平均效果似乎比對男性更好。但原因是什麼?尚不清楚。而日前一項最新的臨床試驗更佐證了這種性別差異。   此臨床試驗是由Zepbound製造商禮來公司贊助的,首次對用於減肥注射用GLP-1藥物─Wegovy和Zepbound─進行正面比較。試驗結果顯示,Zepbound比Wegovy更有效。而這項研究還有一個有興趣的發現:所有參與者的平均減重都比在其他試驗中使用相同藥物測得的減重少一點。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結果是由男性造成的,因為男性的減重效果比女性低約6%。在先前試驗中男性參與者約有20%至25%,而本次研究中男性參與者約有35%。   解開性別差異之謎 New York University醫學院肥胖專家Dr. Melanie Jay說,造成這種性別差異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涉及生物學和文化的多個方面。   第一,可能與藥物劑量有關:女性的體重往往比男性輕一點,但卻使用相同的劑量,所以效果較好。   第二,可能與女性儲存脂肪的位置有關。女性的皮下的脂肪往往比內臟脂肪多。也許這些藥物對皮下脂肪比內臟脂肪更有效。   第三,女性也面臨更大的「保持苗條」社會壓力,這可能會讓她們更有動力繼續服用藥物。   第四,女性似乎更願意忍受和克服藥物的嚴重副作用,包括經常性的噁心、嘔吐和便秘。   第五,與雌激素有關。雌激素直接與 GLP-1及其他腸道激素相互作用,女性體內的雌激素含量高於男性,發揮更強的效果。   更多的性別差異 根據研究數據的性別分析,女性的體重減輕幅度可能比男性高出50%至90%。但她們似乎也有更多的胃腸道副作用,而男性似乎從藥物中比女性獲得更多的心血管益處。   此外,一些研究顯示女性在服用藥物時比男性更容易患上憂鬱症。   再者,如果雌激素影響藥物的作用強度,這可能會對女性更年期前或更年期後的治療產生影響。因為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例如,它也可能影響GLP-1藥物對乳癌後接受荷爾蒙阻斷療法的女性的效果。它可能有助於制定對藥物無反應者、服用藥物似乎無法減肥的人以及在達到減肥目標之前停止減肥的人的策略。   研究人員表示,了解這些性別差異的影響很重要,這樣醫師才能為每個人改善這些藥物的使用。對所有患者都很重要。   關於這項影響的最新研究於週日在歐洲肥胖症大會年會上公佈,並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       編譯來源:CNN Health(2025.05.16)、NEJM(2025.05.11)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