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髮劑易罹子宮體癌
2022.10.23
直髮劑易罹子宮體癌
一項大型的研究指出,頻繁使用直髮產品可能大幅增加子宮體癌罹患風險。   研究人員追蹤33,947不同種族, 35-74歲的婦女,平均將近11年。在這期間,378位婦女得子宮體癌。   估計從未使用直髮劑,到70歲得子宮體癌的婦女約1.64%;而頻繁使用的人,風險增加至4.05%。   頻繁使用直髮產品一年超過4次的婦女,得子宮體癌的機率超過2.5倍。   過去一年內較少使用直髮劑者的子宮體癌風險也提升,但統計上的差異並不明顯,表示可能由於偶然。   先前的研究已顯示直髮劑含有干擾內分泌的化學物質,並且已知與乳癌、卵巢癌較高風險有關。   此次的發現是,在流行病學上,第一次將直髮產品的使用和子宮體癌連結在一起。我們需要有更多研究來指證促使這個連結的特定的化學物質。    在此研究中,直髮劑的使用和子宮體癌的相關,並沒有種族或年齡的區別。   雖然子宮體癌比較上是少見的癌症。根據美國疾病控防中心,子宮體癌在美國是最普通的婦科癌,而且比率一直在上升,特別是黑人婦女。   NIEHS的Che-Jung Chang說:「黑人婦女比較其他種族和族裔更會使用直髮產品,也更傾向於很年輕時就開始使用。因此,這些發現對她們來說可能更重要。」   子宮體癌在台灣 根據10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子宮體癌標準化發生率每10萬人17.0人,是我國婦女癌症中居第5名;110年死亡率統計中,子宮體癌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2.3人,是婦女癌症死因第10名,子宮內膜癌更是其中最常見的癌症。       編譯來源:Reuters (2022.10.18)      
+ read more
粉紅絲帶30歲!粉紅10月繫住女人健康
2022.10.14
粉紅絲帶30歲!粉紅10月繫住女人健康
陳書芳/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   你是否留意到最近身旁有許多粉紅絲帶嗎?不只公車及大型的廣告看板,百貨公司及服裝店也有活動。   每年10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許多人繫上繞了一小圈的粉紅絲帶響應防治宣導。粉紅絲帶不僅提醒人們關心自己及身邊女性的乳房健康,更帶給乳癌患者勇氣與希望。   這個倡議活動於今年邁入30年,世界各地響應參與者越來越多,包括政府組織、NGO、企業、名人等,甚至還有粉紅十月(Pink October)的形容。   粉紅絲帶如何出現? 1991年,美國女性生活雜誌《Self》首次進行乳癌防治宣導,這是來自乳癌倖存者Evelyn Lauder的啟發與共同籌辦,她同時也是美妝用品雅詩蘭黛公司副總裁。   1992年,當時的雜誌主編Alexandra Penney為了讓第二年的活動更成功,靈光一閃地想到製作絲帶,並邀請雅詩蘭黛公司在紐約市內的商店發送。Lauder女士進一步承諾,她會讓絲帶出現在美國各地的專櫃。並且,此次的倡議首度以分送粉紅絲帶和「乳房自我檢查卡」的方式推動,更募得了至少20萬份的連署請願書,促使美國政府提高乳癌學術研究的基金。   自此,粉紅絲帶與乳癌防治有了密不可分的關係,粉紅色成為全球乳癌防治月的代表色,別上粉紅絲帶代表了對患者的支持,也促使世界更加關注乳房健康。   Lauder女士於1993年創立了乳癌學術研究基金會(The Breast Cancer Research Foundation),以籌募研究基金,她於2011年去世。   乳癌在台灣 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 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乳癌為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每年有超過一萬名以上女性罹患乳癌。   2021年約有2,900名女性死於乳癌,死亡率每十萬人口24.6,是女性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僅次於肺癌。2002年的女性乳癌死亡人數1203人,死亡率每十萬人口10.9。將近20年來,女性乳癌的死亡數及死亡率皆有明顯上升。但這些數據透露著什麼訊息呢?   乳癌年輕化?老年女性請注意! 近幾年,因為朱俐靜、朱芯儀等年輕女藝人罹患乳癌的消息,乳癌年輕化深植大眾印象。但若綜觀數據,老年女人也不可忽視乳房健康。   比較2002年及2021年(表一),不同年齡區間的女性乳癌死亡數與死亡率,皆是65歲以上增加最多。   癌症登記的數據(表二)亦呈現同樣趨勢。比較2003年及2019年罹病人數成長,39歲以下成長率36.52%、40至69歲成長率186.93%,70歲以上成長354.34%。   然而,國健署目前提供45-69歲及40-44歲具乳癌家族史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對於70歲以上女性著墨甚少,許多老年女性更是認為自己年紀大,乳癌不會找上門,缺少防治意識。   面對不同年齡層的罹病趨勢,衛福部宜有更細緻的乳癌防治宣導,才能更全面地守護女性健康。       25-44歲 45-64歲 65歲以上 2002年 2021年 比較 2002年 2021年 比較 2002年 2021年 比較 死亡數 128 235 +107 728 1381 +653 345 1297 +952 死亡率 4.6 6.8 +2.2 22.5 38.2 +15.7 35.7 61.6 +28.9 表一:女性乳癌死亡數及死亡率年齡區間比較(2002年及2021年)     39歲以下 40-69歲 70歲以上 2003年 2019年 成長率 2002年 2019年 成長率 2002年 2019年 成長率 罹病人數 838 1,144 36.52% 3,995 1,1463 186.93% 495 2,249 354.34% 表二:女性乳癌罹病人數年齡區間比較(2003年及2019年)       編譯來源:REUTERS(2022.10.13)、臺灣癌症登記中心      
+ read more
【專題報導】乳房植入物再傳與多種癌症有關
2022.09.16
【專題報導】乳房植入物再傳與多種癌症有關
文:陳書芳/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於日前發出警訊,除了先前指出的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癌(BIA-ALCL),乳房植入物可能還與多種癌症有關,已經或考慮使用的女性,以及醫療保健提供者應該留意相關風險與資訊。   可能發生在所有乳房植入物類型 截至2022年9月1日,FDA收到10例鱗狀細胞癌與12件不同類型淋巴癌的病例報告。不同於BIA-ALCL超過八成發生在絨毛面植入物,這些鱗狀細胞癌與淋巴癌並未集中在某些類型,而是與所有種類的植入物有關,包括填充鹽水或果凍矽膠、表面光滑或有紋理。   FDA目前並不建議女性預防性地移除乳房植入物,但建議持續、定期追蹤,如果發現任何異常就需就醫。   乳房植入物的風險 乳房植入物是一種醫療器材,主要用來增大乳房,或是重建未能正常發育、因癌症/外傷而切除的乳房組織。   在台灣,有鹽水填充和果凍矽膠填充兩種材質獲准銷售,依表面有光滑面和紋裡面的分別。兩種類型都有矽膠外殼,其大小、厚度和形狀不盡相同。   已經或考慮使用的女性需要注意,乳房植入物並非可使用一輩子,隨著植入的時間越長,移除或更換的風險就越高。   除了疼痛、攣縮、滲漏、破裂等常見的併發症和風險,2011年FDA首次確定乳房植入物與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癌存在可能的關聯,開始蒐集病例並提出警訊。隨著病例數的增加,今年七月一項研究指出BIA-ALCL發生率大大高於過去的統計。   2019年2月,台灣女人連線與立委林淑芬召開記者會,提醒民眾BIA-ALCL的風險。相關醫學會的反應是台灣、東亞及東南亞都尚未有確診案例出現,民眾不必驚慌。同年5月,新加坡出現一起病例;6月,日本出現首例BIA-ALCL;8月,韓國衛生部報告首例BIA-ALCL病例,12月出現第二例、隔年7月出現第三例,韓國女性集體對廠商提告;泰國於2020年7月亦傳出病例。   台灣於2020年出現BIA-ALCL首例病例。   隆乳之後一直覺得疲倦?是女人的幻想? 許多女性表示在使用乳房植入物後,出現疲勞、慢性疼痛和睡眠障礙等情況,這些女性認為是植入物引起的。   這些包含記憶力問題、睡眠障礙、疲勞、憂鬱等綜合症狀稱為乳房植入物相關疾病(BII,Breast Implant Illness),美國FDA列入使用植入物前應該考慮的風險,雖然目前的醫學不認為這些狀況與植入物有關,但美、英等國皆持續蒐集病例,以累積更多資訊。   美FDA上月公布最新統計,2008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1日之間蒐集的7,467件病例報告中,最常見的BII症狀描述依序為:疲勞、關節痛和腦霧。在其中657件有提供女性移除植入物後資訊的報告中,577人注意到症狀有所改善,80人的症狀沒有改善或惡化。   除了讓女人用苦痛去試驗 還能做什麼? 隨著BIA-ALCL的病例數持續增加,以及陸續出現的醫療器材管理問題,多國都有積極的追蹤與管理計畫。   美國於2019年要求乳房植入物製造廠Allergan將特定幾款「絨毛面乳房植入物」下架,2020年為了加強與患者/使用者的溝通,在乳房植入物的包裝加上「黑盒標籤」,說明植入物與ALCL及許多慢性疾病有關,包括自體免疫性疾病、關節疼痛、肌肉酸痛和慢性疲勞等。   台灣女人連線亦持續倡議台灣相關手術說明書應載明可能的併發症,並以「檢核表」(check list)的方式加強溝通強度。經過多年爭取,BIA-ALCL已於2019年加入相關文件,但有關BII的資訊或檢核表形式,都尚未定案。   然而,那些沒有納入說明書、目前還未知的風險又該怎麼辦?不論是BIA-ALCL,或是此次FDA提出的鱗狀細胞癌、或是BII,在症狀疾病出現的早期,都並未得到重視,或者根本不知道與植入物有關,難道要不斷用女人的健康去試驗嗎?   使用者登錄制度可能是解方。   登錄制度是國際趨勢 高風險醫療植入物(例如心律調節器或人工髖關節)雖經核准上市,但上市前蒐集的臨床資料多為短期追蹤且人數有限,因此,上市後的監測或追蹤很重要。目前有不良事件通報、安全監視及警訊蒐集等方式,但這些方法都相對被動,仰賴醫師或廠商的通報。也因為無法長期追蹤使用資訊,很難完整評估醫療器材的長期安全性。「使用者登錄制度」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對使用特定醫療器材的患者進行「使用者登錄」,建置其基本資料、使用的醫材、手術資訊、後續健康情形等內容。透過系統,可長期追蹤使用者健康狀況,主管機關亦可掌握並蒐集器材的安全資訊。而當器材有下架或健康疑慮時,也可主動聯繫使用者,即早通知,進行健康管理。   隨著乳房植入物與罕見癌症及各種不良反應有關的訊息越來越清晰、罹病人數越來越多,各國的管理舉措也愈發積極,澳洲、英國、美國、荷蘭等國皆有乳房植入物登錄制度。   在台灣,「乳房植入物登錄制度」經過台灣女人連線多年推動,衛福部於2020年委託臺北醫學大學研究建置,今年邁入第三年,系統逐漸成形,醫師對此大多也都持正面態度,期待系統正式上路,守護女人健康!    
+ read more
FDA警告:乳房植入物可能與其他癌症有關
2022.09.09
FDA警告:乳房植入物可能與其他癌症有關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週四(8日)在一份安全通知中表示,極少數情況下,在使用乳房植入物的女性身上發現了新的癌症。這些乳房植入物包括所有類型:填充鹽水或矽膠、表面是光滑面或絨毛面。   截至 2022 年 9 月 1 日,FDA 已收到與乳房植入物相關的癌症報告: 10 件關於鱗狀細胞癌以及 12 件不同類型的淋巴癌。FDA 表示,新的淋巴癌病例與之前報導的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癌(BIA-ALCL)不同。   這些罕見的癌症發生在乳房植入物周圍的疤痕組織中,其發病率和風險因素尚不清楚。   目前,FDA並沒有足夠的訊息來說明乳房植入物是否會導致這些癌症,或者某些植入物是否比其他植入物有更高的風險。   去年,美國FDA在乳房植入物的包裝貼上了所謂的「黑盒標籤」,警告植入物與許多慢性疾病有關,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關節疼痛、精神錯亂、肌肉酸痛和慢性疲勞等,以及淋巴癌。   2019年,因為有引發罕見癌症(BIA-ALCL)的疑慮,FDA要求乳房植入物製造廠Allergan將特定幾款「絨毛面乳房植入物」下架。遵循FDA這項要求,Allergan宣佈將於全球停售「BIOCELL絨毛面乳房植入物」,包含鹽水袋和矽膠材質。         編譯來源:REUTERS (2022.09.09)      
+ read more
癌症死亡近半可預防
2022.08.26
癌症死亡近半可預防
新的研究指出,全球將近一半的癌症死亡是由於可預防風險因素的。包括三個主要的風險因素:抽煙、過度飲酒或高BMI。     此研究是比爾蓋茲基金會贊助,由華盛頓大學的Dr. Chris Murray的團隊主導。他們檢視於2010-2019年間,204個國家的23種癌症死亡及失能和34個風險因素相關性。   研究發現2019年間,44.4%的癌症死亡中和42%的健康年損失,可歸咎於可預防的風險因素。其中,不論男女,氣管癌、支氣管癌及肺癌的死亡和可預防風險因素最相關。   數據顯示歸咎於可預防風險因素的癌症死亡正在增加,從2010到2019年間全世界增加了20.4%。在2019年主要是在5個地區:中歐、東亞、北美、南部拉丁美洲和西歐。   防癌由改變生活形態做起   美國癌症學會的首席科學家Dr. William Dahut說,調整行為可以解救幾百萬人的生命,比任何藥物更有影響。將近65年來已知煙草和癌症相關,但是問題仍然佷大。此外,因肥胖而增加的癌症需要我們的注意。   伴隨在《柳葉刀》所發表的新研究的評論,紐西蘭的Dr. Diana Sarfati和Jason Gurney寫道:「預防癌症的行動必須有健康部門裏裏外外的共同努力,政策應包括減少接觸引發癌症的風險因素,如抽煙和飲酒,和通暢的疫苗管道以預防引發癌症的感染,包括B型肝炎和人類乳突病毒。」   「預防癌症的最佳希望,主要經由消除或減少風險因素。減輕癌症的負擔可以改善健康和生活,減少覆加在人類的衝擊,也減輕癌症治療和更廣泛的醫療部門財政資源壓力」。   研究發表在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 。       編譯來源:CNN (2022.08.19)      
+ read more
男人癌症風險高,可能先天註定而非生活或環境因素
2022.08.19
男人癌症風險高,可能先天註定而非生活或環境因素
大多類型的癌症,不論是罹患率或死亡率都是男性高於女性。原因主要是性別的生理差異,而並非是通常認為的生活或環境因素。   為了瞭解差異的原因,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NIH) 的團隊分析1995-2011年參與NIH-ARRP飲食和健康研究志願者171,274男性及122,826女性的資料。研究人員評估了人體上21種不同部位癌症的性別差異。他們發現新確診的癌症病人中,男性17,951位,而女性8,742位。   男性和女性在癌症上的比較 膽囊癌和甲狀腺癌是唯一男性比女性少的癌症類別。 最大的差異在食道癌,男性確診的可能超過女性10.8倍。 男性比較可能罹患的癌症相較於女性: 膀胱癌:3.3倍、胃癌:3.49倍、喉癌:3.53倍     分析顯示,兩性之間罹癌的差異主要是先天生物差異導致,而不是行為或生活方式因素,例如:吸煙和飲酒、體重指數 (BMI) 和身高、 體力活動量、飲食、藥物和病史。   研究主導作者Dr. Sarah S. Jackson指出,由統計上來看,行為和生活方式因素的確影響男性有較多的食道癌、肝癌、膽道癌、膀胱癌、皮膚癌、結腸癌、直腸癌和肺癌,但這僅佔所有癌症的小部分。其風險因素所佔的比例,從食道癌的11%到肺癌的50%。   Dr. Jackson說,「(雖然一開始) 我們假設了生活型態的因素並不是兩性癌症發病率不同的唯一原因,但我們有點驚訝的是,對於許多癌症,這些生活型態因素的影響非常地少。」   原因:X染色體和荷爾蒙的保護優勢   Dr. Jackson說:「女性可能具有免疫優勢機制,雌激素可能影響免疫訊號的傳遞。X染色體上含有幾個抑制腫瘤的基因,女性有兩個X染色體,所以有較高的表現水平,但男性只有一個。不過目前仍未了解這些機制。」   換句話說,女性細胞比較有保護作用,因為有兩個版本的保護基因,而男性細胞只有一個。此外,一些差異可能與荷爾蒙有關:男性性激素睾酮可能會促進某些癌症的生長,而女性性激素雌激素可能會提供遏止某些癌症的保護。   了解差異 作者指出:「在相同的身體部位裏,了解導致男性癌症較多數的性別相關的生物機制,可能對病因和預防皆有重要意義。」   Dr. Lane更進一步解釋:「新的癌症藥物臨床實驗需要有足夠的男性和女性,才能知道藥效在性別上是否有別。如果我們繼續發現性別偏好的癌症基因,和不同的藥效,有一天我們可以使用這些數據發展更適合不同性別的治療。」   該研究於 8 月 8 日發表在《癌症》雜誌上。       編譯來源: Medical News Today (2022.08.14)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