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2.09
週邊動脈症的性別差異
擁有較小的小腿肌肉也許為一女性特徵,但近日美國西北大學研究發現,對於有週邊動脈症的女性患者來說,這可能是一大劣勢,使得她們走路與爬樓梯比有同病症的男性來的慢。
西北大學醫學與預防醫學教授Mary
McDermott指出,美國有八百萬男女人口患有週邊動脈症(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簡稱PAD),不運動而過度肥胖的人、糖尿病人、高膽固醇者及吸菸者均屬於週邊動脈症高危群。
該病症會導致腿部動脈受阻塞,並使患者的心臟病與中風的罹患風險增加。其初期症狀會出現走幾十公尺就會感到小腿酸麻、僵硬的現象,只要略做休息即好轉,因此患者通常不甚在意,不過隨著腿部不適的次數愈來愈頻繁,甚至半夜還會因腳部抽筋疼痛而醒來,緊接著下肢會開始陸續出現冰冷、蒼白的現象。其它症狀還包括腳趾甲變質、小腿肌肉萎縮及腳部出現無血潰瘍等。在台灣,為數不少的糖尿病患者都是動脈疾病的高危險群。
McDermott教授的研究團隊用四年時間觀察三百八十位男女,每年測量他們的小腿肌肉與腿長,發現在PAD患者身上,用來刺激小腿肌肉的氧氣會被腿部動脈的阻塞所影響,導致其無法順利到達小腿肌肉。研究者同時每年追蹤病患是否能不需藉由協助,持續走路與爬樓梯長達六分鐘,經過四年研究後發現,PAD女性患者較可能比男性患者不易達成目標。若在研究之初將女性擁有較小的小腿肌肉列入考量因素之中,似乎可以解釋其中的性別差異。
在此研究中,男人每年所耗失的小腿肌肉比女人多,卻儲存了較多的下肢肌肉,以保護他們抵擋快速的腿部功能衰退。McDermott教授認為PAD女性患者應接受診斷治療,並多作走路與踏板練習以防衰退。
資料來源:美國大學心臟病學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2010.12.03
自然流產或死產增加心臟疾病風險
傳統用來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指標常常會低估女性的風險,最近一份德國的研究發現,曾經發生過自然流產或死產的婦女日後發生心臟病的風險比一般婦女高出許多。
為了要瞭解自然流產、人工流產、死產與心肌梗塞的相關性,這份研究的對象包含11,518位至少懷孕過一次的婦女,這些婦女的年齡介於35-66歲,研究平均追蹤了11年。結果發現:在控制年齡、菸酒習慣、身體質量指數(BMI值)、腰臀比、運動量、健康狀況等變因之後,每一次死產約提高2.32倍的心臟病風險,自然流產兩次以上則約提高4.34倍的心臟病風險;但人工流產和心臟病則沒有相關性。此外,研究也發現,任何形式的懷孕終止都和中風沒有相關性。
研究人員表示,在評估女性心臟疾病的風險時,她的風險因子不可能和男性一模一樣。這份研究顯示曾經經歷過自然流產或死產的婦女發生心臟病的風險會比較高,因此,在心臟疾病的預防和風險監控上,這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資料來源:心臟期刊(Heart)
+ read more

2010.11.17
性別影響心血管治療
美國一篇研究指出,雖然整體來說已經有進步,但是在周邊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PAD)的治療成果上仍存在著性別差異,亦即性別在周邊動脈疾病的治療成果上是一個重要的風險因素,身為女性有可能使病人得到較差的術後結果。
這份研究檢視了372,692位在1998-2007年間因周邊動脈疾病而住院的病人,其中43.7%為女性;和男性相較之下,女性平均年齡高三歲、肥胖的比例多7%、肢體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的比例高1.7%。結果發現女性的死亡率比男性高1.1%,其中落差最大的是腦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女性的死亡率在調整變因後比男性高出33%;女性冠狀動脈心臟病(CAD)的死亡率也比男性高21%;此外,手術副作用的比例女性也比男性高,特別是出血(10.62
% vs 8.19%)與感染(3.23% vs 2.88%)。
研究人員認為在死亡率上會有性別差異,可能是因為忽略了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和高風險的女性族群。
資料來源: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 read more

2010.11.15
女性工作壓力大 不利心血管
美國1項研究顯示,工作壓力較高的女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高出40%。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她們心臟病發的機率高出88%,也比較容易中風,或需要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波士頓布里翰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花了超過10年時間,追蹤1萬7415名健康婦女。
這份研究被提交至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工作壓力是一種心理壓力,定義是工作要求高,決定機會受限,發揮創造力或個人技巧的機會也少。
學者同時發現,工作上的不安全感,和高血壓或肥胖一樣,都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但是和心血管健康不佳沒有直接關連。
壓力會誘發腎上腺素和可體松等荷爾蒙釋放,這些荷爾蒙若一直維持在高濃度,被認為會損害心血管系統。
壓力也可能加重發炎症狀,破壞血管裡的脂肪斑(fatty
plaque)平衡,產生循環系統問題。
資料來源:中央社
+ read more

2010.10.29
女性難以從心臟復健中受益
為了預防中風或心臟病的復發,做「心臟復健」(Cardiac
rehabilitation)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是在這次加拿大心血管疾病大會(Canadian
Cardiovascular
Congress)中有學者指出,心臟復健受益最大的族群是女性和老年人,但相較於男性病人和年輕病人,女性和老年人卻較無法進行心臟復健;即使女性進行了心臟復健,通常也已經是處於較嚴重的病況。
發現這個現象的研究總共分析了約6,000位有心血管疾病病人的資料,且也發現心臟復健可以明顯降低病人送急診、住院和死亡的風險,對女性和老人這兩個高風險、但卻很難接觸到的病人來說,是相當有益處的;因此,專家學者也指出,應該要有更多人注意到這兩個族群的病人無法進行心臟復健的原因,並且幫助他們解決這些困難和阻礙。
對女性病人來說,較難進行心臟復健的原因包括:家庭照顧責任、交通問題、工作責任、缺乏體力、身體狀況不佳、時間限制等。有學者提出以「在家復健」的方式解決現在遇到的困難,一個完整的、嚴格監測的「在家心臟復健計畫」可以解決病人無法進行復健的問題,在家進行心臟復健也可以和在醫院做一樣有效。
資料來源:加拿大心臟與中風基金會(Heart and Stroke
Foundation of Canada)
+ read more

2010.10.15
經血也可以治療中風?
月經的經血是一種新穎且豐富的幹細胞來源,由經血中所取得的幹細胞有極大的潛力可分化成各種型態的細胞。研究者可根據不同的目的給予幹細胞不同的處理,取得他們想要的細胞型態。
比起胚胎幹細胞有醫學倫理與後續處理上的問題,經血則提供了另一種選擇-成人幹細胞。相較於其他成人幹細胞的來源,經血不僅更容易取得,也更容易抽取出幹細胞。而此種成人幹細胞亦具有再生性的特質。
之前的動物實驗顯示,使用經血中所抽取出的幹細胞比起胚胎幹細胞相對安全,當移植到動物體內時,不像胚胎幹細胞有產生腫瘤的風險。南佛羅里達大學的Cesar
Borlongan博士與他的研究團隊最近更發現此種經血中的幹細胞有治療中風的效果。接下來他們將測試這些幹細胞是否能夠促進血管與神經元新生,以幫助修復中風後受損的大腦。他們打算將經血中取得的幹細胞(直接或再經不同方式處理)移植到因化學侵害而引發中風的老鼠體內,以找出那些能修復損傷的分子與物質。他們更長遠的目標則是希望能進一步以自體的細胞(經血幹細胞)應用於臨床上中風的治療。
臨床試驗前的實驗數據已清楚地顯示,由經血所取得的幹細胞可治療多種病症。該研究團隊期待藉由上述這些令人興奮的研究可對經血幹細胞獲得更深一層的了解,進一步應用於中風的治療。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