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9.15
醫學會聯合聲明:睪固酮治療只適用於性慾低落症!
長久以來,醫師常提供「睪固酮(testosterone)」給女性來處理一系列的症狀,但其效果及風險始終不確定。最近,多個國際知名醫學會聯合發表「全球立場聲明」,確認睪固酮治療對於女性的效益及潛在風險。這是第一次專家們對於如何提供女性睾固酮治療有了共識。
什麼樣的女性能受益於「睪固酮治療」?
聲明確認了提供睾固酮治療給有性慾低落症(HSDD)的停經女性是適當的,這種治療有助於改善她們的性慾,並進一步減緩因性慾低落引起的失落與擔憂。對於有性慾低落症的停經前女性,則還需要更大型的研究來確認利弊。
這份聲明提供了醫師關於開立睪固酮治療處方及劑量的建議,如:不應用血液中總睪固酮數值來診斷女性是否有性慾低落症。
「睪固酮治療」適用於女性其他症狀嗎?
聲明強調現有證據不支持治療用於女性其他的症狀或醫學狀況,例如:情緒低落、憂鬱、疲憊、記憶衰退、熱潮紅、頭痛及預防乳癌等。聲明的作者表示,希望這將使可能受益的女性得到治療,同時保護女性免於不適當的睾固酮治療。
一位內分泌醫師表示,我們身處於將「睪固酮」視為萬靈丹的時代,這份聲明能抗衡藥廠為牟取利益而對睪酮治療進行的炒作。
「睪固酮治療」的潛在風險
聲明指出,口服的睪固酮治療對脂肪及膽固醇數值可能有負面影響,因此並不建議。短期使用非口服的睪固酮療法對於停經前女性體內脂肪樣態並沒有顯著的不良影響。
對於乳房健康,證據顯示睪固酮治療不會增加乳房密度,而既有資料指出,短期經皮膚給藥的睪固酮療法不會影響乳癌風險。
由於隨機臨床試驗通常會排除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女性,因此這份聲明的建議不適用於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女性。
再者,女性接受睪固酮治療長期的安全性尚未確定。聲明指出,其所檢視的研究中研究時間最長只有24個月。因此,還需要有更長期、深入的分析,來了解女性接受這種療法的風險。
呼籲要有更多研究
撰寫聲明的專家們呼籲,產業、學界及贊助機構認識到需要進一步研究睪固酮治療用於不同年齡女性的利弊,並需要研發專門給女性的睪固酮治療。
目前睪固酮療法是為男性而設計,並沒有提供給女性的睪固酮治療,因此醫師通常在提供女性這種治療時,不是將給男性使用的睪固酮療法調整劑量,就是使用複合療法(compounded
therapies)。
聲明建議,在合理情況下,男性使用的睪固酮治療可以低劑量提供給女性,但應定期追蹤血液中總睪固酮數值。重要的是,提供給女性的劑量不應讓血液總睪固酮數值高於女性停經前正常的睪固酮數值。另外,除非政府許可的治療選項無法獲得,不建議使用複合的療法。
這份聲明是由一群跨國且跨科別的工作小組所撰寫,小組成員都是國際知名醫學會的代表。聲明經過醫學會專家委員會的同行評審,並獲得11個醫學會背書。已被翻譯成13國語言以改善全球女性性健康。
11個醫學會為:國際更年期學會、內分泌學會、歐洲更年期和男性更年期協會、國際性醫學學會、國際女性性健康研究學會、北美更年期協會、拉丁美洲更年期及停經聯合會、皇家婦產科學院、國際內分泌學會,澳大利亞內分泌學會、澳大利亞皇家和紐西蘭皇家婦產科學院。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9.09.02)
* Medscape Medical New(2019.09.02)
* Global Consensus Position Statement on the Use of Testosterone
Therapy for Women.(2019.09.02)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09.12
性不是「對」女人做的事!
大家可能覺得男女已經很平等,就算在「性」事上也一樣。真的是如此嗎?最近一份4000人的調查透露出不一樣的結果。
異性戀性行為是實現男性高潮的過程
這項調查發現,在異性戀的性行為中,超過40%的人認為男人比女人更想要做愛,將近50%的人認為在性愛上,男人比較會發起做愛、有性高潮,且掌有主導權,可以決定性行為什麼時候結束。相較之下,女人比較會拒絕做愛,且會「配合伴侶」而做愛。
這些結果表示,「性是屬於男性的」的觀點還持續存在。女性高潮被認為是難以捉摸的。但事實上,這種「高潮差距」僅存在於異性戀,來自將陰莖插入成就的性高潮視為性的核心的結果,缺乏兩性相互的理解、努力和溝通。女同性戀者間沒有這個問題。
令人悲傷的是,女人對於自己在做愛過程中經歷快樂或高潮的期望也比較低,並且認為這是正常的,這樣的想法可能造成惡性循環。如果女人相信「配合伴侶做愛」是一種常態,她們就不太可能表達和探索自己的需求與慾望,也會因為有壓力而不去表達疼痛或不舒服。
女人應該要能期待和享受愉悅平等的性生活,但現實情況卻並非如此,我們應該要挑戰,表現得激進些。
性的歧視 讓女人需要為「被」性侵負責
只有1%的人認為男人會拒絕性行為,2%的人認為男人會為了配合而做愛。這些對性的性別歧視,可能讓男人發展出更大權力,成為男人糾纏或強迫女人性行為的基礎。
因為男人通常比較想要、比較需要性生活,而女性的動機較少、又比較常拒絕,這樣的雙重標準讓女人成為性的「看守者」,負責管理自己的性互動及身體的界線。這意味著什麼?
如果女性是性行為的「看守者」,那麼女性若表現出慾望就可能受到譴責,並且女性需要為每一次性互動承擔全部責任。亦即,如果女人的界限被打破,甚至遭受性暴力,女人被認為應該要負責。所以當發生性侵害時,為了確定是否發生主要是女性受到調查。而男人的行為顯然不需要仔細地檢查,因為普遍認為男人就是一直努力地爭取發生性行為。這會讓性暴力被修飾為只是男性爭取發生性關係失敗的不幸後果,這些都是會產生嚴重悲劇的巨大迷思。
而這樣的想法也經常是性侵起訴失敗的原因之一,因為警方和檢察官認為一個「未能守護」自己的女人是失敗的,而一個越線的男人是正常的,所以這不是犯罪。
令人吃驚的世代差異!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超過70%的人認為男女都有可能在性行為中享受自己,但這個數字卻在18至24歲間減少到58%。
和一般的想像不同,年輕人不是「最進步」的,這需要進一步調查,但可能與「色情」被默認為是性知識來源有關。
性騷擾和色情研究員Fiona Vera
Gray博士表示,年輕人有著退步的態度,可能說明了政府對性教育的延遲讓這個世代的年輕人透過色情刊物或影片等內容來理解性行為和性別關係,建立了既不正確又充滿歧視的性觀念。
性不是「對」女人做的事
是兩人共同經歷的情感交流
根深蒂固的性別歧視,讓社會無法阻止、減少和防止性侵害發生。如果對性能夠有平等的想法,事情就會很不一樣。
這就是為什麼性行為需要進行更多、更坦率的對話,男人需要知道自己的責任。我們必須停止:「性是『對』女人做的事情」這樣的想法,讓男女在性關係中相互同意、平等和愉快成為常態。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9.08.26)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08.17
陰道細菌如何保護妳不受披衣菌所苦?
過去曾發現,陰道裡的微生物─乳桿菌(Lactobacillus
bacteria),能防止最常見的性傳染疾病-「披衣菌感染」。直到近期,一項研究才找出這些細菌是如何發揮它們的保護功效:這不是陰道內好菌直接的功勞,而是細菌誘發陰道及子宮頸的黏膜或上皮組織細胞發生變化所導致的結果。
什麼是披衣菌感染?
披衣菌感染是由披衣菌(砂眼衣原體Chlamydia
trachomatis)造成的性感染疾病,感染者通常沒有症狀,如果有,一般在感染後數周才會出現,例如:排尿時有灼熱感、骨盆腔發炎、陰道或陰莖有不正常分泌物、少數男性會出現睪丸疼痛或腫大。它與其他性傳染疾病一樣,都會使愛滋病毒的散布更容易。
如果感染後未就醫,女性患者將會受孕困難,而已懷孕者也會經生產把披衣菌傳給新生兒,寶寶出現肺炎及某種可能導致眼盲的疾病的機率將會提高。
研究發現
美國馬里蘭大學研究團隊研究不同陰道微生物的組成以及它們所帶有的多種乳桿菌種類。研究結果發現,陰道常見的惰性乳桿菌(L.
iners)並無保護人體細胞抵抗披衣菌感染的能力,但另一種也是常見的捲曲乳桿菌(_L.
crispatus_)則有。原因是因為後者會產生D─乳酸。D-乳酸會調節細胞繁衍基因的作用,降低陰道上皮細胞的增生。缺乏細胞增生的陰道不利於披衣菌的存活。實驗最終顯示,陰道內最佳的微生物群組會提供遠離披衣菌感染的長期保護效果。
研究團隊表示,這個結果可能有助未來研究並發展以新興微生物為基礎的治療策略,幫助女性遠離性病感染,改善陰道及子宮頸的健康。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9.08.14)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08.04
避孕救地球?!
為了保護地球、讓後代得以見識到大自然的寶藏,進行新的避孕改革可能是答案,讓目前無法取得現代避孕方法的人口免於意外懷孕。
不斷擴大的人口正在給地球帶來壓力。人類產生的溫室氣體已經達到危險等級,導致全球暖化和干擾氣候,並且森林和海洋資源快速枯竭正在破壞自然棲息地,這進一步使氣候變遷惡化。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這些壓力將會增加並使問題變得更加嚴峻。目前地球上有77億人,聯合國預測到2050年人口將達到90億,2100年前可能達到112億。
全球每年有大約兩億一千多萬例懷孕,其中約有40%是意外懷孕。雖然1900年代曾有一波避孕方式的改革,發明了許多有效的避孕方法,但取得避孕措施的容易程度存在巨大的落差。無法獲得完整的性教育和現代避孕方法的年輕女性,是主要發生意外懷孕的人口。
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婦產科教授Anderson表示,希望研發出對所有女性來說更容易取得的避孕工具。如果可以降低意外懷孕,可能可以恢復地球的平衡。而現在正是時機成熟的時候。
新的避孕概念正在出現,如:還在臨床試驗階段的男性避孕法。此外,Anderson等人也在研發一種同時能避孕和避病的「多用途預防技術(MPT)」。
Anderson認為,除了研發出新的避孕科技外,若要開展避孕改革,還需要有人帶領、投入研究資金、提供相關教育及家庭計畫服務,只有當大家合作努力時才有可能拯救地球。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7.31)、The Brink(2019.07.31)
+ read more

2019.08.03
妳確定妳選的避孕方法最有效嗎?
全球有大約半數的懷孕都是在非預期的狀況下發生,造成這個狀況的原因很多,但讓女性可以準確掌握不同避孕方法的有效性及降低失敗率,是逐步改善非預期懷孕最先能做的。
然而,最近一項美國研究團隊在越南河內市所做的研究指出,許多女性都傾向認為自己選擇的避孕方法是最有效的,但真正的答案卻不見得是如此,顯示女性的避孕知識與現今避孕醫藥發展出現落差。
研究對象與調查問題
研究團隊對128名子宮內避孕器使用者、126名口服避孕藥使用者以及167名保險套使用者做調查,詢問她們對於各種避孕方式的認知與態度,問題包括有效性高低、停用後生育能力可否復原、使用禁忌以及是否可在伴侶不知情狀況下服用。參與者為平均34歲、多數已婚的女性。
多數女性對最有效的避孕方式不清楚
相較子宮避孕器有超過99%的避孕成功率,保險套只有85%。但研究中約有半數使用保險套避孕的女性以為保險套才是最有效的避孕方法。全部僅有31%的參與者可以正確指認子宮避孕器的有效性最高,其中使用子宮避孕器者答對的比例要比使用其他避孕方式者來得高。
此外,許多參與者還認為子宮避孕器不適合像是未生育過的女性使用、避孕藥和其他含荷爾蒙的避孕方式都會造成不孕,但這些都是錯誤的知識。
避孕諮詢須再加強教育宣導
研究認為在進行避孕諮詢時要再加強宣導各種避孕方法的有效性,而研究主要作者Gallo助理教授下一步將研究如何透過介紹避孕有效性的動畫短片來弭平這些知識落差。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雖然保險套在避孕的成功率上可能不及子宮內避孕器或其他方法,但它仍是目前唯一可以避孕、防性病又少有副作用的方法。女性即便使用其他避孕方式,男性也最好在性行為全程都使用保險套。
本研究刊登於線上版Contraception: X期刊。
編譯來源:STAT(2019.07.29)
+ read more

2019.08.02
翻轉割包皮文化!
在「身體正向運動」的鼓舞下,越來越多人正在翻轉一種普遍習俗—割包皮。
你不割很奇怪!
為什麼要割包皮?最常見的回應是:因為爸爸有做。許多人割包皮的原因是非宗教和非治療因素。如果你沒有割包皮,可能受到他人的嘲笑或排斥。
各國男性割包皮的比率不一,美國是西方國家男嬰割包皮比率最高的國家,高達54.5%,加拿大為31.9%,紐澳介於10-20%間,英國為8.5%。台灣男嬰割包皮比率低於1.4%,13歲時增加至8.7%。
割包皮可能造成創傷和痛苦
維多利亞時代有個迷思,即手淫是危險的,因為精液的流失會永久性使男孩衰弱,並威脅到道德秩序。有人認為割包皮能阻止手淫。不過1960年代的性革命打破了這個迷思。
反對男嬰常規割包皮的人表示,割包皮可能造成創傷、疼痛並帶來風險。它可能永久地改變孩子的身體、性功能及影響未來性行為中的感受。這是在浪費醫療資源。
此外,許多男性表示,對於有人未經自己的同意擅自切除身體的一部分感到莫名其妙。並且割包皮後剩下來的組織變得異常敏感。他們也點出,割包皮的手術並沒有統一,因此不同人所接受的程序可能不一樣。
一項5,552人參與的丹麥研究曾指出,割包皮與男性經常性高潮困難有關。
反對割包皮的兩大陣營
第一大陣營運用詞彙來說服人們。他們試圖將割包皮這個行為變成對「男性生殖器官的肉刑」。
第二大陣營透過慶祝的方式來重擁包皮。他們表示,「不需要對抗割包皮,就讓割包皮的支持者繼續擁護他們的價值及隨之而來的切除、流血、恐懼、痛苦和仇恨,我們則是慶祝包皮。」
雖然有越來越多人為重擁包皮和身體完整性發聲,但是多數人沒有。割過包皮的男性會告訴自己這對他們是好的,並認為否定割包皮涉及到承認自己幼時被最親近的人傷害。許多男性不想在心理層面上處理這個問題,因為這可能讓人難以承受。
來自宗教的反彈
冰島於2018年年初成為第一個禁止割包皮的歐洲國家,當時回教、猶太教便批評這違反了宗教自由。
自回教開始以來割包皮一直是宗教習俗,它象徵著上帝和猶太人之間的約定。他們也認為這可以保持陰莖清潔,因為尿液和其他物質不會被積塞在那裡。
加拿大猶太教與回教事務中心的執行長表示,反對割包皮更像是一種反宗教活動家的手段,而不是真的關心男性生殖器官。並且他認為,把割包皮與女性割禮相提並論是不合理的,因為它不是殘忍的虐待,也不構成重大健康風險。
醫界對是否應該割包皮意見不一
英國愛滋病信託基金會的人表示,割包皮可以降低HIV陰性男被HIV陽性女感染愛滋病毒的風險約50%,並且可以減少男同性戀者感染愛滋病毒。
英國國民健康服務(NHS)、澳大利亞皇家醫師學院和加拿大兒科部一致認為,關於割包皮減少性病感染的研究尚無定論,因為它們是在非洲國家如烏干達進行的,那裡性病傳播情形與西方國家是不能比較的。這些組織都沒有建議對男嬰常規割包皮。
澳大利亞皇家醫師學院認為,在衡量割包皮降低疾病風險的程度和割包皮引起的併發症後,結果並不足以支持男嬰割包皮成為常規。並且選擇性地讓男嬰割包皮已經被批評有道德和人權問題,因為包皮可能是有功能的,如包皮可能有許多神經末梢會影響性快感。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9.07.20)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