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心臟病恐提高年長女性發生非失憶性輕度認知障礙機率
2013.01.31
心臟病恐提高年長女性發生非失憶性輕度認知障礙機率
  最近一項美國研究發現,年長女性有心臟病的話,罹患輕度認知障礙的機率將增為三倍,但男性的心臟病卻沒有相同影響。   這項研究的參與者共有2719位70歲以上老年人,研究每15個月對參與者進行認知程度及失智的評估,並從就醫紀錄瞭解心血管疾病狀況。最後分析研究其中1450位參與者(49.8%男性、50.2%女性)的資料,這些人在研究開始時都沒有輕微認知障礙或失智症。追蹤中位數四年時間後,348位有輕微認知障礙、18位罹患失智症。認知障礙還分為失憶性的及非失憶性的,失憶性認知障礙是可能罹患失智症的重要預兆。   研究分析發現,年長女性有心臟病者得到非失憶性輕微認知障礙(non-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的機率,為沒有心臟病女性的3倍(危險比為3.07,95% CI, 1.58 to 5.99),即使排除有中風病史的女性並調整其他干擾因子後,關連性仍存在;但男性身上,該數值未達統計意義(危險比為1.16,95% CI 0.68 to 1.99),顯示可能有其他因子影響無心血管疾病的男性發生輕微認知障礙。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協會期刊-神經病學(JAMA Neurology)      
+ read more
吃草莓、藍莓可助女性降低心肌梗塞風險
2013.01.17
吃草莓、藍莓可助女性降低心肌梗塞風險
  有愈來愈多研究顯示,飲食中黃酮類化合物對血管內皮功能及控制血壓有益處,這類成分一般在蔬果、紅酒及茶中都可找到。最近一項美國哈佛大學研究指出,年輕及中年女性多攝取一種在草莓及藍莓中的花青素,同樣是黃酮類化合物的一種,可以減少罹患心肌梗塞的風險。   許多研究發現在吸菸或使用口服避孕藥的年輕及中年女性身上,心肌梗塞的罹患風險一直在上升,但卻對這些女性的飲食習慣鮮少了解。因此,這項研究針對護士健康研究中93,600位25-42歲的女性進行研究,每四年調查一次她們的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追蹤18年之久,最後共有405件心肌梗塞案例,發生的中位數年紀為48.9歲。   研究以飲食為基礎進行分析,女性每周吃三份以上的草莓或藍莓,比吃很少量的女性,罹患心肌梗塞的風險降低34%( HR 0.66, 95% CI 0.40 to 1.08, P=0.09)。調整多個干擾因子後,風險降低的數值為32%,把其他健康狀況如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加入分析中,也同樣並未影響結果。   研究表示,蔬果的總攝取量多寡並未改變結果,顯示這項益處只有在攝取含豐富花青素成分的食物時才產生,但這項研究並未證實或支持以替代補充品也有同樣效果,仍是建議以健康飲食為主。未來研究應解釋其中機制為何,並瞭解劑量反應情形,評估長期臨床試驗的終點。       資料來源:循環期刊(Circulation)      
+ read more
女性每周走路3小時以上 可降低中風風險
2013.01.07
女性每周走路3小時以上 可降低中風風險
  過去曾有數個研究指出,男性定期運動將可降低罹患中風的危險,同時中風後的復原速度也因運動而加快,最近一項西班牙研究則發現,運動同樣也對女性維持心血管健康有很大的益處。   這項研究調查3萬3千名29-69歲男女在1992-1996年間的運動習慣,並持續追蹤至2006年再診斷這些參與者的心血管疾病狀況,最後有442位罹患中風。分析的結果顯示,女性每周走路超過3小時,比完全沒有運動,罹患中風的風險降低了43%,但在研究中並未發現男性身上有此傾向,推測可能是參與的男性平均身型都較勻稱,罹患中風的風險本來就低。   研究也提及,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周至少適度運動2.5小時,可預防心血管疾病,維持良好健康,這項研究呼應過去研究以及世衛的建議。      資料來源:中風期刊(Stroke)    
+ read more
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可經由初經年齡預測
2012.11.23
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可經由初經年齡預測
  心血管疾病是全美女性十大死因的首位,在台灣同樣位居前列,根據2011年衛生署統計,心臟病、腦血管疾病分居女性十大死因的第二與第四位!然而,與男性相較,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病時間通常較晚,且一般用以評估男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對女性並不適用,因此女性的心血管疾病問題很可能被忽略。而近日就有一項特別針對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的美國研究指出,初經年齡會影響肥胖、腰圍及BMI值,這些都是可預測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   這項研究1,638位40歲以上的參與者來自2002-2005年間進行的美國佛萊明罕心臟研究(FHS),研究期間參與者沒有懷孕、體重也不超過160公斤。研究分析參與者的內臟腹部肥胖(VAT)及皮下肥胖(SAT),呈現兩者與幾項女性生育因素之間的關係。   在排除飲食、停經狀態、使用荷爾蒙療法、年齡等變項後,研究發現女性初經的年齡與全身不限部位的整體脂肪量具關連性,初經來的時間愈早,肥胖狀況愈明顯。研究建議未來研究應進一步釐清內臟腹部肥胖與主動脈周圍脂肪之間的關係,以分析這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性別差異可能有何關連,而家長也可以在女兒初經來時,提醒她們注意肥胖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資料來源:臨床內分泌與新陳代謝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 read more
新陳代謝症候群提高女性使用荷爾蒙療法罹患心臟病機率
2012.11.05
新陳代謝症候群提高女性使用荷爾蒙療法罹患心臟病機率
  新陳代謝症候群是一系列會增加罹患心臟病、中風及糖尿病的風險因子組合,包括腰圍大、高血壓、高血糖、高三酸甘油酯及好膽固醇(HDL)數值低,最明顯的症狀是肥胖。近日一項新研究分析婦女健康倡導計畫(WHI)試驗資料的結果發現,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的女性使用荷爾蒙療法,將大幅提高罹患心臟病或死於心臟病的風險。   這項研究總共分析WHI試驗中964位女性的資料,其中269位在試驗開始時已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研究結果發現,在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的女性中,服用複合式荷爾蒙療法、及部分已切除子宮然後服用單獨雌激素療法,罹患心臟病或死於心臟病的風險,都是未服用的兩倍以上,未切除子宮服用單獨雌激素療法者,雖風險稍低,但仍高於沒有使用者。而沒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的女性,無論有無使用荷爾蒙療法,都沒有被發現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有升高現象。   研究表示,在這份分析資料中的女性平均年紀為66歲,已過了使用荷爾蒙療法舒緩停經後熱潮紅及夜間盜汗的更年期年紀,且WHI研究中的荷爾蒙療法為口服型式,今日已多是劑量小且包含像是皮膚貼片或凝膠的其他型式,因此研究者推論,提早使用的時間,且使用較新配方型式的荷爾蒙療法,可能會比較安全,但這都仍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產出,才能確切知道新陳代謝症候群與不同型式荷爾蒙療法之間的關係。      資料來源:停經期刊(Menopause)    
+ read more
心臟病死亡的性別差異
2012.10.25
心臟病死亡的性別差異
  近日一項法國研究檢視5,000位急性ST節段升高性心肌梗塞(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在症狀發作24小時內不同性別的處理方式,發現女性發生心肌梗塞的院內死亡率比男性高(9%: 4.4%, P<0.0001),原因可能是她們常延遲了治療心肌梗塞的時間。   這項研究還發現,所有病患的性別比例來看,女性只有佔其中的四分之一,且比男性年長9歲。女性出現高血壓的狀況比男性多,但血脂異常則比男性少。   以平均狀況而言,女性在症狀出現後尋求醫療協助的時間較男性延後16分鐘、女性入院後接受急性心肌梗塞再灌流的時間也比男性慢5分鐘、女性的併發症比男性多且住院時間比男性多一天。此外,一般建議的治療藥物,女性被醫師開以處方的比率也比男性低。   研究表示,女性延遲就醫的原因可能是一般人會誤以為心肌梗塞是男性才會有的問題,這個研究結果提醒女性也應注意胸痛症狀並立即求醫。針對這項研究,Friederike Keating博士評論認為,延遲就醫並非造成女性罹患心肌梗塞後狀況較男性差的唯一原因,因為即使這個因素被調整後,心肌梗塞的性別差異仍然存在,她認為醫師應給予女性與男性相同的積極性治療。      資料來源:急性心血管照護大會會議(Acute Cardiac Care Congress meeting)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