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18
衛生署下修乳房攝影檢查的補助年齡
衛生署過去補助50-69歲婦女每2年1次的乳房攝影檢查,但是由於台灣的乳癌有年輕化的趨勢,根據癌症登記的數據顯示:45-49歲的婦女為乳癌發生率最高的族群。因此,衛生署將下修補助乳房攝影檢查的年齡至45歲,全面提供45-69歲婦女每2年1次的乳房攝影檢查。
但是,昨天美國預防醫學工作小組(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才針對乳癌的防治向美國政府提出建議,表示反對40-49歲的婦女全面地進行例行性的乳房攝影檢查,亦即該小組認為50歲以前要不要做乳房攝影檢查應該衡量個人的風險、狀況再做決定,而不應該全面地建議婦女進行。因為研究數據顯示,50歲以前進行乳房攝影檢查對婦女的益處不大,且乳房攝影檢查的風險也一樣存在。
台灣女人連線認為,東方女性體質與西方女性不同,包括乳腺密度等,因此,國外的研究結果或政策建議是否適用於台灣,應做多方面的評估。此外,提醒隆乳的女性,在做乳房攝影或是其他的胸部檢查前,應先告知醫師自己曾接受隆乳手術,以免導致填充物破裂或誤診。
+ read more
2009.11.12
荷爾蒙療法增加ADH乳癌發生率
最近有美國學者指出近年荷爾蒙療法(HRT)的使用率減少,有可能是「非典型乳管增生」(Atypical
Ductal Hyperplasia, ADH)的乳癌發生率降低的重要原因。
「非典型乳管增生」是指細胞在乳管內異常增生的現象,屬於癌前病變。過去的研究顯示,診斷出非典型乳管增生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較一般婦女高3-5倍。
研究人員使用美國Breast Cancer Surveillance
Consortium資料庫的數據,檢視與評估非典型乳管增生的發生率,以及乳癌腫瘤的特性,總計包含兩百四十萬份乳房攝影的研究報告。結果發現,荷爾蒙療法的使用在1996-2005年間從35%降低至11%;非典型乳管增生的發生率從1999年的萬分之5.5降低至2005年的萬分之2.4;而非典型乳管增生的乳癌發生率在2003年達到高峰,為萬分之4.3,隨後在2005年降至萬分之3.3。
這份研究也發現非典型乳管增生的乳癌通常不是具侵略性的癌症,而是低度惡性、較早期的癌症,這樣的發現也支持一項醫學理論:導致低度惡性和高度惡性乳癌的病理機制是不同的。
研究人員表示,非典型乳管增生的發生率下降是出乎意料的事,因為乳房攝影的比例不斷上升,因此,非典型乳管增生、乳癌與荷爾蒙療法的使用是高度相關的。
資料來源: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 read more
2009.10.27
化學治療與懷孕的研究
比利時的魯汶大學(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最近針對婦女在懷孕期間接受癌症治療進行一項研究,以瞭解化學治療對胚胎發展的影響。研究結論表示,在懷孕期間接受化學治療,胎兒並不會因此產生先天的缺陷;長期來說,也不會因此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
這份研究總共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份是確認近期罹癌的懷孕婦女所接受的癌症治療種類,進一步監測癌症治療對胚胎發展與胎兒出生後的健康是否造成影響。初步的研究結果發現,使用化學治療的懷孕婦女所產下的胎兒,其產生先天缺陷的比例和疾病種類與一般婦女並無差異。
第二部分則是引用「藥物動力學」的理論分析懷孕婦女使用化學治療藥物的情況,包括藥物在體內吸收、分佈、代謝等的狀況,以及藥物經胎盤轉移至胚胎的情況。研究人員指出,懷孕婦女接受化學治療所產生的生理變化使藥物分佈的程度較高,但是藥物排泄的速率也較快;因此,未來的研究可試圖瞭解化學治療在懷孕期間對腫瘤的影響是否較小,進而評估化學治療對懷孕婦女的效益。
第三部分則是著重在胎兒神經的發展。研究人員指出,大部分嬰兒的出生與成長都與一般嬰兒無異。這份研究總共包含64位嬰兒,大部分的嬰兒於研究結束時為6歲,最年長的為15歲。
研究人員表示,胎兒不受影響有可能是因為胎盤的保護作用,胎盤就如同過濾器一般,可阻絕化學治療的有害物質,以保護胎兒。另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化學治療的使用期間」,通常懷孕的前三個月是最脆弱的期間,因此,研究中的化學治療是從懷孕三個月後才開始進行的。
資料來源:臨床腫瘤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 read more
2009.10.23
美國癌症協會強調癌症篩檢的風險
乳癌、結腸直腸癌、子宮頸癌等癌症篩檢的確有其益處,但是某些篩檢方式的優點卻被過度強調,而忽略了其也可能帶來的風險。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最近正在修改癌症的治療指引,修改的方向將會強調乳癌等癌症篩檢過度診斷的風險。
過去已經有許多臨床試驗證實乳房攝影檢查(mammograms)的確可以降低乳癌死亡率,但是乳房攝影檢查並不是完美的,它仍然有可能錯失需要接受治療的腫瘤(偽陰性),或是篩檢出不需接受治療的腫瘤(過度診斷),以及出現偽陽性的風險。女性除了知道篩檢的益處之外,也應該瞭解篩檢可能造成的風險。
我國目前有關癌症篩檢的訊息如下:
(一)乳癌篩檢:政府補助50-69歲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篩檢費用。
(二)子宮頸癌篩檢:政府補助30歲以上婦女,每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三)口腔癌篩檢:政府補助18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之民眾,每年1次口腔黏膜健康檢查。
(四)大腸癌篩檢:政府補助50-69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
延伸閱讀
乳房攝影的兩難
乳房攝影有可能過度診斷
+ read more
2009.09.22
HRT增加肺癌死亡率
一位醫學專家在知名的醫學期刊寫道:最近一份研究發現複合式荷爾蒙補充療法(HRT)會增加婦女罹患肺癌的死亡率,特別是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有關HRT的研究多年來一直不斷的進行,也陸續發現HRT並不如當初宣稱的「可以永保青春」,不僅如此HRT還會增加乳癌、心臟疾病、中風等的風險,而有關HRT對肺癌的負面影響是近期最新的發現,也因此醫學專家呼籲:究竟HRT在現代醫學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是值得大家深思的嚴肅議題。
這份有關HRT和肺癌的研究源自美國婦女健康促進計畫(WHI),包含超過一萬六千位50-79歲的婦女。研究結果並未發現服用HRT的婦女罹患肺癌的風險較一般婦女高,但是,服用HRT的婦女一旦罹患肺癌,死亡率會比一般婦女高出71%。
研究人員表示,在研究陸續發現HRT的風險之後,「常態使用HRT的益處大於風險」的概念已經被打上一個問號。因此,婦女在考慮使用HRT時,除了先前研究已發現的風險外,也應該要思考到肺癌的風險,特別是對有抽煙習慣的女性等高危險族群;且究竟服用多久的HRT對肺癌的病況不至產生影響,目前仍屬未知,因此,對肺癌的高危險群不建議使用HRT。
資料來源:刺胳針期刊(The Lancet)
+ read more
2009.09.03
增加臨床乳房檢查,值得嗎?
乳房攝影檢查(mammography)是目前唯一經證實可降低乳癌死亡率的篩檢方式,但是,如果將其他篩檢方式與乳房攝影並用的話,究竟能不能提高篩檢率,一直是醫、學界有所爭議的問題。最近一篇研究發現,臨床乳房檢查(Clinical
Breast
Examination)與乳房攝影並用的話,乳癌篩檢率和敏感度都會提高,但是偽陽性的比率也會大幅增加。
為了瞭解乳癌篩檢的效益,研究人員比較了「單獨進行乳房攝影」與「乳房攝影與臨床乳房檢查並用」的資料,總共包含超過29萬位於2002-2003年間做檢查的婦女。研究結果發現,每一千位婦女,並用兩種檢查可以篩檢出6.3個乳癌個案,而單獨使用乳房攝影能篩檢出5.9個;但是,並用兩種檢查出現偽陽性的比例為8.7%,單獨使用乳房攝影為6.5%。換句話說,若以一萬位婦女做為基準的話,和單獨使用乳房攝影檢查相較,並用兩種檢查方法可以多篩檢出4個乳癌個案;但是,同時可能導致219位婦女出現偽陽性的反應。
有學者認為為了篩檢出一個乳癌個案,必須讓55位婦女承受偽陽性的焦慮、不安與不必要的檢查,這樣的代價太大了。但也有學者認為偽陽性的問題在進行切片檢查後就可解決,不置於造成太大的影響。無論如何,最重要的是婦女在進行乳房篩檢時,必須注意到各種篩檢方式的益處與風險。
資料來源: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期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