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吞虎嚥易吃出病!
2017.11.23
狼吞虎嚥易吃出病!
你會為了趕時間而匆匆忙忙吃完午餐嗎?你會因為好吃而大口大口地吃嗎?根據最近一項研究顯示:狼吞虎嚥將會增加你的腰圍,同時也會增加心臟病、糖尿病與中風的風險。   為了瞭解吃飯速度與代謝症候群的關係,日本的心臟病醫師Dr.Yamaji追蹤了1083名病患長達五年,其中男性642人、女性441人,平均年齡為51歲,這些被研究者在開始研究時(2008年)都沒有代謝症候群。研究團隊透過問卷了解他們的生活型態、飲食習慣、運動行為以及藥物史。   研究團隊將研究對象分為三組—慢食者、正常速度組以及快食組。經過五年的追蹤,他們發現,84位有代謝症候群。整體來說,快食組有比較高的機率發生體重增加、高血糖、高壞膽固醇以及較粗的腰圍。快食者有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是一般速度進食者的約2倍、是慢食者的5倍。   過去,在日本有一個3000受試者研究,發現快食者比慢食者容易過重(3倍);一個10人的研究發現快食者比較容易胃食道逆流。另外在中國也有研究指出細嚼可以減少10%卡洛里的攝取。   專家表示,通常,大腦被通知胃有點撐時,食物已進入小腸,大概需要15─20分。狼吞虎嚥讓我們的身體沒有足夠的時間感受到飽足,可能會吃下過多的食物。所以,我們應該要改變生活型態,細嚼慢嚥幫助預防代謝症候群。   什麼是代謝症候群? 所謂代謝症候群是指五個與代謝有關的因子出現狀況,包括:高血壓、高三酸甘油酯、高血脂、高血糖以及過粗的腰圍。而這些都會導致心臟病、糖尿病以及中風。   美國疾病管制局提出警告,在美國有超過三分之一(34%)的成人有代謝症候群,不久的將來,代謝症候群將取代抽菸成為心臟病的首要風險因子。     編譯來源: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s Scientific Sessions 2017、Medical News Today(2017.11.14)、Daily Mail(2017.11.13)、    
+ read more
你在服用史達汀嗎?注意糖尿病風險!
2017.11.14
你在服用史達汀嗎?注意糖尿病風險!
自從2008年最早發現史達汀與糖尿病關係的研究發表後,到底史達汀是否會增加糖尿病風險就沒有定論,最近紐約愛因斯坦醫學院的研究團隊聚焦這個主題做觀察性研究。研究發現服用史達汀者比沒有服藥的人糖尿病風險增加了36%。   研究團隊分析的資料來自美國一項長期臨床試驗的追蹤計畫,參與追蹤計畫的人都過重或肥胖,他們代謝糖的能力都不佳,但尚未達到糖尿病的程度。研究的分析對象共3,234名,他們在10年追蹤計畫期間,每年被測量血糖兩次,並記錄服用史達汀的情形。在計畫初期,4%的參與者有在服用史達汀,到了末期約有三分之一的人有服藥。他們所服用的史達汀以素果(Zocor)及立普妥(Lipitor)為主。   研究團隊為了瞭解史達汀對糖尿病風險的影響,測量這些人的胰島素分泌及胰島素阻抗的程度,發現服用史達汀會降低胰島素分泌,使血糖滯留在血液中難以被細胞利用。   具體而言,研究發現服用史達汀者比沒有服藥的人糖尿病風險增加了36%,即使在考慮了服用史達汀者本身就有比較高的血糖,分析結果依然顯著。此外,研究並未發現史達汀會影響胰島素阻抗。   研究作者Jill Crandall博士表示,雖然這份研究是觀察性的研究,無法對許多「變數」作分析,所以不能證明史達汀會導致糖尿病。不過,研究結果的確加強了史達汀與糖尿病風險增加有關的證據。這個研究並非要人們不要服用史達汀,因為史達汀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證據是顯著的。此研究重大的意義在提醒人們,特別是有糖尿病風險者,服藥時應定期追蹤、檢查糖尿病的風險,並透過改善生活方式、減重等方式降低風險。   台灣女人連線指出, 2012年美國食藥管理對於史達汀藥物會增加糖尿病的風險,已提出警訊;2015年已有數千名婦女針對其一藥物─立普妥,提起集體訴訟。因此,女性在降低膽固醇用藥的選擇上,更要謹慎!     編譯來源:BMJ Open Diabetes Research & Care(2017.10)、Daily Mail(2017.10.24)、Medical News Today(2017.10.24)      
+ read more
不孕會提高女性早逝的風險達近一成
2017.11.08
不孕會提高女性早逝的風險達近一成
懷孕或生產對於女性健康或壽命的影響在醫療體系裡一直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懷孕或分娩會消耗女人的身心健康;有人認為生育小孩能降低女性早逝的風險。   不孕婦女沒有生產的健康困擾,但是專家認為不孕是另一個潛在健康問題的前兆,這個潛在的健康問題將會使得女性的整體健康惡化。日前,一項研究分析了近8萬位女性的健康紀錄,結果支持了這個論點:不孕可能是某種賀爾蒙問題的跡象,而這種賀爾蒙問題,提高了女性死亡的機率。   這項研究的參與者為年齡介乎55至74歲的女性。研究人員追蹤她們在1992年至2001年之間的健康狀況,包括死亡原因。若女性參與者無法自然受孕超過一年,即會被歸類為不孕。在這13年的研究期間,11,006名女性為不孕,大約佔總數的14.5%。研究結束時,大多數女性還活著,已過世女性的平均年齡為74歲。總體來說,不孕女性死亡的機率比有生育小孩的女性高出10%,而不孕與卵巢癌或子宮癌的發生率無關。同時,不孕的女性因內分泌相關疾病而死亡的風險較高—儘管糖尿病的發生率相似,死於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高出70%,而死於乳癌的風險則高出43%。   研究主要作者─賓州大學的Natalie Stentz博士表示,目前針對男性不孕和疾病之間的相關性已有諸多著墨,但是針對女性生育能力和健康之間的相關性,還尚未被嚴謹地研究。而這項研究帶出一個重要的問題:是不孕本身,還是另一個易導致不孕的潛在健康問題,造成疾病死亡的風險提高?   這項研究意味著,不孕的診斷史的確與女性的終生健康息息相關—從未生育過的女性,罹患心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的風險都有增加。而女性在她生命的某個階段生孩子,對健康會有保護的作用。這個發現為不孕的女性在檢查或預防醫學上的管理,提供了其他可能的機會。    有一『返老還童』的假說:一個女人僅僅只要懷孕,就可能會降低罹患惡性   腫瘤和長期疾病的風險。「異種共生」(parabiosis)理論提供了為何懷孕可以保護女性健康可能的解釋,亦即與極為年輕的有機體—也就是正在增長的胎兒,共享血液,能使母親「返老還童」。   ASRM的主席Richard J. Paulson醫師表示,這是一項有趣且非常重要的研究。顯然我們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來協助我們理解,是否存在某種潛在的健康問題導致女性在適合生育的時期不孕,而在她的生命晚期,使她罹患內分泌相關的疾病。同時,我們需要釐清的是,是否針對不孕症的治療,也可用來降低這類晚期疾病發生的風險。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這個研究是針對著不孕婦女的探討,其結論不能直接引用在健康但選擇不生育的婦女身上。     編譯來源:Daily Mail Online  30th Oct. 2017、美國生殖醫學會的年會 (October 28, 2017 - November 1, 2017)          
+ read more
糖尿病可能逆轉嗎?
2017.10.12
糖尿病可能逆轉嗎?
一旦打了胰島素,就要打一輩子嗎? 對於第二型糖尿病,多數醫生僅注重症狀的控制,但是此病是可以被克服成休止狀態的,只要病人減掉10%的體重並維持下去。   研究指出,超量的卡路里造成脂肪肝,會使肝製造過多的葡萄糖。過剩的脂肪到了胰臟會使其喪失胰島素製造功能。胰臟中的脂肪去掉不到1公克就可重啟胰島素之製造功能。   因此,如果有適當的生活管控,我們有可能讓糖尿病進入休止狀態,胰臟能再開始製造胰島素,調節血中的葡萄糖;肝臟能重新啟動,作為葡萄糖的儲存所,並停止送出不必要的糖;很多服用藥物的病人可以不用再服藥。   解決之道 Glasgow大學的營養教授Mike Lean在BMJ的一篇分析論文中辯稱﹐服藥來降低血糖只是處理症狀,實際上每一個此病患者都比他們的理想體重超過12-19kg﹐悲哀的是我們已經知道此疾病超過100年了。而我們所作的只是降低血糖,血糖只是結果﹐體重才是真因。   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最簡單指標就是圓滾滾的肚皮。男人腰圍超過91公分(36吋),女人腰圍超過81公分(32吋)就會步入此病之道。   日前,內分泌前綫期刊(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登載的文章中揭載了,強度運動可以防止有風險因子的人發展成第二型糖尿病的方法,然而Lean說你不能光靠跑步來消除糖尿病﹐證據顯示多數人需要甩掉12公斤以上的體重﹐這樣可讓此病有驚人的休止率(追蹤七年12萬的美國病患,有0.14%回復率)。   Lean覺得更樂觀﹐他的團隊參加了一個叫「正點減重」(Counterweight Plus) 的計劃。先期研究達成三分之一的人減掉12kg重﹐這個計劃項目中包括了飲用820卡的配方飲料(formula shake)﹐六到八週後,再給予低脂的食物﹐最好別喝酒。此計劃正在做進一步的效益評估﹐但是,Lean說他不想硬推他的「正點減重」,並建議人家應該找GP以求有效的減重計劃。減重的回報很高,你不再有第二型的糖尿病 (只要你不恢復體重) 也就是說你不需再服藥,也無併發症,通常也伴隨血壓降低。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7.09.25)      
+ read more
重點不是胖,是胖在哪裡!
2017.09.26
重點不是胖,是胖在哪裡!
最近研究發現女性腰部脂肪太多會增加50%罹癌風險。   來自丹麥的研究團隊自1999年開始分析近6,000名平均71歲的停經女性,研究一開始先記錄她們的體脂肪並依據腰部脂肪比的高低分成兩組。經過12年後研究再次測量腰部脂肪比例,罹癌風險則透過其醫療紀錄評估。   研究結果顯示,腰部脂肪比例高的女性罹患肺癌及腸胃癌症的風險高出50%,但是身體質量指數(BMI)及體脂肪比率與癌症風險增加無關。   主要研究員Line Mærsk Staunstrup說明,腰部脂肪比例高不僅會增加胰島素分泌而影響荷爾蒙,還會增加慢性病風險,而這兩種結果都是罹癌的風險因子。女性進入更年期會使體脂肪往腰部集中,因此建議女性接近更年期時要留意生活方式,減少腰部脂肪以避免罹癌。   來自義大利的Andrea De Censi博士說明,過去研究已發現肥胖與癌症風險有關,但是與肥胖與肺癌之間的關係卻是新的發現。   除了透過飲食控制及運動來減少腰部脂肪,對於糖尿病患的胰島素分泌問題可能可以透過藥物控制,藉此達到預防癌症的效果。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09.12)    
+ read more
代糖是減重的幫手還是敵人?
2017.08.05
代糖是減重的幫手還是敵人?
最新研究發現,人造甜味劑,或稱代糖,增加了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臟病的風險。 營養與飲食學會(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曾指出,人造甜味劑可作為限制能量攝入來控制體重或血糖的策略。   然而,研究人員發現,長期使用人造甜味劑,包括阿斯巴甜、三氯蔗糖和甜菊糖,可能會對新陳代謝、食慾以及腸道細菌產生負面影響。更重要的是,研究表明長期暴露於人造甜味劑可能導致食物消耗和體重增加。   來自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了系統性的回顧,企圖釐清人造甜味劑是否與體重和心臟病的長期不良影響有關。回顧的研究內容包含37項研究,約有40萬人、時間在10年左右。總共有7項研究是隨機對照試驗,被認為是臨床研究的黃金標準。隨機對照試驗追蹤了1,003人約6個月。   在短時間的隨機對照試驗中,人造甜味劑的攝取量與體重、BMI或腰圍的減少並不明顯相關;然而,在較長的觀察研究中,人造甜味劑的使用與體重、BMI和腰圍的增加有顯著關聯。   曼尼托巴大學健康科學研究所Ryan Zarychanski博士表示,臨床試驗的數據並不能明確地支持人造甜味劑對體重管理的預期效果。     編譯來源:CMAJ201707、Daily Mail20170718、Medical News Today20170717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