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10.24
攝取高熱量食物對健康的不良影響有性別差異
最近有一份研究發現女性和男性的腦部活動反應,在攝取高熱量食物後有很明顯的不同;而這個差異所傳遞的訊息是:愛吃高熱量食物的男性健康風險比較高,身體也比較容易出現發炎的症狀。
這是第一份研究指出高熱量飲食也有性別差異,負責這份研究的學者Deborah
Clegg來自美國洛杉磯Cedar-Sinai的糖尿病與肥胖研究機構。研究人員試圖操控雄性老鼠的腦部脂肪酸,讓其脂肪酸接近雌性的形態,結果發現這些老鼠反而因此收到保護,免於高熱量食物的不良影響。此外,當雄性老鼠吃過高熱量食物後,他們的心臟功能會下降,但雌性老鼠卻沒有相同的問題,研究人員猜測這可能和雌激素以及雌激素受體有關。
這項研究結果顯示女性「偶而」吃高熱量食物或許沒關係,但男性可就不行了,男性的脂肪攝取應該要更嚴謹的控制,特別是那些已經罹患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等疾病的男性。
雖然這份研究還在動物實驗的階段,但是研究人員正在試圖確認該研究結果是否也適用於人類,若是的話,這對現行的飲食指南將有立即性的影響。目前我們所提供的營養資訊和醫療建議通常都一體適用,但這份研究卻指出性別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子,我們必須要重新調整照顧病人的方式和飲食營養的建議攝取量,也就是說我們的醫療建議或飲食指南應該要具備性別差異的觀點。
資料來源:Cell Press所出版的Cell Reports
+ read more

2014.10.23
心理壓力對心臟健康影響 男女有差異!
過去已有研究指出心理壓力會不利心臟健康,包括增加心血疾病的發病機率與死亡,而最近有一項新研究則進一步表示,心理壓力對男女的心臟健康都一樣會造成負面影響,但是男女會出現的心血管疾病是不相同的!
這項研究由英國杜克大學杜倫醫學中心Zainab
Samad教授所領軍,分析來自REMIT研究中56位女性及254位男性參與者的資料。這些參與者都曾接受心臟病治療。
在研究中,所有參與者須先進行三項會產生心理壓力的任務,分別是心算測驗、鏡描測驗及生氣回憶測試,每項任務完成後參與者再做跑步機運動測試。在每項任務之間,參與者的血壓、心率、血液抽樣都會被記錄下來與採樣,同時超音波心電圖也密切監控任何心臟變化。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心理壓力對心臟的影響出現男女差異:當女性面臨心理壓力時,較容易發生心肌缺血(由於動脈阻塞造成流回心臟的血流量減少)及血小板凝集,且會引起較多的負面情緒;男性部分,壓力則會讓他們的血壓與心率變化來得比女性大。
研究團隊認為未來的研究應特別針對造成性別差異的影響機制進行瞭解,尤其是那些會造成長期性影響的部分,並且強調現今心血管風險因子預測工具未能全面檢測出所有風險因子的問題。
資料來源:美國心臟學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2014.10.09
一日一蘋果 肥胖遠離你
根據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醫最新研究發現,一天一蘋果或許有助防止肥胖,尤其是青蘋果(Granny
Smith)效果最佳。
多項研究早已發現蘋果對人體健康有許多助益,包括每天吃一顆蘋果,和每天服用降血脂藥物同樣有助防止心血管死亡風險;蘋果和梨子可以降低五成的中風機率。
好的腸道細菌可有助增強免疫力及維持體重,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則透過研究蘋果所含的非消化性化合物,包括多酚類和膳食纖維,希望了解是否有助促進好的腸道細菌生長。他們並用七種不同品種蘋果來餵食老鼠,以了解哪一種蘋果最能促進有益的腸道菌生長。結果發現青蘋果的效果遠優於五爪、富士、金冠、Gala等紅蘋果。
科學家解釋,青蘋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低,卻含有很高的膳食纖維與多酚類,他們經過胃部不會被胃酸分解,當這部份化合物達到結腸時,會被結腸中的細菌發酵,產生丁酸,從而刺激有益細菌在腸道中生長。
腸道菌叢的不平衡通常與飲食有關,長期可能導致慢性炎症,進而引發糖尿病,科學家認為,多食用青蘋果可以降低炎症,重建腸道菌叢的平衡,並增強飽足感。
華盛頓州立大學的諾拉托教授說:「我們知道,總的來說蘋果是非消化性化合物的良好來源,但因品種而有差異。這項研究的結果將幫助消費者選擇不同品種的蘋果來對抗肥胖。」
約3成5的美國成人都有過重問題,因此面臨與肥胖有關的各項疾病風險,包括心臟病、中風、第二型糖尿病、甚至癌症。諾拉托教授表示,希望此研究的發現能更有助對肥胖問題的治療。
資料來源:食物化學期刊(Food Chemistry)
+ read more

2014.10.07
過多心臓掃描增加幅射暴露風險
近日一項由美國心臟協會發表的聲明表示,醫師在心臟影像測驗(heart
imaging tests)前,必須讓病人明白幅射的風險。
波士頓Beth Israel Deconess
醫學中心,心臟科醫師瑞智法再(Reza
Fazel)指出,隨著科技的進步,醫學影像已是診斷和治療心臟病不可缺少的工具。過去二十多年來,使用愈來愈多測驗也增加了輻射的暴露。在所有醫療影像中,輻射暴露的比率,心臟影像佔了百分之四十。
使用率較高的心臟影像測驗種類中會用到輻射的有:核子壓力測驗、心臟電腦斷層掃描和螢光透視法。螢光透視法乃是用X射線,顯示身體當下活動的影像。超聲波和核磁共振掃描則無讓病人暴露於輻射的風險。
一般來說,任何一種影像測驗的輻射風險都很小,如果測驗在臨床上是恰當的,它的好處基本上大於其所帶來的輻射風險。醫師在推薦心臟影像測驗時,必須了解它的恰當性,輻射量和潛在的風險。針對年紀較輕的病人,醫師應仔細考量有離子化輻射(ionizing
radiation)的心血管影像測驗之適用性,因為他們的輻射暴露風險比一般人要高。
在醫師安排病患做心臟影像測驗之前,應先說明以下三點問題:
(1) 這項測驗有助於診斷或治療心臟病嗎?
(2) 有沒有其他不需要用到輻射的方法?
(3)
這項測驗的輻射程度是否有致癌的可能?並且比較輻射程度和一般生活中的輻射風險。
醫師在決定心臓影像測驗時,必須考量測驗本身對診斷的正確性、可行性、費用、方便性及其他潛在風險。
資料來源: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News
Release, 9,29, 2014)
+ read more

2014.10.01
性別差異:性荷爾蒙影響心因性猝死
突發性心因性猝死,或稱心臟驟停(sudden cardiac
arrest),是一種心律不整的疾病,在95%的病人身上發生常是會致命的,最近有一份研究致力於尋找和這項疾病有關的風險因子。這份研究分析了睪丸素(testosterone)和雌二醇(estradiol)兩種性荷爾蒙的濃度與發生突發性心臟驟停的相關性,這在預防醫學上可說又邁進了一步。
這份研究(Oregon Sudden Unexpected Death
Study)以美國奧勒崗州的都會區為主,資料來源囊括16間醫院、超過百萬人口。研究發現,發生突發性心因性猝死的男性,體內睪丸素的濃度較低;而高濃度的雌二醇不論在女性或男性身上,都與突發性心因性猝死有高度的相關性;也就是說高濃度的睪丸素對男性可能有保護作用,而低濃度的雌二醇不論對女性或男性都有保護作用。
研究人員表示,心臟病通常是起因於冠狀動脈阻塞,導致血液無法流至心臟;但是突發性心因性猝死和心臟病不一樣,前者起因於不正常的心電活動,常是無預警的就發生了,而且都很致命,若是等到它真的發生時,通常都已經來不及了;因此我們一直不斷地在尋找方法,讓我們可以預測、進而預防它的發生。
儘管醫界近年來對緊急急救與心肺復甦已有進步,但仍僅有5%發生突發性心因性猝死的病人存活下來。對於已知是高風險或是有心律不整的病人,可以在胸部或是腹部植入「植入式心臟整流去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以偵測病人心律不整的發生,並經由適當的電流刺激使其恢復正常的心律。
資料來源:「心律」(Heart Rhythm)線上期刊
+ read more

2014.09.24
更年期女性多攝取「鉀」可預防中風
過去有研究指出,攝取「鉀」可以降血壓,但能否預防中風則還不清楚。最近一份新的研究發現,更年期的女性從食物中多攝取「鉀」可降低中風的發生率和死亡率。
這份研究由「紐約愛因斯坦醫學院」(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 NY)流行病學及公共衛生教授Sylvia
Wassertheil-Smoller所主導,研究的參與者包括90,137位50-79歲的更年期女性,平均追蹤了11年的時間。這些參與者在研究開始之初都沒有發生過中風,她們平均每日「鉀」的攝取量為2,611mg;研究人員長期追蹤並記錄了參與者的「鉀」攝取量及與中風相關的健康狀況(包括缺血性中風、出血性中風等)。
結果發現攝取最多「鉀」的女性,中風發生率比攝取最少的女性降低了12%、死亡率則降低了10%。若針對沒有高血壓的女性來分析的話,攝取最多「鉀」的女性,中風發生率比攝取最少的女性降低了21%。而女性若有高血壓的話,「鉀」無法降低中風的發生率,但仍然可以降低死亡率。
Wassertheil-Smoller教授指出,美國農業部建議女性一天最少攝取4,700mg的鉀,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量則是一天3,510mg,不論是哪一個建議量,目前大部分女性的攝取量都未達標準。食物和水果是攝取「鉀」很好的來源,像是地瓜、香蕉、白豆(white
beans)等都富含「鉀」,而「鉀」不僅會降低更年期婦女中風的發生率,也會降低死亡率。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中攝取「鉀」的來源是食物,而非補充品,這是一個很好的理由讓女性多吃水果和蔬菜。
資料來源:美國心臟協會中風期刊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roke」
)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