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生產

女人不想生小孩,基因的關係
2007.10.16
女人不想生小孩,基因的關係
對於現代越來越多女性選擇不生小孩的原因,許多理論都傾向於用女性的經濟獨立來解釋,但是生物學家Lonnie Aarssen則有不同的說法。他認為,女性不想生小孩這種「違反母性」的原因,並非是經濟獨立的關係,而是她們體內基因在作祟。   Dr. Aarssen在一國際生態學期刊Oikos上發表一篇研究表示,由於遺傳的趨向,其實許多女性天生並沒有生小孩的「母性」,加上女性經濟獨立、有能力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之後,更驅使這些沒有「母性」的女人選擇過閒暇安逸的生活,或者成就其它的人生目標,而不願意為人母。然而Dr. Aarssen也表示,女人不生小孩的情形將會是暫時的,因為這些基因會因為沒有小孩傳承而消失,剩下來的將是喜歡生小孩的女人的基因。   「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如果要傳承妳的基因,妳勢必要生小孩;如果不生小孩,妳的基因將會消失。」Dr. Aarssen說。
+ read more
生育可能降低乳癌風險
2007.10.03
生育可能降低乳癌風險
  一份發表在癌症研究期刊(Cancer Research)的研究發現,婦女若生育的話,可能可以降低乳癌的風險,因為胎兒於子宮內能將具有保護作用的細胞轉移給母親。   這項研究的參與者包括82名婦女,其中有35位被診斷出有乳癌。研究人員假設胎細胞中有一種微嵌合體(micro-chimerism)能轉移到母親身上,降低母親受乳癌威脅的風險。   研究人員表示,婦女在生育過後,體內胎細胞微嵌合體的數目會上升,它的作用很有可能是修復受損的組織,或是去除癌細胞;以乳癌來說的話,它能分辨出乳癌的癌前細胞,並且在惡化前消除它們。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過去即有生育可能可以降低乳癌風險的說法,這份研究則提出一種解釋來說明生育和乳癌的關係。
+ read more
生育可能降低乳癌風險
2007.10.03
生育可能降低乳癌風險
  一份發表在癌症研究期刊(Cancer Research)的研究發現,婦女若生育的話,可能可以降低乳癌的風險,因為胎兒於子宮內能將具有保護作用的細胞轉移給母親。 這項研究的參與者包括82名婦女,其中有35位被診斷出有乳癌。研究人員假設胎細胞中有一種微嵌合體(micro-chimerism)能轉移到母親身上,降低母親受乳癌威脅的風險。 研究人員表示,婦女在生育過後,體內胎細胞微嵌合體的數目會上升,它的作用很有可能是修復受損的組織,或是去除癌細胞;以乳癌來說的話,它能分辨出乳癌的癌前細胞,並且在惡化前消除它們。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過去即有生育可能可以降低乳癌風險的說法,這份研究則提出一種解釋來說明生育和乳癌的關係。
+ read more
不懷孕並不會增加子宮內膜異位婦女的罹癌風險
2007.07.10
不懷孕並不會增加子宮內膜異位婦女的罹癌風險
  過去曾經有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有子宮內膜異位的婦女,或是從未生育過的婦女,罹患某些癌症的風險會比較高。但是,若兩者結合的話,會不會使風險提高兩倍,甚至更多?瑞典有一份研究首次針對子宮內膜異位的婦女進行的調查,結果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的婦女罹患癌症的風險,並不會因為是否生產過而受影響。   這份研究在人類生育與胚胎學歐洲協會(European Society of Human Reproduction and Embryology)第23屆的年會上發表,負責人是瑞典卡羅琳醫學院(Karolinska University Hospital)的婦產科醫師Anna-Sofia Melin。參與者是63,630位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的婦女,研究透過各個癌症登記機構追蹤這些婦女的健康狀況。   結果總共有3,822位婦女被診斷出罹患癌症,以某些特定的癌症來說,其罹患率的確比較高,例如,罹患內分泌腫瘤的機率比一般婦女高38%、卵巢癌37%、腎臟癌36%、甲狀腺癌33%、腦瘤27%、惡性黑色素瘤23%、乳癌8%;但是,有趣的是,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比一般女性低29%。整體而言,癌症罹患率並不比一般的平均值高。此外,也發現婦女是否生產過並不會影響研究結果,也就是說子宮內膜異位的婦女,並不會因為未曾生育而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     針對子宮內膜異位的婦女罹患癌症的風險較高,研究人員提出以下的解釋,有可能是因為免疫系統失調,也有可能因為子宮內膜異位的治療方式,影響癌症的發展,但是,這些都尚未成定論。
+ read more
懷孕期的壓力影響孩童發展
2007.04.30
懷孕期的壓力影響孩童發展
以往有研究發現,婦女在懷孕其間經歷壓力的話,將來小孩在心智和行為上發生問題的機率會比較高。去年則發現了另一個有爭議性的研究結果:美國一位科學家報導,適度的壓力反而會對兩歲孩童的心智能力有助益。而最近倫敦帝國大學(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研究發現,孕婦壓力過大時,體內分泌的皮質醇激素就會上升,而高濃度的皮質醇有可能影響胎兒的腦部發展,以及日後的社會技巧、語言能力與記憶力。 這次研究對象為125位有做過羊膜穿刺術的婦女,並對她們進行產前產後的壓力分析,且持續追蹤她們的嬰兒至18個月大。研究者發現:在懷孕過程中曾經歷壓力事件的婦女,如家庭暴力、伴侶爭吵等,其孩童心智發展的分數較低。 學者Vivette Glover表示,有百分之十五被診斷為過動症的兒童,有認知遲緩、焦慮等症狀,可能是因為婦女在懷孕過程中所經歷的壓力所導致。如果孕婦的伴侶未給予適當的情緒支持,或處於有壓力的環境裡,對於胎兒發展會有負面的影響。
+ read more
生產最好不要醫療介入
2007.03.16
生產最好不要醫療介入
最近有一份文獻分析檢視了醫療環境內的婦產科照護,結果發現許多很普遍且所費不貲的醫療介入,並沒有促進母親和嬰兒的健康,也沒有提昇醫療品質,甚至有可能造成傷害;例如,胎兒監測器、人工引產、剖腹產等。 若女性因為非醫療原因進行引產的話,較容易引起發燒,而且較有可能使用到鉗子或真空吸引器輔助生產,甚至必須進行剖腹產。引產會使胎兒的健康受到威脅,是因為人工引產會使生產的併發症增加,其中最嚴重的一項為「肩難產」,也就是胎兒的肩膀無法通過母親的盆骨。若是非必要引產,胎兒在出生後必須使用光線療法治療黃疸的風險會增加,且呼吸困難和胎兒進入加護病房的比例也較高。 以生產低風險的女性來說,有超過85%的女性都會使用嬰兒監測器,但是,並沒有因此減少胎兒出生前後的死亡率、腦性麻痺或是胎兒進入加護病房的比例;持續使用胎兒監測器,反而讓女性使用器具輔助生產、剖腹產和感染的機率增加。 和自然產的女性相較之下,剖腹產的女性常要承受較大的風險,其中包括,感染、出血、手術傷害、麻醉後的副作用、慢性疼痛、子宮切除術、肺栓塞、日後生產的胎盤問題、死亡等的風險都比較高,而且大部分的剖腹產都是在沒有近一步的醫療指示下重複進行。剖腹產出生的胎兒,也容易因為手術而有撕裂傷或呼吸道的問題,必須進入嬰兒加護病房。研究人員發現,剖腹產的風險比自然產高的原因,有可能跟靜脈輸液、人工破水和外陰切開術有關。 此外,最近還有一份研究發表在婦產科期刊(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這份研究分析了1998-2003年470,857筆生產資料,發現女性若是進行選擇性剖腹產的話,一個月內再進入醫院治療的機率比自然生產的女性高。根據這份研究,自然生產的女性回診率約千分之7.5,而選擇性剖腹產的回診率約千分之19,研究人員表示這可能是因為手術的併發症和傷口感染。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