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生產

懷孕婦女應注意甲狀腺症狀
2008.02.18
懷孕婦女應注意甲狀腺症狀
  最近有越來越多的醫學資料顯示,懷孕期間若發生甲狀腺機能減退的狀況的話,有可能會導致流產、妊娠性高血壓、早產、胎盤早期剝離、胎兒生長障礙等問題。然而,典型的甲狀腺機能減退症狀幾乎和懷孕時所出現的症狀相同,例如,容易疲勞、便秘、痙攣、掉頭髮,而且會怕冷、皮膚乾燥、體重增加、失眠等,使婦女很有可能會因此忽略甲狀腺疾病的警訊。因此,美國臨床內分泌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和美國臨床生化學會(National Academy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建議懷孕婦女和有計畫要懷孕的婦女,應該要進行甲狀腺檢查。      
+ read more
男性年齡影響後代?
2008.02.15
男性年齡影響後代?
  英國的BBC新聞和每日報(Daily Mail)最近報導了一篇有關男性年齡與生育健康的研究,這份研究發表在人類生產醫學期刊(Human Reproduction),其指出男性年紀越大生的小孩會越健康,甚至連60歲以上的男性都不例外。相反的,年輕的男性有小孩的話,胎兒早產和死亡的機率越高,尤其青少年爸爸,胎兒早產、體重過輕、體型過小的風險都比一般人高。但是研究中所分析出來的生產風險差異並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   這是一篇回溯性的世代研究,資料來自於1995-2000年美國的人口登記系統,排除不合標準的樣本後,總共包括超過兩百萬筆資料。分析數據時所考量到的變因包括:父母親的背景、過去的生產史、產前健康狀況、母親的生活方式、產檢資訊、孕婦產期、嬰兒一歲前的健康狀況等,但是這些變因並未考量到父親的生活方式,因為缺乏這方面的資料。   雖然研究人員表示這樣的結果有可能是因為生理因素,也就是說年輕男性(20歲以下)精子的品質和成年男性不同,導致日後生產風險的差異。但是也不排除其他可能的社會經濟因素,例如:年輕爸爸來自於經濟弱勢家庭的可能性較高、教育程度較低,此外,家庭暴力、藥物與酒精濫用、吸菸與二手菸等都有可能對生產造成負面的影響。而且這些社會因素對胎兒健康所造成的影響似乎遠大於父親的年齡。
+ read more
剖腹產提高子宮切除之風險
2008.01.09
剖腹產提高子宮切除之風險
  雖然越來越多的婦女選擇以剖腹的方式進行生產,但是在這樣的選擇背後似乎隱藏著不可忽視的風險。根據英國牛津大學國家生產流行病學小組(National Perinatal Epidemiology Unit)的資深研究員Marian Knight博士所做的研究顯示,剖腹生產將大幅提升婦女在下次生產時需要進行子宮切除手術的機率。目前可能的解釋是:對進行過剖腹生產的婦女來說,胎盤在子宮內多傾向著床於剖腹生產所造成的疤痕上,而這會大幅提昇生產時子宮出血的機率,進而需要進行子宮切除手術。   Knight博士表示,一般自然生產的婦女在生產過程中,因出血性併發症而需要進行子宮切除手術的機率約為三萬分之一。但是,曾進行過一次剖腹生產的婦女則會提高到一千三百分之一。若進行過超過一次以上的剖腹生產,則會提升到二百二十分之一。然而,大多數的醫療單位似乎並沒有確實地將這樣的訊息傳達給婦女。與有經驗的產科醫師相比,年輕的產科醫師較傾向對產婦施以剖腹生產手術。   在英國,剖腹生產的比率從1995年的3%開始逐年成長,到2004年已達到23%。台灣的剖腹產率更高達33%,遠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的15%。這樣的成長有其背後複雜的因素,但是不論婦女是基於何種理由選擇進行剖腹生產,都應該知道剖腹生產並不是毫無危險性的手術。
+ read more
剖腹產增加嬰兒呼吸問題
2007.12.18
剖腹產增加嬰兒呼吸問題
  一份研究發現,剖腹生產的嬰兒會產生呼吸問題的風險,是自然產嬰兒的四倍,進入加護病房的比例也較高。且越早進行剖腹產,風險越高。許多剖腹產都安排在第37或38週進行,也因此多了早產的風險。而對於嬰兒的長期影響目前還是未知數。   這份研究分析了34,000個在丹麥Aarhus University附設醫院所出生的嬰兒,這些嬰兒都是獨生子女,且出生時沒有缺陷。其中有2,687個嬰兒是經由選擇性剖腹產所出生的。   這份研究的負責人Anne Hansen表示,有高風險的呼吸問題的嬰兒,大多是在第37週剖腹生產的嬰兒,醫師猜測是因為第37週時嬰兒的肺部可能尚未發展健全。根據其他研究結果顯示,在第37週剖腹產的嬰兒中,有10%的嬰兒會出現呼吸問題,自然產的話,相對只有2.8%;若是在第39週的話,則分別是2.1%和1.1%。目前並沒有任何正面的理由支持剖腹產在懷孕第37週進行,若非要剖腹產不可,也最好在39週後再進行。   資料來源: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 read more
懷孕的迷思
2007.12.13
懷孕的迷思
  許多人對於懷孕過程中所發生的事件或行為有一些迷思,例如,懷孕婦女的心情好壞會影響腹中胎兒的發展、若懷孕時處於沮喪的環境,會傷害尚未出生的胎兒、過度的運動會造成流產、食物攝取未得到滿足,會影響胚胎發展等。   而最近俄亥俄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針對懷孕的迷思所作的一份調查,結果亦發現儘管現今的醫療技術進步,且各項科學研究皆顯示造成流產或胎兒缺陷的原因,大多都不是女性本身可以控制的因素,但是仍然有相當高比例的人相信母親的思考和行為會造成懷孕不良的結果。   俄亥俄州的婦產科助理教授Jonathan Schaffir表示,研究發現若懷孕結果不良,很多婦女傾向於怪罪自己。事實上,大部分的流產或是胎兒缺陷,是因為胚胎中的基因、染色體異常,或是因為醫療行為造成的副作用導致荷爾蒙失調或是子宮、胎盤異常。而這些原因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而且並非人為可以控制的。因此,大致上來說,每天日常的生活習慣是不會影響到懷孕結果的。   資料來源:婦女心理健康資料庫期刊(Archive of Women’s Mental Health)
+ read more
剖腹生產背後的真相
2007.11.07
剖腹生產背後的真相
  美國的剖腹產率在1996到2005年間從20%增加到30%,而台灣的剖腹產率一直高居35%,近年來雖然有稍些下降的趨勢,但仍維持在33%左右,排名世界前五。過去十年內,剖腹生產的人數在許多國家已經達到該國總生產人數的三分之一。然而,日前一項由牛津大學的José Villar醫師和其團隊所做的研究指出,在這樣的成長背後似乎存在著值得關注的隱憂。   該研究所分析的資料來源為2005年國際衛生組織(WHO)的一份全球母親與胎兒健康調查問卷。該問卷採樣自八個隨機選取的拉丁美洲國家,共計120個醫療單位,97,307個生產個案。採樣時間為期三個月。這份資料所進行的分析顯示,剖腹生產的婦女罹患因生產所引發的嚴重疾病、併發症或甚至死亡(包括母親與胎兒)的風險約為自然產婦女的兩倍。而剖腹產之婦女在生產過程中,因為受到感染而需要接受抗生素治療的風險,較自然產之婦女高出五倍。此外,剖腹生產的婦女在面對可能需要進行子宮切除、緊急輸血、轉入加護病房或死亡的危險上,也約略為自然產婦女的兩倍。   在胎兒方面的分析數據顯示,以正常體位(頭下腳上)的胎兒來說,於生產過程中進行緊急剖腹產的胎兒,被送入新生兒加護病房的機率約比自然產高出45%;全程以剖腹生產的胎兒在這方面則比自然產的高出兩倍。而以這兩種方式進行剖腹生產之嬰兒的死亡率和自然產相比亦分別高出41%和82%。不過該研究亦指出,若是對非正常體位(頭上腳下)的胎兒來說,剖腹生產可有效的降低胎兒的死亡率,緊急剖腹和全程剖腹生產約可分別降低45%與31%的風險。   總結來說,在嬰兒處於正常體位的情況下,選擇剖腹生產對於母體和胎兒所可能產生的風險明顯高於自然產。除非胎兒處於非正常體位,否則選擇剖腹生產不管是對母親還是胎兒都可以說是完全沒有任何益處。在剖腹生產似乎日益風行的同時,這樣的研究結果應可提供大眾一個重新思考與選擇的機會。   資料來源: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