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12.04
乳房攝影檢查疼痛有解?!
近日一群荷蘭研究者在北美放射學會年會上發表研究表示,他們正研發一種新的儀器,將讓女性在進行乳房X光攝影檢查時不會再覺得那麼不舒服。
一般女性在進行乳房攝影檢查時需用壓縮板夾住乳房,使乳房組織分布均勻,影像的品質才會比較好,同時也減少胸部吸收過多的輻射劑量,然而,壓縮乳房卻常造成疼痛感,使得有一些女性遲遲不願做檢查。其次,醫檢師會隨著乳房大小、結構、皮膚緊繃程度、疼痛可忍受程度去調整壓縮乳房的力度(force),但在歐洲就出現特別是乳房過小的女性做檢查時,乳房被過度壓縮的問題,在美國情況則是相反。
而調整壓縮乳房的力度也會使施壓在乳房表面面積的壓力(pressure)產生差異,一般壓力值有少於3千帕(kPa)、也有大於30千帕的不等。研究者為了希望找出一個壓縮規範能夠減輕疼痛感、以及減少基於壓縮力度不同所產生的壓力值差異,因此進行一項雙盲且隨機控制的試驗,安排433名無症狀女性進行乳房攝影檢查,在4次乳房壓縮當中,3次採力道單位14daN進行、剩餘的1次則採壓力值10千帕方式,並讓參與者以計分方式表達疼痛的程度。
結果發現,接受壓力值10千帕的乳房攝影並未影響輻射劑量或影像品質,且平均而言疼痛感也比力道14daN的要輕微,因此研究認為將壓力值標準化能解決過度壓縮或壓縮不足的問題,幫助避免不必要的疼痛感,並在不使影像品質變差或無須再次檢查的前提下,改善女性接受攝影檢查時暴露的輻射劑量。
資料來源:北美放射學會年會(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 read more

2014.12.01
預防乳癌要從年輕開始
某種程度上來說,每個人都會「拖拖拉拉」,從報稅、買生日禮物到繳帳單,我們都有過不到最後一分鐘不去行動的經驗;而過程當中,除了在最後關頭時壓力大了點之外,跟早點把事情完成有什麼差別嗎?通常是沒有。
但是這個問題在我們討論到慢性疾病的預防時,答案可就不一樣了。研究一直不斷地顯示越早開始採取健康的生活型態,降低心臟疾病及癌症等慢性疾病風險的機會就越高,而且也可以延長壽命。但是我們卻常常等到中年了,等到慢性病的症狀開始出現時,才意識到預防的重要性,而那個時候,最好的機會已經過了;尤其是預防乳癌,越來越多的學者指出,如果可以在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就做初級預防的話,有一半以上的乳癌是可以避免的。
在女性初經和第一次生產之間的這段時間,是女性乳房組織發展最快速的階段,也是細胞變化最快速的時間,而這些細胞有可能最終導致癌症的形成。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在年輕時吃太多高熱量食物導致體重過重或肥胖、食用太多動物性脂肪、攝取不足的水果、青菜、全穀類、缺乏運動、以及飲酒等生活行為,會累積疾病的風險;而且這些行為對於初經期間荷爾蒙的生長分泌有很大的影響,這也連帶影響日後乳癌的風險。
因為乳癌風險從這麼早就開始累積,相對的,有效的預防策略也應該要從小就開始實施,特別應該要著重在健康飲食和運動,這也是和目前的乳癌預防策略最不同、但卻最重要地方。一份文獻回顧甚至指出,若從年輕開始預防,70%的乳癌是可以避免的;即使從中年開始預防,也有50%的乳癌是可以避免的。
這些數據都只是數字而已,要真正讓這些數字成真,有兩項關鍵性的改變一定要做,一是將預防乳癌以及研究乳癌的目標年齡層降低至童年或青少年,二是預防性研究的經費必須增加;目前「挹注在預防性研究的經費」和「研究可能帶來的益處」是不成正比的,例如,目前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進行的乳癌研究計畫中,只有7%在進行預防性研究,但是它可能帶來的效益是每年預防超過十萬起乳癌個案的發生。
乳癌對每一個女性、每一個家庭、乃至於每一個國家來說都是負擔,而我們知道該怎麼預防它;所以現在就必須行動,預防乳癌是不能拖的!
資料來源:本文作者為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的Graham Colditz教授,文章刊載於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部落格
+ read more

2014.11.12
乳癌治療的代價:易造成骨質疏鬆
乳癌治療技術發展至今已相當進步,大多數剛被新診斷出罹患乳癌的女性病患都能在接受治療後免於癌症的再次侵襲,但治療會產生的副作用影響也必須小心注意,尤其是會造成骨質流失,嚴重將可能變成骨質疏鬆!
乳癌治療會引起停經前與後的婦女發生骨質流失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其會使病患體內的雌激素濃度降低。
以停經前婦女接受乳癌早期階段的輔助性化療為例,化療常見的副作用是會造成卵巢功能受損或早發性停經,一旦發生,骨密度在接受治療的半年至一年之內將會快速流失,其強度和把整個卵巢移除對骨質所造成的傷害相當。對已停經婦女罹患最常見的受體陽性乳腺癌,使用芳香酶抑制劑進行治療,也會使其體內的雌激素降低。
不過很幸運地,骨質疏鬆是可透過骨密度檢測;戒菸與降低酒精攝取等健康生活型態;多攝取鈣質與維生素D;或依照醫師服用指引建議劑量的藥物,來控制骨細胞的流失量。乳癌患者要維持骨骼健康,最重要的是應提升治療會造成骨質流失的意識,並諮詢負責的專科醫師自己是否可能有骨質流失與骨質疏鬆的危險。
資料來源:Medpage Today
+ read more

2014.11.12
乳癌治療的代價:易造成骨質疏鬆
乳癌治療技術發展至今已相當進步,大多數剛被新診斷出罹患乳癌的女性病患都能在接受治療後免於癌症的再次侵襲,但治療會產生的副作用影響也必須小心注意,尤其是會造成骨質流失,嚴重將可能變成骨質疏鬆!
乳癌治療會引起停經前與後的婦女發生骨質流失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其會使病患體內的雌激素濃度降低。
以停經前婦女接受乳癌早期階段的輔助性化療為例,化療常見的副作用是會造成卵巢功能受損或早發性停經,一旦發生,骨密度在接受治療的半年至一年之內將會快速流失,其強度和把整個卵巢移除對骨質所造成的傷害相當。對已停經婦女罹患最常見的受體陽性乳腺癌,使用芳香酶抑制劑進行治療,也會使其體內的雌激素降低。
不過很幸運地,骨質疏鬆是可透過骨密度檢測;戒菸與降低酒精攝取等健康生活型態;多攝取鈣質與維生素D;或依照醫師服用指引建議劑量的藥物,來控制骨細胞的流失量。乳癌患者要維持骨骼健康,最重要的是應提升治療會造成骨質流失的意識,並諮詢負責的專科醫師自己是否可能有骨質流失與骨質疏鬆的危險。
資料來源:Medpage Today
+ read more

2014.11.11
甲狀腺癌效益不明
在美國,針對沒有任何明顯病徵的成年人,進行甲狀腺功能失調的篩檢並給予治療,目前已很普遍,但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USPSTF)近日完成一份建議草案指出,因為這種預防性篩檢與治療長期而言對病人本身的健康是否有益處,尚無足夠的證據支持,因此無法就是否支持或反對成年人接受定期甲狀腺疾病篩檢做出明確建議。
無病徵病患接受治療問題
美國在2006年至2010年之間,針對治療亞臨床性甲狀腺低能症(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開立左甲狀腺素(levothyroxine)治療的處方籤增加了42%,超過2千3百萬筆處方。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去年發表的一篇研究指出,從左甲狀腺素使用普及,但亞臨床性甲狀腺低能症和其他甲狀腺功能失調的盛行率低,兩相比較可以合理推論許多無病徵的甲狀腺疾病患者確實接受了治療。因此他們呼籲應針對甲狀腺功能失調篩檢進行隨機對照試驗,以找出能證明篩檢效益的證據。
接受治療可降低心臟疾病風險?及篩檢爭議
支持治療亞臨床甲狀腺失調疾病的論點認為治療能將其他相關的潛在危險,例如心臟疾病降到最低,但USPSTF表示,上述效益並非全然正面,因有相關的研究明顯有方法論侷限性,無法應用於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同時也未有研究針對亞臨床甲狀腺亢進治療進行確切評估檢視。
不過,截至目前也沒有充足證據顯示甲狀腺功能失調的篩檢有任何害處,僅有非直接證據指出篩檢可能引發的危害,包括假陽性結果、對心理的影響、誤診、過度治療等。如真要進行篩檢,醫療人員首先應確保病患明確了解做此篩檢可能的益處及危害。
國際內分泌相關醫學會對篩檢的建議
但是,目前在美國大部份和內分泌或甲狀腺功能失調治療有關的專家團體都推薦甲狀腺功能失調的篩檢。其中美國甲狀腺協會就建議所有成年人從35歲起(孕婦除外),每五年進行一次篩檢。美國內分泌醫師協會也建議年長病患,尤其是女性,即使未顯示任何病徵,定期接受促甲狀腺激素(TSH)檢測。
在2006年,英國三個專業醫療團體-英國臨床生化學會、英國甲狀腺協會、英國甲狀腺基金會,則曾聯合公開反對健康成年人進行甲狀腺功能失調的篩檢。
波士頓醫學中心的史蒂芬妮.李博士則表示,USPSTF的建議並不會影響內分泌醫師的臨床實作,因為事實上甲狀腺功能減退的症狀非常廣泛眾多,所以幾乎很難從出現一、兩種症狀就斷定是否罹病,如中年女性通常會出現昏厥、體重增加或皮膚乾燥等「症狀」,但這並不代表一定就是甲狀腺疾病的患者,因此病患還是要前往就醫進行篩檢才能確診。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女性由於荷爾蒙影響的關係,甲狀腺疾病的盛行率較男性來得高,因此提醒女性還是應多加留意。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2014.11.07
降血脂藥物Statins增加女性甲狀腺癌風險?
過去有數個觀察性研究曾顯示,使用降血脂statins藥物除了可以降低膽固醇之外,還可能會降低大腸直腸癌、乳癌與攝護腺癌的風險,但藥物對甲狀腺癌的可能影響尚未有足夠的相關證據。
近日台灣一項新的研究指出:常服用statins藥物者,尤其是女性,被發現出現甲狀腺癌風險增加的情形,提醒正在服用藥物的病患應特別注意!
這項由新北市遠東醫院鍾旭東醫師與其研究團隊所做的研究分析,從台灣健保資料庫中挑選500位40歲以上、在2008-2011年間確診罹患甲狀腺惡性贅瘤的病患資料,以及2,500位民眾為控制組。女性佔所有參與者的2/3。分析的結果發現,在調整高脂質血症後,與控制組相比,例行性使用statins藥物的病患,其罹患甲狀腺癌的勝算比為1.40。女性部分,該數值更高,為1.43,但男性並未出現增加情形。
研究團隊解釋,statins藥物會抑制癌細胞成長、增加細胞死亡及抑制蛋白酶體,但一些在體外的研究也顯示這些抑制作用會因為雌激素(雌二醇)出現而減弱,而甲狀腺功能及癌症成長又與雌激素相關,而且,甲狀腺癌患者通常也有荷爾蒙代謝干擾的問題。研究團隊因此推論,可能是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濃度比男性高的關係,才使得statins藥物的癌症保護作用在女性病患身上被中和消解掉。但由於研究資料並未含女性停經狀態或使用荷爾蒙療法的資訊,因此這項假設未能被驗證。
研究其他的限制還包括缺乏甲狀腺癌亞型及BMI值資訊、可能存在監控偏差、以及難以建立使用statins的規則與時間長度。但由於這個藥物可能會引起過去未曾發現過的問題,所以研究最後建議醫師應更加注意管理例行性使用statins藥物的病患。
資料來源:臨床內分泌學期刊(Clinical Endocrinology)
+ read more